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_第1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_第2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_第3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_第4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前言会计信息的真实与有效在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和国家的宏观决策是否合理有效。对与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运行,都起很大的作用。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很严重,“银光厦”和“琼民源”等引发了会计职业的诚信危机。正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从源头抓起,才能标本兼治。1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2、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发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

3、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

4、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至少能相关、可比、全面、及时地描述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真实事项。会计信息即使没有会计人员行为和道德风险,但由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政策运用的选择性以及数据处理、运用和技术差异性的存在,会计信息就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显然真实性就具有了相对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应与信息提供者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是否恰当合理为依据,测定会计信息“原始状态”与信息描述吻合程度为标准。绝对的真实只是

5、一个理论性的期望。2我国会计信息现状在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发布的关于全球35个国家会计信息“不透明度”指数的调查报告中,中国和俄国的不透明度最高,分别是87和84,而新加坡(29)和美国(36)的透明度最高。虽然这种调查只能作为参考,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不透明表现在三个方面: 2.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严重,200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等联合举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卷调查。调查表明,个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完全可信的仅占8.45%,完全不可信的也占了3.14%。对100家机构投资

6、者的调查也表明,没有一家机构投资者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机构投资者占41%,认为“完全不可信”的占1%,大部分认为只是“部分可信”。这显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信心不足,财务数据失真非常严重。由于上市前的利润包装,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当年就巨亏,还有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人为控制在10%或6%以达到配股要求。从红光实业到黎明股份,以及银广夏的会计舞弊案件,其造假金额都相当巨大。 2.2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对投资者特别关心的经营业绩的回顾和分析,净利润的组成和变化的原因,以及明年公司的预算,大多数公司都忽略或草草敷衍几句。根据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13日的资料,某家公

7、司净利润7000多万,从报表上看投资收益达到了1.2亿。但投资者从报表上无法判断出是什么投资给该公司带来那么多的收益?上市公司年报动辄洋洋万言,但在解释亏损原因时,多数公司只有寥寥数语,在谈到亏损因素时却惊人的一致。归纳起来无非是行业不景气、会计制度计提影响等客观因素。而对公司自身原因,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营销等问题轻描淡写。无论是准则还是指南都缺乏具体的细节,没有要求企业披露关联交易定价政策的基本因素及其与市价的可比性,从而将模糊性带入披露中,成为监管规范的一个漏洞。致使一些上市公司在具体操作中无所适从,而另一些上市公司则据以逃避披露监管。经营状况披露不详细、亏损原因披露不清楚、关联交易披露不

8、充分等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2.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滞后、虚假和遗漏屡屡成为司空见惯,信息公开性一再遭受蹂躏。定期报告不及时,每年2月28日预亏公告截止日过去后,仍有少数公司还在陆陆续续地发布预亏预警公告。有时到了3月23日,还有好几家公司逾期发布预警预亏公告。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某公司为他人提供2.29亿元担保,占净资产的108%,竟未及时履行披露义务。3.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3.1原始凭证失真。原始凭证失真有三类:第一类是不如实填写、或伪造、篡改原始凭证;第二类是打白条、以收据代替发票、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不按发票规定要求开具发票等;第三类是使用虚

9、假发票,即“真票假开”或“假票真开”。3.2记账凭证失真。记帐凭证失真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任何原始凭证情况下编制虚假记帐凭证。如某单位在期末发现主营业务收入未达标,于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编造了一份销售产品的记帐凭证,从而使主营业务收入达标,日后再以销售退回或销售折扣等方式冲帐。另一种情况是记帐凭证要素(日期、内容、数量、金额、对应科目等)一项或几项与原始凭证不符。如某会计挪用一笔公款数月后归还,在其编制的记帐凭证上的日期与原始凭证的日期就相差数月。3.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 在记账、算账、转账、结账过程中,涂改账目

10、、做假账、挂账、收入不入账、提前结账或延迟结帐、倒轧帐等,造成帐证(帐簿记录与凭证)不符、帐帐(总分类帐与明细分类帐)不符、帐表(帐簿记录与会计报表)不符,或者是抽换帐页、损毁帐簿,或者是帐外设帐等掩盖事实真相。3.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3.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的直接进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

11、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4.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会计信息失真是许多社会问题在会计上的综合反应,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4.1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会计学本身对事物的定性分析上具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定量分析上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种:4.1.1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4.1.1.1从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来看。权

12、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金融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所以,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4.1.1.2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

13、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4.1.1.3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基础看。会计信息是建立在稳健性原则基础上的,它有利于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增加企业营利能力。但它也有局限性:首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

14、负债、收入和费用,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其次,企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采取稳健原则确认的计量常会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或从量的方面都未能作出规定。这样,如果企业将重要的项目按不重要的项目处理,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使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偏离企业的实际情况。 4.1.1.4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的因素来看。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另外,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

15、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4.1.2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4.1.2.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

16、失真产生的可能性。4.1.2.2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的技术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它们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二是对于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三是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对之加以反映。 4.1.2.3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自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人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

17、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高原来的客观情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如经理阶层)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总能作出使自己得益的选择。 4.1.2.4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会计法中的内容有的落后于经济现实,有的缺乏可操作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另外,各会

18、计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4.1.3会计环境的影响4.1.3.1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这种环境下,会计以国家宏观管理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

19、。即使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4.1.3.2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4.1.3.3科技因素的影响。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经济运动而发展,为经济运行的发展服务。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技

20、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及其在会计上的运用,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如会计信息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传输过程中,不仅依靠财务会计本身的有关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还依据统计和业务核算等资料,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些外部资料的精确性,从而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在会计工作中常常会退到一些科学技术无法精确解决的问题,这自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4.2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4.2.1企业领导人受利益驱动而造假。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

21、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和富足生活的羡慕,对保官升官平步青云的企盼,对出人头地的向往。而当这一切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时,就不得不依靠做假账来改变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人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如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如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 4.2.2企业主管部门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干预。一些

22、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国家会计学院诚信教育教材开发组的调查表明,虚假会计报告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行政干预(约占54.55%)。我国自古就有官商一体的说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无所不在,市场经济原则要求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官与商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市场的政府行为层出不穷。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地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4.2.3企业财务失控,内部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内部无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会计岗位的设置缺乏

23、相互监督、内部无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等等。有些企业对财产物资缺乏严格控制,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导致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的货款回笼不及时,往来账项长期不清,形成大量呆坏账;有的投资决策失误,导致财产大量损失,使企业背上沉重包袱。4.2.4会计管理体系与执法体系不统一。会计法第23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虽然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任免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如此。在国有基层企业大都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中层管理人员由法人代表聘任。会计人员受聘于企业管理当局,其行为必然受控于企业管理当局,反映管理当局的意图和目的,体

24、现管理当局的意志,必然会出现“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和“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的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会计监督“名存实亡”,这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会计人员受管理者领导,其监督权力也由管理者授予,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不符合管理学基本原理;同时,由于监督是一种外来约束力,它不可能从机体内产生,会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可能实现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于是,一些企业管理者把会计当作“帐房先生”,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搞帐外帐、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会计对领导的意图唯命是从,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欺骗了国家、欺骗了投资者和债权人。4.2.5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企业在人事管理上还存

25、在任人唯亲的情况,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致使素质差的下不去,素质高的上不来。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帐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尤其近几年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的内容较多,如无形资产,增值税等给会计核算增加了不少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4.2.6法制监督力度弱化,会计违法违规成本较低。会计违法违规成本是指当事人所承担的由于其违法违规带来的损失和代价。“代价”既包括经济处罚,也包括刑事处罚和个人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损失。会计违法违规成本受到法律及其他社会性制度对其惩罚的

26、性质和程度、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两个因素的影响。我国会计违法违规行为较为严重的原因就是违法违规成本低,一是发现机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我国企业还没有普遍实行会计报表的审计制度,从而不能有效地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的行为,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管理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失真重视不够,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二是惩罚乏力,对违法违规行为,不仅缺乏刑罚和经济制裁,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誉损失,有的职能部门甚至对企业管理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流于形式,甚至怕暴露问题,影响企业发展。有的执法部门不能坚持原则和依法办事,甚至掺杂一些部门利益,该查处的不查处,该罚的

27、不罚,结果导致了监督的弱化,信息失真也就有了滋生的温床。4.2.7会计服务市场不规范。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不能真正起到经济监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严格监管机制,并且也有部分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或职业道德低下,造成了在会计服务中不能很好地执行独立审计的职责而伙同企业联合造假。我国证券市场和会计业暴露的众多会计案件,银广厦、琼民源、红光实业都或多或少与注册会计师有关。在一项针对境内注册会计师公信力的调查中,超过八成的投资者认为,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不透明,注册会计师难辞其咎;七成以上的投资者不太相信由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5.治理会计信

28、息失真的对策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看,其治理应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消除虚假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部动因,二是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5.1完善企业内部管理,防范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行为5.1.1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消除经营者的违规动机。一是完善业绩评价机制。目前股东对经理人员业绩评价多是财务指标,必然会增加道德风险,助长经理人员粉饰公司财务报告,因此应对现行的经理人员业绩评价方法予以修改和完善。如美国董事协会对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就包括领导能力、战略规划、经营业绩、继任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外部关系、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系等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二是

29、改革现行的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可采取如期权持股、奖金等多种激励方式,建立对经理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减少其操纵会计信息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如上海贝岭等少数上市公司试行的认股权计划,可将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同公司股东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避免了以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为主的传统薪酬制度下管理人员的短期化行为倾向。5.1.2实施会计人员委派制度,把住会计这一“关隘”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会计是企业管理者授意、迫使提供虚假信息的必经之路,以会计为突破口,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出台和试行就是针对会计人员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监督弱化的缺陷,按照“国家(国务院)会计局(财政部领导)会计人员(执行监督)内部人”逐层委托

30、的设想,主要向各级国有企业中委派独立客观的会计人员来强化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和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内部人)的监督,实施会计委派制有利于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强化制约机制,防止管理者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搞帐外帐,有利于制止会计信息的失真。 5.1.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违规机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制约,严格的会计核算程序,健全的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度,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审批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稽核和审计制度,会计人员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等。可以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会计反映、控制创造条件

31、;也可以实行审计委员会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从制度上堵住可能生产虚假会计信息的漏洞。5.1.3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加强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

32、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5.2加强外部监管,形成良好的会计信息生产环境5.2.1培育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主体,形成需求主体监督合力。一是政府部门首先要将多重角色区分开来,特别要将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角色与会计信息监管者的角色严格区分,不要因一时或部门利益而不追求真实的会计信息。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干预,避免片面以企业利润评价官员业绩,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发生;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股东追求真实会计信息的动力。应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形成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改善股东参与监控会计信息生产的条件;对上市公司要解决国有股、法

33、人股的流通问题,既有助于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有效地行使“用脚投票”等监督方式,也利于股权分散化,改变中小股东没有发言权的被动处境;还要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增加监督手段,加强监督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如设立独立董事、成立审计委员会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等;三是给最大债权人银行提供监控企业信息生产的机会,使其主动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5.2.2加强外部监督和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增加会计造假成本。5.2.2.1加强法律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健全法规,为监督提供法律依据,除了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外,还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加强会计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既要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又要加大民事赔偿力度,不仅对违规企业实行制裁,而且要追究自然人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对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5.2.2.2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强化外部监督职能。中介机构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