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综合规划_第1页
水资源综合规划_第2页
水资源综合规划_第3页
水资源综合规划_第4页
水资源综合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市水利与渔业局二七年四月166审 定: 核 准: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主要工作人员: 目 录前言1第一章*市基本概况31.1 自然概况31.1.1 自然地理31.1.2 土壤植被31.1.3 水文气象31.1.4 河流水系与水利工程41.1.5 区域地质41.1.6 水文地质41.2 社会经济概况5第二章水资源综合规划总体思路62.1 规划的目的意义62.2 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62.2.1 指导思想62.2.2 基本原则72.3 规划目标与任务82.3.1 规划目标82.3.2 任务要求92.4 规划总体思路82.5 规划编制依据82.6 规划编制要求92.7规划基

2、本规定102.7.1规划编制要求102.7.2规划水平年102.7.3价格与投资估算水平12第三章 *市水资源调查评价123.1水资源评价分区123.2降水133.2.1雨量站选取与审查133.2.2降水量系列插补延长153.2.3各选用站统计参数(均值、cv值)的确定153.2.4降水量等值线153.2.5分区降水量153.2.6降水量系列的代表性分析193.2.7降水量的时空分布313.2.8降水变化趋势分析313.3蒸发323.3.1水面蒸发323.3.2陆面蒸发323.3.3干旱指数323.4径流323.4.1单站径流分析计算333.4.2径流深等值线图编制说明353.4.3分区地表水

3、资源量383.4.4径流量的时空规律分析433.4.5旱涝灾害分析433.4.6出入境水量433.5地下水资源453.5.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453.5.2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与方法463.5.3水文地质参数分析463.5.4平原区各项补给量的计算503.5.5平原区各项排泄量的计算513.5.6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523.5.7平原区地下水均衡分析523.5.8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523.5.9平原区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543.5.10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43.5.11各汇总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563.5.12地下水资源变化分布特征 563.5.13地下水资

4、源可开采量 573.5.14富水区分布特征及评价方法 573.6水资源总量623.6.1水资源总量概念623.6.2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633.7*市泥沙评价643.7.1河流泥沙分析643.7.2水库泥沙淤积变化分析65第四章 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674.1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原则674.2技术途径684.3分析计算方法694.4现状工程条件下*市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70第五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765.1基本要求765.2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775.3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785.3.1地表水源工程795.3.2地下水源工程795.4供水量调查统计815.5供水水质调查分析815.6用

5、水量调查统计825.7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835.8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845.9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885.10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935.1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965.12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965.13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评价水环境现状 97第六章需水预测1006.1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1016.1.1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1016.1.2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1026.1.3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指标 1036.1.4城市发展预测 1046.2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1046.2.1各类用水户需水预测 1046.2.2城市需水量预测 1146.3生态环境需水量 1146.

6、3.1计算要求 1146.3.2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 1176.3.3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 1176.3.4总需水量汇总 119第七章节约用水1217.1现状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1217.1.1计算范围 1217.1.2现状节水及存在的问题 1237.2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 1257.2.1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1257.2.2水资源供需态势 1267.2.3水资源状况及态势 1287.2.4经济社会发展对节水的要求 1297.3指导思想与原则 1307.3.1指导思想 1307.3.2基本原则 1317.4节水标准与节水潜力 1327.4.1节水标准 1327.4.2节水

7、潜力 1357.5农业节水 1377.5.1农业节水目标与控制指标 1377.5.2节水方案比选 1377.5.3节水措施 1407.6工业节水 1417.6.1节水目标与控制指标 1417.6.2节水方案比选 1437.6.3节水措施 1467.7城镇生活节水 1487.7.1节水目标与控制指标 1487.7.2节水方案比选 1487.7.3节水措施 1497.8其他行业节水 1507.8.1节水目标与控制指标 1507.8.2节水方案比选 1517.8.3节水措施 1527.9总体部署安排与实施方案 1537.9.1总体部署安排 1537.9.2实施方案 1547.10实施效果评价1597

8、.10.1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程度1597.10.2总体效果1617.10.3经济效益评价1627.11保障措施165第八章 水资源保护 1668.1综述 1668.2地表水功能区概况 1698.2.1一级区划概况 1718.3水质现状评价 1728.3.1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1728.3.2现状水质评价 1738.3.3水质趋势分析 1768.3.4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1778.4污染源调查评价 1808.4.1点源调查和评价 1808.4.2面源污染分析与估算 1818.5污染源排放量及入河量预测 1828.5.1污染源排放量的预测 1828.5.2废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成

9、果分析 1858.5.3废污水及其污染物入河量预测 1898.5.4废污水及其污染物入河量成果分析 1908.6纳污能力分析 1948.6.1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定义 1948.6.2计算范围与内容 1948.6.3计算设计条件 1898.6.4计算模型及其模型参数估算 1908.6.5纳污能力成果分析 2008.7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分析 2048.7.1污染物控制量拟定的原则 2048.7.2入河控制量拟定的具体要求 2058.7.3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方案 2068.8规划措施 2108.8.1水资源保护措施 2108.8.2地表水水质监测 2218.9投资估算 2248.9.1投资估算 2

10、24第九章供水预测2279.1供水预测概述 2279.2地表水可供水量的计算 2289.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2429.4其它水源可开采量 243第十章水资源配置24610.1 *市经济社会规划发展目标 24610.1.1 人口及城镇化进程 24610.1.2 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24710.2 *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的要求 24810.2.1 需水要求 24910.2.2 供需分析 24910.2.3 解决缺水问题的途径 24910.3 水资源合理配置思路 25010.3.1 水资源配置指导思想 25010.3.2 水资源合理配置概述 25010.3.3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法与原则 2511

11、0.4 *市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25110.4.1 供需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5110.4.2 基准年供需分析 25210.4.3 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25310.4.4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结论 25710.5 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预案 25910.5.1 应急对策措施 25910.5.2 应急对策预案 260第十一章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26211.1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概述26211.2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262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效果评价28012.1规划实施后,建立的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系统的协调程度28012.2规划实施后水资源系统的总体效果28112.3各类规划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282前 言水,

12、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口与经济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又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国家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将水资源列为国家发展中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指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提出要强化水资源的规划与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全面推动有传统水利、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

13、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着力解决新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智利等重大问题,加强水资源科学合理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水利部和国家计委于2002年3月以水规计200283号文下达了“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省水利厅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并下发了“*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及各工作阶段详细技术细则,布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市地处鲁中山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是*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同时又是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当地淡水资源总量为5.8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7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不足世界

14、人均占有量的1/18,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下限值,属严重缺水地区。按全市耕地面积计算,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69.6立方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3。我市水资源先天不足,又由于水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加剧,水资源已成为21世纪初期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第一次*市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距今已20多年,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全面调查、科学评价我市水资源的量和质,摸清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15、现状,合理预测用水需求,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制定水管理对策和保障措施,统筹安排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和实施方案,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保障我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省水利厅的统一安排,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市水利与渔业局于2003年3月10日成立了规划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并与有关部门协调,以莱政办字2003号文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我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全面展开了*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本次*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编制,是

16、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和各阶段详细工作大纲和技术细则等有关技术纲要要求,历时4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2004年11月中旬完成了*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工作;2005年12月底完成了*市水资源供需预测与节水专项规划;2006年完成了*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划。在进行本项规划编制的同时,还完成了二十多项其他规划及调研报告编制。2005-2006年完成了*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与应用和*市节水能力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及实践两项课题的研究(经省水利厅组织专家鉴定,在本领域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并分别荣获省水

17、利厅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其中*市节水能力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及实践为二等奖、*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与应用为三等奖);2005年3月至9月编制完成了*市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报告;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编制完成了*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完成了*市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向*调水水资源论证报告;2005年3月至8月完成了*市矿井水利用规划报告以及2004年以来编制完成了*市水利用地调查及“十一五”规划、*市新农村建设水利基础设施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水资源合理配置*调研报告和*市节水型建设中长期专项规划等一系列的水资源规划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

18、,使我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编制内容更加全面,各项基础数字真实可靠,制定的各项规划指标符合*实际,为*市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的技术依据。在编制过程中,我们遵循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结合*实际,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本规划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案及水资源管理方案奠定基础。在

19、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为全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水利厅、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省水文水资源局、泰安水文水资源局和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建委等有关部门和市局各科室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第一章 *市基本情况1.1自然概况1.1.1自然地理*市地处鲁中山区,泰*麓, 北与章丘市相依,南与新泰市为邻,东靠博山、沂源,西部与泰安郊区接壤。地理坐标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03633,东西宽58km,南北长61km,

20、总面积2244km2。本市北、南、东三面环山,基本上以山脊线为市边界,西部为开阔的河谷平原。整个地势北、南、东三面高,中部低,构成向西倾斜的*盆地。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沿河两侧发育有宽度不等的冲洪积平原,一般分布在一、二级阶地上。1.1.2土壤植被根据土壤分类原则,全市共查出棕壤、褐壤两个大类,七个亚类。按照国家土地八级分级标准,全市土地共分为七级。一至四级地为农业用地,其中一至三级地是*市耕地的主要部分。*市土壤植被较好,由于近几年大搞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一直在21.50以上。1.1.3水文气象本市处于温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2.50c,极端最高气温39.

21、20c,极端最低气温-22.50c。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2.2mm,最大年雨量1577.4mm,最小263.5mm。1.1.4河流水系与水利工程本市有大小河流404条,河流众多,沟谷密集,都为雨源型山溪性河流。绝大部分属于黄河流域*水系,只有东北部很小面积属淮河流域片淄河水系。全市水库坑塘水面星罗棋布,总兴利库容26561万m3。其中大中型水库八座,水面17143亩;兴利库容18358万m3;小 (一)型水库30座,小(二)型水库121座,兴利库容5108万m3;塘坝1022座,兴利库容3095万m3。这些蓄水工程的兴建,对抗旱、灌溉、防洪、除涝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建有扬水站285处,

22、机电井8156眼 (其中工业井214眼),引河78处,水力发电站2处。1.1.5区域地质*盆地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的控制,主要有四个构造体系:北西向构造、东西向构造、旋扭构造、新华夏系构造。1.1.6水文地质1.1.6.1主要含水层本区含水层主要有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两大类。1)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第四系冲积、洪积层孔隙含水层呈带状分布于*、*河及其支流两岸的i、级阶地上,上覆数米砂质粘土,之下为520米砂层及砂砾石层。2)基岩裂隙含水层:该区基岩裂隙含水层主要包括奥陶系中统灰岩岩溶裂隙水层、奥陶系下统、寒武系中统、太古界变质岩裂隙水含水层。奥陶系中统灰岩岩溶裂隙水,

23、广泛分布于盆地南部山丘区,一般导水性好,含水丰富。奥陶系下统所处位置较高,补给条件差,裂隙虽发育,但岩溶发育程度一般, 皆为富水中等的含水层。太古界变质岩系及白垩系安山岩、闪长岩、辉绿岩及第三系、侏罗系、二迭系砂岩、砾岩等含水层,富水性较差,属贫水型。1.1.6.2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亦接受周边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径流方向与河流流向,地形坡向基本一致。灰岩岩溶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垂直补给,以地下潜流的方式向地形低洼处富集,或以山泉、河川基流的形式排泄补给地表水。盆地北部及东部灰岩区为岩溶裂隙水分布区,在茶叶、上游南王庄一带以泉水等形式排

24、泄;淄河流域常庄一带地下水则侧向补给淄博市大武水源地。除集中由泉水排泄外,还有一部分为潜流补给孔隙水及转化为地表水排泄。地下水作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之一,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下水开采已经成为上述富水地区地下水的重要排泄项之一。另外,由于当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灌溉入渗补给量亦已成为当地地下水尤其是第四系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1.1.6.3地下水动态*市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开采因素控制,多年地下水位呈总体稳定状态,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出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说明总体上并没有形成地下水超采。年内地下水水位动态,1至6月地下水位下降,7月、8月、9月上旬水位上升,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水位稍有

25、下降,11月和12月有所缓升。最低水位多出现在67月,最高水位在9月。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年变幅也各不相同。其中第四系地下水位年变幅一般在25m之间。1.2社会经济概况*市为新兴的工业市,辖*、*两区,到2000年底,全市总人口达到 123.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39万人,全市耕地面积为10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3亩,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110.4亿元。*居*市中部,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人口18.5万人,建成区面积19.64平方公里。 第二章 水资源综合规划总体思路2.1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1.1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抓

26、手,全面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编制规划的主线,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通过水资源的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2.1.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根本原则。水利部2003年提出了水利建设方针: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产业化。2004年进一步

27、明确了水利发展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适应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重点的要求,谋划好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格局和重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节约保护水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切实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是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水利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按照水利部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兼

28、顾、突出重点、扎实工作、服务大局,加强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为全面完成水利发展目标打好基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保障。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具体实际,提出本次规划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水平和速度相适应,并适当超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2.坚持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制定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的

29、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做出总体安排,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除害兴利结合,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3.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下水与外流域调水、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等多种水源,对需水要求与供水可能进行合理安排。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以提高用水效率的核心,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积极防治水污染,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治水的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认真研究

30、产权、水权、水价、水市场等问题,研究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问题。科学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持、治理的有关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事活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5.坚持科学治水的原则广泛应用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并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管理水资源,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现代化水利规划。6.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我市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确定了适合我市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同时,充分考虑了需水的增长及地方财力状况,界定各类用水的优

31、先次序,确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治理的重点。2.2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利产业政策等国家法律、法规。(2)水利部国家计委水规计200283号文“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利厅的通知。(3)水利部国家计委“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4)*省及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其它相关行业“十五”计划和和“十一五”规划。(5)水利部“全国水资源分区”。(6)水利部和各流域机构编制下达的水资源

32、综合规划工作大纲、技术大纲等,包括“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技术细则、附表样式及附表目录”、“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7)有关国家或行业现行标准、规程和规范等。2.3规划目标与任务2.3.1规划目标通过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进一步查清我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水、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总体布局和方案,为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基本依据,并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市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提供依据。促进全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3.2任

33、务要求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面调查、科学评价*市水资源的质和量,摸清全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找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立足*市的现状,实施水资源的深度开发、优化配置和保护,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实施跨区、跨流域调水;系统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多个方面开展全面工作,提出解决水资源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措施,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4规划总体思路编制规划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34、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与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障。2.5 规划编制要求1.求实创新地编制规划。规划编制从实际出发,以解决重大资源问题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和求实精神编制规划。同时,规划编制具有较高的起点和前瞻,在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用现代的规划手段和方法,按照“四新”(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的要求编制规划。2.做好与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省及

35、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等计划及相关规划为基本依据。制定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暑和生产力布局以及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防洪减灾、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有机衔接,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采用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3.加强规划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为保障规划有序的进行,要采取上下结合的规划方法,协调好流域规划、全省规划与全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合理划分规划工作阶段,突出重点,适时有序地进行有关水资源分区及区域基础资料和有关规划指标等方面的汇总与协调,及时提出有关阶段汇总协调成果。4.提高规划的开放

36、程度。规划要全面总结,合理吸收已有规划和研究成果,要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专家的积极作用和规划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的开放程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成果质量。5.加强规划的基础工作。要保证基本资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有关规划的基础资料、发挥指标、定额以及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和专项研究工作。2.6 规划范围、水资源分区及规划标准2.6.1规划范围与分区本次规划范围为*市全部,国土面积为2244平方公里。规划分区包括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行政分区为*区、*区;流域为黄河流域*三级区。2.6.2规划标准2.6.2.1规划水平年本规划以2000年为现状

37、基准年,2010年为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中期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水平年。根据水利部规划技术大纲及省水利厅的要求,以2000年作为现状基准年。因规划编制跨越多年度,中间资料有2001-2005年作补充。水资源评价系列延长至200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现状以2000年为基准年。2.6.2.2供水保证率农田灌溉:我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小于800mm,菜田灌溉标准采用75%,水浇地均采用50%。工业与城镇生活:供水保证率均采用95%。2.6.2.3价格与投资估算水平为使有关经济发展及投资资料具有可比性,要求对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按照当年价和2000年末可比价计算的统计数据,可按照统计年鉴中的环

38、比指数逐年推算。投资估算以2002年末的价格水平为准。2.7综合规划技术路线*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水的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实现由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坚持综合治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强化节约、有效保护的原则;全面推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努力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当地水、境外水,加大污水处理回用,深度开发雨洪水,切实做到开源、节流、保护和管理并举,以节流为主;加大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节水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确立

39、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资源的双重目标,最大可能地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加快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的步伐,提高污水处理和回用率;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水价格(包括污水处理费)体系;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以供定需,量水而行。实现*市21世纪初期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综合协调。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

40、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2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3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需水、供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

41、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的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4水资源配置。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市水资源合理配置系统体系,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5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的总体格局,制订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措施及其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规划针对*市水资源的实际情况,采用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