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_第1页
教育论文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_第2页
教育论文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 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关键词语文学习 语文积累 习惯养成统观语文课程标准“积累”一词出现多次,几乎贯穿语文课程标准的始终。可见,做好语文积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深感学生所知甚少,所记太薄,

2、感悟运用能力极差。不争的现实把“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摆到了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一、酝酿语文积累的“温度”1.培养兴趣。要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的积累中来,培养其积累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抓住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内外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积累的积极性。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都有一种渴望被承认的心态,他们的表现欲强烈,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诸如课前“遨游诗海,感受经典中华诗词记忆大比拼”、“超酷积累本评比”、“语文养成基础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极大地触发了学生语文积累的自觉性。2.养成习惯。学生有了积累的兴趣,让其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是

3、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多阅读是丰厚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多背诵是夯实学生积累的有效手段。我们认为:加强背诵是积累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基于此,我

4、们不仅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完成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我们还引导学生记诵了大量的课外优秀诗文,头脑中存储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二、拓展语文积累的“宽度”1.语言积累是语文积累的核心。语言积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主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等。语言典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

5、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2.文化积累是语文积累的内涵。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文素养越高,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就越紧密,语言文化素养的综合性就越强,纯语言文字占的比重反而会越小。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这种综合的语言文化素养。丰富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3.生活积累是语文积累的外延。语文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书写生活、改造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与发展语言。刘(国正)老曾告诫我们:生活处处皆语文。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积累语文,必将找到一条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与正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6、,无以成江海。为了走进语文绚丽的殿堂,为了孩子们将来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为了他们未来工作得心应手,让我们引领学生从点滴的语文积累做起。(作者单位:河北承德隆化县第二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7、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

8、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