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熹通风安全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1页
刘春熹通风安全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2页
刘春熹通风安全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3页
刘春熹通风安全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4页
刘春熹通风安全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 习 报 告刘春熹太原理工大学2009级安全工程专业阳煤培训中心电大函授部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新元矿300万t/a通风系统实习报告目 录实习概述1摘 要2部分参考资料3第一章 新元公司概况 4第二章 生产系统 10第三章 矿井通风系统 15 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实习概述2011年6月20日7月3日,学员刘春熹到新元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实习科室:新元公司地质测量部;带教老师:地测部部长何灵忠;实习内容: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300万t/a通风系统。实习期间,正值新元公司紧张准备矿井大验收,全矿上下积极动员,全员参与。何灵忠部长及其

2、他同志在百忙之中,对我进行了热情的指导。在此,我对各位领导和同志给以诚挚的感谢。 第 1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摘 要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元公司)隶属于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系阳泉矿区寿阳新区新开发的矿井之一。新元矿井于2003年4月开工准备,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4月,一期工程首采工作面形成,选煤厂、铁路专用线等系统相继投运,一期建设基本完成。2009年8月,矿井正式进入联合试运转阶段。井田内煤层埋藏较深、瓦斯含量大,矿井生产能力大、通风系统复杂,本矿井采用机械抽出式通风方式。本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设计确定总回风巷、

3、回风大巷及采区回风巷均为专用回风巷。矿井移交生产时共有4个井筒,其中3个进风井,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中央进风立井;1个中央回风立井。主斜井、副斜井位于矿井工业场地,中央进、回风立井位于中央风井场地。中央风井负担北条带3号煤一、二、三采区。根据本矿井实际情况,结合井田开拓布置,矿井初期采用主斜井、副斜井、中央进风立井进风,中央回风立井回风,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矿井生产后期,随着通风线路的加大,中央分列式通风不能满足要求后,矿井逐步过渡为分区式通风,在各个分区专设进回风立井。矿井初、后期风井数目及位置:后期根据通风需要另外设有7对进、回风立井。 第 2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4、部分参考资料1、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质测量处编制的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新元矿井(首采区)精查补充地质勘探成果。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编制的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矿井东翼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3、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物测队编制的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矿井西翼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4、北京铁路局京铁师函2002376号“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韩庄矿井(一期)铁路专用线有关问题的复函”。5、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办基发2003607号“关于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矿井(一期)初步设计审查意见”。6、山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晋计设计发20031089号“山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

5、于山西阳泉新元矿井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7、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编制的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元煤矿矿井瓦斯危险程度预测及工作面瓦斯治理措施。8、我院2010年9月编制的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矿井瓦斯抽放初步设计(修改版)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晋煤瓦发20101136号关于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矿井瓦斯抽放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9、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对井下3号煤层自燃倾向性及煤尘爆炸危险性的鉴定报告。10、2010年5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编制的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报告。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证号:/p>

6、4243。12、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编制的山西省沁水煤田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建井地质报告。1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编制的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3号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和2010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瓦发2010642号关于阳泉煤业集团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3#煤层煤与瓦斯突出鉴定批复。14、建设期间矿井揭露的实际地质资料。15、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委托书。16、矿方提供的生产建设现状资料。17、国家有关煤炭行业建设生产的规程、规范及规定。 第 3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第一章 新元公司概况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元公司)隶属于阳泉

7、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系阳泉矿区寿阳新区新开发的矿井之一。新元公司成立于2002年7月,负责开办新元矿井(原韩庄矿井)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于2002年2月立项,项目总规模600万吨/年(其中:一期300万吨/年),由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广东蓝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建设,一期工程概算总投资24.86亿元。新元公司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境内,矿井工业场地距寿阳县城西北约5km,距太原市60km, 距阳泉市25km,毗临石太铁路、太旧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该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东北部,井田面积136.77平方公里,主采煤层为3 #、9#、15#,矿井地质储量14

8、.38亿吨,设计可采储量7.13亿吨,服务年限90年。煤种主要为贫煤、贫瘦煤及无烟煤,属中低灰、特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品种煤,可作为电煤、高炉喷吹煤及出口用煤等,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新元矿井于2003年4月开工准备,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4月,一期工程首采工作面形成,选煤厂、铁路专用线等系统相继投运,一期建设基本完成。2009年8月,矿井正式进入联合试运转阶段。矿井设计理念先进,采用斜立井开拓方式和倾斜长壁式综合机械化采煤,矿井提升、运输、通风、瓦斯抽放、综采等设备均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标准选取安装,建设过程中充分注重环保,尽量达到节能减排要求,为公司实现高产高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9、009年,矿井商品煤产量达到339.67万吨,精煤产量完成95.61万吨,掘进进尺完成 35405米,完成外运商品煤339.665万吨,扣除集团公司认定因素后吨煤成本363.41元/吨,销售收入完成14.01亿,调整各种因素后,完成利润11079万元。二期工程建设有序进行。1.1地质概况1.1.1矿井的地理位置新元矿井地处晋中市寿阳县境内,距县城约5km,距太原市60km, 距阳泉市25km,新元矿井工业场地紧邻307国道,井田东南部有石太铁路线,经寿阳车站可达全国各地;井田东北部有寿阳段王运煤铁路专用线;井田北部有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和307国道东西向通过;井田以北约2km有榆(次)盂(县)公

10、路东西向通过,井田内有乡村公路相连接。因此,可以说新元矿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第 4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1.1.2煤田地质特征新元矿井位于寿阳构造堆积盆地区,属黄土丘陵地貌。塬、梁、峁发育,沟谷密集,多呈“U”型。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最高点标高1267m,位于西南部的燕子山,最低点标高1050m,位于吴家崖村旁黄门街河床内,一般标高在1100m左右,最大高差217m,相对高差一般为40100m。井田内大面积被新生界红、黄土覆盖,仅在南部沿冲沟有少量基岩出露。井田内河流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白马河、黄门街河以及大照河,黄门街河和大照河均为白马河的支流

11、。白马河自西向东南从井田北部流过,在芦家庄村汇入潇河。黄门街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井田,在黄门街村南汇入白马河。大照河在井田南部自西而东经大照村和冀家庄后向南汇入白马河。白马河平时流量较小,而黄门街河和大照河平时干涸,仅雨季有水,均属季节性河流。井田内大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局部零星有基岩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刘家沟组、新生界。井田位于寿阳区中南部,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单斜,近东西走向,向南倾斜,倾角421,一般小于10。在此单斜基础上发育次一级的宽缓褶曲和一些短轴褶曲,较大褶曲有大南沟背斜、蔡庄向斜及草沟背斜,大南沟背斜与蔡庄向斜近平行分布

12、于井田西北部,草沟背斜位于井田东部。受次级褶曲构造的影响,地层缓波状起伏明显。南部受次级褶曲影响显著,东部受草沟背斜的影响,地层产状急剧变化,局部走向近南北。井田内断层稀少,没有岩浆岩侵入的影响,综观井田构造条件分类应属简单。(1)褶曲 大南沟背斜:自井田西北界外延伸进入井田,其轴向近东西,东端转为南东,呈“S”形扭曲,南翼倾角35,北翼倾角36,为两翼大致对称的向东南倾状的隐伏背斜。井田内延伸长度约7Km。 蔡庄向斜:位于井田北部,与大南沟背斜近平行,由界外延伸而来,轴向南东,北翼较缓,倾角23,南翼稍陡,倾角46,为两翼不对称的向西北倾伏的隐伏向斜。向东延伸至草沟背斜而消失,井田内延伸长度

13、约1.5km。 草沟背斜:位于井田东部,系由界外延伸而来,轴向NNE,东翼倾角25,西翼陡,倾角38,为两翼不对称向南倾伏的隐伏背斜。西翼与大南沟背斜和蔡庄向斜相接,为井田内的主要构造之一。 第 5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2)断层井田内地表多被黄土掩盖,地表未发现断层,在钻孔中见有3条规模不大的断层,分述如下: F64逆断层:井田西部2号钻孔揭露15号、15下号煤层之后又在其下部重复揭露两层较厚煤层,据层位分析对比研究判定为为该断层系逆断层影响造成煤层重复。需说明的是,因15号煤下盘较上盘厚度变小,其顶板为砂质泥岩,缺失石灰岩,推断该断层从煤层顶部穿过,断距约20m,为层

14、间断层,其走向据区域构造方向推为北东向,倾角60,延伸长度推断为200m。 F55正断层:为P112号孔所遇到,据坪头详查报告中交代,因断层构造影响使山西组上部地层直接与太原组地层顶部接触,使山西组地层缩短40m,岩芯破碎呈角砾状,有擦痕。推断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75,延伸长1300m正断层。为核实验证断层勘探过程中专门布置16号构造孔控制该断层,据所获勘探成果及对P112号孔及其周围钻孔重新分析研究,认为原P112号孔所定的断层断点位置错误,断距偏大,重新确定该断层为层间断层,其断距约10m,走向北北东,倾向SEE,倾角75,延伸长度120m。 F65断层:40号孔3号煤层与周围孔比

15、较,厚度明显异常,岩芯鉴定发现其顶板岩芯破碎严重,为探讨其变薄原因,增补37号孔控制验证(40号孔南约10m),据该孔资料分析,40号孔3号煤层厚度变薄系层间小断层影响所致,该小断层落差约6m。 在掘进过程中,揭露断层共11条,其中以正断层10条,逆断层1条。(3)陷落柱根据勘探资料,井田内陷落柱极少,地表仅在西北角见一陷落(X18),长轴35m,短轴25m,围岩见P2s2+3地层。精查勘探钻孔中仅有39号孔过K1后,即孔深694.10m以下,发现岩芯破碎,岩性混杂,层序紊乱,地层倾角突然变大,达2558,钻至766.54m,相当奥陶系层位仍无变化,确定为陷落柱,陷落高度及范围不明。1.1.3

16、煤层、煤质及其用途井田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总厚平均为179.17m,含煤18层,平均总厚13.81m,含煤系数为7.7%。可采煤层有3、6、8、9、15和15下号六层(3、6号煤为山西组,8、9、15和15下号为太原组),平均总厚度11.73m,可采含煤系数为6.5%。3号煤为山西组的主要可采煤层;9和15号煤为太原组的主要可采煤层。初期开采的煤层是3号层。现就各可采煤层分述如下: 第 6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上距下石盒子组“桃花泥岩”130m左右、K8砂岩23m左右,全井田仅西部边界附近的1、2号孔为不可采点,不可

17、采范围约0.4Km2,其余均稳定可采,见煤点厚0.404.08m,平均2.77m,结构简单,一般含1层泥岩夹矸。煤层由西向东由薄变厚,又渐趋变薄。以中厚煤层为主,最厚处位于22号与33号孔之间的边界附近,厚度达4.50m左右。本层属基本全井田可采的稳定煤层。其顶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粒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粉砂岩。6号煤层位于山西组底部,上距3号煤20m左右,下距K7(第三砂岩)砂岩2m左右,层位不稳定,局部有大约6Km2的尖灭区,与之相连的不规则状尖灭区分布于井田西北部。井田内大面积不可采,见煤点厚0.151.50m,平均0.76m,可采范围主要成大片状,连续分布,煤厚0

18、.801.50m,平均1.04m。仅P76号孔为不可采点。另有弧岛式小片局部可采区。可采范围总计约22Km2。结构简单,有时含1层夹矸。本层厚度变化较大,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局部为中、细粒砂岩,底板为炭质泥岩,局部为砂质泥岩,细粒砂岩。8号煤层位于太原组顶部,K7砂岩下6m左右,9号煤上12m左右,层位基本稳定,尖灭点零星分布,多数分布于中北部,仅一点位于东南部。全井田较大范围不可采,大片的不可采区分布于中南部,可采范围总面积约26Km2。见煤点厚0.102.64m,平均0.87m。可采范围内煤厚0.802.64m,平均1.40m,以中厚煤为主。结构简单,有时含12层夹矸,

19、厚度变化大,灰分高,平均灰分29.24%,有的相变为炭质泥岩,可采边界不规则,应属不稳定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炭质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局部为炭质泥岩、粉砂岩。9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K5(第一砂岩)砂岩上4m左右,K4灰岩上21m左右,一般K6(第二砂岩)砂岩为其直接顶板,层位较稳定。3片尖灭区分别分布于西北角、东北角和中南部。见煤点厚0.105.68m,平均2.29m。可采区总面积约30Km2。可采区内煤厚0.805.68m,平均2.65m,最厚点为西部的18号孔和北界附近的33号孔,面积不大的厚煤区分布于该两孔连线附近,向两侧变薄,向西侧变化急剧。较简单,含13层泥岩或炭质泥岩

20、夹矸。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局部稳定)。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中粒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粉砂岩。1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大部分地段K2下石灰岩为其直接顶板,局部15号煤与K2下石灰岩间距增大,最大为8.71m,煤层顶板岩性变为泥岩、粉砂岩等。井田东部因受宗艾潮道砂体影响,局部煤层冲刷、变薄,尖灭区是坪头详查区的大片尖灭区的南延,南北向穿过井田,宽10003000m,面积17.5Km2。可采范围面积46 Km2,见煤点厚0.277.33m,平均3.32m。可采区煤厚0.937.33m,平均3.43m。厚煤区最厚点是1号孔;厚煤区范围很小,主要分布于北界附近,只有21号孔为厚煤

21、点。厚度变化总的趋势是西北厚,东南薄。厚度变化不大,较简单,一般含12层泥岩夹矸,可采边界规则,层位稳定,变化规律明显,富含立方体黄铁矿晶体。本层按可采范围应为大部可采,但可采区成大片连续分布,厚度变 第 7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化基本有规律可寻;不可采区集中分布于井田东侧,形状也较规则。故仍确定为稳定煤层。顶板为石灰岩,个别点为泥岩。底板为泥岩,局部为炭质泥岩,含炭泥岩及粉砂岩。15下号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15号煤下0.8435.45m,平均11.44m,间距由西往东有逐渐变大的趋势,西部一般小于平均厚度,东部一般大于平均厚度。下距K1砂岩17m左右,是本井田的最下一层可

22、采煤层。发育较普遍,仅有两小片尖灭区分布于北界附近。见煤点厚0.205.43m,平均1.60m,可采区煤厚0.805.43m,平均2.03m,可采区边界不规则,总面积42 Km2。但整体上连续性差,加之,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无规律可循,结构复杂,一般含24层泥岩或炭质泥岩夹矸;高灰分层也较多。因此,本层煤稳定程度属不稳定较稳定型,大体西为不稳定地段,东为较稳定地段。顶板为砂质泥岩、局部为砂岩及炭质泥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及炭质泥岩。井田内煤的颜色为黑色、灰黑色,粉色为黑色。玻璃、强玻璃光泽,内生裂隙较发育或不发育,断口为参差状、棱角状、粒状。条带状、线理状及粒状结构,层次、块状构

23、造。煤的容重1.341.51g/cm3,比重1.481.66g/cm3。各煤层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其次为镜煤、暗煤,很少见到丝炭。宏观煤岩类型以光亮型、半亮型煤为主,其次为暗淡型、半暗型煤。一般8号、9号、15下号煤含暗煤多,为暗淡型、半暗型煤。各煤层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丝质组,半镜质组最少。镜质组15下号煤最低,占77%;6号煤最高占88.1%;其余煤层在80%左右。丝质组6号煤最低,占9.7%;15下号煤最高,占20.1%;其次为15号、3号、9号、8号煤层。半镜质组8号煤1.8%,其余煤层23%。镜质组以镜质体为主,少量基质体和木镜质体,偶见木煤和镜质浑圆体,并见粘土浸染

24、的镜质体;丝质组多呈碎屑或碎片状,可见微粒体或结构碎片;半镜质组以结构体或呈碎屑状,碎片状出现。化学性质:3号煤为低中灰、特低硫、低磷分、极易选的贫煤、贫瘦煤,是优质的高炉喷吹煤。6号煤为低中灰、低硫分、特低磷、易选的贫煤、无烟煤。8号煤为中灰分、低中硫、中磷分、难选的贫煤、无烟煤。9号煤为中灰分中高灰、特低硫、低磷分、极难选的贫煤、贫瘦煤、无烟煤。15号煤为低中灰、中高硫、低磷分、难选的贫煤、无烟煤。15下号煤为中高灰、低硫分、低磷分、极难选的贫煤、无烟煤。各层煤均为难熔灰分煤,热稳定性好,易于磨碎。 第 8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煤的用途:矿井初期开采的3号煤为中灰、特

25、低硫、低磷的贫煤、贫瘦煤,是优质的高炉喷吹用煤和电力用煤,是目前市场紧缺的煤种。1.2井田边界、储量井田东西走向长15.6km,南北倾斜宽9.6km,井田面积136.7699km2。地质储量:国土资源部在2008年2月3日颁发的采矿许可证中,井田内煤层总资源/储量为143810.0万吨。可采储量: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矿井3、9、15和15下号煤层采区回采率取80%,6号和8号煤层采区回采率取85。经计算,矿井工业储量为1247.607Mt,其中一水平679.402Mt,二水平568.204Mt;矿井设计储量839.307Mt,其中一水平466.37Mt,二水平372.937Mt;矿井设计

26、可采储量605.103Mt,其中一水平344.176Mt,二水平260.927Mt。1.3矿井生产能力、工作制度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本矿井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现开采的3号煤层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根据煤矿建设项目安全核准要求(AQ1049-200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不得大于5.0Mt/a。本次设计矿井一期设计生产能力为3.0 Mt/a,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调整为5.0Mt/a。矿井工作制度:根据2005年9月14日颁发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330d,每天四班作业(其中三班生产,一班准备),每天净提升时间为16h。矿井及水平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为90.5a,其

27、中第一水平为53.2a,第二水平37.3a。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矿井一期设计生产能力为3.0Mt/a,年工作日330天,全员效率8t/工。 第 9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第二章 生产系统2.1开拓巷道影响矿井开拓部署的主要因素:1、井田地处低山丘陵区,区内梁峁发育,沟谷密集,地形比较复杂,可供选择的工业场地位置较少。2、井田东北边界靠近寿阳县城,且属井田煤层埋深较浅区域。3、矿井瓦斯含量较高,矿井通风会直接影响开拓部署。4、3号煤距9号煤层平均42.49m,9号煤距15号煤平均60.43m,具备分组开拓的条件。5、井田内煤层赋存平缓,地质构造简单,对矿井使用现代化设备、建

28、设高产高效矿井有利。2.1.1开拓方式开拓方式布置:A、上组煤大巷布置(a)巷道布置层位经鉴定,本矿井现开采的3号煤层为突出煤层,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规定的要求,主要巷道要布置在岩层或非突出的煤层中。根据本矿井实际情况,主要大巷应布置在岩层中,但本矿井之前一直按照高瓦斯矿井设计并建设,主要巷道均沿3号煤层布置,且北条带一采区(原设计东一采区大巷)已有两条大巷(南侧两条巷道)接近设计终点位置。西大巷北侧两条巷道已施工至经线Y38414600的位置处,南侧两条巷道已施工至经线Y38415500的位置处,北侧巷道超前南侧巷道900m。设计考虑东大巷和西大巷分别从超前大巷向滞后大巷布置抽放钻孔,抽放

29、另外两条滞后大巷前方煤体瓦斯,经突出危险性效果检验确定无突出危险后,继续沿煤层布置巷道,即东大巷滞后大巷仍沿3号煤层布置;西大巷滞后的南侧巷道仍沿3号煤层掘进至超前大巷位置,待滞后大巷施工至超前大巷现有位置(经线Y38414600)后,西大巷布置层位开始由3号煤层调整至煤层顶板的岩石中布置。上组煤中条带和南条带主要巷道及集中下山巷道沿煤层顶底板岩层中布置,其中集中下山巷道布置在3号煤顶板上方5m以外的砂质泥岩中;中条带和南条带由于均为仰斜开采,因此这两个条带的大巷暂考虑布置在3号煤底板下方5m以外的岩层中。 第 10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b)巷道布置数目根据井下巷道实际

30、布置情况,现西大巷共布置有四条,即西胶带大巷、西辅运大巷和两条西回风大巷。一采区大巷为五条,一采区胶带大巷、集中胶带运输大巷、一采区辅运大巷和两条一采区回风大巷。北条带开拓巷道调整为“四巷制”,即一条胶带巷、一条辅运巷和两条回风巷。中条带和南条带煤层埋藏较深、矿压大、瓦斯高,开拓巷道布置为“五巷制”,即一条胶带大巷、两条辅运大巷和两条回风大巷。B、下组煤大巷层位由于下组煤巷道尚未开凿,对下组煤的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等实测资料有限,因此下组煤大巷暂维持原设计仍布置在15号煤层中。后期开采下组煤时要对下组煤的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等参数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确定下组煤大巷的布置层位。2.1.2工业场地位

31、置及井口矿井工业场地、风井场地及井口已按批准的初步设计实施。工业场地位于井田北部距寿阳县城约5km的草沟村附近的白马河滩地上,该场地建有主斜井和副斜井两个斜井井筒;风井场地位于工业场地西南约2.5km处的冀家垴村附近,该场地建有中央进、回风立井两个井筒。进风井口布置在粉尘、有害气体和高温气体不能侵入的地方。本矿井有四个通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中央进风立井和中央回风立井,其中主斜井、副斜井位于主工业场地内,井筒间距为60m,副斜井7坡,主斜井井筒内设有行人台阶;中央风井工业场地位于主工业场地西南方向3.5km的冀家垴村附近,中央进风立井井筒内装备有玻璃钢梯子间,本次对中央回风立

32、井加装全封闭玻璃钢梯子间。4个井筒及工业场区范围内无溶洞、淤泥、小煤窑采空区等不良工程地质,场地稳定。因此,各井筒的安全性有保障。 第 11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2.1.3井筒数目、用途、布置及装备矿井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共布置4个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中央进风立井、中央回风立井。各井筒用途分述如下:(1)主斜井净宽4.8m,装备1400mm宽钢绳芯胶带输送机和检修轨,担负全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兼作进风井和安全出口。(2)副斜井净宽5.0m,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担负矿井人员、设备、材料等辅助运输任务,兼作进风井和安全出口。(3)中央进风立井直径7.0m,装备一对

33、1.5t矿车单层单车宽、窄罐笼各一个和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初期进风任务,兼作排矸井和安全出口。(4)中央回风立井直径7.0m,装备两趟瓦斯抽放管路,担负矿井初期回风、瓦斯抽放管路敷设任务。根据审查意见对中央回风立井加装玻璃钢梯子间,作为矿井反风期间的安全出口。井壁结构:1、根据井筒附近钻孔资料,各井筒穿过的地层主要有第三、四系、上、下石盒子组、山西组。砂砾石、亚粘土、砂层、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中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组成,除第三、四系较松软外,其余均为中等稳定的岩层。井筒施工中穿过的含水层均属弱富水性含水层,对施工影响不大。因此设计确定井筒均采用普通法施工。根据井筒所穿过的地层特征,设计

34、部门确定主斜井表土段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副斜井表土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碹支护,基岩段均采用锚喷支护;中央进、回风立井表土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碹支护,基岩段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 第 12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2.2开采水平划分开拓方案:A、条带和分区的划分根据井田内煤层赋存条件等因素,将本井田沿倾斜方向由北向南划分为北、中、南三个条带,即将纬线X=4194600以北区域划分为北条带,纬线X=4194600与纬线X=4192130之间区域划分为中条带,纬线X=4192130以南区域划分为南条带。在条带划分的基础上,按照风井服务范围划分为8个分区:北条带由东向西划分为中央分区和陈家

35、沟分区;中条带由东向西划分为上湖峪分区、韩庄分区和小王强分区;南条带由东向西划分为南头村分区、阎家庄分区和于家庄分区。每个分区布置一对进、回风立井井筒,担负该分区的通风任务。B、水平划分及标高井田内煤层赋存平缓,一般36,属近水平煤层。根据井田内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间距,将井田内各煤层划分为上、下两个煤层组分别开采。上组煤包括3、6、8和9号共四层煤;下组煤包括15和15下两层煤。上组煤和下组煤平均层间距60m,且上、下组煤储量相差不大,分别占总储量的55%和45%。根据上述特点,在上、下两组煤层中分别设置开采水平,将井田划分为630m和490m两个开采水平。630m水平开采上组煤,490m水平

36、开采下组煤。两个开采水平之间主运输和辅助运输采用暗斜井联接。2.3井田再划分、采区北条带划分为一、二、三、四和五采区;中条带划分为六、七和八采区;南条带划分为九、十和十一采区。2.4最终开拓方案井田开拓方式:(a)上组煤开拓方式设计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在主工业场地布置有主斜井和副斜井,主斜井倾角16,净宽4.8m,斜长1225.5m,装备带宽1400mm的钢绳芯胶带输送机,落底后布置集中胶带运输大巷;副斜井倾角7,净宽5.0m,斜长3532.3m,井筒落底于630m水平,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 第 13 页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实习报告 在冀家垴村附近的风井场地布置有中央进风立井和中央回风立井两个井筒,井筒净径均为7.0m,垂深分别为522m和506m, 中央进风立井装备一对1.5t矿车单层双车罐笼和梯子间,用于矿井排矸、进风兼安全出口;回风立井为矿井一期专用回风井,装备有瓦斯抽放管路。上组煤划分为630m开采水平,沿倾斜方向在每个条带布置一组大巷,三组大巷之间采用集中胶带运输下山、集中辅助运输下山和集中回风下山联接。每组大巷均沿3号煤层布置五条大巷,分别为一条胶带运输大巷,两条辅助运输大巷和两条回风大巷。大巷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上组煤划分为七个采区,分别为东一采区、西一采区、东二采区、西二采区、东三采区、西三采区和北采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