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论文:《序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_第1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论文:《序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_第2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论文:《序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_第3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论文:《序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_第4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论文:《序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论文:序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摘要:为了更好的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马克思决定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而正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得他探索到了具有伟大意义的唯物史观思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集中表现了这些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以下简称序言)是马克思于1858年8月-1859年1月间写成的,是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作的序,于1859年6月4日经删节后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序言对马克思思想历程的一次总结,阐述了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初衷以及过程。其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论依据,认真研读序言中的唯物史

2、观思想,有助于我们更精确的把握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市民社会是社会形成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在这里,现实的个人是指基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劳动即在社会中的生产实践,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它是产生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或确立了各种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其中主要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把这群现实的个人群体概括为市民社会,他认为法的关系就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3、的总和。这里的生活关系总和指的就是市民社会,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从人类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它是人类社会开始的起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二、社会结构理论在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适应的现实基础。从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这几个要素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在劳动中产生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生产关

4、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但对生产力也具有能动作用。人们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由政治的、法律的和与之相适应的思想的、社会意识形式的两部分上层建筑,其中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上层建筑。虽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能动的反作用,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历史观的基础问题,对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的前提和基础。在序言中马克思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与唯心史观的看法不一样,他从社会实践出发,以人们的生产活动为基础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5、著名论断。马克思在剖析社会结构时指出,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几个要素构成。其中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中,在生产关系和思想、文化的关系中,归根到底是前者决定后者,确切地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的这一伟大发现具有社会原理上的重大意义,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一个根本性准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仅具有根本原理依据性作用,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指导人们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物质生活的矛盾出发去考察分析和判断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四、生产力决定生

6、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对它们关系的正确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序言说: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从马克思这段概括中,我们能总结出两点:第一点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矛盾、冲突但又不可分割。第二是两者不能错位,生产力永远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永远是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力的。除此以外,马克思还指出: 随着经济

7、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发现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关系中,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则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结果),这就是说,经济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社会基本矛盾主要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他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促使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他认为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引起原有生产关系的不相适应,这样就会影响经济基础的稳定,从而迫使上层建筑进行变革,这样便出现了新的社会形态。在序言中马克思指

8、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也就是说当生产关系变为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就产生了矛盾,那么变革的社会就到来了,总结到一点就是把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归之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再到上层建筑的革命。虽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阶级斗争、革命、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对会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六、

9、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性运行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但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是有前提条件的,在序言中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她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说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是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性,它的实质是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马克思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演进时代,分别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主要是按照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为标准进行。在理解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上,马克思主要强调的是这个社会形态演变的客观性,因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