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文库:山豆根_第1页
中药知识文库:山豆根_第2页
中药知识文库:山豆根_第3页
中药知识文库:山豆根_第4页
中药知识文库:山豆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药系列文库山豆根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本文提供中医药知识点“山豆根”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山豆根【概况】: 异名 山大豆根、黄结(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广豆根(中药志)。基源 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的根。槐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23种。原植物 正品山豆根(广豆根)一般指的是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Gagnep(Ssubprostrata Chunet TChen;Cephalostigmaton tonkinensis(Gagnep)Yk ovlew),又名柔枝槐(中药大辞典)。以下几种木蓝在少数地区亦作山豆根用。华东木蓝I

2、ndigofera fortunei Carib在湖北、江苏、安徽地区。多花木蓝Indigfera amblyantha Craib在安徽、湖北地区。宜昌木蓝Iichangensis Craib在河南、湖北地区。陕西木蓝Ipotaninii Craib在陕西地区。花木蓝Ikirilowii Maxiimex Palib,在河南、陕西地区。分别作“山豆根”或“土豆根”药材收购药用。历史 本品始见于开宝本草。图经本草载:“山豆根生剑南(属四川)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今广西南宁),万州(属四川)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证类本草附宜州及果州山豆根

3、图均不相同,可见本草所载山豆根的原植物有数种。据上所载,今广西亦有,以忠州者佳。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所指可能就是现今作广豆根应用的柔枝槐。形态 灌木,直立或近平卧,高12m。植株密被短柔毛。根通常23分枝,圆柱形,黄褐色。茎分枝较少,具棱,其上部通常“之”形弯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17,长卵圆形或卵形,长125cm,宽510mm,顶端小叶较大,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棕色;小叶柄短。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花萼宽钟形,萼齿3,三角形;花冠黄白色,长68mm;雄蕊10,花药背着,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上位,圆柱形,花柱弯曲,柱头圆形。荚果串珠状,长25cm,紫黑色;

4、种子35粒。花期45月,果期57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81页0348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石山岩缝或石灰岩中。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南部。几种木蓝属植物的特征和主要区别如下:华东木蓝为落叶灌木,高约3060cm,茎直立无毛,单数羽状复叶,长610cm,小叶片715,通常小叶片对生,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45cm,宽0825cm,顶端急尖,钝或微凹,有长约2mm的短尖头,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草质,两面无毛,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长1014cm,花冠紫色,长约10mm,外面疏生短柔毛,旗瓣长圆形,翼瓣卵圆形,基部与龙骨瓣相连,龙骨瓣有爪,爪有1距;雄蕊10,为9和1的两体。

5、药隔顶端通常有腺体。荚果细长,长36cm,褐色,无毛。花期5月,果期67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360页图1313)生于山坡杂木林中或路边灌丛、草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及江西。多花木蓝与华东木蓝近似,区别在于多花木蓝的枝、叶片和荚果被白色丁字毛,小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冠较小,长565mm,淡红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362页,图1317)生于海拔1501800m的山坡杂木林缘或路边灌丛中。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广西、四川。宜昌木蓝与华东木蓝相似,唯宜昌木蓝的小叶片为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75cm,宽13cm,两面有

6、白色丁字毛,花较大,花冠长约15cm,可资区别。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6页图2502)生于山坡林缘或路旁灌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花木蓝与华东木蓝相近,但花木蓝的小枝,叶片两面有白色丁字毛,小叶片宽卵形,菱形或椭圆形,长153cm,花冠较长,长达15cm,紫红色或红色而不同。花期67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5页,图2500)生于海拔1002000m的山坡杂木林下或路边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日本、朝鲜也产。陕西木蓝(Indigofera potaniniiii Craib)又

7、名小蓝柴(秦岭植物志),与华东木蓝相近,而陕西木蓝小叶片59,较小,长约15cm,宽67mm,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两面有白色丁字毛;花较小,花冠长68mm,红色,可以区别。花期58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225页图249)生于海拔6001800m的山坡杂木林下或路边、河滩灌丛中。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生药】: 采集 秋季挖根,除去地上茎叶及根须,洗净,晒干。鉴别 性状 广豆根(柔枝槐)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横向延长,具结节,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长1035cm,直径315cm;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

8、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浅棕色,并可见环状形成层,中心无髓。微有豆腥气,味极苦。以条粗、质坚、味苦者为佳。土豆根 为豆科植物华东木蓝等多种木蓝的根。根头部呈不规则块状,上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有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歧,略弯曲,长1550cm,直径410m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横长的皮孔及纵皱纹,偶有横裂,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纤维状,中心无髓。气微弱,味苦。显微 根及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数列细胞。皮层外侧的12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层与韧皮部均散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

9、线宽18列细胞;导管类圆形,大多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相聚,有的含黄棕色物;木纤维成束散在。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方晶。粉末:淡黄色或黄棕色,有豆腥气,味极苦。纤维及晶纤维,成松散的束或单个散在,纤维细长,常扭曲,直径1131m,少数膨大部分约至54m,壁极厚,非木化,初生壁易与次生壁分离,表面有不规则纵裂纹,断端纵裂略成帚状,胞腔微细;纤维束周围细胞有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含晶厚壁细胞常成群存在于薄壁组织间或单个散在,纵断面观细胞纵向排列成行,呈类圆形、类长方形或稍不规则形,长2040m,直径1827m,壁极厚,木化,内含草酸钙方晶,有的细胞分隔,含23个结

10、晶。草酸钙方晶众多,散在或存在于厚壁细胞中。直径933m。石细胞少数,单个散在或两个相聚,有的与纤维连结,呈类圆形、长方形或类椭圆形,有的一端稍尖,直径2973m,长54127m,壁厚723m。导管含淡黄色或金黄色物;网纹导管分子较细长,末端尾尖或钝圆,具缘纹孔导管分子圆桶状,末端常平截,直径3091m,壁厚至18m。木栓细胞垂周壁薄或稍厚,有的具纹孔呈断续状。(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4) 理化 山豆根的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氯仿溶解,点于()硅胶G板、()氧化铝板或()碱性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73)、()乙醚甲醇(964)

11、或()苯丙酮甲醇(8305)(层析缸内置一小杯浓氨水)为展开剂,展开后,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621)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煎煮3次,滤液加95%乙醇至含醇量达60%,冷藏36小时,滤除沉淀,减压除去大部分乙醇,再依次调含醇至70%、80%、85%,并滤除每次析出的沉淀,浓缩滤液至干,用氯仿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醇氨水(80155)为展开剂,展开后,置荧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622) 。【化学】: 山豆根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与黄酮类衍生物。含总生物碱约093%1,其中苦参碱(Matrine)052%,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035%以及

12、微量甲基金雀花碱(Methylcytisine)和臭豆碱(Anagyrine)。山豆根与其同属植物根中尚含氧化槐果碱(+) Sophocarpine Noxide、槐胺(+)Sophoramine、槐醇(+)Sophoranol7。黄酮类衍生物2,3,5:计有4类,二氢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异黄酮类与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山豆根素(Sophranone)、山豆根色烯素(Sophoranochromene)、山豆根新色烯素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2,3d)chroman4one)、山豆根苯并吡喃素2

13、(7Hydroxy2,2dimethyl2Hbenzopyran)6yl7hydroxy8(3methyl2butenyl chroman4one)、山豆根苯并二氢呋喃素(22(1Hydroxy1methlethyl)7(3methyl2butenyl)2,3dihydro benzofuran5yl7hydroxy8(3methyl2butenyl)chroman4one)、山豆根色满素(23Hydroxy2,2dimethyl8(3methyl2buenyl)chroman6yl7hydroxy8(3methyl2buenyl)chroman4one)、4,7二羟基6,8双(3甲基2丁烯)

14、二氢黄酮(4,7Dihydroxy6,8bis(3methyl2buthyl)flavanone)、2,4,7三羟基6,8双(3甲基2丁烯)二氢黄酮(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enyl)flavanone)。此外,尚含有酚性物质(水解后得咖啡酸与长链醇)与羽扇豆醇、谷甾醇、维生素B1和C等4,6。参考文献 1药学杂志(日) 1961;811635 2 Chem Pharm,Bull 1963;111670 3Chem PharmBull 1970;18602741 4Chem Pharm Bull 1973211436,1777,1192 5药学杂志(日

15、)1970;90459 6Chem Pharm Bull 1970; 182855 。【药理】: 抗肿瘤作用 山豆根水提取物给小鼠ig,对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ip对大鼠腹水型专用肉瘤及实体腹水肝癌治愈率在60%以上,并延缓腹水形成及延长生命,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紫檀素、槐树素和红车轴草根甙、山槐素对小鼠肉瘤180均有效。苦参碱体外、体内对小鼠艾氏腹水癌也有效。水提物对小鼠的吞噬功能有兴奋作用1,2。抗心律失常作用 曾报道山豆根总碱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经分析总碱中主要为氧化苦参碱,但其抗乌头碱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强度较差3。氧化苦参碱在离体心肌标本上,有增强收缩力的作用;减慢心肌自动节律;

16、对肾上腺素诱发心房自律性有拮抗作用;不影响心肌兴奋性;苦参碱作用相似,具有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中毒量则降低心肌的收缩力与兴奋性4,5。其它作用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在动物试验中,对X或射线引起的白细胞数减少,有某些治疗作用,氧化苦参碱大剂量(100mgkg)ig对豚鼠组胺性哮喘有平喘作用;150mgkg im对家兔型速发性过敏反应也有某些抑制作用;苦参碱(031%)体外有某些抑菌活性2。氧化苦参碱在胃肠道中大部分转化为苦参碱被吸收,大鼠im氧化苦参碱,在体内变化较少,24h后大部分以原形由尿排出。人po氧化苦参碱后24h内排出给药量的514%,以转化物苦参碱为主。毒性 氧化苦参碱小鼠ip L

17、D50为5722488mgkg,sc LD50为9526116mgkg。苦参碱小鼠ip LD50为652473mgkg。山豆根总碱中毒量使大鼠心电图呈负性频率、负性传导(PR间期延长50%),T波倒置,ST段下移;给犬iv,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妥拉苏林有对抗作用2。参考文献 1Chem Pharm Bull 1970:18(12)25552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83中国药理学报 1981;2(1)26 4中国药理学报 1986;7(3)216,219 5中国药理学报 1987;8(6)501 。【药性】: 性味 苦,寒。有毒。开宝本草:“甘,寒。”梦溪笔谈:“极苦。”本草

18、正:“大苦,大寒。”(4)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归经 入肺、胃经。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主治 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痈疖肿毒。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图经本草:“含以解咽喉肿痛。”中草药学:“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口腔炎,肺炎,气管炎,肠炎,痢疾,蛇虫咬伤,痔疮肿痛。”中药大辞典:“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磨汁。外用:含漱或捣敷。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19、。本草经疏:“虚寒者勿服。”本草汇:“脾虚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得配本草:“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山豆根丸(仁斋直指方)治积热咽喉闭塞肿痛:山豆根30g,北大黄、川升麻、朴硝(生)各15g。为末,炼蜜丸,皂子大。每1粒以薄绵包,少痛便含咽液。山豆根汤(仁斋直指方)治咽喉上膈热毒患瘰疬者:山豆根、紫苏叶,细锉,煎汤,临卧服。外科集验方:“治喉风急症,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根、白药等份,水煎含之,咽下。”胜冰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目赤头痛,口舌生疮,咽物有碍,神思昏闷:白药子45g,山豆根60g,红内消60g,黄药子60g,炙甘草60g,黄连60g,冰片6

20、g,麝香6g。为末,蜜丸,芡实大,每1丸含化。豆青合剂(成都中医学院)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山豆根15g,大青叶60g,生甘草15g。加4倍量水浸渍半天后,煎煮2次,滤液合并,1日4次分服。喉科集腋:“治单双喉蛾:山豆根9g,桔梗9g,甘草3g,半夏3g。水煎服。”备急方:“治五般急黄:山豆根末,水服5g。”备急方:“治霍乱吐痢:山豆根末7g,橘皮汤下。”备急方:“治赤白下痢:山豆根末,蜜丸梧子大,每服20丸,空腹服,白汤下。”备急方:“治卒患腹痛:山豆根,水研100m1服。”备急方:“治牙龈肿痛:山豆根1片,含于痛处。”圣惠方:“治水蛊腹大有声,皮色黑者:山豆根末,酒服6g。”杨清叟外科:“治喉风急症,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