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 年度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公需科目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 教学大纲与学习指导 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0.04.092010 年度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教学大纲参考书目:创新能力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中国人事出版社, 白春礼主编)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研究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培养途径,由基本理论框架和创 新案例两部分组成,使学习者对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有所了解,进而提高实际 工作的创新能力。二、课程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重点掌握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框架,认真学习 创新
2、案例,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心得体会。三、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培养途径(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创新能力的内 涵及要素,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创新的概念,创新过程,创新能力的特点,个人提高创新能力 的方式。重点知识解析:1、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2、创新能力的内涵。第二章 北京佑安医院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一体化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思路、工作方法和理念。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主要讲授:医学科学研究的立项、选人、搭建
3、平台、过程管理等方面内容。 重点知识解析:1、医学科学研究的立项和选人。2、从“管理”到“服务”理念的转变。第三章 黄伯云:十五年自主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黄伯云院士在科学研究上获得成功和取得巨大贡 献的原因。(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黄伯云院士正确的创新理念、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百折不挠 的顽强意志、和团队协作。重点知识解析:1、黄伯云院士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2、自主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四、作业 1、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谈谈您对创新能力中所包含的各种能力的理解。2010 年度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公需科目
4、函授作业作业题目: 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谈谈您对创新能力中所包含的各种能力的理解。 提交作业方法:首先登陆培训网站: 点击“课程学习”,在相应课件位置处,点击上传作业(如图)。请将作业文本内容直接在文本编辑框中粘贴,点击“保存”即已提交。(如图)2010 年度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学习指导第一章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培养途径根据 2008 年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当 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 4246 万人,略高于美国的 4200 万人,低于欧盟 的 5400 万人,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但是,从每万人口
5、中的研究人 员数量来看,日本是 64.2 人,美国是 46.5 人,英国是 30 人,法国是 32.6 人, 德国是 34人,而中国只有 9.3 人,不及日本的 l 6;从论文的相对引用影响率 (RCI) 来看,排在首位的美国是 1.47 ,排在第二位的英国是 1.36 ,第三位的德 国是 1.21 ,日本是 0.9l ,排往第八位,中国是 0.58 ,排在第十位。以上数据告 诉我们,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是实现我 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关键。 为此,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 2005 年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
6、工程”,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 作,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进程。按照“知识更新工程”的部署,“专 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案例”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公需科目来加 以建设。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设立了“专业技术人 才创新能力建设案例”,课题,展开以专业技术人员及团队创新能力为关注点 的创新案例调查,并组织撰写了这本公需科目教材。为配合案例教学活动,将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进行必要的理论描 述,以帮助读者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要素,了解提高个人及团 队创新能力的某些重要路径。 在此,我们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过程的一般特
7、征是什么? (2) 什么是创新能力?其主要要素是什么? (3) 如 何提高创新能力?一、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为了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了解创新、创新能力的基本概 念和创新理论是必要的。创新是近年来出现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关于 “创新”概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创新”的定义多达 400 多种。其中,最具有经典意义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 (J.Schumpeter) 的创新概念。 熊彼特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经济学意义上的特殊用法,他区分了创新 (Inn ovatio n) 与发明(In ve ntio n)、创造(Creative):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 用于经
8、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 是一个经济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以新的方式展开的生产,如对于某 一给定的生产线,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原料及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好的经济产 出”。它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 生产方法; (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5)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之后出现的许多定义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他的见解,譬如,桑 德布认为,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一种新产品,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 程、一种新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或一种新式的市场行为均可以称之为创
9、新 2000 年联合国经合组织 (OECD“) 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 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 , 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 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美国国 家竞争力委员会在 2004 年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指出:“创新是把 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 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创新概念千变万化,创新理论也异常丰富,其中尤以技术创新理论最为丰 富和成熟。这里拟对技术创新理论做一简要介绍。技术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结晶,迄今为止出现了众多的技术创新理 论,不同的技
10、术创新理论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研究阶段。关于技术 创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两条线索,或者说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技术创新行 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二是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角度出发,两个角度互相 补充,两条线索交叉演进。至今大致分别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视角: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模式,主要是关注单个企业 的创新行为 , 强调企业家的作用,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 表;第二阶段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研究者开始关注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产业有着 不同的主体,在有些产业,产品的制造商是技术创新者,在有些产业,产品用 户和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者。同时强调创新依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
11、包 括制造商、供应商、用户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强调企业之间、企 业与用户之间的合作,这是第二阶段的特点,埃里克冯希普尔的技术创新 理论是其代表;第三阶段是多种组织合作模式,随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 展,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依赖企业间及企业与用户间的合作,而且 与一个国家的特殊性有关。有学者用国家创新系统来说明这一情况。按照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 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 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 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包括企业
12、、政府、大学、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等 不同领域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相互作用是第三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特点, 费里曼、伦德瓦尔、OEC睜人和组织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其代表。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视角: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也有五个阶段的分 法)。第一阶段为线性模式,以技术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及推拉综合说为代表; 第二阶段为平行交叉与网络模式,为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和利用其他企业和组织 的资源,创新企业不仅在内部实现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各功能的平行交叉作业, 而且广泛地同供应商、批发商和用户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或者建立战略联盟, 增强创新能力;第三阶段是协同演进模式, 20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研究者开
13、始认识到全面理解技术创新需要采用包容企业环境要素在内的系统。制度对技 术创新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放在一个包含制度、组 织和文化等因素的大系统中去考虑,成功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制度、组织、文 化、政策和综合研究等的协同创新的结果。 这里的协同创新有两层含义: 一是( 同 行和非同行的 ) 不同组织间的协同;二是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文化、政策 和综合研究间等的协同。分析各种技术创新及企业创新活动,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征:(1) 这类创新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企业簇以及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区 域创新机构或国家创新机构。(2) 新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或新创
14、意的创造或引入 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创新是某种知识 经济行为或知识社会活动。但是,创新不只是指发明 (invention) ,发明是与技 术变革相关的,创新可以在没有发生技术变革的情形下发生,如通过改变组织 实施形式(管理上的变化),也可以导致创新。创新也不只是指创造 (creativity) ,创造涉及新思想的形成,而创新还必须将新思想付诸于实施。(3) 创新过程往往是一个系统变化过程,涉及多种类型的主体或创新参与者 (生产企业、供应商、创新企业外部的科技研发人员等)之间的合作,涉及科 技知识的形成与传递,新产品的定位、生产线的设计、市场开发等。但是,创 新
15、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效益或其他类型的社会效益来体现。(4) 创新被看做是一个组织之竞争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一个组织就面临着 失去竞争资格的可能。这里,组织可以是指企业、企业簇、甚或是政府。(5) 创新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创新组织内部各种人员的创造力,并使 整个组织处于某种富于创新活力的状态。(6) 创新意味着创新系统内部结构会发生某种整体性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创新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会获得某种重整。 那么,除经济型的创新活动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创新活动? 事实上,当创新活动已经在国家层面上乃至国际规模上展开时,仅通过某 一方面的社会实践(如经济方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譬如
16、,朱克尔 (Drucker) 于 1985 年研究日本创新活动时就曾指出,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也必然涉及经 济创新与社会创新。他认为,就日本的创新活动来看,没有社会的整体改革, 譬如在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无疑,经济模式的转变绝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生活现象,其意义与影响将远远超出经济的 范围,而触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认为,从企业创新发展到国家 创新系统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同构放大的简单的经济过程。经济创新活动是社会改良工程的一部分,是通向社会改良的路径之一;但 真正的社会改良必定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进行企 业创新的同时,也应在科技、文
17、化以及教育等方面同步实施创新活动。今天, 当人们将“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与“经济创新”并置使 用时,“创新”一词已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同时, “科学创新” 一 词的含义也已不再仅限于指科学认知过程中的进展。中国科学院所实施的“知 识创新”活动即是如此。在此,“知识创新”不但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研究的组 织、活动过程以生产出更多、更具有突破性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求通过改良 科学的社会运作模式,使中国科学院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 文化功能。目前,创新的概念已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几乎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使用创 新概念;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全世界。
18、因此,本书 所采用创新概念是一种广义的创新概念: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 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物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包括 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这一创新概念涉及三层含义:(1) 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的形成、产生或引入;(2) 利用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设计生产或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组 织、制度、流程或管理方式等新事物;(3)通过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实现其价值,所追求的价值并不只限于经 济价值。这一创新概念既包容熊彼特源自其技术创新研究提出的定义,又兼及目前 广泛开展着的各类创新实践。据此概念,本书在征集
19、案例时涉及科技创新、企 业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多方面的案例。创新有多种类别,也有多个级别。按照最简单的划分,创新有小级别创新、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里程碑式的创新三个级别,其中,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只有10%的创新属于突破性创新乃至里程碑10%里程碑式的创新 突破性创新90%小级别创新式的创新。如图所示,这三类创新呈现出金字塔分布。创新等级分布图类似的创新等级分类及分布还可见于苏联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TRIZ是基于对美国数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而展开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研究没有像熊彼特那样区分发明与创新,采用了较宽泛的发明或创新概念;
20、但却就发明或创 新的等级作出了明确区分,它们被分为 5个等级:第1、2等级均属于小型发明 或创新(通过改变或替换原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创新,两者分 别占发明专利的32%和45%);第3等级为中型发明或创新(如登山自行车、 计算机鼠标,占发明专利的19%);第4等级为大型发明或创新(如内燃机、 集成电路、个人电脑等,只占发明专利的 4%);第5等级为特大型发明,主要指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专利(如蒸汽机、飞机、激光等,只占发明专利的0.3 %)。TRIZ认为,第1级发明或创新,因级别低,任何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其 至是一般技能的人均可能完成这类创新,而第 5 级则属于人类历史上最伟人的
21、发明创造,无一般规律可言。因而,它中要研究与第2、3、4 级发明或创新相适应的一般方法或规律。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 理解了创新,就不难理解创新能力的概念。一般说来,能力是指人们表现 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按照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 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 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本书以下述方式理解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 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行创新的能力。
22、参照前述创新定义,创新能力 亦有三重含义:一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二是利用新思 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应用 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 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 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四大特点: (1) 综合性。它把多种能力集 中起来,充分加以运用; (2) 独创性。它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 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 (3) 实践性。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 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
23、 (4) 坚持不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涉及创新者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环境,要取得成功需要反复试验和探索,只 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成功。关于创新能力中所包括的多种能力,人们已有明确的认识,这里我们综合 有关辞典和教科书并根据本教材的需要,慨述如下。学习能力 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 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 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 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 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 的有效组
24、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 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 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 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 “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 手更快。”分析能力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 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 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
25、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三个 因素有关,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 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 仪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 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 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 辅相成。综合能力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 识的技能
26、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 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具体讲,综合能力包 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及观察 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 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 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 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 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 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
27、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 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 新。想像能力 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 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象 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出队和急先锋的 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批判能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 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 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作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
28、表明,重大创 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 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 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 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 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 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 题;广义的问题解决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 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实
29、践能力 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 , 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 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 值 , 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 活动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 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 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 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 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
30、能力是能力 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 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在实际创新实践中,不可能要求参与创新活动的每一位成员均具备上述各 项创新能力。事实上,目前盛行的分科式教育也不可能大量地培养出具备这些 能力的人才。在我国,重知识贮备、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诸多不利于 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在各类创新实践中培育、提高专业 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三、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 我们在此拟重点探讨创新者个人、团队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创新组织的创新 能力建设问题。1. 创新组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
31、 对于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来说,通过持续学习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升其 创新能力,是该企业或科研机构迈向创新型组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创新要求该机构重组它与外部环境之 问的关系,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机制;同时在 组织内部着手进行创新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建设,确立创新理念并将之落到实 处。须知,创新制度及创新文化是一切创新项目赖以实施的“试验场 (playing field) ”,是持续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组织在实施各种具体创新活动 时,要善于发现和聚集创新人才,要针对创新项目进行创新人才编队,形成强 有力的创新团队,实现创新目的。(1) 以组织
32、建设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在致力于创新型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至 少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确立组织之基本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组织之成其为组织,是因为有 其基本价值理念。确立价值理念的基本方式就是将其制度化以制度形式表 达基本价值理念;确立创新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创新理念是变不可能为可能之关键所 在,是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只有建立适于创新活动的资 源分配原则、组织实施原则和评价原则,创新活动才能够顺利展开;领导要具备多方面的创新素质,要有全局观念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灵魂,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使之形成合力 。(2) 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多方面的
33、创新人才、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创新由新知 识或创意的形成或引入、新产品等新事物的设计和制作以及新产品等新事物的 社会化应用这三个环节组成。因此,创新需要这三方面的人才乃至综合型人才。 第一类人才有着梦想家的气质、多方面的知识贮备和全局观念,他们善于捕捉 和产生新思想或创意,对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有着全面而适当的了解,他们是 创新蓝图的绘制者;第二类人才是工程师型的实干家,他们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成果或工艺;第三 类人才在创新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方面则有着特别的禀赋,是企业家型的实干家。 梦想家拥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全局观念,而实干家拥有化梦想为现实的能
34、力并 且对创新风险有着敏锐的意识和承受力。创新的品质、等级和成败主要取决于 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能力发挥以及相互之问的合作。因此,一个创新组织应 善于发现、聚集这三方面的人才并合理地使用这些人才,应选择兼具梦想家和 实干家素质的人才作为创新组织或机构的领导着或决策者。2. 创新者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他或她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 向事业成功,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 作能力,取决于其所在机构的创新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在一个缺乏创新文化的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是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同 样地,一个没有合作或协作精神的“创新者”,其
35、失败的概率也远远高于成功 的概率。相反,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组织及文化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就有 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观察、想象、抽象、分析、类推、建模、展现、 协作、更换思考维度,更换认识模式以及综合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创新者个人 可以同时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锻炼,以提高自已的创新能力。(1) 自我锤炼。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而展开的自我锤炼,是 指以“我”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专业技术人员均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 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能够
36、熟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够熟悉运用专 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实现创新目的。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 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 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其最大的奥妙在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在于 思考问题的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换。创新的灵感每每产生于思想的碰撞、移 植和借用过程之中。(2) 在协作中锤炼。“在协作中锤炼”是指以“我们”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 创新能力锻炼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者个人通过参与有组织的创新实践来提 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是“我”而是“我们”。群体意 识淡漠的人是很难甚至无法完成这种修炼过
37、程的。因此,一个真正的创新者必 须时刻保持开放而宽容的心态,必须善于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思想、构想或见解, 同时必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参加共同探讨、研究和行动。(3) 在学习中锤炼。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是探索性和 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而个人的创新机会和创新实践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通过学 习专家学者总结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他人的创新实践来提高自已的创新能力便 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学习成功的创新案例,特别是通过学习借鉴创 新环境大致相同情况下的成功案例,对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创新案例中有个人、也有团队集体的思维与行动特点,有个人和团队在创新活 动中的经验教训,因
38、此可以分别从“我”和“我们”的角度去揣摩和借鉴。撰 写本教材的目的也就在于此。3. 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团队是介于创新组织与创新者个人之间的创新行为单元或创新主体, 其创新能力并非指该团队成员个人创新能力的总和,而是指团队作为一个整体 而具有的创新能力。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发挥,如同创新者个人一样,也需要有适宜的创新制 度安排和创新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取决于团队的编队形 式、工作方式和效率。在我国,许多创新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级政 府主管部门均曾致力于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此问题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国内有关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创
39、新团队建设经验。本 书在此主要探讨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创 新团队的编队理念和方式、内部结构及工作模式。从理论上讲,由于创新组织类型的不同,创新团队的编队可能存在着不同 的目标导向。譬如,企业内的创新团队可能主要围绕企业 R& D目标来进行编队, 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团队则可能以学科建设为指向,以科研项目为工作载 体。在特定的目标指向下,创新团队也存在多种编队理念和方式。在此,可以 将编队理念及方式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一,强调思想互动,这种编队理念 及方式常见于小型科研团队的组建过程;二,强调纵向管理,这种编队理念及 方式常见于企业部门大型研发团队的组建过程。
40、在第一种模式中,创新团队由 核心人物以及环绕在核心人物周围的其他创新成员构成,所有成员均享有较为 充分的信息互换权利。在第二种模式中,整个创新团队可以区分出一些子创新 团队,而创新团队负责人及子团队负责人合在一起构成核心团队,整个创新团 队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只有核心团队成员才享有较多信息互换权利。第一种模 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成员以展开创新思维的空间;而第二种 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注重纵向管理,能够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大的控制空 间。创新团队整体创新能力既取决于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与外部环境之 间的信息互换、思想互动以及协作的强度和有效性,亦取决于创新团队的管理、 评估以及激
41、励机制。有了良好的信息互换、思想互动机制,创新成员的个人创 造力就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而有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非创新或反 创新的文化潜规则或制度就将得到改变,创新者的创造热情就将得到充分激发, 其创造力就将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21 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以创新为社会前进之主导动力的国家, 生活在这里, 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均可以投身于创新实践并在创新实践中学习、锻炼,实现 自己的人生价值。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虽然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的 创新人才协作奋斗的艰难过程,但对于那些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们来说, 创新其实就在他们身边。撰稿人:袁江洋 刘益东)注释:1. J. Sc
42、humpet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 1934.2. J. Sundbo. The Organisation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 RoskildeUniversity Press . 1998.3. P. F. Drucke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xford:Butterworth - Hein ema nn. 1985.4. The Innovation DNA, by the member
43、s of Innovation University,.第二章 北京佑安医院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一体化研究 摘要: 2008 年科技部特别将病毒性肝炎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重大科研 专项任务。早在 2001 年,在北京市科委的组织下,由佑安医院牵头启动了“病毒性肝炎临 床诊断及治疗一体化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建立了北京市病毒性肝炎诊断规范、北 京市病毒性肝炎治疗规范和北京市肝病技术服务网络,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各医院在病毒性 肝炎诊断、治疗、预防和服务等环节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病毒性肝炎一直是我国最严重和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 有约 l 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携带
44、者, 有 3000 万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每年死于肝炎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患者达40万人。1988年1991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曾导致30多万人发病,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混乱。2000年2002年在 浙江发生的公务员遭拒录事件及后来安徽芜湖发生的乙肝就业歧视案件,都引 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如今,肝炎已不再是简单的疾病与健康问题,已成 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为此, 2008 年科技部特别将病毒性肝炎列 为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重大科研专项任务,并与艾滋病、结核病 等一起列入政府未来要努力控制的三种重大传染性疾病。其实,早在 2001 年下半年肝炎问题就引起了北京市科委的重视,并
45、启动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一体化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期通过建立 北京市病毒性肝炎诊断规范、北京市病毒性肝炎治疗规范和北京市肝病技术服 务网络,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各医院在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预防和服务等 环节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经过在京的解放军、卫生部与北京市属共 17家单位96位专家近5年的联合攻关,防治肝炎项目取得了以下技术成果:完善了肝炎的病因学筛查程序与规范,建立了 B 超诊断、病理诊断半定量评分系统与诊 断规范,使以往所谓的“原因不明病毒性肝炎”的确诊率提高50以上,肝炎病原学诊断的“死角”大大缩小;筛选出肝炎化验项目的6个优化组合,成功使肝炎化验项目实现了“瘦身”的目
46、标,达到“两少一高” (化验项目减少、 化验费用减少、诊断效率提高)的效果;变“马后炮”为“马前炮”,例如以 往注射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效果只能在治疗半年或更长时间后判断,现在根据项 目组发现的数个与乙型肝炎病情发展、预后和干扰素疗效相关的遗传位点,可 以提前预测干扰素对肝炎病人的有效性,便于提前选取更合适的治疗方案。目 前国家“十一五”专项及 863 项目已经把这一领域列入其中进行更大范围、更 深入的研究;提出新的慢性乙肝抗病毒和中西医结合抗纤维化治疗方案,病 毒变异和耐药发生率显着降低,肝纤维化与肝硬化更不容易发展;提出重型 肝炎营养支持治疗方案、人工肝治疗方案,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一年死亡率下
47、 降 13,住院时间缩短 16 天,费用减少近 l 4,重型肝炎综合治疗技术达到 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160篇(其中SCI/El论文26篇,中华 系列论文 79 篇);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 项 6项;举办全国性学习班 10 期,培训肝病相关技术人员 2100人;获得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 2 项、软件着作权证书 3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会诊了 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全国疑难、急症、重型肝炎患着 4300多人,为 15万人提供 了不同方式的技术咨询。特别指出的是,借助项目搭建的专家、技术、标本与 信息资源的良好平台,建立了北京市应对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与综
48、合服务的技 术支撑、合作研究与快速反应体系和网络,肝炎及类似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得 以加强。回顾肝炎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细节,项目负责人段钟平教授都如数家珍。在 2009年早春二月的第一场春雨声中,段钟平教授从肝炎防治项目的萌生娓娓道 来,讲述了这次创新活动。一、立项: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把握需求,充分体现科技支撑作用 2001 年,北京市科委转换科技管理思路,决定改变以往“遍地开花式”的 做法,集中力量上一批大项目,并将目光瞄准长期以来治疗效果不好、而且涉 及社会上一多半人利益的肝炎项目。此后,在数次立项讨论会上,前后有 40多 位专家提出 60多项课题,其中亦不乏如“建立转基因鼠揭示乙肝病毒发
49、病机制” 等既前沿而又较为偏重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由于专家见解各不相同,难以达 成共识,一时间肝炎防治项目成为北京肝病学界的热点话题。为将有限的人力 及资金用在与肝病患者的治疗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同时避免再出现变相的、 更大范围的“遍地开花式”的课题,佑安医院在北京市科委指导下进行了近半 年的调查分析,并组织了肝病病人到医院诊疗的全程模拟演习,确定肝炎诊断 治疗的“肝功生化化验病毒病原化验超声检查诊断病理诊断 急性肝炎预后判断慢性肝炎预防肝纤维化肝硬化治疗、抗病毒治疗重 型肝炎肝衰竭综合治疗”的完整流程。专家们也逐渐形成共识:肝炎涉及千家 万户居民,是非要研究不可的重大疾病,目前存在的最大、最
50、直接、最紧迫的 问题是规范化诊断及治疗的问题。一方面是现自技术应用不规范,另一方面是 关键技术存在瓶颈,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研究。由此,北京市科委最终确定 了“肝炎”这一总投资 1500 万元的项目,并紧密围绕诊断及治疗设立了 10 个 密切关联的研究课题。自此开始,北京市科委、佑安医院和项目组也开始学会在大家审视的眼光 与压力下进行一系列艰苦的管理与研究工作。二、选人:始终坚持权威性、先进性、连续性、互补性原则 项目、课题确定后,如何选人又成了摆在面前的棘手问题。为此,专家组 针对要研究的内容,首先确定选择课题承担人的基本原则:权威性:以保证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 先进性:技术是北京甚至全国领
51、先的。 连续性:课题组有一个团队而不仅仅是个别顶尖专家,避免课题实施中因 个别专家变动而使课题中断。互补性:课题组需紧密围绕预期目标,尽量实现基础与临床互补,参加单 位技术与资源互补。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反复讨论与公开竞争,课题组专家的框架基本 搭建起来,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围绕专家把北京市不同系统的专家与技术 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其中汇集了佑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 17 家大医院的力 量,包括 96 位北京市肝脏研究方面的专家,如友谊医院王宝恩教授、协和医科 大学李辉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等。三、搭建平台:从“管理”到“服务”理念的转变作为肝炎重大项目的依托单位,佑安医院如何既能
52、把科委的思路、参与单位的思路不断得以贯彻落实,同时又能使专家觉得松紧适度、井然有序呢首先,资源共享的平台成为联系专家的纽带。 项目组在佑安医院建立了 “肝 炎重大项目血清库及标本资源共享中心”,一个患者只抽一次血,再分成几小 份供不同课题组应用即可,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往各课题组各自为政、各自掌握 部分病例的“小作坊”式的做法,同时减少了患者的抽血、化验次数,节省了 科研经费,并使数据更具可比性。借助这一平台,不同课题组、不同学科的专 家互相交流、研讨,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经过数年经营,资源共享中心收集了 3000 多个病例的资料, 组织专家对 4300 多个病例进行会诊, 有效地解决了小课 题或分
53、散课题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资源共享平台自然也成为联系专家的最有 效、最受欢迎的“纽带”。其次,转变理念,实现从项目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在项目实施过 程中,佑安医院一方面积极与科委沟通,及时把上级的想法、要求向专家传达, 较好地起到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另一方面,肝炎项目办公室从主任做起,自 觉成为专家的助手及参谋,尽量协助大家克服课题研究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不仅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也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四、实施“ 1234”过程管理模式:各司其职、独立自主、量化考核,公平 透明“细节决定成败”,为保证肝炎项目顺利进行,在科委、卫生局密切关注 与指导下,依托单位北京佑安医院基本形成了“ 1
54、234”组织管理模式,其基本 构架是:1 个依托单位: 即北京佑安医院, 代替了以往事事都由科委去管去抓的被动 局面,解决了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人手紧张、难免疏漏的矛盾,减少了过去多 头干预、责权不清、科技人员无所适从的问题,更便于从专业的角度把握课题 的进展,推动课题研究。2 个管理机构: 即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专家委员会的成 员多数是没有参与课题的专家,其中有不少专家曾经申请过肝炎项目的课题, 然而由于与项目研究方向不符而未进入课题组。项目组聘请这些专家做技术顾 问,既可以公允地对课题进行评估,也对已参与肝炎项目的专家形成一个无形 的督促。另有少数人虽然是课题组成员,但在评估
55、时不能评估自己所在组的课 题,采取回避制。项目管理委员会由北京市科委、卫生局及各医院的人员组成。 在大的人员调整问题上,由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杜绝了少数专家以个 人意志代表集体意志的做法。这两个委员会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完全服务于项 目的需要及进展,以科委为代表的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3 套管理制度与措施:即组织管理制度和措施;技术考评制度与措施;财务 管理制度与措施。通过管理制度与措施保障了课题在管理、技术、财务方面的 科学与规范。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双百分考核制度”,即管理 100 分,技术 100 分,用量化的指标来验收课题。项目负责人段钟平教授指出: “通过科普宣 传多少分、
56、核心论文多少分、成果多少分、资源共享多少分等量化的考核指标, 无论是着名专家甚至院士,谁都有可能不及格,这样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4 个附加协议:科委与依托单位、依托单位与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与课 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与主要参与人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与附加协议。四个附 加协议以合同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从信誉和制度的角 度强化了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在项目评估时直接对照协议内容,评价课题进 展,课题评估公正透明,被评专家心服口服,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05年 10月,肝炎项目顺利结题,实现了专家、百姓、政府、依托单位的 “四个满意”。一是专家满意。本项目的专家通过研究,培养
57、研究生数 10 名,发表论文着 作 160 多篇(本) ,申办成果和专利 4 项,举办全国学习班多期,提高了专家的 知名度与学术地位。二是群众满意。项目边研究边推广,显着提高了北京市肝 炎诊治的水平与效率,为百姓节省了费用,受到肝病患者的欢迎。三是政府满 意。通过科技攻关与创新真真切切为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北京市在重 大传染病方面的科学研究与防控能力,实现了科技改善百姓生活的基本目标。 四是依托单位满意。佑安医院作为项目的全程组织、管理与实施单位,锻炼与 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 将近 40 多位专家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培养出 40 多名硕士、博士。项目也为佑安医院带起十几
58、个科室,不仅临床治疗 能力有提高,而且科研能力也有很大进步。如项目中有关超声的课题把北京市 肝脏 B 超领域的顶尖专家打包形成一个团队,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方案,在病 人身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经过 4 年的磨合,佑安医院 B 超科室的年轻小姑娘 都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肝炎项目也给佑安医院培养了七八位优秀的管理人才。过去这些人仅是医院各个科室的专家,多数仅管理一些小课题,压力并不大。但是如何把北京市上百位专家组织成一个团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比较难。在 肝炎项目中的磨砺使他们具备了组织管理大项目的能力。肝炎项目也增加了佑 安医院的业内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病人和专家。课题申请水平和数量也有所增 加,仅 2008年佑安医院一次就拿到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实践证明,“肝病研究”的实施体现了“大北京”的理念,使基础与临床、 中央与市属的优势医学资源得以进一步整合,形成“政府推动、民间组合、合 作创新”的科技工作组织模式。通过联合攻关,在原来北京市单位、人员、设 备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实现了技术的重要突破与显着创新。因此,肝炎项 目与其说是技术创新,更应该说是体制、机制创新。其中产生的立项及管理经 验对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有重要的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房产交易补充合同版B版
- 2024年担保合同对主合同义务的保障3篇
- 2024年度城市综合体停车场运营权转让合同3篇
- 2025粮食订货协议合同范本粮食订购合同
- 2024年度全国独家总代理协议及品牌形象提升合作3篇
- 2025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
- 2025国家规定劳动合同范本简易模板
- 《员工信息维护》课件
- 《打造你的巅峰团队》课件
- 2024三方电子商务服务销售合作协议3篇
- 医院护理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职英语新高教版基础模块1unit4school-life
- 2023年北京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行政执法类
- 2023输电工程项目规范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件《初识Python》
- 频谱仪N9020A常用功能使用指南
-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研究 论文
- 天津高考英语词汇3500
- 木本园林植物栽培技术
- 抛石护脚施工方案
- 英文技术写作-东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