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1页
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2页
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3页
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4页
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合肥市抗旱预案合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7年4月项目名称:合肥市抗旱预案项目单位:合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编制单位:安 徽 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淮委项目负责:韩玉杰 参与成员:赵家祥 王向阳 许 一 王 辉 时召军 钱筱暄王 兵 刘 猛 尚新红 柏 菊 胡 勇 陈小凤 胡 军 李欣燕 胡永胜 报告审核:王振龙 章启兵 王发信报告审定:赵以国目 录1总则11.1编制目的11.2编制原则11.3编制依据21.4适用范围32基本情况42.1自然地理情况42.1.1地理位置42.1.2地形地貌42.1.3水文气象52.1.4河流水系52.2经济社会情况102.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112.3

2、.1水资源总量112.3.2水资源可利用量122.3.3开发利用现状122.3.4城市供用水情况132.3.5水质状况及水污染情况132.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42.5干旱灾害概况142.5.1旱灾成因142.5.2干旱特点162.5.3重点易旱区分布172.5.4历史旱灾情况172.5.5典型干旱年及抗旱减灾措施182.6抗旱能力202.6.1抗旱工程体系202.6.2抗旱非工程体系302.6.3抗旱供水区域划分312.6.4抗旱应急备用水源情况32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333.1指挥机构333.1.1市防汛抗旱指挥部333.1.2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机构333.1.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

3、指挥部333.1.4其他防汛抗旱组织343.2职责分工343.2.1市防指职责343.2.2市防指办职责343.2.3市防指各成员职责354监测预防404.1旱情信息监测404.2信息报告与处置414.3预防措施424.3.1抗旱工程体系建设424.3.2抗旱非工程体系建设424.3.3节水措施434.3.4水污染防治444.3.5供水危机预防措施445干旱预警455.1干旱预警启动455.1.1干旱等级划分455.1.2干旱预警启动条件465.2干旱预警发布465.3预警支持系统476应急响应486.1应急响应等级及启动条件486.1.1 级响应启动486.1.2 级响应启动486.1.3

4、级响应启动496.1.4 级响应启动496.2应急响应启动程序506.3 级响应措施506.3.1抗旱组织发动506.3.2总体抗旱措施516.3.3各区域具体应对措施536.4 级响应措施566.4.1抗旱组织发动566.4.2总体抗旱措施576.4.3各区域具体应对措施586.5 级响应措施596.5.1抗旱组织发动596.5.2总体抗旱措施606.5.3各区域具体应对措施626.6 级响应措施636.6.1抗旱组织发动636.6.2总体抗旱措施656.6.3各区域具体应对措施666.7供水危机应急响应666.8应急响应结束677 城市专项抗旱预案687.1城市供水现状687.1.1合肥城

5、区供水情况687.1.2城市备用水源697.2城市干旱预警697.2.1城市干旱判别指标697.2.2城市干旱等级划分标准707.2.3城市干旱预警指标707.3会商报告制度和预案启动727.4应急响应727.4.1 级干旱应急措施727.4.2 级干旱应急措施737.4.3 级干旱应急措施747.4.4 级干旱应急措施757.5应急结束768后期处置778.1灾后恢复778.2工作评价788.3奖励与处罚789保障措施799.1资金保障799.2物资保障799.3应急备用水源准备799.4应急队伍保障799.5通信与信息保障809.6技术保障8010宣传培训与演练8110.1新闻报道8110

6、.2培训8110.3演练8111附则8211.1 审查和批准8211.2修订完善8211.3名词术语定义8211.4干旱预警指标83附件85附表附表1 合肥市主要提水灌溉泵站统计表附表2 合肥市抗旱服务组织情况统计表附表3 合肥市抗旱预案简表附图附图1 合肥市抗旱应急响应流程图附图2 合肥市水利工程图附图3 合肥市墒情监测站分布图附图4 合肥市易旱区分布图附图5 合肥市主要抗旱水源及供水路线图1总则1.1编制目的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以及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在全省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合肥市是全国重要科教基

7、地和全国三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命名的三个园林城市之一,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新世纪以来,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园区作用日渐显现,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合肥市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抗旱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皖中腹地,当地水资源量有限,尤其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区域,缺水情况严重。而沿巢湖周边地区,因水质条件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型缺水情况。合肥市域内旱灾频发,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

8、了增强合肥市政府主动应对干旱灾害的能力,提高抗旱工作管理水平;有效动员社会资源防旱抗旱,最大限度减轻干旱缺水对城乡人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促进抗旱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要求,编制合肥市抗旱预案。1.2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依法抗旱”。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旱灾预防、抗旱减灾、灾后恢复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重点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健全抗旱减灾体系,防抗有机结合,提高抗旱减灾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3)“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结合区域旱灾

9、时空分布,区分轻重缓急,重点考虑易旱地区,兼顾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抗旱减灾措施。(4)“政府负责、协调一致”。贯彻抗旱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需服从流域和地方政府、上级主管单位的预案,并与相关部门的预案充分衔接。(5)“科学全面、切实可行”。结合抗旱管理实际需求,突出抗旱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不同干旱等级下的抗旱保障对象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全面部署,突出重点。1.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4)安徽省抗旱条例(5)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6)合肥市突发事

10、件总体应急预案(7)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8)抗旱预案编制导则(SL5902013)(9)旱情等级标准(SL424-2008)(10)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11)合肥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14年修编)(12)合肥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1-2030)(13)安徽省抗旱预案(2013年修编)(14)安徽省中西部重点区域及淠史杭灌区水量分配方案(皖政办秘2011151号)其它相关法规、政策等。1.4适用范围该预案为合肥市抗旱预案,用于指导合肥市所辖行政区域的城乡全面抗旱工作。2基本情况2.1自然地理情况2.1.1地理位置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市域总面积1.14万km2,现辖四县(肥东、肥西、

11、长丰、庐江)、一市(县级巢湖市)、四区(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并拥有四大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合肥市介于北纬30563233、东经1164011758之间,分别与淮南、滁州、马鞍山、芜湖、安庆、六安6个省辖市接壤,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环抱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具有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2.1.2地形地貌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江淮分水岭自西南向东北横贯中部,使合肥市成低缓的鱼脊形地势,海拔高程792m,地形总趋势自分水岭向东南和西北倾斜。地

12、貌特征为丘陵至平原的河谷地貌,呈低山残丘、波状丘陵和低洼平畈三种地貌类别。低山残丘区分布于市境东、西、南边陲地带。东部山区以浮槎山为最高,高程418m,其余皆为100300m之间低山。西部山区为大别山余脉,脉络西东走向,绵延25km,山峰6座,并列于肥西县西部地带,以大潜山为最高。南部为庐江县境大别山东伸余脉,山陡谷深,形势险峻,山峰高程一般在200595m之间,主峰牛王寨海拔595m,为市域最高点。江淮分水岭自大别山向东北延伸,在肥西县大潜山入境,蜿蜒逶迤,横贯市境中部,至肥东县元祖山北侧出境。长江流域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巢湖支流下游两侧为冲积平原,地势

13、平坦,地面高程715m,淮河流域瓦埠湖洼地最低高程为1820m左右。2.1.3水文气象合肥市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多变。合肥市位于南北冷暖气流交会较频繁的场所,具有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大量水汽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春末夏初季风加强,水汽通量也随之加大,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挺,先后进入雨季。合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5C。年内最高气温为7月,最低在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41C,极端最低气温为-20.6C。多年平均日照数为20362162h,合肥市多年平均无霜期约227d。合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037m

14、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呈现汛期集中。汛期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灌溉期410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7%。降水量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明显,全市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为3.0。区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00920mm,合肥市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58月,这4个月的蒸发量约占年蒸发量的50%。2.1.4河流水系合肥市境内河流,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其中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市域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淝河、派河、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柘皋河、裕溪河、滁河等,市域范围内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7.2%;长江水系的河流除滁河

15、外,均通过巢湖流入长江。市域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市域范围内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2.8%;淮河流域东淝河上游支流王桥小河、天河、庄墓河等均汇入瓦埠湖,经东淝河入淮河;沛河汇入高塘湖,经窑河入淮河;池河在市域内有约11条小支流汇入,出市境后经女山湖入淮。由于古地质构造形成的江淮分水岭地貌格局,合肥市境内河流均发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高岗地带,为山丘雨源型河流,其特点是集水面积小而分散,河道坡度大,源短流急,常流水少,是形成合肥市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因素。南淝河 巢湖支流,河道全长70km,流域面积1464km2。南淝河主要一级支流有7条,左岸有四里河、板桥河、史家河、二十埠河(

16、又名龙塘河)、店埠河、长乐河等6条支流,右岸仅有二里河1条支流。南淝河及其支流河道建有引水闸、节制闸共23座,供水泵站78座,橡胶坝1座。派河 巢湖支流,河道全长60km,流域面积584.6km2。派河支流共8条,流域面积均小于100km2。其中,右岸有梳头河、王老堰河、倪大堰河等3条支流;左岸有滚子河、岳小河、斑鸠堰河、祁小河、古埂河等5条支流。派河及其支流河道建有引水闸、节制闸共5座,供水泵站24座,橡胶坝1座。杭埠河 巢湖支流,河长145.5km,流域面积4150km2,以晓天河为主源。杭埠河及其合肥境内支流马槽河河道上共计建有引水闸、节制闸4座,供水泵站15座。丰乐河 杭埠河左岸支流,

17、河道全长105km,流域面积2080km2。丰乐河支流众多,在肥西县境内有长堰河、杨弯河、陈家堰河、程老堰河、龙潭河、二里半河、赵小河、肖小河、方桥河等。丰乐河及其支流河道共计建有引水闸、节制闸8座,供水泵站54座。白石天河 位于庐江县境内,西临杭埠河流域,北抵巢湖,东接兆河,南与西河、孔城河流域接壤,河道全长35.5km,流域面积577km2。白石天河自小河沿至罗埠河口称为上游,长20km,由西向东流,河道弯曲狭窄,其间汇入的主要支流有金牛河、罗埠河。罗埠河口至巢湖为下游段,长14.5km。白石天河及其支流河道上共计建有引水闸、节制闸13座,供水泵站36座。柯坦河 发源于庐江县境西南的牛王寨

18、东麓的虎洞水库,向南汇入桐城市的菜籽湖。柯坦河长共 22.2km,集水面积达 126.3km2。河道上共计建有引水闸、节制闸12座,供水泵站4座。柘皋河 发源于浮槎山,流经巢湖市柘皋镇,自北而南,于秦家湾左汇入支流夏阁河,至河口村在龟山西南注入巢湖,属自然平原河流,水源由支流和巢湖水倒灌补给,河道全长24.4km,流域面积518.2km2。共计建有引水闸、节制闸4座,供水泵站24座。裕溪河 长江左岸一级支流,系巢湖流域洪水入江的主要通道,亦是巢湖引江的重要通道。裕溪河由巢湖闸上承巢湖来水,下注长江。河道全长61.73km。其中巢湖闸至裕溪闸57.44 km,裕溪闸至河口4.29km。流域面积1

19、3082km2。裕溪河及其支流汤河河道上共建有供水泵站8座。滁河 滁河发源于肥东县同心乡,东流经梁园镇、张集乡、包公镇出境,进入滁州市,至江苏省六合县注入长江。河道全长224km,流域面积8015km2,其中安徽境内6265km2,合肥市境内976km2。安徽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7条,自上而下分别是小马厂河、官坝河、大马厂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右岸有驷马山分洪道、朱家山河、马汊河分洪道等人工开挖的分洪河道,可分泄洪水入长江。滁河及其支流共建有引水闸、节制闸27座,供水泵站70座。东淝河 流域范围南起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池河、窑河流域为界,西邻淠河流域,北抵淮河。河道全

20、长152km,流域面积4200km2。东淝河主源名王桥小河,主河道与其支流天河河道上分别建设有1座引水闸,东淝河及其支流(不包括庄墓河)河道上共建有67座供水泵站。庄墓河 东淝河(瓦埠湖)右岸长丰县境内较大支流,全长68.2km,流域面积859km2。庄墓河源于长丰县双墩镇河东村,于罗塘乡樊祠村入瓦埠湖。庄墓河共建有节制闸、引水闸共11座,供水泵站39座。沛河 窑河东源,源于定远县东架山,西流至长丰县沛河乡,再北流至水家湖镇东汇合朱巷水(中源),形成主河道,北流经高塘湖入淮。窑河在长丰县境内折向西北,过沛河集,于闫庄沿定远、长丰两县边界至新陆桥转北流,穿过淮南铁路25号桥至炉桥镇,此段河道为洛

21、河。沛河、洛河共长77.5km,流域面积256km2。沛河及其支流河道上共建有2座节制闸,35座供水泵站。池河 发源于长丰县杜集,东流经肥东县响导、赵亮、肖圩乡出境,经定远、嘉山入洪泽湖,再经淮河下游入长江。池河河道全长245km,流域总面积5021km2。在合肥市境内长15.8km,流域面积405km2。主要支流有肖凤河、草冲河、花张河、红石河、马王河、赵集河、肖圩河等。池河及其支流河道上共建有2座节制闸,11座供水泵站。西河 位于庐江县东部。西河经过柯拐、吴渡、青帘至殷家渡流、榆树拐入无为县境。在无为县凤凰颈汇入长江,全长共 46.3km,其中庐江段长为12km。西河河道建有2座引水闸,1

22、座节制闸,38座供水泵站。兆河 位于庐江县东北,该河也分为三段命名:自缺口大桥至白湖称为塘串河;纵穿白湖的部分称为穿湖河;出白湖至马尾河口进入巢湖称为兆河,总长共32.9km2,兆河段的白湖至巢湖口是庐江县与巢湖市的界河。支流盛桥河,发源于冶父山,由西向东经过盛桥镇流入兆河,全长 21.5km,集水面积 85km2。共建有6座引水闸和节制闸,50座供水泵站。巢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属长江水系。它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2市3县境内。西北有柘皋河、南淝河、丰乐河、杭埠河等河流入,南与兆河、白湖相通,东经裕溪河下泄长江。湖岸线181.81km,东西长55km,南北宽21k

23、m,水位12m时,面积783km2,容积48亿m3。湖心岛姥山、孤山镶嵌湖区中西部;中庙三面环湖,处于巢湖区域中心。以中庙姥山齐头为界,将巢湖划分为东、西两大湖,均由合肥市管辖。巢湖周围有大小支流34条,主要有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白山河和兆河等,呈向心辐射状汇入巢湖,并经裕溪河流入长江。全流域面积13486km2,多年平均径流量约36亿m3。沿巢湖共建有节制闸、引水闸共17座,供水泵站45座。 黄陂湖 位于庐江县县城东南,是西河上游重要的调蓄洪水湖泊,流域总面积598km2,目前黄陂湖围垦严重,湖区面积(12m高程以下)不足4km2,集防洪、排涝、灌溉、抗旱、运输、水

24、产养殖功能为一体。该湖有两条泄洪通道:一是经西河入长江;二是经兆河入巢湖。沿黄陂湖建有引水闸1座,供水泵站4座。瓦埠湖 位于淮河右岸支流东淝河下游,长丰县域的西北部,是和寿县、淮南市的天然分界线,经东淝河与淮河相通,正常蓄水位18.5m,相应蓄水量3.03亿m3,是淮南市重要应急备用水源。合肥市境内湖面面积3.2km2,是长丰县城水湖镇饮用水源地,入湖河流为庄墓河。高塘湖 形成于窑河下游洼地,通过窑河与淮河通连,位于县域的东北部,在长丰、定远、凤阳、淮南4县市的交界处。高塘湖正常蓄水位17.5m,相应蓄水量0.85亿m3,合肥市境内湖面面积3.8km2,是长丰县水湖镇农业用水水源地。同时也是滁

25、州市定远县工业、农业用水重要水源地。2.2经济社会情况2015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779万人,比上年增加9.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4%,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生产总值566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4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3097.91亿元,增长10.6%,工业增加值达到2498.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98.93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为4.7:54.7:40.6,人均GDP为73102元,比上年增长5413元。2015年合肥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4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其中,粮食作物49.67

26、万公顷,棉花2.99万公顷,蔬菜9.02万公顷,瓜果2.58万公顷,油料10.58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23.31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稻谷256.79万吨,小麦48.64万吨。现状年合肥市有效灌溉面积约687.6万亩,耕地面积842万亩。2015年末,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92户,比上年净增86户。合肥市六大主导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用电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实现增加值145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6%。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01.17亿元,比上年增长8.7%。2.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2.3.1水资源

27、总量参照合肥市及各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合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为6.56亿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16.4;长江流域为33.43亿m3,占全市的83.6。在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8.83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97.1,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16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9。合肥市各行政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见下表2.3-1。表2.3-1 合肥市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表行政区面积(km2)多年平均径流深(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亿m3)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亿m3)水资源总量(亿m3)市 区1313

28、 338.10 4.440.88 0.024.46 长丰县1841 239.90 4.42 1.28 0.024.44 肥东县2206 243.80 5.38 1.96 0.025.40 肥西县1695 292.70 4.96 1.91 0.485.44 庐江县2344 486.40 11.40 2.10 0.3311.73 巢湖市2046 402.60 8.23 1.81 0.298.52合肥市11445 339.36 38.83 9.94 1.1639.99 通过对全省55年(19562010年)水资源总量系列进行频率分析计算,20%的丰水年合肥市水资源总量为51.98亿m3,50%的平水

29、年水资源总量为36.63亿m3,75%的偏枯水年水资源总量为26.78亿m3, 95%的枯水年水资源总量为16.07亿m3。合肥市水资源面上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年际变化幅度不大,最大值为1991年的109.5亿m3,最小值为1978年的12.89亿m3,极值比为8.5。2.3.2水资源可利用量合肥市地表水资源量38.83亿m3,可利用量为22.26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57.3%。合肥市地下水资源量为9.94亿m3,其中不重复量为1.16亿m3,平原区开采利用地下水较少;山丘区其水资源量则与地表水资源重复。因此,合肥市的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近似等于地表水可利用量,即合

30、肥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2.26亿m3,可利用率为57.3%。2.3.3开发利用现状根据2015合肥市水资源公报,2015年合肥市总用水量为30.45亿m3,其中综合生活(含居民生活及城镇公共)用水量5.3亿m3,占总用水量的17.4%;工业用水量5.52亿m3,占总用水量的18.1%;农业用水量17.82亿m3,占总用水量的58.5%;生态环境用水量0.78亿m3,占总用水量的2.5%;林牧渔畜用水量1.02亿m3,占总用水量的3.5%。2015年合肥市用水量见表2.3-2。 表2.3-2 2015年合肥市行政分区用水量表 单位:亿m3行政分区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合计

31、建筑业服务业小计城镇农村小计市区0.570.042.430.380.851.231.960.021.980.656.89长丰县2.810.160.530.020.080.100.110.110.220.053.88肥东县3.830.130.810.040.100.150.180.140.310.015.24肥西县2.750.180.840.030.130.160.160.120.280.024.22巢湖市2.680.180.670.020.090.110.220.160.380.054.06庐江县5.180.340.250.010.080.090.200.100.300.0056.16合计17

32、.821.025.520.501.331.832.820.653.470.7830.452015年全市人均年用水量390.8 m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141.1L/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77 L/d。万元GDP用水量53.8m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2.2 m3/万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50.2 m3/亩。2.3.4城市供用水情况合肥市城区及长丰县城、肥西县城在正常情况下,供水从董铺、大房郢两大水库取水,不足部分由淠河总干渠调引大别山水源补给,且补水工作已常态化。肥东县城供水水源来自境内众兴水库,水源不足时通过滁河干渠补给。巢湖市城区主要供水水源为巢湖

33、闸上水域,庐江县供水水源主要为果园山水库。2015年城市供水情况见表2.3-3。表2.3-3 2015年合肥市各行政区城市供水情况行政分区城市供水总量(万m3)城市供水水源供水水厂合肥市区43568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淠河总干渠合肥二水厂、三水厂、四水厂、五水厂、六水厂、七水厂长丰县389合肥市第六水厂肥西县1687合肥市第五水厂肥东县2744众兴水库肥东县自来水厂、县二水厂巢湖市2961巢湖巢湖市一水厂、二水厂庐江县1256果园山水库庐江县自来水厂合计52605/2.3.5水质状况及水污染情况根据合肥水文局2015年水质监测资料,参考2015年合肥市水资源公报,合肥市境内裕溪河、兆河、西河

34、、柘皋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店埠河(上游)及市境内5条干渠水质优良,各水期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类,其中白石天河非汛期为类;滁河、丰乐河各水期水质类别为类,其中滁河非汛期为类;南淝河、店埠河(下游)、十五里河、派河及双桥河水质较差,各水期水质类别均为劣类,主要污染项目包括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巢湖西半湖共设水质监测点7个,湖区各水期水质类别均为劣类,主要污染项目为总磷、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东半湖共设监测点16个,湖区全年及非汛期水质类别类,汛期为类,污染项目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巢湖市集中供水水源地为巢湖东半湖一水厂湖区,湖区全年36个测次中,类测次为17次,占比47.2%,类为1

35、9次,占比52.8%,污染项目为总磷。合肥市境内大型水库为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作为合肥市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董铺水库全年102个测次中,类测次为54次,占比52.9%,类测次为48次,占比47.1%;大房郢水库全年68个测次中类测次为50次,占比73.5%,类测次为18次,占比26.5%。2.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合肥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合肥市多年平均需水总量为38.385亿m,可供水量为37.17亿m,多年平均合肥市缺水量为1.215亿m3;50%保证率的平水年,合肥市基本可以达到供需平衡;75%的年份,合肥市缺水量为5.155亿m3;95%的年份,合肥市缺水量为1

36、6.445亿m3。具体见附件。2.5干旱灾害概况2.5.1旱灾成因(1)气象特征明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合肥市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多变。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明显,全市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为3.0。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汛期59月降水量虽占总量的60%,但该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又正是农作物需水期,短时不下雨就可能形成旱灾。另外,降雨空间分配不均,总趋势为东南部大于西北部,造成旱灾的区域性,往往在风顺的年份也有局部灾害发生。降水量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2)水资源匮乏,总量不足合肥市人均占有水资源615.4 m3,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

37、不足本省的60%;亩均占量947.2m3约为全国的60%,约为本省的80%,且实际可利用的仅为地表水资源(地表水是本区农业及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仅就灌溉而言,全市有效灌溉面积687.6万亩,尚有178万亩农田得不到灌溉,只能靠天收,现有水资源供给量远不能满足全市需求。(3)水环境形势严峻,污染问题突出总体上合肥市域水污染治理进程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巢湖及其支流污染加剧趋势未得到全面遏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合肥市水污染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水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目前,合肥市各县区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但部分县区污水处理管网尚不配套,污水收集量未达到设计规模要求,处理后的废水达标等级仍

38、不能满足区域水环境的需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区域内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合肥市域河流多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南侧,集水面积小、河流坡降陡,属典型的雨源型季节河流,河道经常断流。随着城市用水快速增长,当地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接近60%,河道生态用水逐步被挤占,河口湿地萎缩。(4)中水回用程度不高,用水矛盾凸显现状年合肥市再生水利用量约0.49亿m3,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区,分别为:合肥市区0.46亿m3,巢湖市0.03亿m3。合肥市现状年水资源利用总量为30.45亿m3,再生水利用量约占1.61%。合肥市城区再生水回用率较高,城区污水处理厂已有10座,每日处理规模是102.5万t

39、,再生水可利用量达到3亿m3,回用率达到16%。但合肥下辖的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及庐江县几乎没有再生水回用,巢湖市再生水回用量也仅为0.03亿m3,水资源利用仍存在不合理现象。一方面市政浇撒道路、绿化等仍采用宝贵的自来水,存在市政杂用与生产、生活争水的现象,而部分对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也全部利用优质自来水,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而另一方面,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产生的再生水直接排走,被白白浪费。(5)调蓄能力不足,末级渠道不畅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水库等蓄水工程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工程不完善、维修养护不到位。尤其是末级渠道淤塞严重,不能发挥正常水利效用,致使水利基础设施抗灾减灾

40、能力不强,农业生产条件还不是很好。严重干旱期间水利设施不好的地方,农业因干旱而减产,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就面临一定程度的困难。2.5.2干旱特点一是干旱发生频繁。合肥市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建国60多年来,合肥市受旱50多次,小规模旱灾几乎年年发生,伏旱连秋旱几乎三年一遇。二是季节性旱灾突出。旱灾的发生,按季节可分为单季、双季、三季和全年四季四种情况。从建国后的旱灾发生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夏旱最多,春夏与夏秋两季连续发生旱灾也较为频繁。三是连续性旱灾增多。从1949年至2015年67年间全市发生的旱灾情况分析,旱灾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两年连续旱灾时有发生,如1994年、1995年接连两年发

41、生大旱,2000年、2001年接连两年干旱。四是旱灾影响加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不断的增加,干旱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不仅影响了农村,而且也影响到城市和生态,出现了农业干旱、城市干旱和生态干旱等干旱类型,旱灾损失越来越严重。2.5.3重点易旱区分布合肥市易旱区主要分布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淠史杭灌区末端、高岗丘陵带等区域,具体分布见附图4。各县市重点易旱区分布情况大致为:长丰县易旱区主要分布在瓦东干渠与滁河干渠之间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和淠史杭灌区末端的杜集乡、造甲乡等地;肥西县易旱区主要分布在山南镇西部、铭传乡南部、紫蓬镇西南部以及官亭镇部分区域;肥东县易旱区主要分布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和东部高岗、丘

42、陵地带;庐江县易旱区主要分布在庐江南部、山地高岗等区域;巢湖市易旱区主要分布在巢湖北部苏湾镇、栏杆集镇、柘皋镇等区域。合肥市易旱区水源条件不足,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存在水利死角,需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旱期饮水困难地区采用人工送水的方式抗旱。2.5.4历史旱灾情况建国后,1949-2015年的67年间,合肥市域内旱灾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建国60多年来,合肥市受旱50多次,几乎一年多一遇,较大干旱年高达27个。九十年代以来,干旱出现频次增多、频率高,且受旱面积较大。合肥市本地水资源相对匮乏,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需水的快速增长,加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旱

43、情的加重。合肥市发生旱灾较为严重的年份有1952年、1958年、1964年、1972年、1978年、1988年、1994年、1995年、2000年、2001年等年份。2.5.5典型干旱年及抗旱减灾措施1、1958年大旱1958年旱灾。57月降雨量只有152mm,比1955年(干旱年)同期雨量少132mm。7月下旬,合肥郊区和肥东、肥西、巢县以及巢湖区受旱面积308.25万亩(其中干枯25.7万亩),占水稻实种面积53;旱作物受旱面积132.25万亩(其中干枯28.61万亩),占实种面积63,很多地方塘底干裂。1958年抗旱中,巢湖周边的肥东、肥西、庐江、巢湖等县,以沿巢湖的丰乐河、派河、店埠河

44、、南淝河、柘皋河等支流为输水通道,因巢湖水抗旱。开启沿江水闸,引江水补充巢湖流域,并经西河入黄陂湖。同时,各县开始兴修提水泵站工程,长丰县滁河干渠工程开始施工。2、1978年旱灾1978年合肥市出现百年不遇大旱。此次大旱严重性是:旱的早,持续时间长,气温高、蒸发量大。是年4月,旱象初露;7月,淠史杭灌区断水,塘坝干涸,河水断流,三湖(巢湖、瓦埠湖、高塘湖)现滩。年降雨量仅567mm,蒸发量高达1597mm。市郊和肥东、肥西、长丰县受旱面积243万亩,占耕地面积85,40村庄饮水困难。干旱直至翌年6月解除,旱期长达420天之久。1978年抗旱中,充分利用“三湖”(巢湖、瓦埠湖、高塘湖)水源,缓解

45、城乡饮水困难的严峻形势,这是抗旱主要工程项目。由于董铺水库水源面临紧张之势,为确保合肥城区用水,引巢湖水入二水厂进行补给。为解决农业灌溉,省、市拨款修建一些临时工程,以提高“三湖”提水能力,全市各地均兴建了许多低水高调、逐级翻水工程。在南淝河凤凰桥处建立翻水站,把南淝河水送到板桥河上游,引入滁河干渠,以灌溉双墩区农田。3、1995年大旱1994年大旱年,6月到8月平均降雨量仅80mm左右,晴热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达到50多天,日蒸发量在12mm以上,渠道、小水库、塘坝大多干涸,造成人畜饮水困难。1995年大旱年,从1月到12月份的全年降雨量不足600mm,未达到长年降雨的一半。立秋以后旱情再度蔓延

46、扩展,形成春夏连旱、秋冬再旱的特殊干旱。地表水资源基本耗尽,地下水和河湖水位下降,大部分区域秋种无法进行。1995年抗旱中,合肥市积极与淠史杭总局协调,通过淠河干渠引大别山水库水源,缓解部分区域用水困难严峻形势。加大巢湖水提水力度,第一次把巢湖水送到肥东县八斗岭;充分利用瓦埠湖、高塘湖提水。饮水特别困难地区动用当地水库死库容,水利死角区域组织打井队打井取水。4、2000年大旱2000年干旱主要表现在6-7月份,降雨不足200mm,尤其是7月份整月降雨小于20mm,严重影响夏播。2000年抗旱中,合肥市分阶段及时调整抗旱重点,把确保城乡人畜饮用水摆在首位。有水源地区严格控制塘、坝、库现有存水,强

47、化用水管理,予留一定的水源保人、畜饮用水;充分利用瓦东干渠、滁河干渠,利用大别山外调水,全力做好开渠引水和提水灌溉工作,解决区域旱情;加大瓦埠湖、高塘湖与巢湖提水力度;肥东县通过驷马山引江工程引长江水缓解旱情,效果显著。2.6抗旱能力2.6.1抗旱工程体系合肥市抗旱能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地表水资源的调节利用程度、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供用水所需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度和管理运用水平。合肥市的抗旱工程建设已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其中包括筑堤建站、疏河、建库、修塘建坝、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等。合肥市现有水库811座,总库容14.17亿m3,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0座、小(一)型水库104

48、座、小(二)型水库685座。修建塘坝(堰)14余万口,总塘容9亿m3。建成各类泵站1034座,总装机27.9万kw。建成规模以上水闸229座,其中大型水闸1座,中型水闸21座。合肥市基本构筑成灌溉、抗旱、供水等水利网络体系,全市水利工程蓄水能力达15亿m3。1、河流湖泊合肥市隶属淮河、长江两个流域,境内河湖是合肥市重要供水水源,具体情况见表2.6-1和表2.6-2所示。表2.6-1 合肥市域涉及主要河流情况表河流名称流域流经县(区)河道长度(km)节制闸、引水闸数量(座)电灌站数量(座)南淝河长江肥西县、市区、肥东县702378派河长江肥西县60524杭埠河长江肥西县、庐江县145.5415丰

49、乐河长江肥西县105854白石天河长江庐江县35.51336柯坦河长江庐江县30.4124柘皋河长江巢湖市24.4424裕溪河长江巢湖市61.708西河长江巢湖市46.3338兆河长江巢湖市34650滁河长江肥东县2242770东淝河淮河肥西县152267沛河淮河长丰县77.5235庄墓河淮河长丰县771139池河淮河长丰县、肥东县245211表2.6-2 合肥市域主要湖泊情况表湖泊名称所属流域位置正常蓄水位(m)水面面积(km2)容积(亿m3)集水面积(km2)节制闸、引水闸数量(座)电灌站数量(座)瓦埠湖淮河长丰县18.03.202高塘湖淮河长丰县17.53.800巢湖长江巢湖、庐江、肥东

50、、肥西、市区8.08.577455.1491301745黄陂湖长江庐江县28.91.59563142、蓄水工程(1)大型水库董铺水库:水库位于长江流域巢湖支流南淝河上游,合肥庐阳区境内,控制流域面积207.5km2;总库容2.49亿m3,兴利库容0.75亿m3,死库容0.02亿m3;正常蓄水位28.50m,死水位18.50m,是一座以防洪和城市供水为主、兼具生态补水功能的年调节大(2)型水库。大房郢水库:水库位于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合肥庐阳区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84 km2;总库容1.84亿m3,兴利库容0.626亿m3,死库容0.024亿m3;正常蓄水位27.50m,死水位18.00m,是一

51、座以防洪和城市供水为主、兼具生态补水功能的年调节大(2)型水库。董铺水库年均径流量4380万m3,大房郢水库年均径流量3880万m3,董、大两水库作为合肥市“大水缸”,近5年年均供水量在3.7亿m3左右,其中约3亿m3水量引自淠史杭灌区。(2)中小型水库合肥市共有中型水库20座,总库容4.34亿m3,小型水库789座,总库容5.42亿m3,具体见下表2.6-3、2.6-4所示。表2.6-3 合肥市中型水库基本情况统计表行政分区数量水 库总库容(万m3)兴利库容(万m3)死库容(万m3)死水位(m)设计灌溉面积(km2)市区1张 桥12457403939.002.11长丰县12蔡 005.77大官塘1080656838.003.10杜 集130510397037.506.00红 旗12605642940.007.64霍 集1264606.545.545.503.50行政分区数量水 库总库容(万m3)兴利库容(万m3)死库容(万m3)死水位(m)设计灌溉面积(km2)龙门寺247011885042.392.30罗 502.10明 城10106551056.003.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