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学习-好资料论语选读模拟题 2八、周而不比(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 分)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 分)参考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2、(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参考答案: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十一、诲人不倦(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曰:“若圣与仁,
3、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 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 8)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 分)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4、。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文段,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答: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参考答案:“愤”和“悱,” 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
5、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 分)参考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
6、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参考答案:因材施
7、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主张的?参考答案:(1)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2)如何评价?a 在述和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
8、域内沿着准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b 述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了这一点,就会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取得成功。c 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需要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但对资料的选择和整理中要渗透整理者的观点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述也是一种作。(5)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
9、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 分)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 分)参考答案:(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 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第 24 题 4 分,第一个采分点 1 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 3 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10、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 分)成语参考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
11、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1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
12、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 分)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 分)十二、高山仰止(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1、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1 分)2、说说“子乐”的原因。(
13、1 分)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3、“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2 分)参考答案: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答出三点得 2 分,答出两点得 1 分,答出一点不给分)(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14、”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 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 之云,不亦宜乎!(” 19.23)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 分)夫子 a:夫子 b:2、 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 分)参考答案: 1孔子 叔孙武叔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
15、无知。(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注】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 分)割鸡:用牛刀:2、 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 分)参考答案:1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
16、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 分)2、 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
17、(3 分)参考答案: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
18、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孔子“莞尔而笑,” 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1、
19、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 分)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 分)参考答案: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 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 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十三、沂水春风(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20、,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夫子哂之。(11.26)“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4 分)参考答案: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 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
21、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答对 3 点给满分,答出 2 点给 3 分,答出 1 点,言之成理给 2 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克己复礼沂水春风)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13.3)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11.26)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
22、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2、 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2 分)参考答案:1率真(直率)、不谦逊。(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2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十四、中庸之道(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 分)参考答案:过
23、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 分,第一问 1 分,第二、三问 3 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7.24)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 40 字)(1 分)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 分)参考答案: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 分)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 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 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 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中庸之道)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赁图书的业务智能分析考核试卷
- 现代流行音乐演唱技巧考核试卷
- 装配工具维保合同
- 智能家电控制系统考核试卷
- 绢纺厂的生产质量控制与标准化考核试卷
- 水产品加工设备智能化改造与投资回报分析考核试卷
- 真空电子器件的分子束外延技术考核试卷
- 煤炭洗选技术与环保效率考核试卷
- 电子专业音频接口考核试卷
- 绝缘材料老化与寿命评估考核试卷
- 一例盆腔脏器脱垂全盆底重建术患者的护理
- 快手账号转让合同范例
- 高空作业车专项施工方案全套资料
- YY/T 0314-2021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
- 2022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年产11万吨聚丙烯合成工艺设计
- 幼儿园教学课件《神奇的色彩女王 》课件
- 信息不对称论文
- 话剧《林黛玉进贾府》
-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pt课件
- 《电力工程》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