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翘首 (qi o) 湔雪 (qi n) 婆娑 (su ) 山川相缪 (li o)B. 和煦 (x ) 罗绮 (q ) 踟蹰 (zh ) 日薄西山 (b )C. 彳亍 (ch ) 莠民 (xi ) 打诨 (h n) 呱呱而泣 ( )D. 抛锚 (mo) 咋舌 (z ) 玷污 (di n) 游目骋怀 (ch n)【答案解析】 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2、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A项,“湔”读 ji n;B 项,“踟”读 ch; C项,“莠”读 yu。故选 D项。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肃穆害臊天理昭彰不寒而粟B. 寂廖眷属相濡以沫面面相觑C. 凄婉倏忽心安理得漫不经心D. 暴躁亵渎语无仑次含辛茹苦【答案解析】 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对于字形类题目, 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形,特别是形近字, 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A 项,不寒而粟不寒而栗;B 项,寂

3、廖寂寥; D项,语无仑次语无伦次。故选C项。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摒弃功利性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在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A其实这而要确定所以/B这其实/能认为因为即使C实际上却会/可能就是D这当然就是如果/虽然A.AB.BC.CD.D【答案解析】 B试题分析: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语言表达简

4、明、连贯,又考查到辨析词语,而且对词语的考查既涉及实词又涉及虚词,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到语言连贯,解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本题所要填写的内容既要总结上文,又要体现出转折的意思引起下文,所以应选“这其实” 。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因此处上下文之间衔接紧密,所以依据语言表达简明的原则,不应再填入内容。考查词语辨析,从语境来看,上下文之间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而所给的四个词语“要”“能”“会”“就是”中,“能”和“会”皆符合要求,再从语气上辨析,“能”的语气更强烈一些,应为首选。考查词语辨析,从下文“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来看,此处应填“认为” 。考查关联词语辨析,此处上下文

5、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应填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排除 CD两项;再考虑到下文“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是上文“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可确定此处应选“因为”。考查关联词语辨析,联系下文与“也”搭配,可排除A项。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那年我从这里经过,到处还是一片荒野,曾几何时,一幢幢高大的楼房已拔地而起,昔日的景像再也见不到了。B. 篝火熄灭后,我们正准备回帐篷里睡觉,忽然从树林深处传来凄厉的叫喊声,我们不禁毛骨悚然。C. 我们正在操场

6、上玩耍,这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上课铃声响了,那声音在教室里回响了好久好久。D. 不要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若你过量开采,说不定哪一天,它就给你点颜色瞧瞧。【答案解析】 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 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 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A 项,“曾几何时”,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符合语境。 B 项,“毛骨悚然”,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符合语境。 C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多形容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此处形容“上课铃声” ,不合语境。 D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形容非常丰富

7、。符合语境。故选 C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 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

8、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B. 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C.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D. 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 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答案解析】 C试题分析:本题从重复赘余、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 项重复赘余。“禁止”和“不得”语义重复,保留一个即可。 B 项成分残缺。

9、谓语动词“存在”没有宾语中心语,可改为“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伪造质检报告书等违法行为”。D项搭配不当。“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中“维护合理要求”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满足其合理要求”。【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 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 BD 项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

10、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于语义性语病, 应注意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 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比如 A 项就属于这种情况。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 可以凭事理推断。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 举酒属客属:劝酒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正,端坐B. 舅夺母志夺:强行改变夙婴疾病婴:危害C. 迨诸父异爨迨:等到其制稍异于前制:制度D. 感慨系之矣系:附着其致一也致:得到【答案解析】 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11、重点辨析文言实词解释的对错。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来判断各个选项的对错。 B 项,“婴”,缠绕。 C 项,“制”,规制。 D 项,“致”,情趣。故选 A项。7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不知老之将至B.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引以为流觞曲水C. 虽一毫而莫取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别悲【答案解析】 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A 项“曾

12、”,均为副词,竟。B 项“以”,介词,根据,凭借 / 介词,把。 C项“虽”,连词,即使 / 连词,虽然。 D项“于”,介词,表对象,对/ 介词,表处所,在。故选A 项。【点睛】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18 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舞幽壑之潜蛟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 凡在故老,犹蒙矜

13、育C.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 臣具以表闻【答案解析】 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 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例句“舞”,动词使动用法, 使 起舞。 D项“闻”,动词使动用法,使 闻。 D项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 A 项“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 B 项“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 C项“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故选 D项。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示例一致的一项是示例:虽无丝竹管弦之盛A. 而今安在哉?B.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C.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D.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答案

14、解析】 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 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示例“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是定语后置句,“盛”修饰“丝竹管弦”;B 项“客有吹洞箫者”,也是定语后置句。 A 项“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C项“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或介宾短语后置句。 D项“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故选 B 项。10下列各句中,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 ( 我们 )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B.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译文: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

15、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C.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译文: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东西,以后你应该用得到它。D.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向上看到天空的广阔,向下看到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因此纵目观览,开畅胸怀,足够用来穷尽视听的愉悦,实在快乐啊。【答案解析】 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处要求辨析所给选项句子翻译的正确与否,解答时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 力求表达通顺。 D项,“所以”,表示“用来 ,或是 的凭借” 。该句正确翻译为:

16、向上看到广阔的天空,向下看到如此繁多的地上事物, 这仰观俯察是游目骋怀的凭借,足够用来穷尽视听的愉悦,实在快乐啊。故选 D项。1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作者报道集中营时以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 无须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 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 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B. 雨巷中“她静默地走近 / 走近,又投出 / 太息一般的眼光”,这个句子,化视觉形象为一种听觉感受,似乎连目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这样写,不仅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也写岀了忧郁之深、忧郁之动人

17、。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C. 铸剑第二节写人们拥挤着看国王的出游,看“干瘪脸少年”对眉间尺的纠缠, 第四节写人们争相 “瞻仰” 国王出丧。这种“看客”现象在鲁迅眼里正是 “国民劣根性” 的一种表现,看客的无聊、愚昧、麻木都是鲁迅所极力批判的。D. 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很有新意,以一个少年的感知和口吻来讲述出门远行的遭遇。比如: “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这里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答案解析】 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内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必须熟知课内文本内容,明确文本内容的语言特色、

18、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 B 项,“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错。“化视觉形象为一种听觉感受,似乎连目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这是用了通感的手法。故选B项。【点睛】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19、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纵一苇之所如如:到 去B.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遗弃C. 渺渺兮予怀怀:怀念D. 倚歌而和之和:应和18. 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 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

20、十五日。另外,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 “羽化而登仙”,道家认为成仙的人可以身生羽翼,变化飞行,所以称成仙为羽化。19. 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然后用极其优美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美好景色,为下文生发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B.第二段紧承上文。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对人生如寄的

21、慨叹。C. 文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感慨, 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 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D. 关于箫声的描写,既有对音乐形象的描摹,又有对音乐效果的渲染。比较而言,对音乐形象的描摹略,而对音乐效果的渲染详。【答案解析】 17.C18.B19.D【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C项“渺渺兮予怀”,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所以“怀”,情思、心意、情意。故选C项。【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

22、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故选B项。【1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 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D项,比较而言,对音乐形象的描摹详,而对音乐效果的渲染。故选 D项。【点睛】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

23、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 羽化成

24、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 “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 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_,_,_”。(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25、“_,_”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并由此过渡到“送别”。(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_,_”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 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 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5)范仲淹在渔家傲 中“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答案解析】(1). 舳舻千里 (2). 旌旗蔽空 (3). 暮春之初 (4).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5). 俢禊事也 (6). 瀚海阑干百丈冰 (7). 愁云惨淡万里凝 (8). 几处早莺争暖树 (9). 谁家新燕啄春泥 (10). 浊酒一杯家万里 (11).燕然未勒归无计【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

26、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舳舻”“旌”“蔽”“暮”“会稽”“俢禊”“瀚海阑干”“惨淡”“莺”“燕”“啄”“燕然”“勒”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铁圈俄索洛杜布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

27、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 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 ,老头心里思忖道, “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 他整个一

28、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 ”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

29、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 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 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

30、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

31、。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 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 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由于没出什么

32、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2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A.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 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B. 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

33、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C.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 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D. 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 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E. 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22. 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23. 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

34、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答案解析】 21.AD22. 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 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 进而突出主题。23. 从主题思想上看, 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 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从情节结构上看,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 从人物塑造上看, 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 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 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2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

35、查分析作品艺术形式,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文章具体内容入手分析, 包括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对文章手法和结构的分析,对文章思想主旨的概括等。 B 项,“对社会制度的痛恨”不当。 C项,依据不足。 E 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故选 A、D项。【2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景物描写类题目,应先了解这些景物和全文有什么关系,一般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时间、人物、地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进行对比,暗示主题等。“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

36、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这些工厂的环境是脏乱而且嘈杂的,这恰和老人前面麻木的心理相吻合。但同时也反衬出老人心理的变化, 文章后面又写了树林的宁静的环境,这样在环境上就构成了对比,更加反衬出老人精神上的追求。【2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题目对文本进行分析, 要注意题目中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注意选准角度,集中一点分析,观点鲜明,不能脱离文本。本题要求从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主题思想可从“铁圈”的象征意义如快乐、 梦想、亲情、幸福等回答;情节结构可从 “铁圈”的作用如铁圈是行文线索回答;人物塑造可从“铁圈”

37、对老人的影响如激起了老人心理变化回答。 从标题与主题思想方面的关系角度来看,本文的主题是任何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的梦想,而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标题凸显的文章的主题。从标题与情节结构的关系角度来看,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本文的情节就是紧紧围绕铁拳来展开的: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从标题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来看,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是实现老人梦想的道具:铁拳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从而促使他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点睛】文章标题的基本作用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

38、一线索展开)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 (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本题即可以从以上各方面综合分析。15依次填入下列句后横线上的语句,顺序妥当的一项是()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爱它们的“清”和“远”。,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玉时隐时现,游向远方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晃动A. B. C. D.【答案解析】 D注意前一句含有先后顺序的两个条件:“我爱”“也爱”告诉我们要先说“小池”,后说“溪流”;再注

39、意按第二小句的“清” 、“远”顺序排列即可。16下列各句中 , 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淇淋,我只好笑纳了。B. 小明对王老师说:“您是学界泰斗,还请您能不吝赐教。 ”C.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华同学荣幸地加入我们班级。D. 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答案解析】 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处主要是考查得体,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 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A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对象

40、不得体。B项“不吝赐教”,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此处使用得体。C 项“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不用于他人。D项“身体欠佳”是书面语体,而该句应用口语语体。故选B项。【点睛】所谓“得体”, 就是根据内部语境 ( 上下文 ) 和外部语境 ( 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 , 如: 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 ) 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 , 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 口语与书面语 ) 、感情色彩( 褒义与贬义 ) 、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17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语句,使其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41、要求:语意连贯,风格统一。文学经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它是朱自清背影里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_,_。文学经典经得起我们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新的意义挖掘。【答案解析】 (1). 它是沈从文边城里爷爷咿呀作响的渡船 (2). 它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王子刺向仇敌的利剑本题解答时,根据划线句提示,关键点文学名著作者和作品及作品中的任务形象, 学生有多年的阅读经历仿写应该问题不大,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点睛:仿写时要注意:一要“想得开”,即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二要“仿得妙”,要组织好语言,句子的语法要正确,语言表达要合乎情理,并力求有文采,具体来说要做到“神似、形似、意达、文雅”。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电影、电视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