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1页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2页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3页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4页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教有艺木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张麒麟新乡卫生学校453000摘要:论语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谓是第二生活,第二精神,让这种生活与精神尽早构建一个仁爱和谐的世界.关键词:教育;仁爱;孔子;论语关于教育的论述,古往今来,数不胜数.但是,对教育之根本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生活在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中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孑l子早就已经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仁爱”.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仁爱”之说应用到教育教学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那么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当下,就让”爱”诠释今天的教育吧!教育的真谛是爱,就是告诉大家

2、,怎么样才能过上人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其实,这也是论语的真谛.宋代开国前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于丹却以半部论语教育人.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讲述了”七道”,可谓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字字句句在人心,因为它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教书育人是什么,就是一种生活,只是有别于柴,米,油,盐,醋的第二生活而已.无论是哪一种生活,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一,”仁爱”的含义奴隶社会,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其基本含义是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当今社

3、会,由政治层面延伸到教育界讲的无非就是做教师的能够照顾大局,爱惜学生,不要过渡劳累学生,因材施教,创造和谐师生以达到教育目的.这那当然是儒家理论最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更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关于”仁”这一点在论语中记载的两则故事表达的最清楚.一则: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得十分准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仁”.忠,就是中心,把心放在当中,”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恕,就是如心,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反面讲的.”忠恕之道”则是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居于重要位置,它

4、强调了仁爱之心;另一则,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的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这就是孔子智慧.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尚且懂得”关爱人”.作为今天的教师也是学生的化身,更加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教师在个人的教育理念中应多加一个”仁”字.学生不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必要强求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客观事物融会贯通,循序渐进,选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教之.二,”仁爱”教育思想的实施(一)师言.很多时候都能听到教师严厉批评学生的声音,看到教师唾液横飞,而学生低头不语,默默承受的情景.事后思来想去,教师们也是恨铁不成钢,可是这种恶语相向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

5、,抵触情绪,适得其反.说到底,这种伤人的教育方式,反映了一中极不合谐的师生关系.一般地讲,世界的一切,就是”关系”就是”处理关系”.”关系”和谐,方能存在与发展,“关系”不和谐,必导致灾害,甚至必遭到毁灭.所以这种不合谐的师生关系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上进的自信心,这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也没有体现出教育之根本仁爱,llpg子的中心思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的,为人师者,切忌以自己的好恶任意批评学生,特别是在自己动怒之时,一定要三缄其口,切忌随口而出,张口就来.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述的好,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孑l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

6、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二)师行.”三思而后行”.在”言”与”行”之间,孔子更看重”行”.于是,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自己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自己职位去做不该做的事.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自己的岗位做好,不要操心别人的事情.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事实证明,态度影响行动,作为太阳下最神圣的人教师,是播洒爱的种子的人,所以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要求必须热爱教育事业,不能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要用爱心去浇筑学生,传道授业.把有限的情感

7、,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其次,无论是从做事的原则,还是从做事的方式上来看,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的人的过失.教师的教育行为最多的是发生在课堂上,根据孔子的教育理念,并不要求教师耐住性子宽容一切课堂上有过错的学生,关键是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三)师德.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故师爱是师德之魂.一位教师写道: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然而,热爱学生就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就像医生热爱自己的病人,忠于自己医生的天职一样.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

8、热爱教育事业.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其着作的扉页上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使教育实现其根本功能.此外,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牲中显示出来的.而教师的人格已成为师德有形的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经可见教师人格魅力之大,之重.归根结底,爱是核心,爱是师德的火花,是教育的升华.论语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谓是第二生活,第二精神,让这种生活与精神尽早构建一个仁爱和谐的世界.教育因爱而散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