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默认分类_第1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默认分类_第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默认分类_第3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默认分类_第4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默认分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

2、容。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看本课引言,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它出现的社会原因有哪些?主要有那些学派?各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二)讲授新课: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2)社会原因第一, 在经

3、济上, 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1(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引导学生阅读

4、【历史纵横】 ,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4)历史影响a.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b. 在“百家争鸣” 的过程中, 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 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 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 岁。孔子3 岁丧父, 17 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5、。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 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五十五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 ,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a. 孔子

6、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 ,即“克己复礼为仁” ;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b. 在政治上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c.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 3)孟子的思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a.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b.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

7、,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c.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4)荀子的思想。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a.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 ”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b.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

8、,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 ”d. 其它的思想主张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2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试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的异同。3.“道家和法家” 。道家和

9、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重要两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道家和法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老子著老子,又名道德经 。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如逍遥游 等名篇。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10、家起了积极的作用。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三)课堂小结。使学生通过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掌握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异同处,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比较能力和善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意识。 【学思之窗】中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和认识。(四)课堂巩固1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 思想解放运动2.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c法家学派韩非子d 儒家学派孔子、孟子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就是爱人“仁”在当时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abcd 4.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的最突出贡献是()。a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对象b.开创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c介绍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d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5.下列观点与孟子的主张不相符的是()

12、。a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b清静无为,知足寡欲c人无有不善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下列思想或主张出自孟子的是()。a“为政以德”b “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c“以德服人”d “克己复礼”7.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3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c“民贵君轻”d “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太子”8.“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下列谁的名言?()a孔子b 荀子c老子d庄子9.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适应当时统治者要求的思想是()。a墨家b 儒家c道家d法家10.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a韩非子b商鞅c李斯d庄子(五)布置作业。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产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13、?(六)板书设计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2.社会原因a. 经济b.政治c.阶级d. 教育3.影响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a. 生平:至圣,六经b. 思想:仁;以德治民;克已复礼;有教无类2.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a. 生平:亚圣,孟子b. 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a. 生平:荀子b. 思想:仁义和王道;君船民水;性本恶。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春秋时期)a. 著作:老子b. 思想:道;无为而治;辩证法。2.庄子(战国时期)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3.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法术势。4.墨家墨子:

14、兼爱;非攻;尚贤。(七)拓展练习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2.四位学生讨论到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 “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 “讲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请问下列那一项较适合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儒丙墨丁法4解析:

15、道家 天地万物有一个自然的 律,主 其自然,穿衣服只要依照四季 化来穿即可。儒家 “礼”,主 “正名” ,每个人都必 依照自己的身分地位来穿着,才是合乎“礼”的 范。墨家的基本立 是由反礼 出 的,所有的礼 排 都是浪 的,衣服只要可以穿就好,不用要求 究衣服。法家 求的是如何 臣民,主 用 刑峻法来控制臣民,以穿衣服而言,是上面 定怎么穿就是怎么穿。答案: d 提高:一、 1.中国 文化体系的基 奠定于()。a夏商西周 期b春秋 国 期c秦 期d魏晋南北朝 期2.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 不正确的是()。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c法家学派 非子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3.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 不避大夫, 善不 匹夫”c“民 君 ”d“ 天下之 可者,立以 太子”4. 武帝“独尊儒 ”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 b “民 君 ”的思想c“性善 ”思想d “大一 ”的思想5.下列 点言 不属于道家学派的是()。a提倡清静无 ,知足寡欲b.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c 用礼 来 范人的行 ,使人向善d 世 万物和人 社会 在不停地运 二、材料解析 下列材料:材料一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