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_第1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_第2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_第3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培养求真求是 “咬文嚼字 ”精神。2、借鉴吸收本文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想】 1、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2 、与马南邨 “不求甚解 ”理论对照吸收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准确地传情达意之 间的重要关系, 从而自觉养成 “一字不肯放松 ”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教学方法】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 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 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 块。

2、【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前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小老鼠看书(谜底:咬文嚼字)。成语 “咬文嚼字 ”来源于元 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扣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 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 那么这位美学大家, 文艺理论家笔下的 “咬文嚼字 ”有什么新的意义呢? 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看看课文,看看我们今天又会有什么收获 呢?二、分析文章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归纳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 ”有什么新的含义?明确:课文第三段。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3、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 达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 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从文章内容看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咬文嚼字 ”的原因何在呢?(浏览课文)明确:(1)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 术的完美。3、为了说明这些原因,作者举出了哪些实例? 明确: 实 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一句的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僧推月下门 ”一句的推敲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柳腰桃面 ”等套语的评述4、既然朱光潜先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 我们就也

4、来把这篇文章 “咀嚼咀嚼 ”,可能会有新熟悉课文)分析不同句式,不同意味增减文字,意味不同不同字眼,不同意味用联想义,意蕴丰富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咬文嚼字 ”这种读书和作文的新途径,那么, 现, 就以他给我们举的几个例子来讨论一下:第一组例子,关于 “是”和 “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一一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个好不子,岀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一一你这个好小子,岀来动一动你茗大爷!明确:前三个,不论 “是”怎么好, “这”字表现

5、力都要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 四个例子, “这”仍有力量。但与 “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 者说改成 “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 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第二个例子, “李广射虎 ”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 “情境 ”材料,因 为这里不可仅用 “意味 ”“情感 ”来解释。李广射 “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完成的,这种情境 造就了他的 “激变能力 ”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 “中石没镞 ”,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 不是想做就做成

6、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所以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或者增加,万不可为 了简洁而简洁。现在我们也举几个例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 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跳过去。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 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 ”,她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 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一只靴底。然而原本他的力量很平常。这些正是李广射虎的 “激变能力 ”的佐证,原文情

7、节缺一不可。这就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 情境有关,值得我们再三玩味。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 “推敲 ”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 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 “推 ”的妙外。原文(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经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 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小黑板)作者是否有穿凿附会之处呢?贾岛写访友所见,据说他曾做过和尚,那么这个“僧 ”是不是作者所认为的僧?值得我们考究,由此看来作者那一番联想就是子虚乌有白费力气了。迁移到 另一个诗境中去可能行得通。但不管怎样作者仍然教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 用联想结合意境。即文字

8、与意境有关,必须 “咬嚼 ”。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先看原文(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 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小黑板)作者说了一句话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 果是点铁成金。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 ”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岀联想义。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 “联想 ”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

9、,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 法,引人注意。 然而这不是主要的。 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 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我们总不可以咬嚼别人的成文, 只作欣赏才和批评家, 还需将咬文嚼字的能力结为成果, 落实在作文的实践中去。说明要创新,要发常人所未能发,必须咬文嚼字。5、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 感情,嚼出味道来。如: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解说:由 “眼看 ”到“忍着 ”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 “忍看 ”含有反问语气,悲愤的感情表达就 更强

10、烈。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解说: “绿”较之 “到”写出了江南的勃勃生机,而且这 “生机”给读者以动态之感,春天就有 一种变化的过程。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解说:一个 “闹”字,给读者展示了杏之红,红之浓。 “闹”将无 “声”的景象加上有 “声”的意 味。使读者不仅得到的视觉享受、还能有听觉冲击力的享受,让多种感觉被彼此相通,从而达 到多重审美效果。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希望以后老师发下作文后先别忙着完成 下一次的作文,回头看看老师的评语和文中所作的修改,多花点儿时间“推敲 ”,说不定也能咀嚼出一些味道来。三、总结汉语大词典中云:形

11、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不重视实际,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 而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马南邨先生也赋予它褒扬意义。这两位先生告诉我们的道理都是有益的教诲:朱先生教给我们精读的方法,教我们阅读写作时严谨创新的精 神;马先生教我们博览的方法,告诉我们阅读时重在积累和会意。实际上,我们在读书时,这 两种方法可以交互使用,只是该用什么方法时就用什么方法。好,希望大家都能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参考资料 :朱光潜 :(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

12、 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1916 年在南昌高等师范中文系。 1917 年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1922 年在上海、浙江教学。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对陶、丰子恺等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办开明书店和一般(后改名中学生)杂志。后来去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 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 年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2、中国 “美学”的真正鼻祖。建国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好 理论体系, 尤为可贵的是, 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 即使在国际上也独成一派。3、游刃有余的人生态度。他 “以出世的

13、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 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也许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的。贾岛:( 779 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 屡试不第。被讥为科场 “十恶 ”。文宗开成二年被谤,责为遂州长江主簿。后迁普州司仓参军, 卒于任所。曾以诗投韩愈,与孟郊、张籍等诗友唱酬,诗名大振。其为诗多描摹风物,抒写闲 情,诗境平淡,而造语费力。是苦吟派诗人。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释】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幽期:再访

14、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简析】此诗以 “推” 、 “敲”一联著名,至于全诗,因为题中用一 “题”字。加上诗意原不甚显,故解 者往往不得要领,讥其 “意脉零乱 ”。我们且不管那个 “题”字,先读尾联,便知作者来访李凝, 游览了他的 “幽居 ”,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由此可 见,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而 “题”诗门上便回,是不符合诗意的。先读懂尾联,倒回去读全篇, 便觉不甚僻涩,意脉也前后贯通,不算有句无篇。诗人来访 “幽居 ”,由外而内,故首联先写邻居极少,人迹罕至,通向“幽居 ”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一切,都突出一个 “幽”字。 “荒园”与“幽居”是一回事。 “草

15、径入荒园 ”,意味着诗人 已来到 “幽居 ”门外。次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 “敲”月下之门, 剥啄之声惊动 “宿鸟” ,以喧衬寂, 以动形静, 更显寂静。 而“幽 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第三联曾被解释为 “写归途所见 ”,大谬。果如此,将与尾联如 何衔接?敲门之后未写开门、 进门, 而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写游园。 “桥”字承上 “池”字, “野” 字、“云”字承上 “荒”字。 “荒园”内一片 “野色”,月下 “过桥”,将“野色” “分”向两边。 “荒园”内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 “移”步登山,触 “动”了石根云气。 “移石”对“过桥” ,自然不应作 “移开石头 ”解,而是 “踏石”之类的意思。用 “移”字,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