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厂操作规程热电厂汽机运行规程_第1页
热电厂操作规程热电厂汽机运行规程_第2页
热电厂操作规程热电厂汽机运行规程_第3页
热电厂操作规程热电厂汽机运行规程_第4页
热电厂操作规程热电厂汽机运行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 热电厂热电厂 汽机运行规程汽机运行规程 批准:批准:徐徐 鑫鑫 审核:审核:刘志刚刘志刚 编写:编写:欧阳绪霖欧阳绪霖 修订版本信息修订版本信息 20112011 年年 1111 月月 发布日期 xxxxxxx 编制 xxxxxxx 最近回顾/修订 日期 xxxxxx 修订 xxxxx 车间主任 xxxxx 过程控制 xxxxx 工艺安全管理(psm) xxxxx 环境健康与安全(hse) xxxxx 修订日期 xxxxxxx 修订原因: 修订时间修订人修订内容 xxxxxxxxxx 目目 录录 一、 主机技术规范.1 1.1 汽机概述:.1 二、 机

2、组主保护及主要控制逻辑.24 2.1 汽机主保护及汽机 deh 控制逻辑.24 2.2 汽机 deh 启动控制:.46 三、 机组启动与停止.51 3.1 机组启动规定及说明 .51 3.2 机组启动 .56 3.3 机组停机 .95 四、 机组正常运行调整及维护通则.107 4.1 汽机参数监视 .108 4.2 机组运行的一般注意事项 .115 4.3 季节性防护措施 .116 4.4 设备定期切换及试验 .116 五、 辅机设备及系统运行通则.154 5.1 辅机试运行规定 .154 5.2 辅机设备及系统启动前的检查通则 .155 5.3 辅机设备启动后的检查通则 .156 5.4 辅

3、机设备正常运行中的维护通则 .158 5.5 辅机设备及系统停运通则 .158 5.6 辅机的事故处理通则 .159 5.7 辅机设备规范.163 5.8 辅机操作 .179 5.8.1 电动给水泵组的运行 .179 5.8.2 汽动给水泵组的运行 .184 5.8.3 循环水系统的运行 .194 5.8.4 开式水系统的运行 .202 5.8.5 闭式水系统的运行 .204 5.8.6 凝结水系统的运行 .206 5.8.7 凝器抽真空系统的运行 .212 5.8.8 抗燃油系统的运行 .216 5.8.9 润滑油系统的运行 .219 5.8.10 发电机密封油系统的启动及运行 .233 5

4、.8.11 发电机氢气系统的运行 .243 5.8.12 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的运行 .256 5.8.13 辅汽系统运行 .260 5.8.14 汽轮机轴封系统的运行 .262 5.8.15 除氧器的运行 .266 5.8.16 高压加热器运行 .269 5.8.17 低压加热器运行 .277 5.8.18 运行中单侧凝汽器的投入与解列 .283 5.8.19 连排投退操作及运行 .284 六、 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284 6.1 事故处理原则 .284 6.2 事故停机 .285 6.3 汽轮机水冲击 .287 6.4 蒸汽参数偏离规定值 .289 6.5 甩负荷 .291 6.6 汽轮机真空

5、下降 .293 6.7 汽轮机强烈振动 .296 6.8 轴向位移增大 .298 6.9 汽轮机运行中叶片损坏或断落 .299 6.10 汽机大轴弯曲 .300 6.11 轴承损坏 .301 6.12 汽轮机偏离正常频率 .302 6.13 汽轮机超速 .302 6.14 主要汽、水管道故障 .304 6.15 润滑油系统故障 .305 6.16 eh 油系统故障 .306 6.17 氢气系统、密封油系统故障 .307 6.18 发电机氢气爆炸、着火 .308 6.19 发电机定子冷却水系统故障 .309 6.20 厂用电中断 .310 6.21 负荷骤变 .312 6.22 仪用压缩空气压力

6、低 .313 6.23 加热器满水 .314 6.24 除氧器水位异常 .314 6.25 凝结水系统故障 .316 6.26 汽动给水泵组事故处理 .318 6.27 电动给水泵组的事故处理 .324 6.28 循环水泵故障处理 .325 6.29 其它泵的事故处理 .326 6.30dcs 故障 .327 七、 机组供热.328 7.1 投入前的准备工作 .328 7.2 供热的投入 .328 7.3 供热工况的切除、停机 .329 7.4 运行的日常维护 .329 附录.331 一、一、 主机技术规范主机技术规范 1.11.1 汽机概述:汽机概述: 我厂#1、2 汽轮机是东方汽轮机厂 c

7、300/257-16.7/0.7/538/538 型,为亚临界、一 次中间再热、单轴、双缸双排汽、抽汽凝汽式汽轮机。具有八级回热抽汽。 本机组为双缸双排汽型式,高中压部分采用合缸结构。因进汽参数较高,为减小汽 缸应力,增加机组启停及变负荷的灵活性,高压部分设计为双层缸。低压缸为对称分流 式,也采用双层缸结构。为简化汽缸结构和减小热应力,高压和中压阀门与汽缸之间都 是通过管道联接。高压阀悬挂在汽机前运行层下面,中压阀置于高中压缸两侧。机组 总长 18.171m。 高压通流部分设计为反向流动,高压和中压进汽口都布置在高中压缸中部,是整个 机组工作温度最高的部位。来自锅炉过热器的新蒸汽通过主蒸汽管进

8、入高压主汽调节 阀,再经 4 根 27340 高压主汽管和装在高中压外缸中部的 4 个高压进汽管分别从上 下方向进入高压内缸中的喷嘴室,然后进入高压通流部分。蒸汽经 1 个单列调节级和 9 个压力级作功后,由高中压缸前端下部的 2 个高压排汽口排出,合并为 1 根冷段再热汽 管去锅炉再热器,管上装有 1 个排汽止回阀。通流级第 7 级后设 1 段回热抽汽供#1 高加,通 流级第 10 级后(高压排汽)设 2 段抽汽供2 高加和小汽轮机、厂区生活用汽。 再热蒸汽通过 2 根热段再热汽管进入中压联合汽阀,再经 2 根 558.855 中压主 汽管从高中压外缸中部下半两侧进入中压通流部分。中压部分共

9、有 6 个压力级,第 3 级 后有 1 个 3 段抽汽口供#3 高加,中压排汽一部分从高中压外缸后端下半的共 2 根 4 段抽 汽口抽汽供除氧器、辅联、小汽轮机、工业供热用户,其余部分从上半正中的一个 1400mm 中压排汽口进入连通管经蝶阀通向低压缸。 低压部分为对称分流双层缸结构。蒸汽由低压缸中部进入通流部分,分别向前后两 个方向流动,经 26 个压力级作功后向下排入凝汽器。低压共依次设有 58 段抽汽口,分 别供 4 个低压加热器。 1.21.2、 高中压汽缸:高中压汽缸: 1.2.1 高中压外缸: 1.2.1.1 外缸结构: 高中压外缸内装有高压内缸、喷嘴室、隔板套、隔板、汽封等高中压

10、部分静子部 件,与转子一起构成了汽轮机的高中压通流部分。外缸材料为高温性能较好的 zg15cr1mo1 铸件。通过强度计算分析,对缸壁筒体的厚度特别是中排及高排处的厚度 进行合理的选取,最大壁厚约 108mm。外缸重量68t(不包括螺栓等附件),允许工作温 度不大于 566。 高压外缸中部上下有 4 个高压进汽口与高压主汽管相连,高压部分有安装固定高压 内缸的凸台和凸缘,前端下部有 2 个高压排汽口,下半第 6 级后有 1 个抽汽口,通过一根 1689 抽汽管与高压内缸第 7 级后环形集汽腔室相通,供一抽。中压外缸中部下半 左右侧各有 1 个中压进汽口,中压部分有安装#1、#2 板套的凸缘,下

11、半中压第 3 级(#1 隔板套)后有 1 个抽汽口供三抽。外缸后端(第 6 级后)上部有 1 个 1400 中压排汽 口,下部左右侧有 2 个抽汽口,为四抽,供除氧器、给水泵小汽轮机、辅联、工业供热 用户。前后两端有安装高压和中压后汽封凹窝和相应的抽送汽管口。 高中压外缸中分面法兰等高设计,从而避免了中分面法兰高度剧烈变化对汽缸刚 性产生影响,左右水平法兰螺栓全部采用 gh 螺纹,取消垫圈。为减少启动过程中螺栓 与法兰温差,降低运行时螺栓的使用温度,特采用大螺栓自流冷却/加热系统,从高压 内缸和外缸的定位环之前的区域引入蒸汽至螺栓孔,正常运行时冷却高温区中分面螺 栓,再由#1、2 隔板套之间的

12、抽汽口排出。螺栓直径从汽缸中部至中压排汽端依次递减 避免螺栓直径突然变化。 1.2.1.2 外缸的支承 外缸由下缸中分面伸出的前后左右 4 个元宝形猫爪搭在前轴承箱和中低压轴承箱 的水平中分面上,称为下猫爪中分面支承结构。这种结构有下列优点:动静间隙不受静 子温度变化的影响;汽缸中分面联接螺栓受力状态和汽缸密封性好。 高中压缸与前轴承箱之间的推(拉)力靠汽缸下半前端与前轴承箱之间的“h”梁 形式的推拉机构传递,为使汽缸与前轴承箱保持中心一致, “h”梁与汽缸下半前端及 前轴承箱之间采用圆柱销定位。安装时“h”梁电机端(与汽缸下半前端联结)相对机 头端(与前轴承箱联结)冷态标高高出 1mm,从而

13、得到 1mm 预变形以减少其在工作状态 下的热变形,达到减少其在工作状态下的热应力的目的。该推拉结构的优点在于其 “h”梁本身: 1.2.1.2.1 在平行于汽缸中分面的平面内刚度较大。借助于前轴承箱与前基架之间的导 向键可保证高中压缸在受到外部管道不平衡推力以及自身左右不均匀热膨胀影响的情 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对中。 1.2.1.2.2 在垂直方向其刚度相对较小。这样前轴承箱与高中压缸之间在铅垂方向客观 上存在的较大胀差将不会对“h”梁本身造成过大的热应力。 高中压缸与中低压轴承座之间的推(拉)力靠猫爪下面的横向键传递。为使汽缸 与中低压轴承座保持中心一致,汽缸下半后端设有立键。 1.2.1

14、.3 高压进汽管: 高中压外缸中部上、下、左、右共有 4 只高压进汽管,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内缸 上,高压进汽管两端靠密封圈分别与喷嘴、外缸联接。能吸收内、外缸及喷嘴间的胀 差。 1.2.1.4 高压第 7 级后抽汽管: 下半第 7 级后有 1 个抽汽口,通过一根 1689 抽汽管与高压内缸第 7 级后环形 集汽腔室相通,抽汽管两端靠密封圈分别与内缸、外缸联接,能吸收内、外缸间的胀 差。抽汽管通过用螺栓固定在外缸上的法兰与外部管道联接。 1.2.2 高压内缸: 1.2.2.1 内缸结构: 为降低高中压外缸的使用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高中压外缸漏汽问题,高压内缸 采用整体内缸。进汽端装有 4 组喷嘴

15、室,缸内支承高压 2-10 级隔板,工作参数较高, 因而选用 zg15crmo1,允许工作温度不大于 566。 内缸外壁对应于第 2 级隔板处有一个定位环,其外缘的凹槽与外缸上相应位置的 凸缘配合,确定内缸轴向位置,构成内缸相对于外缸的轴向膨胀死点。内缸外壁第 5 级处设置隔热环,将内外缸夹层空间分为 2 个区域,这样可以降低内缸内外壁的温差, 提高外缸温度,减少外缸与转子的膨胀差。 为减少启动过程中螺栓与法兰温差,降低运行时螺栓的使用温度,特采用大螺栓 自流冷却/加热系统:从高压第 4 级后引入蒸汽至螺栓孔,再由中压进汽处排出。正常 运行时内流冷却高温区中分面螺栓,而且在启动时又可以加热螺栓

16、,可以降低启动时 螺栓的温度应力,避免法兰及螺栓的塑性变形。 内缸的进汽端装有高中压间汽封,分为 2 段,都采用高低齿 das 齿式椭圆汽封。 为防止机组甩负荷时高压部分余汽通过高中压间汽封漏入中压部分导致机组超速,内 缸下半在两段汽封体之间设有紧急排汽口,通过一根 13310 排汽管与外缸相通, 排汽管两端靠密封圈分别与内缸与外缸联接,能吸收内、外缸之间的胀差。排汽管通 过用螺栓固定在外缸上的法兰与外部管道相联接,最终与汽轮机的紧急排放阀(bdv) 相联接。 内缸由其下半中分面前后两端左右侧共 4 个猫爪搭在外缸下半近中分面处相应的 凸台上,配准下面的垫片,可调整内缸中心高度,配准上面的压紧

17、销,在猫爪与外缸 上半之间留下热膨胀间隙。在内缸前后两端的顶部和底部各装有 1 个纵向键,使汽缸 在温度变化时,内外缸之间中心保持一致。 1.2.2.2 喷嘴室与喷嘴组: 喷嘴组分为 4 组,分别装于 4 个独立的喷嘴室环形槽道里,喷嘴组弧段间采用搭 接结构,既留有热膨胀间隙,又避免弧段间漏汽。喷嘴组两端用密封键密封,其中一 端用定位销固定在喷嘴室上,另一端可以自由膨胀和收缩。 1.2.3 高中压转子: 汽轮机高、中压转子采用整锻结构,材料均为为 30cr1mo1v,转子总长 7574mm(不 含主油泵及危机遮断器)。 高压转子采用无中心孔转子,转子高压部分包括调节级共 10 级叶轮,中压部分

18、共 6 级叶轮。转子前轴颈为 360,主油泵轴通过连接螺栓装在轴颈端面上,在主油泵轴 的前端装有危急遮断器。转子后端有一个 100mm 厚的推力盘,与低压转子之间采用刚 性联轴器联接。转子材料的脆性转变为 121,因此,冷态启动时要充分暖机,在升速 到额定转速之前,转子中心部位必须加热到 121以上。 1.2.4 转子寿命应力监控及汽缸温度监测: 为合理控制汽轮机的启动和负荷变化,本机组采用了应力及寿命监控装置,使用 该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转子热应力,科学地对汽轮机转子寿命进行预测,从而达到提 高机组安全性可靠性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汽轮机本体上还设置了相应的温度监测点, 用来监视汽缸的温差,以免因

19、温差过大引起汽缸的变形和热应力: 高中压缸温度测点分布高中压缸温度测点分布 测点名称测点位置主要用途 调节级后汽温 内缸上半顶部进汽中心前 610mm 处向后斜插入调节级 汽室 与内缸内壁温度比较,作 为控制转子和内缸热应力 的依据 内外缸夹层中隔热环 前汽温 外缸上半顶部偏左 30,进 汽中心前 800mm 处插入夹层 与内缸外壁温度比较,以 便启动过程中合理控制机 组胀差 内壁 上半 外壁 内壁 内缸温度 下半 外壁 内缸上、下半顶部或底部正 中,进汽中心前 260mm a.限制内外壁温差,以降 低内缸热应力 b.限制内缸上下半温差, 减少内缸变形 c.转子热应力计算的依据 上半内壁 #1

20、 隔板套上半正中,中压 1 级后 #1 隔 板 套 下半内壁 #1 隔板套下半正中,中压 1 级后 转子热应力计算的依据 内壁 法兰中 心 内缸上半法兰 左右侧 外壁 内缸上半左右两侧法兰进汽 中心前 175mm 处,距水平中 分面各为 138、165、192mm a.限制内外温差和内中温 差,减少法兰热变形和热 应力 b.限制左右法兰温差,使 左右两侧受热均匀 内壁 上半 外壁 高压进汽中心后 645mm (上半顶部正中) 内壁 下半 外壁 高压进汽中心后 820mm (下半底部偏左 110mm) 顶 部 前端顶部 高排 底 部 高压排汽中心后 15mm (前端下半底部正中) 外 缸 壁 温

21、 排汽口 中排 下 半 中压排汽中心前 120mm (后端下半底部正中) a.内壁温度作为热态启动 时控制进汽参数的依据 b.限制内外壁温差,降低 汽缸热应力 c.限制上下缸温差,减少 汽缸变形 d.上下缸排汽口内壁测点 可以监测积水;限制上下 缸温差,减少汽缸变形 e.转子热应力的计算依据 f.中速暖机结束的依据 上 外缸 法兰 温度 左右 内 壁下 汽缸上下半法兰左右两侧 (高压进汽中心后 418mm) a.限制法兰内外中温差, 减少法兰热变形和热应力 b.限制左右法兰温差,使 中心部 位 上外 壁下 左右两侧受热均匀 1.31.3、 低压缸:低压缸: 1.3.1 低压缸: 由于进汽温度较

22、高,低压缸采用焊接双层缸结构,轴承座在低压外缸上。 低压进汽温度为 340左右,而内外缸夹层为排汽参数,设计工况温度仅为 50 左右,为了减少高温进汽部分的内外壁温差,在内缸中部外壁上装有遮热板。低压内 缸进汽部分设计为装配式结构,整个环形的进汽腔与其它部分分隔开,轴向、径向预 留间隙,使内外壁温差最大的进汽部分在工作状态时的热膨胀受约束较小,不会由于 膨胀受约束而差生较大的热应力,造成汽缸局部屈服变形。为防止中分面螺栓咬死, 进汽腔室周围的高温区螺栓采用 gh 螺纹。 内缸两端装有导流环,与外缸组成扩压段以减少排汽损失。 内缸下半水平中分面法兰四角上各有 1 个猫爪搭在外缸上,支持整个内缸和

23、所有 隔板的重量。水平法兰中部对应进汽中心处有侧键,作为内外缸的相对死点,使内缸 轴向定位而允许横向自由膨胀。内缸两端垂直法兰顶部和底部设有纵向键,沿纵向中 心线轴向设置,使内缸相对外缸横向定位而允许轴向自由膨胀。 低压外缸上半顶部进汽部位有带波纹管的低压进汽管与内缸进汽口联接,以补偿 内外缸胀差和保证密封。顶部两端共装有 4 个内孔径 500 的大气阀,作为真空系统 的安全保护措施,当凝器背压上升至 118137kpa 时,大气阀中 1mm 厚的石棉橡胶板 破裂,使蒸汽排空,以保护低压缸、末级叶片和排气装置的安全。 低压外缸下半前后装有纵向键,分别与中低压轴承箱和低压后轴承箱相连。并在 中部

24、左右两侧基架上距离低压进汽中心前方 360mm 处设有横键,构成整个低压部分的 死点,以此死点为中心,整个低压缸可在基架平面上向各个方向自由膨胀。 1.3.2 连通管: 连通管是中压排汽通向低压缸的通道,内径 1400,位于中排,低压缸和中低压 轴承箱上方,是整个机组的最高点。流道中心线在转弯处采用大曲率半径以减少连通 管内的流动损失。 连通管由虾腰管和平衡补偿管 2 段组成,现场安装时组焊为整体。虾腰管接中压 排汽口,平衡补偿管中部有一个向下的管口接低压进汽管,均采用刚性法兰联接。 为了吸收连通管和机组的轴向热膨胀,平衡补偿管的前端设有波纹管。为了平衡 连通管内蒸汽的轴向作用力,在平衡补偿管

25、的后端设置了带波纹管的平衡室。平衡补 偿管外有联接圆筒连接两端,蒸汽的轴向作用力由圆筒承受,不作用在波纹管上。 1.3.3 低压缸喷水装置: 机组低负荷或空载运行,特别是高背压运行时,排汽温度升高使低压缸温度过热, 将引起低压缸中心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机组振动等事故。为了保证安全运行,低压缸 内设置了喷水装置,在排汽温度升高时,将凝结水喷入排汽口,以降低汽缸温度。 低压缸喷水装置采用自动控制,受排汽温度控制。此时,当低压缸前后端任一侧 的排汽温度达到 80时,铂电阻温度计反馈给机组 dcs 控制系统,由该系统控制电动 截止阀开启,来自精处理后的凝结水经 24 个雾化喷头形成雾状水帘喷入排汽缸,使

26、排 汽温度下降。当低压缸前后端的排汽温度均降低到 65时,电动截止阀关闭,停止喷 水。为了保证喷头不被堵塞,在进水主管路上设置了滤网,且为 2 个并联式,可在不 停喷水的情况下清洗滤网,机组运行时只用一路。当滤网前后压差大于 50kpa 时,报 警,此时应手动切换至另一路并清洗滤网。 1.3.4 低压转子: 低压转子采用整锻转子,材料为 30cr2ni4mov,总长度 8320mm。转子采用无中心孔 转子。低压转子正反向共 12 级叶轮。 1.41.4、 动叶片:动叶片: 为了改善经济型和变工况性能,在参数高、焓降大、工况恶劣的调节级上,采用 了有多年运行业绩、高可靠性、高效率的三胞胎 3 销

27、钉整体围带叶片,高压第 2-10 级、 中压第 1-6 级、低压第 1-3 级动叶均采用日立高负荷动叶,自带冠结构,叶顶多齿汽 封,低压第 4-5 级为日立高效可控涡动叶,阻尼成圈自带冠结构。低压末级采用具有 高可靠性、高效率的 909 动叶片。 本机组动叶轴向宽度大,叶片和叶根刚性好,调节级的三胞胎 3 销钉叶片为 3 叉 型叶根;高压 2-10 级采用倒 t 型叶根;中压 1-3 级采用双倒 t 型叶根;中压 4-6 级、 低压 1-5 级采用 3 齿菌型叶根,末级叶片叉型叶根。 1.51.5、 轴承和轴系:轴承和轴系: 1.5.1 轴系: 汽轮机、发电机和励磁机转子组成一个轴系,整个轴系

28、支承在 6 个轴承上,汽轮 机 4 个支持轴承和电机前轴承分别庄子前轴承箱、中低压轴承箱和低压后轴承箱上, 所有轴承均落地布置。 轴系临界转速设计值:轴系临界转速设计值: 轴系临界转速(计算值) 第一阶(发电机转子一阶)1384 r/min 第二阶(高中压转子一阶)1638 r/min 第三阶(低压转子一阶)1678 r/min 第四阶(发电机转子二阶)3532 r/min 为了减少鼓风损失和发热,低压转子两端(#3 瓦和#4 瓦)的联轴器螺栓露头部位 加遮热罩并进行喷油冷却。 1.5.2 轴承: 本机组共有 6 个支持轴承,还有 1 个独立结构的推力轴承,位于汽轮机#2 瓦和#3 瓦之间。

29、汽轮机的#1、#2 瓦为可倾瓦轴承,#3、#4 瓦为椭圆轴承,均为单侧进油,另一侧 开有排油孔,上瓦开周向槽。 本机组的推力轴承为活支可倾瓦块型(即密切尔型) 。推力轴承的工作推力瓦和定 位推力瓦各 11 块,分别位于转子推力盘的前后两侧,承受轴向推力,成为轴系的相对 死点。发电机侧为工作瓦,也叫正向瓦块;高压缸侧为非工作瓦块,也叫负向瓦块。 本机组#1 轴承和主油泵以及液压调节保安部套装在前轴承箱内,#2、3 轴承和推 力轴承装在中低压轴承箱内,#4 轴承装在低压缸后轴承箱内。低压后轴承箱箱盖上安 装盘车装置。中低压轴承箱、低压后轴承箱内还分别装有中低压间联轴器罩壳、低电 间联轴器罩壳及其喷

30、油冷却装置,分别将中低压间联轴器、低电间联轴器和转子齿环 罩起来,外部喷油冷却,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露螺栓及齿环鼓风发热引起轴承座温度升 高。 1.5.3 轴承和轴系的安全监视: 1.5.3.1 轴承安全监视: 为了保证轴承工作的安全可靠性,支持轴承和推力瓦块装有测量巴氏合金温度的 铂热电阻温度计。运行时,推力轴承和支持轴承的巴氏合金温度上升到 100报警, 110停机;轴承磨损不一定在巴氏合金温度测点去,因此监视回油温度也是保证轴承 安全运行的手段。支持轴承回油槽和推力轴承回油口都装有测油温铂热电阻温度计, 各轴承箱的排油管上也装有温度计。回油温度升高标志着轴承工作出现异常,应及时 处理,回油温

31、度过高,容易使油质老化。 1.5.3.2 轴承振动监视: 轴承振动是轴系各转子动平衡质量、安装质量和运行条件的综合考核指标。为了 检测轴系振动,在#1#6(包括发电机)轴承的箱盖上都装有 x、y 两个相互垂直方 向的拾振器。振动信号通入集控室,以便运行人员随时监视。正常运行或额定转速空 转时,要求在轴承箱盖上测得的双振幅值小于 0.03mm,当振幅大于 0.05mm 时,报警, 此时应及时消除振幅大的原因。 启动升速时应严格监视各轴承振动,其振幅应在 0.03mm 以下。升速时如振动增大 到振幅大于 0.05mm 时,应降速到振幅小于 0.03mm 以下,消除振动大的原因后再升速, 不得在高振

32、幅下长时间停留。如果振动突然增大到振幅超过 0.08mm 时,应立即打闸停 机。 通过轴系各阶临界转速时,振幅不得超过 0.1mm。升速时不得在临界转速附近停留。 1.5.3.3 轴振动监视: #1#6(包括发电机)轴承端面的左右侧距水平面 45处各装有 1 个传感器, 以测量转子相对于轴承的振动,加入鉴相脉冲后,可通过示波器观察到轴心轨迹。 1.5.3.4 转子挠度监视: 在中低压轴承箱盖上装有机械式转子弯曲指示器,盘车时,用来监视高中压转子 的挠度。新机组安装或大修盖缸前,复测高中压转子各断面的跳动,确认转子无弯曲 时记录转子弯曲指示器,作为指示器读数的初始值(0.02mm) 。 除中箱机

33、械式转子弯曲指示器外,在前箱还装有高灵敏度电涡流传感器,对转子 偏心率进行非接触式连续检测。当偏心率大于初始值 0.03mm 时,发出报警。 1.5.3.5 轴线位移监视: 中低压轴承箱内装有 2 只轴向位移传感器,测量轴系轴向位移。以推力盘紧贴工 作推力瓦为零位,轴系向电机侧串动定位,向机头方向串动为。 当轴向位移达到 0.6mm 或-1.05mm 时,发出报警;达到 1.2mm 或-1.65mm 时,紧急 停机。 1.61.6、 滑销系统和胀差:滑销系统和胀差: 1.6.1 死点: 高压内缸相对于高压外缸的死点在高压进汽中心线前 475mm 处,以定位环凸缘槽 定位,低压内缸相对于低压外缸

34、的死点设在低压进汽中心线处,高、低压内缸分别由 死点向前、后两个方向膨胀。 汽轮机外缸通过横键相对于基础保持 2 个固定点(绝对死点) ,1 个在中低压轴承 箱基架上#2 轴承中心线后 205mm 处,另一个在低压缸左右两侧基架上低压进汽中心线 前 360mm 处。机组启动时,高中压缸、前轴承箱向前膨胀,低压缸向前、后两个方向 膨胀。 转子相对于静子的固定点(相对死点)在中低压轴承箱内推力轴承处,机组启动 时,转子由此处向前后膨胀。 1.6.2 胀差和热膨胀: 为了减小轴承箱滑动时的摩擦阻力而使汽缸顺利膨胀,在前轴承箱底部装有自润 滑滑块,箱底滑块喷润滑膜,消除箱底与基架表面的干摩擦。 为了测

35、量绝对膨胀和高中压、低压转子和汽缸的胀差,在高压转子前端(前轴承 箱内)和低压转子后端(低压后轴承箱内)装有胀差传感器,输出电信号供集控室内 的仪表显示以及计算机和记录仪用。前轴承箱基架上装有热膨胀传感器,监测高中压 缸的绝对膨胀。 胀差以转子的热膨胀值大于静子的热膨胀值为“” ,反之为“” 。 1.71.7、 盘车装置:盘车装置: 1.7.1 作用: 1.7.1.1 机组冲转前盘车,使转子连续转动,避免因阀门漏汽和汽封送汽等因素造成的 温差使转子弯曲。同时检查转子是否已出现弯曲和动静部分是否有摩擦现象。 1.7.1.2 机组的停机后盘车,使转子连续转动,避免因汽缸自然冷却造成的上下缸温差 使

36、转子弯曲。 1.7.1.3 机组必须在盘车状态下才能冲转,否则转子在静止状态下因静摩擦力太大而无 法启动。 1.7.1.4 较长时间的连续盘车,可以消除转子因机组长期停运和存放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非永久性弯曲。 1.7.1.5 可以驱动转子作现场简易加工。 1.7.2 本机组盘车装置安装在低压后轴承箱箱盖上,盘车转速 4.1r/min,驱动电机功 率 22kw。采用传统的涡轮蜗杆减速机构和摆动齿轮离合机构,电机横向布置,有利于 减小机组长度。带有电操纵液压投入机构,用润滑油压驱动,可以远距离操作或就地 操作。冲转时,转速高于 4.1r/min 时,能自动与转子脱离。 1.7.3 机组启、停盘车规

37、定: 1.7.3.1 在汽轮机冲转前 4 小时必须投入盘车连续运行。 1.7.3.2 盘车运行中,顶轴油压9.8mpa 时,应及时降低润滑油温至 35以下,并维 持盘车电流稳定。或调整顶轴油压至正常值。 1.7.3.3 盘车运行时,应严密监视盘车电流、润滑油压、顶轴油泵电机电流、转子偏心、 上、下缸温差等参数正常。 1.7.3.4 停机后应立即投入盘车,连续盘车到高压内缸调节级处上半内壁金属温度降低 到 200时,可改用间歇盘车,降到 150时才能停止盘车,高压内缸调节级处上半内 壁金属温度降低到 120时或定盘停止 8 小时且氢气系统已置换为空气、密封油系统已 停后,方可停止润滑油系统。在自

38、动系统故障停机时盘车未自动投入时,应立即手动 投入。 1.7.3.5 停机时,必须等转子转速降到零后,才能投入盘车,否则会严重损坏盘车装置 和转子齿环。 1.7.3.6 主机停机后,若不能投连续盘车,应记录转子静止时间,并改为手动盘车,在 转子上做好标记。 1.7.3.6.1 转子温度400时,每 30 分钟盘车 180。 1.7.3.6.2 转子温度 270400时,每 60 分钟盘车 180。 1.7.3.6.3 转子温度270时,每 120 分钟盘车 180。 1.7.3.6.4 转子温度150时,转子盘车 180后可停盘车。 1.7.3.6.5 改定时盘车为连续盘车前必须盘动转子 18

39、0并停留前一盘车间隔一半时间 后才可投入连续盘车。另外必须确认轴承金属温度107,推力瓦块金属温度90 才可投入连续盘车。 1.7.3.7 机组冲转后,盘车装置应自动脱开,此时将手柄复位,手动停运盘车电机。若 盘车未自动脱开,应立即打闸停机。 1.7.4 盘车投入条件: 1.7.4.1 确认盘车进油门已开,盘车电机绝缘合格,电源送上。 1.7.4.2 确认润滑油系统工作正常,顶轴油装置满足启动条件,启动顶轴油泵运行,检 查其振动、出口压力均正常。 1.7.4.3 主机冷油器油温在 35-45,润滑油压0.08mpa。 1.7.4.4 确认发电机密封油系统工作正常,各轴承回油正常。 1.7.4.

40、5 转子偏心、轴向位移、差胀、高中压缸上、下温差、缸胀等指示正常。 1.7.4.6 转子在静止状态。 1.7.4.7 按盘车控制柜上“试灯”按钮,所有指示灯全亮。 1.7.4.8 检查盘车具备启动条件: 1.7.4.8.1 汽机盘车允许(电气信号) ; 1.7.4.8.2 汽机已跳闸且机组为零转速; 1.7.4.8.3 任一顶轴油泵运行(就地 plc 控制柜“顶轴油压正常”也取此点” ) ; 1.7.4.8.4 润滑油压0.049mpa(就地 plc 控制柜“润滑油压正常”也取此点” ) ; 1.7.4.8.5 密封油差压30kpa。 1.7.4.9 盘车电机试转正常:在盘车控制柜将盘车钥匙开

41、关拨至手动位置,按“甩开” 按钮,视“甩开到位”指示灯亮,按“电机启动”按钮,视“电机试验”指示灯亮, 电机转动正常;按“盘车停止”按钮,确认盘车电机停止。 1.7.5 盘车的启动: 1.7.5.1 就地手动启动: 1.7.5.1.1 确认盘车启动条件满足: “汽机零转速”灯亮、盘车“甩开到位”灯亮、 “啮合到位”灯灭、 “顶轴油压正常”灯亮、 “润滑油压正常”灯亮、电源灯亮、将盘 车钥匙开关拨至就地位。 1.7.5.1.2 在盘车控制柜上按“电磁阀动作”按钮(电磁阀动作指示灯亮) ,如果啮合 到位(啮合到位指示灯亮) ,然后按下电机启动按钮,启动电机,盘车开始运行(盘车 运行指示灯亮) 。

42、1.7.5.1.3 检查盘车转速正常为 4.1r/min,投入晃动表,测量大轴弯曲值不能超过原 始值之上 0.03mm,现场确认转子旋转无金属摩擦声。 1.7.5.1.4 盘车投入正常后汇报主控值班员及值长,在 crt 上加强监视盘车电流、润滑 油压、顶轴油泵电流应在正常范围内。 1.7.5.1.5 机组运行到 3000r/min,把选择开关拨至自动位。 1.7.5.2 手动啮合启动: 1.7.5.2.1 扳动手柄并打开传动活塞螺帽,用力顶住传动活塞,同时用手转动电机手轮 321 汽封圈 转子 (逆时针方向),完成齿轮啮合投入动作,恢复传动活塞螺帽,开启盘车进油门。 1.7.5.2.2 将盘车

43、钥匙开关拨至就地位,按“电机启动”键,检查盘车转速及电流应正 常。 1.7.6 间歇盘车: 1.7.6.1 由人工控制来实现,停止盘车后,在大轴上作一标记。 1.7.6.2 启动顶轴油后确认控制柜上盘车投入条件满足,在控制柜上手按下“电机启动” ,同时监视所作标记,当转过近 180 度时按“盘车停止”键,停止盘车。 1.7.6.3 按定盘的规定间隔时间,重复上述操作。 1.7.6.4 在整个过程中,交流润滑油泵保持连续运行,以保证冷却 1.81.8、 汽封:汽封: 1.8.1 隔板汽封(包括隔板径向汽封): 高中压缸和低压缸各级隔板汽封均采用 das 汽封圈结构型式,减少蒸汽泄漏,提 高机组效

44、率。 das 汽封结构中,汽封齿 1 与转子的间隙 b 比齿 2、3 与转子的间隙 a 小,汽封齿 1 采用宽齿结构。在汽轮机启、停的过程中,由于过临界转速的影响,汽封齿有与转子 产生摩擦的可能,因间隙 b 比间隙 a 小,所以汽封齿 1 应最先与转子产生碰摩,汽封 齿 1 推动汽封圈退让,保护了汽封齿 2、3 不与转子产生摩擦。在汽轮机正常运行时, 齿 2、3 的间隙 a 可达到设计值,从而保证了设计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间隙 b 比间隙 a 小,且齿 1 采用宽齿结构,材料也耐磨,即使与转子发生碰磨,其磨损量也 非常小,运行时间隙 b 远小于间隙 a,整个汽封的泄漏量比传统设计的汽封泄

45、漏量小, 这样就可解决汽轮机各处汽封蒸汽泄漏量大的问题。 隔板内外环全部带密封键,增加隔板刚性,减少中分面漏汽。 1.8.2 动叶汽封: 动叶根部采用直接从隔板体上加工出根部汽封齿,安全可靠。 1.8.3 轴端汽封: 本机轴封采用自密封汽封系统,高中低压汽封为迷宫式汽封。机组启动时采用辅 联供汽,高压缸的各汽封约在 10负荷时变成自密封,中压缸的各汽封约在 25负荷 时变成自密封,此时,蒸汽排到汽封系统的母管,再从联箱流向低压汽封。大约在 60% 负荷下低压轴封系统达到自密封。如有任何多余的蒸汽,会通过溢流阀流往#8 低加, #8 低加退出运行时则流往凝汽器。 1.91.9、 汽缸夹层加热系统

46、:汽缸夹层加热系统: 高中压外缸下半设置有夹层加热进汽口,从夹层加热进汽联箱来的蒸汽通过阀门 分别进入左右进汽口对高压内缸与高中压外缸之间的夹层进行加热以便在启动过程中 对胀差及温度及时进行调整。 高压缸夹层加热系统的投入应根据高中压胀差、高压内缸外壁和高压外缸法兰内 壁温差及高压缸的温度情况决定,胀差在允许范围内可以停用高压缸夹层加热系统。在 正常运行时,高压进汽部分处在中压进汽的包围中,内外温差接近于零;高中压间汽 封漏汽,中压缸启动时从中压漏至高压缸,起暖缸作用;正常运行时从高压漏至中压 作功。高压内外缸夹层由隔热环分隔为 2 个区域:区和区。区蒸汽通过隔热环 外沿 5mm 宽的环形间隙

47、进入与高压排汽相通的区,随抽汽进入#2 高加。区中的温 度压力为高压排汽参数,区和区压力相等,在内缸壁和定位环的辐射热作用下, 区的温度较接近内缸 hp 第 3 级后内壁温度。 1.9.1 系统作用: 作用是将主蒸汽引入高压内、外缸之间的夹层,加热内、外缸,减少高中压缸正 胀差、减少高压内缸内外壁温差,并使高压外缸温度沿轴向趋于均匀。控制手段是通 过调整夹层进汽压力,以改变流量来控制加热速度。 汽缸夹层进汽箱压力:正常值:0.984.9mpa;最高值 6.5 mpa. 1.9.2 系统投入前的试验: 1.9.2.1 安全阀按 6.5mpa 动作整定; 1.9.2.2 电动阀、手动阀开、关灵活自

48、如; 1.9.2.3 热电偶、压力表安装正确,工作正常。 1.9.3 系统投入前的准备: 1.9.3.1 确认汽缸夹层加热进汽箱的疏水阀开启; 1.9.3.2 确认高压外缸下半法兰内壁金属温度小于 300; 1.9.3.3 由运行人员手动开启汽缸夹层加热进汽箱后的手动截止阀(进汽箱前的手动截 止阀为关闭状态) 。 1.9.4 系统操作: 1.9.4.1 开启汽缸夹层加热进汽箱前的电动截止阀; 1.9.4.2 在新机投运时由运行人员手动调整汽缸夹层加热进汽箱前的手动截止阀,使汽 缸夹层加热进汽箱的压力低于系统投入时的主蒸汽压力,达到正常工作压力; 1.9.4.3 在升速或带负荷的过程中,运行人员

49、根据高中压胀差及高压内缸外壁上下温差 和高中压外缸法兰内壁上下温差情况,调整汽缸夹层加热进汽箱后的手动截止阀,控 制进入夹层蒸汽量; 1.9.4.4 密切监视汽缸温升率不超过 50/h,高压内缸外壁上下温差和高中压外缸法 兰内壁上下温差不超过 50。 1.9.4.5 高中压外缸下半法兰外壁金属温度超过 350,高中压胀差值在允许范围内, 可停用汽缸夹层加热系统。 1.9.5 结束操作: 1.9.5.1 关闭进汽箱前电动截止阀; 1.9.5.2 关闭进汽箱前手动截止阀; 1.9.5.3 关闭进汽箱后手动截止阀; 1.9.5.4 关闭疏水阀。 1.101.10、 应急排放系统:应急排放系统: 当机

50、组甩负荷时,高压缸、高压导汽管内冗余蒸汽将有可能通过高中压之间的轴 封漏入中、低压缸导致机组超速。在高中压轴封间设置应急排放装置,机组跳闸时, 应急排放阀(bdv)快速开启,将大部分冗余蒸汽引入凝汽器,防止机组超速。 1.111.11、 配汽机构和阀门管理:配汽机构和阀门管理: 本机组高压部分共有 4 个调节阀,对应 4 组喷嘴,4 组喷嘴汽道数均为 37 只。控 制系统具有阀门管理功能,可以实现高、中压调节阀关系的协调,用以选择不同的启 动方式。高压调节阀可实现顺阀控制和单阀控制,机组在运行中可以进行两种方式的 无扰切换。 两种控制方式对应两种不同的进汽方式,其中顺阀方式为喷嘴调节(部分进汽

51、), 号调节阀阀杆开启到 39.2mm 时,号调节阀开启;当号调节阀阀杆行程达 39.2mm 时,调节阀开始开启。 单阀方式为节流调节(全周进汽),高压部分 4 个调节阀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按相 同的阀位开启,对应 4 组喷嘴同时进汽。为减小启动过程中的热冲击,机组启动时采 用单阀方式,避免汽缸及转子应力过大,保证机组安全顺利启动,在达到目标负荷且 温度场趋于稳定后可以切换到顺阀方式,保证较好的经济性。 机组计划停机后检修时,采用喷嘴调节是有利的,因该方式停机后金属温度较低 可缩短机组冷却时间。 再热蒸汽通过 2 个中压联合汽阀从汽缸下半左右两侧分别进入中压缸,中压部分 为全周进汽。中压联合汽阀

52、内主汽阀和调节阀共用 1 个阀座,由各自独立的油动机分 别控制。调节阀在 30%以下进汽流量时起调节作用,以维持再热器内必要的最低压力, 流量大于 30%时,调节阀一直保持全开,仅由高压调节阀调节负荷。 1.121.12、 旁路系统:旁路系统: 汽轮机旁路系统是机组重要外部系统之一,具有改善机组启动性能,减少汽轮机 寿命损耗和快速跟踪负荷等功能。本机组采用的是 30%bmcr 容量的 2 级串联旁路加 3 级减温减压器的旁路系统。 高压旁路蒸汽从高压主汽门前引出,经 1 级减温减压后排至再热冷段;低压旁路 蒸汽由中压联合汽阀前引出,经 2 级和 3 级减温减压后排至凝器。 1.12.1 高、低

53、压旁路投停操作: 为改善机组启动和带负荷特性,在事故时保护再热器,并改善机炉匹配条件,在 主蒸汽与再热冷段,再热热段与凝汽器之间设置了二级串联旁路,流量为 307.5t/h(额定参数时) ,相当于锅炉最大蒸汽流量(1025t/h)的 30%,该旁路控制装 置采用 reineke 的电动操作系统。 1.12.1.1 自动控制项目: 1.12.1.1.1 高压旁路压力控制: (1)最低阀位阶段:高压旁路阀门保持在设定的最低阀位上,该阶段进行升温升压。 (2)最低压力阶段:高压旁路阀门逐渐开大,保证蒸汽压力维持在设定的最低值。 (3)升压阶段:高压旁路阀门的开度达设定值时,保持不变,进行升压。 (4

54、)定压阶段:主蒸汽压力升高到冲转所需压力时,机组主汽门开启,高旁阀门开始 逐渐关小,旁路系统处于定压运行阶段。压力定值即不切换到该运行方式时的设定值。 (5)滑压阶段:高旁阀关小到全关时,便切换到滑压运行方式,此时滑压定值跟踪主 汽压力实测值,当主汽压力继续升高的速度高于定值时,高压旁路阀便自动切换到定 压运行方式,重新开启阀门限制升压率,直至阀门再次全关,切回滑压运行方式。 1.12.1.1.2 高旁出口汽温控制:通过喷水调节高压旁路出口汽温,使其不超过不定期设 定值。机组启动时该设定值根据汽轮机 deh 装置给出的再热蒸汽热段温度定值而变化。 1.12.1.1.3 低压旁路压力控制: (1

55、)机组启动过程中,低压旁路维持设定的最低值。 (2)机组升负荷过程中,压力定值的设定保证低压旁路阀全关。 (3)机组甩负荷时,压力定值能自动降低,以保证排入凝汽器的汽量不超限。 1.12.1.1.4 低压旁路汽温控制: 通过喷水调节低压旁路减温器后的汽温。 1.12.1.1.5 手动控制:当高、低旁路不具备投自动的条件时,可采用手动方式投入, 但应注意如下事项: (1)锅炉点火起压后根据锅炉的燃烧情况尽早投入旁路。 (2)汽机冲转应带旁路冲转,但升速过程中,不允许进行高旁的调整操作。 (3)旁路投入时一般应按先三级减温,再低旁,后高旁的方式进行,其中低旁投入按 先减温后减压,高旁投入按先减压后

56、减温的方式操作,旁路退出时则按先高旁,再低 旁,后三级减温的方式进行,其中,高旁按先退减温再关减压,低旁按先退减压再退 减温的方式操作; (4)若因为系统原因,低旁不具备投入条件,但需要投入高旁时,应先开启再热器排 汽门,投入高旁时要注意防止再热器超压。 (5)一般而言,机组启动过程中,高旁可不开减温水,低旁则可适当开大减温水,高 旁退出时应特别注意关紧高旁减温水电动门及调节门以防冷再进水。 (6)在中压调门全开后,可退出旁路系统。 (7)高低旁保护逻辑 设备名称高旁 试验项目序号试验内容 强关条件 (或) 1 高旁阀位反馈2%且高旁减温减压器后温度390 (10lbc30ct001/002,

57、两点或) ,延时 3s 2 高旁减温水压力(10lae10cp001)5mpa,延时 5s 3 主蒸汽压力(10lba10cp001)7mpa 且再热蒸汽压力 (10lbb10cp001/002/003,任一点)1.5mpa 4 高旁减压阀关至 5%暂停,等高旁减温电动隔离门全关后,减压阀再 全关 5 负荷30%负荷(10mka00a113) ,高旁强关且禁开 开度指 令 1 高旁减压阀阀位反馈5%时,认为高旁阀已全关。 1 任一强关条件切手动 (或) 2 高旁减温水电动隔离阀全关 设备名称高旁减温阀(调阀) 试验项目序号试验内容 允许开 1 高旁阀位反馈大于1% 1 高旁任一强关条件 联锁关

58、 且禁开 (或)2 高旁减温水隔离门全关 1 高旁减温水调节阀 sp/pv(设定值/实际值)偏差大(15) 2 主汽压力选择切手动(故障或坏点) 切手动 (或) 3 高旁减温水调节阀指令与反馈偏差大(20) 设备名称高旁减温水电动隔离门 试验项目序号试验内容 联锁关 1 高旁阀任一强关条件且高旁减温水电动隔离门已开(3 秒脉冲) 设备名称低旁 试验项目序号试验内容 1 低压缸排汽温度110(10maa50ct034/035,2 点或) 2 凝汽器水位1225mm(水位 3 选中) 3 凝汽器真空低-85.3kpa(10mag10cp301-h) ,延时 3 秒 4 低旁减温水母管压力(10lc

59、a27cp001)1.5mpa(延时 3 秒)且低 旁出口温度180(10map10ct001/002,2 点或) 5 低旁出口温度(10map10ct001/002,2 点或)180,延时 30s 强关条件 (或) 6 负荷30%负荷,强关且禁开 开度指令 1 低旁阀阀位关至5%,认为低旁阀已全关。 1 任一强关条件 切手动 (或) 2 低旁减温水调节阀指令与反馈偏差大(20) 设备名称低旁二级减温水调节阀 1 低旁减压阀阀位反馈2% 切手动 (或) 2 低旁阀后温度测点故障 1.131.13、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 厂家在引进和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与美国西屋公司合作,电气采 用

60、先进的 ovation 分布式控制系统,液压采用高压抗燃油系统,控制系统为全电调型 汽轮机蜀字电液控制系统,主要完成汽轮机的挂闸、冲转、并网、负荷控制和危急遮 断等功能。 1.13.1 具体包括: 1.13.1.1 自动挂闸。 1.13.1.2 自动整定伺服系统静态关系。 1.13.1.3 启动前的控制和启动方式: 自动判断热状态; 高压缸预暖; 高压主汽阀预暖; 启动方式;中压缸启动、高中压缸联合启动; 1.13.1.4 转速控制: 升速:目标、升速率、过临界、暖机; 3000r/min 定速。 1.13.1.5 负荷控制: 并网带初负荷; 发电机假并网试验; 升负荷:目标、负荷率、暖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