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_第1页
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_第2页
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_第3页
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用微光照亮自我(70分)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第一句便点题,是能文者。陆机的文赋谈到作文的奥妙时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赖兹以效绩”,就是强调点题的重要。因为这样能使阅卷官一下子把握你要说的内容,就会循着你的思路看下去。)的确,正因为常人舍弃了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得以”用得不妥,应该为“

2、才能”,表示是无可奈何的。)融入世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独立人格遗留于世。(不动声色地把微光与“珍惜独立的人格”联系起来,这样就让后面的论述十分集中。) 微光,即如康德评启蒙运动一样,“助人摆脱加诸自身的愚昧状态”。这愚昧并不是指智力上的缺憾,而是随着社会世俗大流,完全为时代、社会所限的个人无力感。因而,心中的一点微光,若是珍惜了,就必能助人在冥冥众生中辨出自身的人格与价值,从而超脱社会的“常人”限制,以独立的“天才”而存于世。(进一步阐明微光的价值所在。) 我们深知自我的微光来之不易,却又将它舍弃,那是源于自身的恐惧。

3、我们害怕在社会中若还持着那份微光,违背了大众取向,就会成异类,被孤立我们害怕因不舍弃微光而带来的孤独。于是,微光在不停的求众中因舍弃自我而遭毁弃,终至我们成为被社会归类的一员,丧失了自我独立的人格。(分析“微光”被舍弃的原因是害怕孤独,为文章增加了深度。) 天才们在保留微光时也享用着自身的孤独。“当你让寂寞在人群中蔓延时”,波德莱尔这样说道,“你就真正地拥有了自我。”(这句话引得妙)正因为微光源自自我内心,所以保持一份微光就意味着与社会、世俗的不同;因而你要时刻从人群中抽身开来,在孤独与寂寞中与自己对话,看看你心灵的微光,小心地呵护它,为它添油拨芯。“黑暗中屋内那隐隐的灯”,巴金笔下的灯不仅是

4、行夜路时的引领者,也是在孤寂中慰藉心灵的微光。因为不肯舍弃心灵的微光,他们变得孤独;而又因为珍惜呵护着这份微光,他们在孤独的完满中得到慰藉。(所引巴金语来自课文) 将微光诉诸作品,传于世人,需要更大勇气。那等于是与世宣告对“常人”的决裂,号召大家重视“微光”。于是便有了王尔德笔下快乐王子与夜莺的善良单纯的高贵,陀思妥耶夫斯基流露出的对底层的悲悯和超人类力量的探索,贝多芬奏鸣曲中英雄精神对呜咽命运的反抗,高更笔下塔希提岛自然淳朴的人类生活状态微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最终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便是众人本有的同一张“脸”。赫尔曼黑塞其实早已指出,众人的心性、微光,源自一个整体,

5、无怪乎我们会对天才作品中的微光如此熟悉,也无怪乎他们会激起人心原有的微光。(由个人的微光上升到人类共同的微光,接近尾声处又一次升华。列数名著,而非堆砌!) 据说巴老晚年常在屋内背诵神曲那是他在与但丁的心灵微光交流吧!其实,我们也应保持、重拾那一份微光不问社会怎样吞没众生,愿有一份微光照亮自己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自我。(再引巴金,点题,呼应,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妙!)【阅后感想】这篇文章的成功,来自两个方面:一、思想的深刻,内容的丰富;二、善于谋篇布局。看得出,这两点都来自于作者丰富的阅读。巴金的灯,来自课内;高更、黑塞等,来自课外。没有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排列,没有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警句,有的

6、是平实的有思想厚度的文字,如诗如歌,使人读后有得。这个得,就是“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告别仰望,点燃微光(70分)泰戈尔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河的此岸暗自叹息,一切欢乐定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欢乐尽在对岸。(引诗意味深长) 人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样,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题扣得好)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渺然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的结晶锁在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有情) 表面上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萨特犀利地揭示了一

7、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现今各类万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然而在本质上,悲哀源于人类的“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速记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为“三心”之说鼓掌)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三心”结为联盟,微光成了奢侈,似乎灵感只属于天才,微光是一门“绝学”,这样的后果是科技在掌上眉飞色舞,糜烂生活的姿态大行其道,可堪思想之花的枯萎颓败,灵感乍现的涸泽枯竭,社会文化氛围的浅显薄弱。(文字漂亮。科技对人文的侵害似乎还没讲清)

8、 然而,当繁华落尽看到天才作品里被我们舍弃过的微光时,我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发展从来是靠大众文化的前进,与每一个个体的微光息息相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微光,亦能照亮整片天空!(社会关怀在此处体现。善于自问自答。此乃作文之道。)首先,这需要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从“博”而后“专”,改变公众对有关学术、灵感想法的一贯仰望,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大师出于大众,教育的发展可以营养培养大师的泥土。其次,可以学习西方开发出灵感的新载体。国外有专家开发了一款游戏,玩家可以任意组合,寻找蛋白质结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发现蛋白质的大家。再者,我们应逐渐告别“三心”,别让自己的菲薄、依赖、

9、慵懒主宰了思想,限制了微光。(同样是首先、其次、再次,这是有内容有思想的,并非简单罗列。)当我们重拾自身的好奇心去关照生活,我们的微光能聚成一片,集体的微光终成一片光明,照亮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界,亦为社会的发展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微光之价值) 微光属于天才,更属于大家。我说:河的两岸欢声笑语,一片祥和。(同样是呼应,这样的呼应有声有色。)【阅后感想】本文以思想活跃取胜。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怎么解决问题,条分缕析,思路清楚。前半部分分析“微光”被舍弃的过程,由表面到本质,语言漂亮,能打动人。后面谈“怎么办”时,举出三条“对策”,平实而言之有物。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开头和结尾让人眼前一亮,光是

10、印象分就能增加不少。自立(69分)我曾无数次地翻阅一本名为自立的小册子,它的作者是爱默生美国最受人敬仰的思想家。(开篇自然,仿佛在诉说心声。) 故而对于高考的这段材料,我总有似曾相识之感。“人们对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大概是爱默生著书的发因。世人盲从而不思考,思考而不独立,独立而不自信。“自立”的提出切中要害。自立,是我们所最需要的!(从“盲从”到“自立”层层推进)何为自立?爱默生说过他对天才的解释:“天才即是相信心中的真理对其他任何人都适用。”自立便是感受“心灵的微光”,相信它的价值,相信它也是其他人心中共有的常识,自立是人有所体悟,有所沉思,更有

11、所坚持。(把自立与微光紧紧扣在一起。把爱默生的材料用足)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便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立的故事。35岁以前,克里斯特兰德是一个股票分析师,有持家有道的妻子和漂亮的孩子。35岁以后,他成为落魄的画家,从巴黎到莫里哀岛,他总画些“难看”的画却不知疲倦。是什么引发了如此改变?他说,是创作的欲望折磨着他。他捕捉到了“心灵的微光”,并不惜一切将其表达出来。最后,在他画出了“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后,快乐地死去。人们在他的画中看到了自己心中的世界,或许是曾在心中闪烁的微光。(在考场上敢于从容地讲故事,以说明珍惜微光之可贵,大气!) 自立是自由的前提,是对心、对真理而不是对任何权威的服从。人不该舍弃他

12、“心灵的微光”,因为是真理,就该坚持;是真情,就该抒发!(微光是真理,微光是真情,是真理真情就该表达。这就是自立。) 而自立又何其不易呢?盲从不是这大千世界的本色吗?去年3月,日本一场海啸引发了食盐危机。许多人根本不用头脑思考、计算,闻风即雨,理性仿佛不存在于蝇营狗苟之间,多年的社会生活将自立完全磨去。摒弃自立甚至出现在知识分子之中,论文抄袭已成常态,每天都会将空话套话挂在嘴边。真理何在?真情何在?(结合社会现实,从反面证明微光之重要。文章有批判力。) 任何时代都需要人的自立。唯有自立的人,才能发出理性的声音,进行清醒的思考。也只有自立的人能获得内心的自由。(这段警句式的语言很有分量。) 就是

13、这样一本算不上书的小册子,时刻发出铿锵之音,在我内心回响。对,我也曾这么想的。现在,我要这样做了。(文字活泼可喜,如自言自语。学而时习之,关键是做,是实践。)【阅后感想】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材料正是由爱默生的一篇散文节选后改写而成的。可以想象这位考生在展卷那一瞬间的心情必然是惊喜:“运气不错!”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篇文章也做得行云流水,浑朴天成。引用两本书,几个社会新闻,就从正反两方面把我们最需要自立的这个道理讲清楚了。其实这“运气”并非偶得,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会想到在高考前翻阅爱默生吗?文章本身的好坏,终究还是数年积累之功。附录:上海市考试院关于作文题的评析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寓意是:人们对自己心灵闪过的“微光”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而轻易舍弃,结果在天才作品中却又发现自己曾经产生过的有价值的念头,说明一个人应当珍视自己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去羡慕别人。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为材料的呈现方式。该材料取自爱默生集,文字理性,富有思维张力,体现思辨性材料的特点。二是材料的内涵。选取的材料内涵相对趋一,这种趋一的内涵又具备进行纵向深入思辨的可能性,材料内涵本身具有哲理意味。考虑到高考参加人数众多,命题在开放与限制之间寻平衡:对材料可以从多角度切入,比如对微光的理解、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坚持自我等等,但最后这些切入点的指向应当还是收拢于对“自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