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道的张力衡量意境深浅的又一标准_第1页
诗与道的张力衡量意境深浅的又一标准_第2页
诗与道的张力衡量意境深浅的又一标准_第3页
诗与道的张力衡量意境深浅的又一标准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与道的张力衡量意境深浅的又一标准文献标识码: A意境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如何衡量一首诗歌意境 的深浅 ?在现实的操作中多着眼于“情景交融”,认为一部作品 有情有景而且情和景能够很好地契合就是有意境。 事实果真如此 吗?情和景可以说是意境的构成要素,但如果说情景交融就等同 于有好的深的意境,那是用事物的构成层面代替事物的本质层 面。情景交融是意境生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必要条件不等同于 充分条件,意境的深邃并非单纯的情景交融就能够造就的。意境有深浅之别,这是毋庸置疑。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决定 着意境的深浅 ?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或许 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此文中,他引用清蔡

2、小石拜石山房词 中的一段话:“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 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 鸿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坂,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 皎明月,仙仙白云, 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 ? 然而远也。”说明:“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地再现, 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一一第一境是“直观感相的渲 染”。 第二境是“活跃生命的传达”, 第三境是“最高灵境的启 示”。这一二三的逐层递进中显示着高下之分。意境的深浅与“最高灵境的启示”的有无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说“最高灵境的启示”在语义上还有些模糊之处, 那么 黄念然先生在论意境的

3、审美生成一文中把意境定义为:“艺 术意境乃是审美主体将对物与我 (合而为意象 ) 的审美把握 ( 象之 审美)加以聚合、融汇、内化 (气之审美 )而创造出来的意识性客 体( 境) 在读者主观意识中复现的召唤性结构。 这种召唤性结构在 创造主体与欣赏主体双向的审美体验的交流中, 直趋生命的本真 之思与终极感悟 (道之审美 ) 。”就直接明确了道与意境的关系, 有意境的作品应该“直趋生命的本真之思与终极感悟”。 无独有 偶,陈伯海先生在释“意境”一一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一 文中也认为:“意境作为意中之境,是指为诗人情意 ( 生命体验 和审美体验 ) 所灌注和渗透的艺术世界,它呈现为一种层深的建 构

4、,从而开启了生命自我超越的通道。最终指向生命的本真状 态”总之,意境的“层深的建构”,“终指向生命的本真状 态”与道相通。 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最高灵境的启示”也是一种 道的启示。 真正的意境可以带人超越时空和自我的限制, 进入到 与宇宙规律完全合一的一种存在状态, 可见具有启示意义的道之 有无与意境的深浅关系密切。我们这里所讲的道或者说意境终极趋向的那个“道”, 是一 个具有涵盖一切的宏观意义的哲学范畴。 虽然在中国传统哲学范 畴系统中, 道的内涵是非常纷繁复杂, 但意境终极趋向的道是指 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一书所说的“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观念”, 并非指具体的中国古代儒、道、墨等各家在争鸣中“各道

5、其道”、 “此道非彼道”的道,而是指合起来说的“道体”为一“道用” 无量的道。是“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 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敬 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的道。”这种道 是宇宙本体、万物产生的根源,它“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 老子二十五章 ) ,同时它又不离万物,具象 于自然万物之中。当东郭子询问“道”之所在时, 庄子的回答是 “无所不在”、“在蝼蚁”、“在 ?稗”、“在瓦甓”、“在屎 溺”、“无乎逃物” ( 庄子知北游 ) ,意即道可以“化”而为 万物、万物内在地蕴含着道、道同时通过万物而彰显。“自万有 之合而为道而言,道一;自万有之各有其道而言,道无量

6、。” 中国古人这种关于道的观念决定了在中国古代艺术家眼中, 不论是有生命的鸟兽虫鱼,还是无生命的河流山川都与道相通, 道是一切的本原和旨归。也是艺术精神生成的基础。诗歌或者说 一切艺术虽然关注的是大千世界千千万万独特生命的存在, 但它 力图通过这千千万万独特生命的存在、 这种有形的可见的具象去 把握那无形的道,以体道为最终目的。毫无疑问诗歌意境是一个与道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反过来 看,是不是诗歌只要言道就一定有意境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中 国诗歌史上有单纯言道的诗歌, 如东晋玄言诗,但钟嵘对玄言诗 的评论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而且这一评价也得到了大家 的一致认同。“味”是意境的美感特征,如果

7、“寡味”,缺少这 种美感特征,又谈何意境呢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以孙绰的答 许询为例稍加说明。全诗如下:“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 识由情屈。野有寒枯,朝有炎郁。失则震惊。得必充诎。”抬头看一看宇宙造化的运行。 低下头看一看世间万物,一切 事情都是有机遇的。如果错过好机会,就会出现灾祸。而吉与凶, 往往是插身而过,相差毫厘。聪明的人会因为贪图一些物质的利 益出现判断失误,有见识的人也会因为受到感情影响作出糊涂 事。如同田野有枯荣之变,朝廷也会有盛衰之变。可是一般的人 不懂,所以他们总是在失去的时候震惊, 在获得的时候又得意忘 形。这首诗通篇都是对道家之道的抒写,但干

8、巴巴、毫无意境可 言。道与意境密切相关,可直接言道的作品又不一定有意境, 衡 量意境深浅的标准是什么 ?似乎前人的探索也止于宗白华的意境 三层次论,没能探索出一个明确的标准。 我觉得借用英美新批评 的一个概念“张力”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意境的深浅某种 程度上取决于诗与道之间的张力。“张力”是新批评学派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 概念。这个概念最初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它指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而产生于内部接触面上的相互作用的牵引力。 从 力学意义上来讲, 处于相互牵引状态的结构呈现为一种张力结构 或张力状态。 这种张力状态是由相互矛盾因素组合及其相互作用 力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张力”这个概念进入文学领域,始见于 1937 年英美新批 评派理论家艾伦 ?退特的论诗的张力。在此文中,他指出: “为描述这种成就。我提出张力 (Tension) 这个名词。我不是把 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 是把逻辑术语外延 (Extension) 和内涵 (Intension) 去掉前缀而 形成的。 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