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吹彻秋湖月德艺双馨韵流芳_第1页
笛声吹彻秋湖月德艺双馨韵流芳_第2页
笛声吹彻秋湖月德艺双馨韵流芳_第3页
笛声吹彻秋湖月德艺双馨韵流芳_第4页
笛声吹彻秋湖月德艺双馨韵流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笛声吹彻秋湖月 德艺双馨韵流芳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辞世已两年多了 (2006 年 1 月 21 日去世)。作为南派笛子演奏风格 的继承者,新中国第二代笛子演奏家的带头人,他 是第一位成功探索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并将二者融 为一体的演奏家;第一位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笛子独奏 音乐会的笛子演奏家, 第一位通过比赛成为“中国第一 笛”的演奏家;第一位发明“口笛”,并将“口笛”音乐 艺术搬上艺术舞台的演奏家; 第一位开办“笛文化研究 所”的音乐理论家;第一位与世界各国笛子演奏家举办 “即兴演奏音乐会”的中国笛子演奏家;第一位使笛子 曲在国内民族器乐独奏曲创作比赛中获一等奖的作曲 家。除此之外,他创作的笛曲

2、秋湖月夜是国内唯 一成为“ 2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笛子曲。同时,他也是开发笛子演奏技术最多的音乐家。俞逊发先生为新中国竹笛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艺术启蒙之路1946 年 1 月 8 日,俞逊发先生出生在上海一个 普通的工人家庭。童年的清贫,并未压抑住他活泼爽 朗的个性,机敏的他对音乐时常流露出极强的模仿能 力。早年,俞逊发先生曾在一座关帝庙开办的夜书班 中学习过。寺庙内僧人做功德的丝竹管弦之音日日缭 绕于耳,沁润着他童年那片急待开垦的赋有音乐才华 的处女地。如果说,寺庙内的丝竹管弦之音开启了他的音乐 天赋之窗,而一支价值仅为两角钱的竹笛,则为他的音乐才华插上了起飞的翅膀每天放学路

3、遇的一位 卖笛人吹奏的笛音,令他心旌摇动。于是,俞逊发用 他积攒了多日的二毛钱买来一支竹笛。经过一段时间 的把玩,天生灵性的他,在学校和弄堂里已小有“名气” 经过努力, 12 岁的俞逊发加入了上海“红孩子业 余艺术团”。次年,我国南派笛子大师陆春龄先生慧眼 识才,将其收于门下。 1960 年,上海民族乐团招收随 团学员。为了梦想,更为了缓解家中窘迫的生活境况, 14 岁的俞逊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 开始 了他梦寐以求的艺术之路。乐团浓厚的艺术氛围,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 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 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练习笛子异常刻苦。 晨星未落,笛声已起。月上中天, 笛声依旧。

4、 每天 14 个小时,他笛不离手, 曲不离口, 春去秋来,日复一日,如同一位痴迷的攀登者,一步 一步向着竹笛演奏艺术的喜马拉雅之峰执著地攀登着。16 岁的俞逊发,笛艺初露峥嵘。在 1962 年第三届“上海音乐之春”音乐会上,他完美地演绎了笛曲欢乐歌和报喜,获得了该届音乐会最高奖一一“优 秀表演奖”。二、艺术成熟之路在俞逊发先生的笛艺之旅中,曾有幸得到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竹笛宗师的指导。他不仅传承了大师们的绝艺,汲取了大师们的艺术精华,且随着自身 文化底蕴的不断加深,对笛子演奏艺术亦有了独特的 理解。通过大胆的尝试、精心的研究,俞逊发先生在前人陆春龄、赵松庭、王铁锤等演奏家探索南北风格的 基

5、础上,对传统竹笛的演奏理念做了有益的革新。即在不破坏原有演奏风格的前提下,将南北两派的竹笛演奏特点与技术进行了科学、系统和有机的融合,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正如他借用佛学中的一句话:“迷时师渡,悟时自渡”。他不但能吹奏欢乐歌鹧鸪飞等细腻含蓄的江南丝竹 ,五梆子牧民新歌等高亢粗犷的北方笛韵也同样驾驭自如。可 以说,俞逊发是将我国南北两派竹笛演奏艺术成功融 为一身的第一人。1975 年,中国艺术团成立之初, 俞逊发先生凭借 其高超的演奏技术、南北兼容的演奏风格,征服了所 有评委,成为了中国艺术团的一名演奏员。同年, 与当时全国选拔出的各专业的佼佼者一道,参加了新 中国第一部专业音乐片一一百花

6、争艳的拍摄。片中, 他高质量地完成了独奏和伴奏的任务。 该片一经问世, 立刻好评如潮,风靡全国。1984 年 1 月 16 日,俞逊发先生在北京民族宫举 行了“俞逊发笛子独奏音乐会”。俞逊发先生不仅将 三 五七和喜相逢等具有传统的南北方特色的乐曲 一并搬上了舞台;而且,笛曲秋湖月夜 汇流等 一批新作品的展示,更诠释了他对当时笛子音乐发展 的前瞻性。同时,音乐会还掀起了人们对笛子音乐艺 术的思考,为后来的演奏家能够举办不同风格、不同 设想的独奏音乐会,和为此而创作大量的曲目开辟了 先河,为竹笛艺术在创作、演奏等方面的科学系统 性的发展,特别是南北演奏技术的交融起到了率先垂 范的作用。俞逊发先生曾

7、说: “艺术必须以民族魂为根基, 才 不容易被异化”。为此,他常深入到民间,学习昆曲、 婺剧、绍剧等各种地方戏曲和民歌,了解乡土文化, 令他的音乐始终保存着浓郁的民族风味。俞逊发先生演奏的朱践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响 乐,于 1990 年秋荣获第十六届瑞士“玛丽 ?何塞皇后 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奖,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有史 以来第一次荣获该项大奖。该曲灵活地运用西方现代 作曲的技法,并成功地借鉴吸收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表 现手法。俞逊发先生将竹笛极富民族特色的韵味发挥 得淋漓尽致,且与西洋弦乐器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深奥美妙的画面,使整部作品具 有极强的哲理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三、创

8、造与创作之路在上海乐团、上海京剧团、中国艺术团,以及在 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在该校任教期间,俞逊发先生的演奏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实践经验得到了 进一步的丰富,艺术积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为后 期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及笛子乐曲的创作做了 有益的铺垫。1. 创造经过多年的磨砺,俞逊发先生认识到,突破传统 的演奏方法、使笛子演奏艺术得到真正的升华,必须 靠丰富的艺术实践、高深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修 养做支撑。俞逊发先生对笛子的演奏技巧不断地求新求变, 先后发明了十七种新方法。如弹吐音、唇击音、哨笛 音和指打音技巧等等。这些技巧均一一应用在他的乐 曲创作之中。其中,哨笛音和指打音技巧就是在

9、创作 琅琊神韵期间,为避免打扰寺内僧侣而偶然发明的。新的笛子演奏技巧,不仅给笛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进一步挖掘了笛子的艺术表现力,为笛子乐曲的创 作拓宽了思路。说到发明创造,俞逊发先生除了对十七种演奏技 巧进行推陈出新外,他发明的“口笛”,更为我国民族 器乐史涂抹了浓重的一笔。“口笛”的诞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作为一名视笛 如命的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希望竹笛能像西方的某些 管乐器一样,通过改造,既拓宽其艺术表现力,又不 失其传统的特点和韵味。 1968 年秋,在一次使用平日 自己常用的“废竹管”练习嘴劲时,俞先生偶然发现, 可在废竹管上吹奏出音阶,他即刻意识到,自己多年 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经过两年

10、多的精心研究,“口笛” 诞生了。1973年5月1日,俞先生在上海卢湾区 体育馆首次演奏了“口笛”。他以一首罗马尼亚乐曲云 雀征服了所有观众,获得了巨大成功。 1974 年,他 又配合作曲家白诚仁,专为“口笛”创作了一首名为苗 岭的早晨的独奏曲。此曲一经问世,立刻享誉全国, 流传至今。为进一步完善“口笛”,满足广大听众的需 求,俞逊发先生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王益亮师傅一 道,又成功研制开发了五孔“口笛”,大大提高了“口笛” 的艺术表现力。 11“口笛”不仅蜚声国内,且震动了国际乐坛。在法 国,一位记者听后惊叹道:“简直像魔鬼一样能变, 使人着了魔!”德国的报刊称口笛为“神奇”。在特立尼 达和多巴

11、哥,一位音乐家在评论文章中写到: “只有三 英寸长的口笛,能奏出如此奇妙的音乐,令人惊讶!” 因“口笛”的传奇色彩,它还常被做为礼品赠送外国元 首和使者。 122. 创作俞逊发先生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只注重专业 技术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多从事专业创作,加深 内涵,这样才可使艺术生命永葆青春。自 1971 年以来,俞逊发先生先后创作、改编了20 余首笛子独奏曲。如: 喜讯传来乐开怀汇流 秋湖月夜赤日音韵等。其中,尤以秋湖 月夜堪称佳作中的极品, 获得 1984 年 “全国民族器 乐作品”一等奖、“上海音乐之春”优秀创作奖,1993 年 又获得“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赤日于 1986 年获

12、第十二届“上海音乐之春”创作、演奏二等奖(一等 奖空缺);音韵于 1987 年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 大赛”创作二等奖等等。俞逊发先生的创作之所以能够结出丰硕的成果,是与其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扎实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朴实求真的创作态度密不可分的俞先生非常喜爱诗词,曾有“笛界李白”之美誉。他的很多作品,多来源于对诗词的感悟。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俞先生的至爱。为将此文的内涵以笛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多次到安徽琅琊山采风,在寺庙中长住。俞先生每每被寺庙的第一声钟鸣、第一声诵经、第一缕曙光、第一声鸟啼所陶醉。而琅琊山那繁茂的枝叶、清幽的花香、蜿蜒的古道、 潺潺的流水更一次次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

13、琅琊神韵 由此诞生。 13四、教育事业与笛文化的传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俞逊发先生深知,要将竹笛艺术真正地以文化的概念融于社会之中,单单 依靠演奏、创作、改良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放眼未来, 使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培养专业的笛子演 奏员的同时,进行社会教育,将笛子演奏普及化、大 众化,形成以专业带普及、以普及促专业的互动态势, 最终把竹笛艺术推进到时代的新高峰。(一)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精英教育,是社会教育的排头兵。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专业具有生命力的保障。在长期的专业教学实践中,俞逊发先生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教学体系,既注意保持传统,又不断总结新 的经验。1.严谨治学。俞逊发先生极

14、为重视基础训练,尤 其是长音的训练。为让学生打好基础,他曾要求过学 生,三年内只练习长音。 14 在讲解笛艺时,俞先生 的语言非常精练和准确,问题和要点往往用一两句话 就阐述得十分清楚精到。有些抽象的演奏理论,则以 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释解,将其形象化,便于学生 清楚地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很快地解决和掌握演奏 要点。“左前右后丁步开,双目平视向前看,膀子开、 腕子下,掌心圆手指弯,笛身下倾 15 度,风进玉笛 龙凤鸣。”这是俞先生总结的持笛辞。15短短六 句话, 39 个字,就形象地将演奏笛子的基本方法概括 了出来。当今笛界的佼佼者唐俊乔女士,曾师从俞逊发先 生。俞先生对她言传身教,经常教导她

15、要抛开门户和 派别之见,勇于学习其他专家的精髓和成功的见地, 从而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自然之处有生意”等精辟的话语,时时在唐俊乔耳畔 回响。短短几年时间,唐俊乔的笛艺得到迅速提高, 并很快地步入到青年笛子演奏家的前列2.笛外修身。“笛艺在笛外”,这句极富哲理的话,是俞逊发先生几十年从事竹笛艺术的精辟总结。他是 自学成才的典范。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俞逊发,几十 年来,一直对古今中外的诗歌、文学作品,中、西音 乐创作技法,中、外音乐史等学科领域进行着系统的、 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他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打好 笛子演奏基础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让 学生深刻地认识到

16、,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优良 的道德品质,才能深刻理解笛子的文化内涵,真正掌 握笛子的演奏艺术。3. 以德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俞逊发先生 常告诫学生,学笛先要学做人,人品是最重要的,是 艺术家成功的基础。只有具备高尚的艺德,才能成为 真正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艺术家。1985 年 11 月,俞逊发先生随上海民族乐团到江 苏如皋县演出。期间,俞先生的一首秋湖月夜令一位青年笛子爱好者吴旭东听得如痴如醉。他鼓起勇气向俞逊发先生求教,俞先生当即应允,并利用演出 间隙和休息时间对其进行指导,使吴旭东受益匪浅。 临走时,吴旭东买了些特产送给俞先生,以表达自己 的感谢之情。俞逊发先生婉言谢绝了, 并严肃

17、地说:“我 不要礼品,我要你吹一曲秋湖月夜 。”小吴当场进 行了吹奏,俞逊发先生赞赏地点了点头。随后,取出 一支跟随他十多年的“口笛”送给吴旭东。16(二)社会教育 普及笛文化,社会教育是基础。在俞逊发先生的 大力倡导下,1998 年上海成立了“中华笛文化研究所”。 这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笛文化研究所,也是第一所把民 族乐器上升为文化高度的研究机构。研究所成立之初,把表演、教学、科研、乐器改 革和社会活动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编著了中国笛子考级曲集笛子考级训练问答 和笛子考级音阶 练习等著作,为普及笛文化建立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多功能笛的成功研发,又为广大笛箫爱好者提供了方 便。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18、,使学习者迅速增多,达 到了普及笛文化的基本目的。俞逊发先生为弘扬中华笛文化常常不计报酬,积 极地开展公益性活动, 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 义务为广大竹笛爱好者示范授课。如他亲历亲为,定 期在上海静安寺广场、下沉广场为笛子考级者进行义 务辅导。在上海静安寺广场举行的“中华笛韵”一一千笛 广场音乐会上为大众义演; 17他不遗余力在无锡设 立培训基地,多次无偿为初学者组织学术讲座,甚至 到幼儿园为学龄前儿童演奏。 18在国内其它省市组织的有关竹笛方面的活动,无 论活动大小,只要请俞逊发先生,他总是不计个人得 失,尽可能地参加。 2003 年,湖南省笛子协会组织首 届“灵声”杯笛子大赛时,聘请

19、俞逊发先生做顾问评委。由于大赛注重专业性,未进行其它商业性运作,活动经费有限,专家评委的待遇很低。但俞逊发先生并未因此而轻视,反而非常尊重大赛组委会的安排,自觉地按要求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大赛工作人员事后向俞 逊发先生表示歉意,他却说:“都是为了笛子事业的发 展”。19他正直率真的性格、大公无私的品格深具表率和 示范意义。在俞先生身患绝症期间,仍接受邀请,参 加了香港“笛箫艺术节”,并成功地完成了演奏。正如 他所说的那样: “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笛 文化的传播中去。”三)国际交流与交融 为将竹笛艺术推向世界,让世界通过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来了解中国,俞逊发先生做了大量的工 作。197

20、4 年以来,他先后出访了 30 多个国家。多次 被台湾、香港、新加坡、澳门邀请,举办个人专场音 乐会和讲学。还与荷兰、日本、印度等著名演奏家进 行“即兴演奏音乐会”。并在欧洲地区进行巡回演出, 对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借鉴方面作了有益的 探索和尝试。在加拿大访问期间,俞逊发先生专门即兴演奏了 被称为是加拿大第二国歌的 牧羊人。他深厚的演奏 功底,以及对该乐曲成熟的理解和恰当的演奏,征服 了所有的观众。为感谢中国演奏家带来的美妙的天籁 之音,增强中加两国之间的友谊,当地政府专为俞逊 发先生雕铸了头像,并将其永久地安放在加拿大的国 土之上。 201993 年,俞逊发先生出访德国,他的演 奏使德

21、国的艺术家们为之倾倒。为留下这美妙的天籁之音,俞先生专门被邀请到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录音棚 里。邀请者希望这位来自中国的演奏家能够即兴演奏 一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曲。 俞先生缓缓踱步窗前, 沉思良久。窗外,正夜色蒙蒙,鹅毛大雪纷扬而至。 仰望苍穹,幽深静穆。望着这一亘古不变的生命奇观, 他仿佛觉得,自己有限的生命已逐渐融入到这永恒的 天体生命之中了。此时,他已物我两忘,神思飞越时 空隧道,寻觅最初人类生命领地上跳动的歌谣,用心 灵的音乐语汇与之对语。他缓缓举起竹笛,一首具有 华夏民族特色的生命礼赞笛曲,悠悠回荡在异国的夜 空。1994 年,这首被命名为太极的乐曲获得了德 国金唱片奖。 21五、结

22、语俞逊发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二代演奏家的领头人, 是集南北风格为一身、水平最高的演奏家,也是集演 奏与创作于一身的复合式人才的典范,更是将中国笛 子在世界传播和传承的积极倡导者。在俞逊发先生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程中,先后 录制汇流琅琊神韵妆台秋思牧歌河岸 吹笛人台湾民谣等十七盘专辑。其中, 妆台秋 思于 1992 年名列“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榜首。1991 年,他出版的专著中国竹笛 ,以及 2000 年 10 月 出版的笛子曲集 玉笛飞声,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 艺术财富。为表彰俞逊发先生对民族音乐事业做出的 贡献,他先后获得了“上海首届文化艺术奖”及“上海宝 钢高雅艺术奖”等多个奖项。自 1991 年 7 月起,俞先 生终身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2在俞逊发先生住院期间,时时挂念着笛子文化事 业的发展。弥留之际,还常不忘告诫后辈:“一定要把 笛子文化事业做下去,文化的传承需要靠一代一 代人的努力,这种努力是需要一个接一个的人去做工 作。”23俞逊发先生的一生,是勇于创新的一生,是孜孜追求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真诚坦荡的做人品格、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扎实丰厚的文化底蕴、朴实求真的创作思路、勇于革 新的演奏理念,无不是晚生后辈学习的榜样。而今, 他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我们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