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_第1页
论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_第2页
论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论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转载论坛)外邪初中时,邪在体表,可以一汗而解。如迁延不治或妄用苦寒,病邪将袭入体内,这 时表证就不明显了,患者好像感冒痊愈,但却在不知不觉中留下了祸根。现代医学中肾炎、 心肌炎等疾病常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以后,如用中医的观点看,实际上是病邪由表入里,并 隐藏在体内造成的。虽然邪气已不在表,我们仍然希望它能够还出体表,刘渡舟老先生就善 用荆防败毒散化裁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等疾病,可谓是辨证求因的典范,并作了这样的解 说“荆芥、防风发表达邪,有逆流挽舟之用,柴胡、前胡疏里透毒,以宣展气机为功,羌活、 独活出入表里,枳壳、桔梗升降上下共奏疏利三焦,通达表

2、里,升降上下,溃邪解毒之 功。”如果患者表现血分热毒深重,刘老还常用荆防败毒散加丹皮、赤芍、茜草等,可视为从 血分提出病邪。河北名医李士懋先生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患时,遇到脉沉紧的,先给予 小青龙汤散其里寒,得汗后,脉往往就转缓和,扩展了小青龙汤的应用范围。真是善用仲景 方者,也真正体现了中医中“善治者,治其皮毛”原则。这里的治其皮毛是广义的,不但指 初病时把好皮毛这一关,防其入里;也指治疗慢性病时,让病邪仍由皮毛而出。有经验的中 医常讲:给患者服一段时间中药后,患者出现感冒的表现,就是快痊愈了。能够出现这种现 象而痊愈,当然是好现象,但不是必然现象。所以不必执着于把患者治出表证来。就像外感

3、 病痊愈时不是每个人都出现战汗一样,其实治疗慢性病时,如果最后出现表证而痊愈,就是 一个时间拉长的战汗过程,和战汗机理是一样的,都是正气蓄积力量而排邪外出。机体感邪 后,我们总是想办法让其还出体表,但这种治法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肺主皮毛,与大肠相 表里。外邪袭肺或皮毛,时间久了有可能进入大肠,出现了便秘或泄泻。再想通过体表排出 就不现实了,但仍然要想办法将其排出。而慢性病时邪气往往离开肠管而进入肠壁中,徒下 大便是不能愈病的。需要搜邪外出。内经中说“春伤于风,夏必 shun泻”,这就是后世 所谓风泄,肠道受了风所以泄泻。这种泄用一般的渗湿、固涩等方法是无效的,通因通用也 不行,还是应该将风邪搜

4、出,有些止泻方子里用防风、蒿本等药物就是出于这种目的。除了 风泄外还有风秘。风泄的机理是风能疏泄;风秘的机理是风能燥湿。因肠壁中有潜伏的风邪, 将大便中的水分都散失掉了,所以引起便秘。这种便秘一般都为习惯性便秘,我们用攻下或 润肠通便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是应该在处方中加入少量风药,才能将病邪排出。因风药 多燥,可能使大便更加干燥,可选用风中之润剂,如荆芥、秦艽等。并配合养血润燥药,当 归、地黄等。如李克绍先生就善用证治准绳中的滋燥养荣汤治疗风秘。由以上举例可知, 疾病进入慢性阶段,邪正斗争虽然没有急性期那么明显,但并没有停止,仍在某些方面有所 反应。这时应用中医特有的辨证求因的方法,把邪排出

5、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虽然是疾病 的慢性阶段,也要抓住治疗时机。因为邪气潜伏时间越久越难以排出,甚至于导致邪正混一。寓意草有一则医案说明了这个问题:“此证之可以转移处,全在痛如刀刺,尚有邪正 相争之象;若全然不痛,则邪正混为一家,相安于无事矣。”指出了及时排病的重要性。前面提到将陈邪排出有可能导致排病反应,患者出现不适的症状,可能会惊慌失措,以 为病情恶化。因此,需要对排病反应有一个了解。早在尚书说命中就有排病反应的论 述“药不眩瞑,厥疾弗瘳”。眩瞑二字论述了头目的症状,有昏糊眩晕之意,显然不能代替所 有的排病反应,尚书为什么只举此一例呢? 一是因为古人喜欢用举一反三的教育方法,而且尚书也不是

6、医学专业书;二是因为头目出现了眩瞑更容易使人惊慌,这里告诉我们眩 瞑是排病反应,言外之意,其余的不适更不用担心了,在伤寒论中对排病反应的记载就 比较具体和广泛了。第46条“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血丑,血丑乃解,所 以然者,阳气重故也”,这是表邪较重时的排病反应。表邪本应当汗出而解,但这里出现了烦、 暝、血丑,是因为“阳气重”所以正邪斗争比较剧烈,给患者造成了上述不适,这里的发烦 目瞑,与尚书的眩瞑有些类似。这是表证的排病反应。还有半表半里的排病反应, 第101 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这里是因为正气相对不足,导致邪气进入了半

7、表半里,用柴胡汤扶正祛邪本可以从容的 愈病,“而反下之”正气更加不足,这时再用柴胡汤,驱邪就比较费力了,出现了 “蒸蒸而振”, 表明邪正斗争剧烈,然后发热汗出而解,这里已经类似于温病的战汗了。如果邪气透过了半 表半里而入里了,在正气不太虚的情况下会形成里实证,这时邪气已经不可能通过体表排出。 可根据病邪的寒热性质给予承气汤或大黄附子汤排下。但因为这里是正气不太虚才形成的里 实证,所以攻下时机体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我们一般不把这种情况视为排病反应,只 能简单的称为排病。在邪气入里正气又不足的情况下,会形成里虚证,多表现为三阴病,随 着机体正气来复或得药力相助,最后排出病邪时有可能使机体出现异

8、常现象。在太阴病篇第 278条“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这里下利的同时出现了暴烦,就不是普通的下利,可看作是排病反应;同样少阴病篇第287条“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也出现 了烦;厥阴病篇中第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 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下虚故也”,本证脉沉而迟,显示阳气不足,而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又表现出驱邪外出作汗的趋势,这种情况汗出必然吃力,所以出现了郁冒, 手足厥冷,这是阳气集中起来准备作战的临时现象, 可看作厥阴篇的排病反应。叶天士在外 感温热篇论述的战汗可看作是温热病时的排病反应:“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 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可见排病反应都是在正气相对不足的 情况下发生的,这时把病排出或者需要药物的帮助,或者靠自身正气的恢复。正气相对邪气 较弱时不但能出现排病反应,如果邪气更加顽固,可能出现拒药的情况。拒药的机理虽与排 病反应不同,但都使人感到不适。这时方中还要注意反佐,如通脉四逆汤中加猪胆汁。近年来,中医应诊的患者中疾病谱已有了较大的变化,来看急性外感病的人少了,大多 是因慢性病就诊的。因病程较长,其最初发病时的外因往往已被遗忘。导致医者不注意排病 的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