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交替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调控效应的研究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9/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1.gif)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交替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调控效应的研究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9/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2.gif)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交替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调控效应的研究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9/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3.gif)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交替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调控效应的研究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9/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4.gif)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交替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调控效应的研究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9/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6912c959-3d09-4b6d-884b-3ce52a12f16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交替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调控效应的研究关键词:冬小麦 交替灌溉 产量品质 水分利用 调控效应摘要: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
2、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
3、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
4、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
5、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
6、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正文内容 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
7、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
8、。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
9、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
10、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
11、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
12、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
13、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
14、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
15、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
16、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
17、(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
18、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
19、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
20、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
21、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试验于20
22、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
23、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
24、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
25、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
26、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
27、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28、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
29、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
30、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
31、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
32、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
33、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
34、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
35、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
36、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
37、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
38、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
39、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
40、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
41、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
42、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
43、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
44、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
45、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
46、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
47、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
48、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
49、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 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 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
50、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 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
51、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 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
52、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 在0-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0-6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
53、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o):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教育建筑设计的核心要素与实践案例
- 数字化转型中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案例
- 抖音商户直播流量来源数据分析制度
- 抖音商户运营经理直播目标拆解制度
- 2024-2025学年重庆开州区七上数学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新余市重点中学2024年九上化学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公路客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多元化发展现状报告2025
- 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转型效率提升风险与应对策略报告001
- 企业文化传播的黑板板报制作赛
- 生产车间制度培训课件
-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
- 生物老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拍卖师资格(纸笔作答)高频题库新版
- 提升服务力培训
- 2025至2030中国电容耦合隔离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高考模拟】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体育社会学(高教版)第十章《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 2024年河北唐山国控港口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字音字形专题复习课件
- 妊娠合并贫血护理课件
- 2025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2025公需课课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