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谈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悟性的培养_第1页
论文:谈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悟性的培养_第2页
论文:谈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悟性的培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打通学生的悟性之脉论文:谈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悟性的培养武侠小说中,常有幸运儿意外得遇世外高人。在被高人打通任督二脉后,原本木讷无能的平凡小子就变得异常聪颖,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而且往往会功成名就。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虽自知与世外高人相差甚远,却经常梦想着能够帮助学生打通悟性之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了几年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悟性完全是可以培养的。虽然培养学生悟性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进程缓慢,而且收效不明显,更不是仅凭一人之力仅在某个学段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学生语文学习悟性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每个阶段,需要所有语文教师的悉心教导与引

2、领。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何为“悟性”。 “悟性”,字典解释为“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中国古代先哲早就注意到了“悟性”的存在。礼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命题,王国维先生讲的“古今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经历的“三境界”中,第三境界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就是讲的“悟性”。 通俗地讲,所谓语文悟性,实际上就是在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非纯理性的自我认知。通俗地来讲,就是学生在有了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遇到一个问题能够立马在脑海中呈现解决之策,而且自己也不知道是经过了怎样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一种“豁然开朗”的体悟,一种“柳

3、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此说来,“悟性”仿佛身披神秘披风的仙人,虚无缥缈,似有似无,让人捉摸不透。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入手培养学生的悟性呢?一、激发兴趣引领学生“醒悟”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使之“觉醒”、“觉悟”。面对着对语文的魅力视而不见的懵懵懂懂的学生,语文教师此时便需要化作一阵春雨,“润物细无声”,引领学生首先登堂入室,感受语文博大精深、璀璨瑰丽的风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4、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有人这样说:“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可见,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教师要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使其“欣欣然张开了眼”,感到语文原来这般新鲜,这般美妙,学习语文原来这样有趣,这样引人入胜。教师如能启动学生的“兴趣之门”,让学生有“其乐无穷”的感觉,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二、授之以渔引领学生“领悟”新课程理念将教师角色定位

5、为“引领者”,所以对已然“醒悟”了的学生,教师还要告之以途径、方向,教会一些方法、原则。也就是说,教师要带着学生踏上语文学习的征程,领一程、伴一程、指一程,然后目送着学生远走高飞。要使学生“领悟”,一般来说教师要作以下工作:(一)指引学生夯实基础厚积而薄发。 “拳打千遍功自成”。悟性,基于平日的学习、积累,逐渐形成一种潜在能力,迸发出智慧与力量的火花。悟性是突然开窍的豁然通达,更是日积月累的厚积薄发。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无论是从应试还是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夯实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都非常重要。庄子曾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6、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写作知识、阅读方法、鉴赏方法等等。这些知识散落在各册书、各个篇目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使学生领会,理解这些知识,于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古人云:“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本身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也标志着悟性的萌芽我们认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问题最为珍贵。教师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度。问题太深,学生启而不发,百思不得其解,就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有位教育行家说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7、子”的话,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教育道理。我们的课堂问题设置只有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得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判断、推理、联想、想像等方式,积极思考获得答案。只有这样,教师的“诱思”性问题才有意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美感及其反应出来的意境的一种直观感觉,是读者在语言文字中融进自己的生活经验之后再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体验。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

8、不断前进。”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很多时候,学生在阅读或写作过程中会有灵感的迸发,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便是神奇的语感,便是悟性的外化,语感是语文悟性的的主要表现之一。三、动之以情促使学生“感悟”新课标三维目标强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这一境界体现了语文对学生熏陶渐染作用 ,感悟,即要求学生受到感动、有感触而能觉悟。(一)引领学生融入课文情境。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贴近课文的作者或其中的角色,把自己放进去,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情动得越深,与人物就融合得越好,对课文中隐含的东西就“悟”得越真切、越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想方

9、设法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设身处地加以品味体会,久而久之必有所悟。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中,我们如果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我们的言语品味必将是非常到位的。我们应该把注入感情与语言品味交织起来,努力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用感情激起学生的共鸣,用感情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体悟时间。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体味、去咀嚼,让思想的河流无拘无束地漫流,让感情的花朵自由自在地绽放,让眼光的落点超越老师所指定的目标。这需要语文教师自己要有胸怀、有眼光、有水平。既不要一讲到底地“满堂灌”,也不要按自行设计的“既定方针”来个“满堂问”要给予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诞生、完善、清晰。因为“感悟”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创造性色彩。同时,要让学生有发表感觉、宣泄情感、坦言不同见解的机会。正因为“有悟性”的境界难得,才特别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追求。套用一句俗语:“一切皆有可能”,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慧根,每个学生都像一座宝库,期待语文教师用神圣的教杆予以点化,打通学生语文学习的悟性之脉。 -该论文为校级课题培养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悟性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