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研究结题报告1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11 课题提出的背景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革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基础动力,但是,这两大动力都是要通过教师来转变为教育行动的,因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世界教育十分关注教师的成长,并对教师的发展进行了多领域、多内容的实证研究,我国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就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观点,并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我国当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有两个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一是课程改革的挑战,课程改革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二是信息技术的挑战,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

2、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已经深入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学校教育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如何利用时代赋予的条件和资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命题。课程改革的挑战突出体现为将教育理论、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行为和有效教学的实践。我国近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进程是与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密不可分的。在课程改革逐步推向深入的今天,我们发现,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最迫切挑战,是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能够真正体现在教学行为中,能够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目前,上海市的教育实践界在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更加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途径和有效措施,把教师的“教学发展、心理发展、人格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立足实践需要和未来发展,

3、探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多种有效途径。本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探索适应学校自身特点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的。来自信息技术的挑战主要体现为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的行为和方式将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于教学的革新。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感到,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一场知识全方位的革命,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思考和探索教育发展的路线,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一点是将教学设计的能力扩展到技术整合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能够在自主教学中开展技术整合的教学,并通过实践,更加关注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实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断开展教学创新,通

4、过教学创新,使得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和成长。课题研究还充分考虑到了我校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性需求。我校原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3年6月起在教育局统一布署下,由上海市宜川中学承办。学校依托宜川中学的业务指导,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从学校的未来发展看,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重分数评价、课业负担过重的误区,教师教学行为还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学只是借助信息手段,注入学生头脑的只是数量增加而已,忽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忽视了课堂

5、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学生兴趣淡薄,参与教学活动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关注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成为我校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前瞻性课题,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之一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课题为我们提出研究方向,目前的学校教育要从关注硬件、软件建设发展到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合适最美,有效才真。为此,我们确立了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期望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让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支持学习者有效的学习,加速提升学校教学

6、质量和办学效益。12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根据课题设计,并结合学校发展和课题实施状况,本课题研究确定了如下目标:探索如何依托网络环境和新技术改变教师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探索推动教科研、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有效方式,培育利于教师自主发展、合作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初步形成能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教学品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 探索如何依托网络环境和新技术,将“热爱生活、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及现代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加以融合,从而转变教师行为,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提

7、升教学实效。l 依托网络环境,结合学科特点,收集、组合、运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l 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探索面向实践需求、置身实践现场、指向实践改进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将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教师专业化培训的首选内容,通过环境创设、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形成一支面向信息化形势的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化发展的师资队伍。通过本课题研究,将丰富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改变教师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将深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有效教学实践

8、互动关系的认识,将探索以教科研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案。2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过程21 课题研究的思路211 课题研究的主要概念本课题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包括:其一,有效教学:指实现教学目标效果显著、效率高的教学。效果显著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促进学生参与,能使大部分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效率高是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或者以更高的质量(表现为更好的学业成果)完成任务。其二,教师行为:是指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外显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交往行为、自我成长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在认知学科教学和经验活动教学。教师的交往行为表现在对学

9、生的尊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的对话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榜样力量;教师的自我成长行为表现在“观察、学习、互动、生长”诸方面。其三,网络环境:是指在学习环境中引入网络因素,从而形成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特点。教师以信息时代“基于资源的学习”为理念,超越传统的“教师中心、课本中心和课堂中心”,使学生置身于知识网络和学习资源中。212 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1)实践为核心。本项目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师行为的探索面向实践需求、置身实践现场、指向实践改进。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师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作为子课题研究的主题。我们特别注重探索利用网络环境,解决在学校课堂教学诊

10、断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教师的教学实践现场进行,研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实践能力,转变教师行为,促进有效教学。立足实践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2)构建三层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探索。从学校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出发,考虑到信息技术本身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在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新突破,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着力全面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重点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方面:(a)支持学生学习的网络环境,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开发学习资源、促进互动等多个角度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b)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环境,即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多种途径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帮助教

11、师走向教育智识资源的广阔天地;(c)支持学校管理提升的网络环境,包括网络办公环境和网络教科研环境。学校构建了校园网,除了作为宣传的窗口外,也是办公的平台和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平台。针对教师列出的研究主题,努力在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支持环境、与同伴的资源共享环境三个层面进行网络环境的开发。(3)个体研究、同伴合作和专家引领相结合,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如果说网络环境主要关注技术的层面,教师个体、同伴、专家(及其中介的学术资源)则从社会关系上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层次人际网络。在这个人际网络中,三方的互动是通过总课题和子课题的协调统一进行的。课题组的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科特点确定子课题进行重点

12、研究,课题组的集体活动和多途径协作为个体教师的研究提供的智力支持和社会性支持,课题组聘请了经验丰富的研究专家对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进行指导。三层社会网络的构建,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这种课题研究的方式,也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科研一体化。(4)突出特色,尤其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办学思想是:“热爱生活 和谐发展”,这一办学思想的提出是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其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生活经验的联系,对于改进我们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性格以及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近几年来我们研究一些因为教育教学成绩连年攀

13、升而名扬四海的名校,解读他们的发展历程和探究其教育教学质量快速上升的原因,有一个共性的结论,就是他们都从各自不同的办学环境出发找到了提高课堂效能的有效模式。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反复强调学校办学思想赋予课题研究以特色。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师生的生活资源和生活经验融入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革新的一个突破口,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点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使教师行为的改变有助于让课堂学习从内容、方法和过程等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二是发挥网络环境优势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态,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切身体验到“关爱之乐”、“创造之乐”、“交往之乐”和

14、“成功之乐”。22 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准备学习和确立子课题阶段(2007年5月2007年9月)(1)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组建校级课题组。(2)组织课题组研究人员学习了相关的理论。(3)课题组实验教师进行了课前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期望。根据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情况,课题组的教师们收集了相关资料,完成了课题研究的前测工作。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2月)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开展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在听课、上课、评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题组这一学习共同体,教师们对自身表现出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评价,以达到能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与自主发展的

15、目的。同时,课题组老师逐步学会了如何去设计教学方案,如何在教学中去实施,如何在课前、课后作对比问卷、检测,如何去反思写出完整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逐步掌握了正确、规范的科研方法。学校还聘请了全国课题组专家、上海课题组总顾问朱雯老师担任课题指导,定期来校对课题开展进行辅导和、开设讲座等,并在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将基于智能白板交互系统下的小学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和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开展有效教学的两个课题纳入为本课题的子课题,以两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我们开展了基于交互白板教学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我们采取个人申报子项目的方式,由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教

16、学专长,开展自主研究。每位教师带着各自的研究专题开展有主题的教学实践,加强了个人教学实践课研究与教学模式研究的结合。在2008年1月举办的全国互动反馈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大赛上,获得实录课比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现场赛课的一等奖金奖。2008年5月,教师的实践课分别在“全国第十二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利用互动技术开展有效教学研究上海课题组的教学应用大赛中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第三阶段:推广发展阶段(2009年1月2010年8月)(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实现了课题研究从点到面的推广。这一阶段,课题组在已取得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课题研究,2008年9月、2009

17、年9月连续两年,学校名学科都引进数名教师,课题组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充实,一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入我们的实践研究团队,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心得,我们积极总结经验,将研究逐步向其他学科推广,让课题研究进一步与学校的学科建设、骨干教师培养整合。(2)课题研究工作进入到了效果观察到因果分析的深入研究阶段。课题组老师们把课堂变成科研的实验田,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研、科研、专业成长三位一体,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与评价,并再次学习了教师有效教学五种行为的内容及做一个“有效教师”四个方面的

18、能力与特点的标准,为课题的深入研究作了充分的准备。第四阶段:结题评估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课题组着手结题的准备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确定结题汇报会的议程、展示内容、安排会务等。3主要研究结论和实践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了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的特征和相应的教师行为特征、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变革推进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出了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研究结果。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在上述三个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果,具体表现为转变教师行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下面将研究结论和实践成果相结合,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9、31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教师行为特征的显现本课题研究探索的重点是运用网络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师行为,以提升教学有效性。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面向实践中的问题,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掘网络环境的功能,从教师行为的三个维度教学行为、交往行为、自我成长行为出发,分别探索了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特征。通过在实践现场的观察分析,课题组成员对教师行为特征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概括了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教师行为的特征(其中重点在于教学行为特征)。3.1.1 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特征通过实践探索,课题组将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特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0、(1)表征多元;(2)资源支持;(3)活动参与;(4)互动合作。(1)表征多元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元表征功能,可以使知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加个性化,更能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习资源和知识呈现方式表征单一、抽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多元表征方面的优势,探索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课堂呈现(包括教师的呈现和学生的呈现)系统,将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增强了知识呈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发挥了学生的多元

21、智能,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鼓励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表征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这个途径的网络环境开发被广泛应用于各位教师的各学科教学活动中。罗远老师在中国结的单元学习中,运用了多种表征手段,让学生进入到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如以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红给学生强烈的视听感受,以各种绳结图片让学生了解和初识绳结的丰富多彩和中国结的独树一帜,以西班牙救人结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绳结,以播放录像和反复展示其中的细节让学生观察中国结的制作方法,以动手制作让学生参与真实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所提供的多种表征方式的素材,让学生全方位地投入到中国结的探索之中。研究

22、发现,由于鼓励网络环境下的多元表征方式,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变得容易了,使得教师更便于了解学生的知识建构进程,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干预行为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有效性自然提高了。(2)资源支持网络环境中拥有的丰富资源是课堂教学革新的强力支持。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一起,探寻与学科内容或研究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在课堂实践中,师生运用这些学习资源,支持学生对于学科内容的更全面理解,对于研究主题的更深入探讨。例如,在侯瑞波老师执教云雀的过程中,运用的学习资源就包括:关于云雀的科普资料、云雀图片、民乐笛子云雀音乐、法国国歌、关于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资料(文本

23、、图片等,如伏尔泰、戴高乐的事迹)、关于一些国家国花、国鸟的资料等。这些学习资源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搜集然后呈现出来,而是学生参与收集整理的。在课堂上,教师巧妙运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法国国鸟云雀的形象、生活习性,初步学会了动(植)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源对于云雀的特点展开讨论,从而感受云雀勇敢的天性和乐观的精神。教师还从了解“法兰西民族精神”延伸至探究“中华民族精神”,借鉴多个国家国鸟的设计方案来探究设计我国的国鸟。正是由于充分挖掘了网络环境在提供学习资源方面的巨大潜能,教师和学生对于“云雀”的学习丰富而深刻。以苏治芳老师执教的语文课立夏节到了为例,充分运用智能白板教学系统

24、,营造了一个具有丰富资源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时,新建了这堂课的资源库,补充了以下资料:一,出示梅子、枇杷、樱桃的图片,让学生知道立夏节到来就意味着夏季的来临,并直观感受夏季的勃勃生机和色彩绚丽;二,在课文呈现内容基础上,补充关于吃百家饭由来的简介,了解我国民间认为自比乞丐可以避灾祸的观念;三是,让学生了解江南各地在立夏节这天的其他食俗,如苏州的尝三新、常熟的“九荤十三素”等等,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兴趣;四,补充了“称人”活动的由来,为了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对现成的网络资源进行了整理,选择了更易于接受的说法,让学生了解这一习俗的内涵寄托着人们对孩子的关爱;五,呈现了拓展性的资料,介绍了

25、立夏节的其他习俗,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这一节日的有趣,产生过节的憧憬。作为学习资源的一个特定部分,信息技术还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工具,为教师革新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如,茅伟浩老师巧用几何画板激活学生多种思维,改变师生教与学方式。茅老师充分发掘了几何画板的优势,通过创设动态教学情境、设计精巧的数学问题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表达的准确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3)活动参与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通过听讲接受知识,通过模仿获得技能,通过操练强化记忆。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强调教师要善于将学习内容转变为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在

26、活动中,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任务的承担者,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网络环境则为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学习资源的支持和多途径交流的平台。现场观察表明,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知识探索积极性高,目标明确,能充分将知识加以应用,体现了现代教学的追求。在周长的认识这节课中,周敏琦老师是以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来指导学生认识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比如,通过不同规则图形的比较,让学生知道只有封闭式图形是能计算周长的,让学生用铅丝、电线围一围的操作知道周长就是图形的每一条边的总长。在教学周长的计算方法时,老师也能基于教材的设计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各种计算方法,通过比较之后,得出最佳计算方法。同学

27、们在小组中,采用了多种方法:用尺量、数方格、用铅丝勾勒图形再拉直计算,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了研究的乐趣。在巩固练习中,面对不规则图形,教师又借助白板教学系统这个互动平台,把学生的思考过程用电子笔书写、标记等功能呈现出来,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验证、协商、建议、改进,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尝试了宝贵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如何假设与求证,相信这种方法会迁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在地处欧洲“十字路口”的工业强国德国这一课中,世界杯足球赛成为一个贯穿课堂探索始终的活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探索一系列与德国地理相关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与世界杯比赛相关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关于德国地理的丰

28、富知识。在这个例子中,大量的资料来自网络,但是教师不是简单地逐一呈现关于德国地理的资料,而是通过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从这些资料中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支持了学生的探索活动。可见,本节课是以活动参与为核心特征的,而活动参与的进行离不开网络环境的支持。(4)互动合作在教师的实践课堂上,以问题探索为中心的小组互动合作得以广泛展开,在这类学习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资源和表征工具,在小组和全班范围内,发展、呈现和协商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促成了学习由个体头脑内活动向合作活动的转变。这种课堂活动让学生从个体的学习者变为集体中的学习者,学生通过理解自

29、己和他人观点的异同、借鉴或者反驳他人的观点、捍卫或精制自己的观点而相互促进知识协商。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教师运用各种网络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数据资源,如学生想统计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或者想统计本月天气情况等,都可以通过教师事先准备的学习资源包和白板课件所提供的各类统计表格开展探究活动。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有一位学生提出,白板上的方格是10格,而他统计的数中有一个是14,超过了10怎么办?同学们纷纷为他解疑,提出了许多方案,有的说在10格上再添上4格,有人反对说如果数字更大一些,白板上不够画了怎么办?有的说在边上再画4格,有人反对说旁边的格子是用来分隔两组统计图形的,不能画在同学们不断地

30、讨论中,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能不能用一小格表示2?经过大家的验证,问题很快解决了,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同学提出他统计的数字中有一个数为7,但在左侧数中找不到7,该怎样表示?很多同学都提出可以用半格表示,但在半格怎么画法上又产生分歧,这时老师并不急于统一大家的认识,而是让学生通过争论统一思想,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是从下往上画半格。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而且使思维水平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共同提高,在合作与互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在侯瑞波老师执教

31、的语文课六月中,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了六月的丰富色彩所蕴涵的深意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然学生仿写自己的六月诗。在学生创作六月诗的时候和创作之后,他们一起交流分享,相互提出改进意见,并通过网络收集关于六月主题的诗歌和短文一起阅读讨论。这种交流互动过程丰富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资源,为进行深层思维和观点表述提供了机会,为知识的共享和共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升了学习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生成性。3.1.2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特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设计中对于教师行为的界定和分类,从教学行为、交往行为和自我成长行为三个方面对教师行为展开研究,尤其以从网络环境下能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师行

32、为展开研究,探索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行为的特征,发现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典型特征:(1)教师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在本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逐渐从学习内容的讲授转变为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始终强调,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精心组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通过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开展学习活动的多方面支持。也就说,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数学课上,学生进行着数学概念和问题的探索,教师的主要行为是提出问题,安排任务。在劳技课上,学生创造性地开展编织中国结(“中国结同心结”劳技教学案例)等活动。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自

33、己制作ppt等格式的文件,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在德育活动中,教师都从讲授者的传统行为方式中走了出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语文和英语课堂上,学生从事着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的行为相应地转变为语言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教师行为主要不是去讲解课文的谋篇布局,或者字词句段的意义,而是组织安排学生对于课文的研读活动和交流活动。在课题组教师提交的语文课案例分析中,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始终居于课堂的中心。如前面提到的云雀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了对于民乐笛子云雀的欣赏感受的交流、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查找的关于云雀的资料、学生就“云雀是一种普通的鸟,法国人为什么把它尊为国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34、学生讨论名人(戴高乐、伏尔泰)事迹以分析伟人是否具有云雀一样的勇敢和乐观的精神、学生讨论设计中国的国鸟。这一系列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和推动着学生的探索活动。(2)教师作为学习情境创设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支持学生的探索。在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探索中,课题组的教师都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创设情境支持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案。教师通过创设能够溶入知识应用过程的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对于情境的依存关系。例如在翟宁老师执教的正数和负数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演示自制温度计,让学生读出上面不同的温度刻度,在举高山和盆地、盈利和亏损的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记录;在英语课上

35、,教师应用多媒体创设关于“work and play”, “seasonal changes”, “windy weather”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行生动的语言实践。(3)教师作为学习资源开发者。教师关注利用网络素材开发学习资源,尤其是动态生成的学习资源。传统上,教师主要依赖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强调的则是围绕探究性的学习的需要开发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教师们走出了依赖教材、限于教材的态度,积极开发多种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方面的、个性化的支持。教师成了学习资源的自主建设者,也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共享成为他人资源建设的帮助者。例如在数学课子

36、课题中,教师利用学生普遍喜欢看动漫的特点,将动漫片断运用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创设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比如用多媒体演示射击物体的情景,让学生直接体会角的含义,通过游戏网上高尔夫让学生练习角的估量。这些学习资源的开发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注重运用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动态生成学习资源是资源开发和运用上的一个亮点。比如,在语文课上,苏治芳老师充分利用智能互动白板能够即时生成学习资源的优势,借鉴信息传播理论,将课堂构建为全面沟通的信息场和生动的活动场。在一年级的荷叶圆圆一文的教学中,她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说话练习: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说,“还有什么可以成为谁的什么。”书本上有提示图片,

37、可以选用,但是现成的暗示性图片,加上有限定的句式,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凭空想象又易于陷入“无米下炊”的困境。这时,教师利用白板附设软件系统中的资源库,即时调用了孩子熟悉的动物与物品,并让孩子自己从资源库中调取一种动物、一个物品拖到展示挂图上,同时结合所给的句式说话,学生在想象的天地中自由驰骋,即兴创作出了多种场景,说出了“西瓜皮是小兔的小碗”、“小花是小熊的话筒”等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语言。在昆虫科学探究课上,韩静老师先用白板资源库中的一个昆虫为例子,将图片放大,师生一起一边观察一边分析昆虫的特征,还通过录像播放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然后让学生从资源库中选取自己认为是昆虫的动物,拖放到展

38、示挂图上,根据前面总结的特征加以检验,在发生疑问或者存在不同观点时,通过网络即时查找资料来进行判断。这些课都充分利用网络素材开发学习资源,尤其是动态生成的学习资源,而不是仅仅依赖教材上的资源。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投入和有效。(4)教师作为脚手架提供者。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善于提供脚手架,促进自主学习。即,教师的角色从训导者和监督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帮助者。课题组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理念和意识的问题,关键是一个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和教师行为转变的问题。转变了课堂的活动结构,使学生的活动和探索成为主要的课堂活动形式,转变了教师的行为结构,使活动的组织和资源的开发成

39、为主要的教师行为,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帮助者。参与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这种行为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的同时,教师的交往行为和自我成长行为也有了巨大的转变。研究发现,与提升教学有效性相一致的教师交往行为体现在:l 在与学生对话、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采取更加平等、宽容的态度;l 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l 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观点。教师的交往行为的改变源自对于学习和教学的重新理解,而正是网络环境给予了教师反思和重新理解自己习以为常的事物的机会。网络拓展了教师对于教学的视野和观点,也拓展了教师对于社会和交往的更为一般的观点,从

40、而逐渐改变了教师的课堂交往行为。但是教师的交往行为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所有的师生交往过程中,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的交往行为也通过师生关系的改变而影响到课堂外的交往,所有这一切都间接改变着课堂教学进行的方式,即,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提升教学有效性相一致的教师自我成长行为表现在 “观察、学习、互动、生长” 诸方面。在本课题中,教师围绕着课题设计要求和实践中的问题,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相应的教师行为,这个研究和实践主题对于课题组的成员而言是全新的,教师们正是通过观察他们和自己的实践方案和过程,并就这些实践的有效性进行讨论、互动、反馈,而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教学常规事件中的问

41、题的意识,从而不断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案,达到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可见,教师的教学行为、交往行为和自我成长行为是内在地统一的,对于问题的关注、对于实践的创新,推动着它们各自转换和相互促进,从而使教师在行为上发生整体的转变。3.2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特色的形成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层面,才能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了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改革的成效。具体而言,本课题研究,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其他举措一起,共同推进了网络环境下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特色的形成。这种整体风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

42、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二是以“生活乐趣”为整体特征;三是以教师的独特教学方法为依托。3.2.1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努力将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在网络环境下优化教与学的过程,逐步从以教师“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教学实效,探索出一条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以学为主、有效整合、优化结构、促进探索”是本课题研究给学校课程教学带来的整体变化。“以学为主”体现为课题组老师关注的是如何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摆脱”被“填灌式”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角色地位关系,促使师生间课堂结构

43、发生质的变化。“有效整合”体现为媒体、资源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习活动,资源是学习活动的有效支撑,媒体为信息和知识的传输提供了有效手段。“优化结构”体现为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结构的转变。教师运用信息资源由“教”转为“导”,教师在整合过程中进行引导、诱导、疏导、辅导、指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导航、导法、导疑、导思。“促进探索”体现为学习过程变为学生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运用各种学习资源,独立学习,协作交流,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从而学会学习。例如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将146这类表外乘法题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来完成,通过比较不同分拆计算

44、过程,找出最简单的分拆方法,学习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并初步渗透优选的思想。在第一次试教中,刘佳老师让学生用剪方格纸的方法,来对146进行直观地分拆,没想到居然出现了意料之外的问题,不少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剪,有的横向剪,剪成细细的若干条,有的纵向剪却又剪得大小悬殊,教室里竟乱成一团。针对这一情况,课后课题组教师一起研讨对策,经过反复斟酌,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设计了以下这个问题:题干:你用的是以下哪种方法?( )选项:1、上下剪列式能用乘法口诀算 2、上下剪列式不能用乘法口诀算3左右剪列式不能用乘法口诀算在第二次试教课中,教师先明确告诉学生要把方格纸剪成两部分,并且须能化为两个表内乘法算式,在学生们

45、自行尝试过之后,再出示这道按按按问题。学生在作出选择的同时,也在反思并检验自己的操作过程,通过这三种情况的罗列,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剪法就是拆法,如何合理分拆是问题的关键,分拆的方法越合适,计算也就越简单。这个类似于操作流程图的设问,可以说是整堂课的亮点,它使学生尝试用推导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也使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得到了激发。课后我们当场进行了测试反馈,并做了数据统计,表格如下。学科数学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内容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反馈类型课后15分钟反馈 人数62 人所在单元二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题号考查点所占比重难度得分率实验班对照班1乘除法口算30容易99%9

46、85%2分拆方法18较难956%929%3连乘和连除12较难844%826%4综合应用30较易956%934%5比大小10较易956%936%总分100分平均分95.27693.562从这个课例以及所获得的效果数据可见,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运用,师生关系的角色转换,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有效教学。3.2.2 以“生活乐趣”为整体特征我校的办学理念是“热爱生活,和谐发展”。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意识到这种办学理念只有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革新需求,进而提出了构建“生活乐趣”课堂的命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运用网

47、络环境,充分开发了信息技术的功能,建立了以“教育资源型、任务情境化、活动体验式”为核心要素的教学环境,使得网络环境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鲜明的学校整体教学特色,即“贴近生活,体验乐趣”,为学校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实践研究,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我校以“生活乐趣”课堂为特征的有效教学是指以学生主体发展为特征的、以教师创造性教学为特点的、以教学时效性为特色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是:1、融情与优教中,体验关爱之乐;2、探究与发现中,体验创造之乐;3、沟通与合作中,体验交往之乐;4、赞赏与帮助中,体验成功之乐。在课题研究与实践中,老师们通过任务布置、情境创设等方式,开展了多样化教学,

48、让学生主动参与任务全过程,实现了自主探究与建构式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学力发展。教师清晰地授课,资源合理运用,在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上有很多亮点。殷骏老师在名著导读上创设了真实情境,运用影视资源,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背景。罗远老师从研究中国结到救护结到金属贴画,对劳技教材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作了创新的尝试。小学部的教师分别运用白板和互动技术资源开展了小学有效教学研究实践,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以优化教学结构,同时也对自身教学理念,与成效评价作了反思、调整。3.2.3 以教师的独特教学方法为依托以教师的特长为基础,结合学科特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

49、方式和教师行为,是将学校整体课程教学特征转变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的基础,研究中,我们倡导教师努力探索和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目前,教师们初步构建了适合自身特长和学科特点的独特教学方法。典型的有: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阅读比较法(语文)、情境化语言实践法(英语)、模拟实验法(物理)、生活数学法(数学)、体验学习法(劳技)等(见下表)。 适合学科教师自身特长和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一览表教学方法名称学 科教学环节网络支持特征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动手实践完成任务互动评价1网络提供资源2网络环境下互动阅读比较法语 文阅读文本提出任务欣赏影视分析比较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网络提供资源情境化语言实

50、践法英 语创设语言情境设疑导向点拨指导总结评价网络创设语言情境模拟实验法物 理模拟实验创设情境讲解示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总结评价网络显现模拟实验生活数学法数 学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网络展示生活实例体验学习法劳 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体验创造效果评价1 网络提供资源2网络环境下互动3.3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方面的成果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培育教师实践共同体;以实践探新任务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丰富和改变教师生活方式和专业实践方式。从这些方面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式。3.3.1培育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教师

51、为面向实践问题、指向实践改进、共享实践经验而结成的长期合作关系。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推动了学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形成。通过三层网络环境的建设和三层社会网络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面向信息化形势、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根据课题设计和实施策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建设了“学生学习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环境学校管理网络环境”的三层网络环境,建设了“教师个体同伴专家(及其中介的学术资源)”三层互动的社会网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支持。目前,教师能够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交往行为、自我成长行为进行“观察、学习、互动”,善于从多

52、种途径学习,从多个视角思考。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创共享蔚然成风,形成了一个奋发有为的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其行动路线见下图。横向联合,形成团队聚焦问题,确定框架设计重构,行为跟进展示交流,分享经验课题引领,教学实践阶段总结,行动反思专题报告,理论提升通过两个三层次网络的构建和课题研究的逐步推进,学校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课程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以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关注,调整教师教学行为,以提升教师的素质。3.3.2 以实践探新任务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回顾我们走过的科研之路,使我们曾经是习惯于平静的、传统的教师,而现在逐步凭借于科研为引领,从传统的“教堂”走进变革后的“学

53、堂”,走进科研的“殿堂”。我们曾经用过的行动研究法是步入殿堂的有效途径,而我们天天接触的教学课堂则是产生科研课题的摇篮。老师们承担着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新的任务,这一研究任务推动着教师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从教学设计(备课)上课实践听课评课有效反思调整行为效果评估提炼有效教学行为构建有效教学模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发现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教学行为怎样去解决问题观察、分析、反思解决了哪些问题提出还有待要解决的问题,并以此成为不断深入研究的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学校聘请了专家,通过讲座、教研、座谈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新教育理念的培训,并采用课题组定时、定点、定内容等方式

54、创设多种条件,请专家与教师及时沟通和直接交流。其次是系列分层的校本培训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行动研究,对来自各个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科研课题组教师以伙伴互助的形式,进行理论、方法培训。如:选择课题、掌握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撰写教学案例、研究论文等,从而体验教学研究经历,积累教学研究经验,学会科学研究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过程中,教师在信息化的优良环境中,掌握了先进教育理念,反思了教学行为,提高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计实施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通过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实践评价,系统的科学研究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科研能力均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了一批教学创新与科研齐头并进的优秀教师,成为我校办学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