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2分)1.古诗文默写。(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2)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4)《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中国杭州举行。你想到了杭州美丽的西湖,不禁吟诵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续的古诗文名句来赞美西湖。2.根据语境作答。国潮与汉风相遇,传统与时尚相融,如今的徐州正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轻松qiè()意的旅游体验成为很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演出太精彩了!”9月21日,来自刚果(金)的贾斯汀来到徐州,沉浸式体验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演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现了苏轼与徐州的不解之缘。贾斯汀和外籍友人们对演出(A)。“徐州是一部古书,能读到楚韵汉风的厚重文化,期待更多演艺作品。”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说,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B)了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建议将地域文化巧妙融入实景演出中,打造出集大成文化体验,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汉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传唱着两汉四百年煌煌盛世,也开启了徐州的豪迈与雄健。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州勇担新的文化发展使命,用实干担当再赋新时代“大风歌”。开幕式上,徐州提出将赓续传承历史文化根脉,用心擦亮历史文化名片,充分ji()取历史文化滋养,在千年文脉的薪火相传中创造发展新辉煌。以“汉”为媒,真诚邀约。期待更多人走进徐州这座古今交融的魅力之城!(1)根据拼音写汉字。qiè()意ji()取(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A.叹为观止赞不绝口B.凝聚凝结(3)文中横线处所填的四个短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延续汉脉②寻根汉源③诗意流转④光影璀璨A.②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4)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5)下列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写有:“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核舟记》中有“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是苏洵。C.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水、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词中“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的是月亮。二、阅读(55分)(一)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甲】(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乙】东坡守徐州,作《燕子楼》①乐章,方具稿,人未知之。一日,忽哄传于城中,东坡讶焉。诘其所从来,乃谓发端于逻卒,东坡召而问之,对曰:“某稍知音律,尝夜宿张建封庙,闻有歌声,细听乃此词也。记而传之,初不知何谓。”东坡笑而遣之。(选自《独醒杂志》)[注]①《燕子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苏轼的词作。【丙】永遇乐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3.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轼庐于其上②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B.①雨日夜不止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C.①卒全其城②乃谓发端于逻卒D.①初不知何谓②是谓大同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东坡守徐州,作《燕子楼》乐章,方具稿,人未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对【丙】词“曲港跳鱼,圆荷泻露”作简要赏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表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出苏轼是一个临危不乱、身先土卒、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人;【丙】词结尾二句提及的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B.从【乙】文“一日,忽哄传于城中,东坡讶焉。诘其所从来,乃谓发端于逻卒”可知《燕子楼》唱曲风靡一时,备受世人青睐;【丙】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C.【丙】词即【乙】文中人们传唱的《燕子楼》。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上片寻梦,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感梦,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D.【丙】词“古今如梦”三句,由古时的佳人联系到此时的自己,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乐观旷达。(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材料一与古为徒,与古为新——谈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孙晓云①继承和创新是古老的话题,也是每一代书法人共同的话题。作为当今的书法实践者,我们永远走在继承和创新并行的路上。对书法艺术而言,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古人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早已辩证地得出结论——先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古人的觉悟无疑来自世世代代的书法实践经验。②我们讲求书法作品中经典意识和当代立场相辅相成,必然要深入理解经典、挖掘经典的文化性。因此,不能只从书法的形式来简单看待经典,还要研究经典生成的广阔时代背景,这样才不会只临其形象而不得其精神。尽管历史上各个时代遴选、塑造经典的角度不同,但标准、思路与阐释的内在逻辑是有趋同性与接续性的。能够成为经典,既要有能够唤起时代共识和文化情感共鸣的意义,也要具备为历史所认可的精妙绝伦的艺术水准。更重要的是,经典的代表与示范意义可以把对人类智慧的敬畏与时代精神、人文诉求相契合,能够为整个时代或某一阶段的艺术发展提供对应的支撑。③“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这一中国文化智慧的经典表达,已然为人熟知。经典意识和当代立场的关系问题,是书法创作中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必须探讨的问题。④纵观历史,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人墨迹《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蜀素帖》等基本是书法家自己的作品手稿,尺幅并不大。这个特点,在古代经典书法尤其是宋元以前的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这是与当时生活环境分不开的。从流传下来的一些古代图像中,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创作书法作品,多是席地而坐,“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墨”。明代之后,人们居住的环境多为高堂桌椅,因此书法作品的形式也对应有了中堂、大对联。任何时代的书法形式均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专门的书法集中展览逐渐多了起来,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后,开始举办全国书法展,从三四年一次大展,到一年几十次展览,书法作品的尺寸从三尺条到丈六匹再到百米长卷,根据美术馆、展览馆的场地高低量身定制作品,已完全与居家悬挂、布置、生活毫不相干了。这就是当代书法应用环境发生的变化,书法的纯艺术功能日益明显。⑤书法在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在古代社会,书法除日常使用之外,也曾是文人间的雅玩;如今,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从实用走向了纯艺术,展厅形式改变了书法的功能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美趋势。⑥近年来,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书写习惯与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远,而线上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当代书家广受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更多书法传统经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得以广泛深入的传播,同时也让更多新型的创作方式得以实现,海量的书法数据在录入和重组后,可以生成多重风格交融的AI书法作品。社会在发展变化,书法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我们既要不断地深入传统、研究发掘,又不能一味地沉醉在古人的世界里,要有独开新境的勇气,找准古今相接的点,写出当代人的情感与个性。⑦我们今天面临着古老的书法在当今现代化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每一个书法家在当代都应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也会有不同的能力和特长。让我们静下心来,调整思维,开动脑筋,经常回到源头,通过坚持不懈的书法实践,守正创新,培根铸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8日)材料二①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当运动员入场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用颜体楷书书写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名字。②这些结字方正的颜体楷书正是出自西泠印社社员钮利刚之手。③“这是一种展现文化自信的方式。”近日,钮利刚受访时表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开幕式上的代表团名字用浑厚的颜体呈现,展现了泱泱大国的大气,体现了中庸、厚道的“国风”,以独特的中国礼仪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④“笔墨当随时代,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钮利刚如是说。(选自《中国新闻网》2023年10月1日)8.阅读材料一,请简要概括材料一表达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材料一,根据其内容梳理中国书法形式变化的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材料二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放在材料一哪两个自然段之间?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杭州亚运会上,中华笔墨无处不在。杭州亚运会火炬取名“薪火”,观察材料三中“薪火”二字,请从书法字形方面对“薪火”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离不开炊烟的人张玉鸽①作家草白在《带灯的人》中这样写道:“祖母的一生致力于制造炊烟,即使在年老体衰、摇摇晃晃的暮年,还习惯像先人们那样生火做饭。”我的姥姥也是这样,她是一个离不开灶台,也离不开炊烟的人。②在我为数不多的记忆里,姥姥把老屋大整过两次,其他地方不见得比之前美观多少,但灶台切切实实地发生着变化:原先由暗红砖瓦搭建的简陋土灶披上水泥的外衣,像在打满补丁的衣服外罩了一层披风,掩盖掉里面的破败;后来水泥外又被贴了一层锃光瓦亮的白瓷,披风由灰黑变得明亮起来。(A)一进门,白得发光的灶台是最显眼的物件。姥姥每天都会把灶台擦得亮锃锃的,让它保持舒爽。她常说,灶台支撑着一家人的口粮,把灶台伺候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好。③灶台也确实不辜负姥姥的期望,配合着姥姥,将我的母亲、姨妈和小舅养大。即便在困难时期,姥姥也总能想法子让灶台不闲着。地瓜糊、蒸野菜、玉米饼子……灶台如变魔术般,产出充饥的食物。虽日子清贫,但一家人被这灶台养得健康快乐,安适满足。④后来,姥姥也靠这一方灶台,将我和几个兄弟姐妹照看好,又目送我们一个个离开她,回到城里生活。⑤灶台养活了家人,姥姥也把灶台喂养得饱饱的。夏天,麦子熟了,她从田里拾回麦秸,细细摊在小院里,让水分充分地蒸发,晒成灶台最喜欢的干松柴火;秋天,她收集来成堆的花生秧和打掉玉米粒的棒子,为灶台储存好冬天的口粮。⑥一年四季,到了饭点,姥姥家的烟囱里总是连续地冒出一股又一股炊烟,仿佛灶台在舒坦地抽着旱烟,一日三餐,不曾间断。童年时代,无论我在村子里任何角落和伙伴玩耍,只要往家的方向一瞥,看到烟囱里缓缓吐出灰色的雾,向上边喷涌边消逝着,我就知道,那是姥姥在呼唤我回家。⑦灶台升起的炊烟离不开姥姥,姥姥更离不开灶台。某个冬天,姥姥曾在城里随我们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她除了念叨家里的小鸡小鸭,就是挂念着灶台。她放不下冷冰冰的灶,也看不得一天不烧火——在她看来,没有炊烟的家是没有人气的。晚上做饭,她常常会嫌城里的锅灶太小,做出来的饭也不如大灶的香。她深深地想念着家里的灶。⑧之后,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永远是搬来柴火,让冷却的灶台重新热乎起来。待火烧稳,她再踱到门外抬头看着烟雾慢慢升腾,眼里流出踏实满意的光。(B)一锅水烧开,灶膛里依然亮着火红的星,姥姥开始不紧不慢地擦拭着灶台,并轻声埋怨姥爷没有把灶伺候得舒服。旁边的邻居看到炊烟升起,知道是姥姥回来了,接连推门进来。几个人在热乎的土炕上围坐,兴奋地唠着家常。⑨姥姥一生没有离开过灶台,即便在中风后,她依然拖着半边僵硬的身子,颤巍巍走向灶台,倔强地让炊烟升起。长大后的我觉得土灶味道太大,一直想要给姥姥换掉,可她从未同意过。她常说:“只要我还能动,你们回来,就能吃上咱家灶上的饭。”⑩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夜色吞噬了书桌台灯浅浅的光亮,房间变得很暗很暗;窗外灯火绵延,车流如往日般喧嚣着。光影斑驳间,我仿佛看到姥姥家烟囱里缓慢升腾的炊烟,细密绵长飘上天空,直到永远消失不见。(选自《中国城市报》2023年10月9日)1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姥姥离不开炊烟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姥姥为什么离不开炊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赏析句子。(1)从修辞的角度,对画线(A)句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画线(B)句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章最后一句话充满诗意,请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社区举办“最美奶奶(姥姥)”评选活动,拟推荐文中的姥姥参加评选,请你为她写一段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著阅读。(10分)17.你和小语参加《艾青诗选》封面设计活动,你觉得《艾青诗选》封面的背景图案应该有艾青诗歌中的重要意象——_______与太阳。主色调由淡淡的土黄色与灰蓝色构成,因为艾青的诗歌具有_________的风格。小语:我觉得,如果重新出版《艾青诗选》,我们可以参考《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也用一个吹号者形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18.小语阅读艾青的诗,列了一个表格,既有读诗方法的总结,还有阅读思考和收获,小语请你一起帮他完善表格。读诗方法例句阅读思考和收获方法一:品味诗歌语言刈草的孩子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1)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艾青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_____________(2)方法二:_____________黎明(节选)黎明,/为了你的到来/我愿站在山坡上,/像欢迎/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向你张开双臂——/因为你,/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3)理解诗中意象“黎明”的含义。___________(选自江苏人民出版社《艾青诗选》)三、写作(63分)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阅读(三)中的姥姥是一位离不开炊烟的人,她执着于炊烟与灶台。生活中像姥姥这样执着于某一事物的人也有很多,请你从生活中选取这样的人,写一写他(她)的故事。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2分)1.(1)直挂云帆济沧海(2)沉舟侧畔千帆过(3)蜡炬成灰泪始干(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沧、畔、蜡炬、幽、繁阴、潋滟”等字词容易写错。第5小题,所写古诗文与西湖有关即可,如: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2.(1)①.惬②.汲(2)赞不绝口凝聚(3)C(4)汉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开启了两汉四百年煌煌盛世,也传唱着徐州的豪迈与雄健。(5)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惬意(qièyì):满意,称心。汲取(jíqǔ):吸取、吸收。【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A.“赞不绝口”意思是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根据A处前面“贾斯汀和外籍友人们对演出”,可知这里是形容他们对演出的赞叹,使用“叹为观止”恰当。B.“凝结”指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凝聚”物质由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聚集。B处用来形容汉文化聚焦起“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使用“凝聚”恰当。【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短语顺序。根据“演出中”可知,第一、二空形容演出的场面效果,应该是③“诗意流转”、④“光影璀璨”,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应该是先④后③。根据“徐州勇担新的文化发展使命”“大风歌”可知,第三、四空应该是①“延续汉脉”、②“寻根汉源”,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应该是先②后①。因此四处横线所填的短语应为:④③②①;故选C。【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该句词语搭配不当,“传唱着”与“煌煌盛世”搭配不当,“开启了”“豪迈与雄健”搭配不当,应把“传唱着”“开启了”交换位置。【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B.“大苏”指的是苏轼。“三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合称。其中,父亲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在三苏中,苏轼因其文学成就和影响力最为突出,常被称为“大苏”;故选B。二、阅读(55分)3.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D5.(1)如果富人都出了城,百姓都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2)苏东坡做徐州太守时,写了配乐的词《燕子楼》,刚刚写完,人们还不知道。6.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滚下了晶莹的露珠。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7.D【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河将害城”写水势,“事急矣”是对形势的判断,“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是苏轼的请求。据此断句为: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动词,盖房子/名词,房子;B.动词,停止/动词,阻止;C.副词,最终/名词,士兵;D.相同,都是动词,叫作、称谓;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重点词:皆,全,都;谁与,倒装句,与谁;守,守城。②重点词:守,做太守;方具,刚刚写完;之,它。【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意思是: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写的是梦境,是前面“清景无限”的一部分,只是视点相对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能听得见鱼跳声,可见静;露珠从荷叶上泻下,可见夜已深。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结合后一句“寂寞无人见”可知: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夜深人静之时,人事已歇,自然界却是生机初展,只是这种生机罕为人见,徒形寂寞而已。在梦境中揭示人与自然的矛盾,又以自然之清幽生趣对比人事之无情,则虽云写梦,实是曲写现实。【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D.有误,“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乐观旷达”说法错误,应该是: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甲】苏轼移任徐州。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去,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就率领兵卒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地下,苏轼在大堤上建了一座房子(独自居住),每天经过家门而不进入,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乙】苏东坡做徐州知州时,写了配乐的词《燕子楼》,刚刚写完,人们还不知道。一天,忽然(听说)这首词在城中纷纷传唱,东坡对此很吃惊。问此词从哪里来,竟然说是从巡逻的士兵那里传出来的。东坡叫来那个士兵询问他,那个士兵说:“我稍微了解一些音律,晚上曾经在张建封庙留宿,听到有歌声,仔细地听了此曲。我把它写下传了出去,开始不知此曲叫什么名。”东坡笑着打发他走了。【丙】月光皎皎如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这景致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我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已经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二)(10分)8.与古为徒,与古为新。(或: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9.宋元以前,尺幅不大;明代以后,书法作品的形式对应有了中堂、大对联;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书法作品的尺寸从三尺条到丈六匹再到百米长卷。10.⑥⑦段之间。材料一第⑥段主要的内容是:书法传统经典以新型的方式传播创作,我们既要不断深入传统研究发掘,又要独开新境,古今相接。而材料二的内容讲的正是书法的古今相接,独开新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11.根据具有“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特征的隶书字形改编,笔触加粗,转折圆润,“火字”笔势向两边分张,就像运动员在奔跑,充满动感与活力。【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材料观点。材料一的题目“与古为徒,与古为新——谈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概括了全文的观点。材料一第①段以书法人的继承和创新为话题,开门见山地提出“对书法艺术而言,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古人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早已辩证地得出结论——先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这一观点,可概括为“与古为徒,与古为新”,或“先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或“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即为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梳理概括。第④段中,介绍了中国书法形式变化的历史。根据“纵观历史,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人墨迹《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蜀素帖》等基本是书法家自己的作品手稿,尺幅并不大。这个特点,在古代经典书法尤其是宋元以前的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这是与当时生活环境分不开的”,可知宋元以前受生活环境影响,书法作品尺幅并不大,概括为:宋元以前,尺幅不大;根据“明代之后,人们居住的环境多为高堂桌椅,因此书法作品的形式也对应有了中堂、大对联”,可提炼出:明代以后,书法作品的形式对应有了中堂、大对联;结合“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专门的书法集中展览逐渐多了起来,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后,开始举办全国书法展,从三四年一次大展,到一年几十次展览,书法作品的尺寸从三尺条到丈六匹再到百米长卷”,可提炼出: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书法作品的尺寸从三尺条到丈六匹再到百米长卷。【10题详解】本题考查论据补充。材料二介绍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当运动员入场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用颜体楷书书写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名字”“开幕式上的代表团名字用浑厚的颜体呈现,展现了泱泱大国的大气,体现了中庸、厚道的‘国风’,以独特的中国礼仪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书法古今相接、独开新境的事例。结合材料一第⑥段“另一方面,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更多书法传统经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得以广泛深入的传播,同时也让更多新型的创作方式得以实现”“我们既要不断地深入传统、研究发掘,又不能一味地沉醉在古人的世界里,要有独开新境的勇气,找准古今相接的点,写出当代人的情感与个性”分析,第⑥段主要的内容是:书法传统经典以新型的方式传播创作,我们既要不断深入传统研究发掘,又要独开新境,古今相接,写出当代人的情感。因此材料二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代表团名字用浑厚的颜体呈现,正是书法的古今相接,独开新境的例子,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放在第⑥段之后。【11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阅读运用。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隶书特点是“方劲古拙,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材料三中“薪火”二字体现了隶书的特点,又有所创新。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蚕头雁尾是指在起笔的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是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一波三折指隶书笔法曲折多变。观察材料三中“薪火”二字,比传统的隶书笔触加粗,转折圆润,尤其是“火”字笔势向两边分张,看起来就像运动员在奔跑,非常形象,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运动会的火炬“薪火相传”的寓意。(三)(18分)12.两次整修灶台;每天都会把灶台擦得锃亮;想法子不让灶台闲着;把灶台喂得饱饱的;在城里小住,挂念灶台;看不得一天不烧火;嫌城里的锅灶太小;回家第一件事,永远是先让冷却的灶台重新热乎起来;中风后,依然拖着半边僵硬的身子,颤巍巍走向灶台,倔强地让炊烟升起;长大后我想要给姥姥换掉灶台,可她从未同意过。13.表层是姥姥想把灶台伺侯好,让家里人吃上灶上的饭;深层是姥姥对全家人的关爱,她想照顾好家里的人,不让家里人饿着,让日子越过越好14.(1)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从颜色、材料质地等方面写出灶台被整修后的变化,突出表现姥姥对灶台的重视。(2)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姥姥让灶台重新热乎起来后看烟雾升起的情形,表现姥姥让冷却的灶台重新热乎起来后的踏实满意,突出姥姥离不开灶台。15.想象(虚实结合),融情于景,看到炊烟,想起姥姥,表达对姥姥的怀念,使文章余味悠长、充满诗意16.示例:姥姥美在寻常,美在真情。姥姥用一生的时间来打理灶台,对于她来说,没有什么比那一股炊烟更令人心安了。有灶台的地方就有炊烟,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亲情。寻常烟火,最暖人心,浸润在平常日子中的亲情,常常是我们人生中最温暖的记忆。特推荐姥姥参加“最美姥姥”评选。【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结合第②段“在我为数不多的记忆里,姥姥把老屋大整过两次,其他地方不见得比之前美观多少,但灶台切切实实地发生着变化”和“姥姥每天都会把灶台擦得亮锃锃的,让它保持舒爽”可知姥姥两次整修灶台,且每天都会把灶台擦得锃亮,可见她对灶台的重视,体现出她离不开炊烟;结合第③段“即便在困难时期,姥姥也总能想法子让灶台不闲着”“地瓜糊、蒸野菜、玉米饼子……灶台如变魔术般,产出充饥的食物”可知姥姥想法子不让灶台闲着,可见她经常围绕灶台给一家人做饭,体现出她离不开炊烟;结合第⑤段“灶台养活了家人,姥姥也把灶台喂养得饱饱的”“夏天,麦子熟了,……为灶台储存好冬天的口粮”可知,姥姥把灶台喂得饱饱的,可见姥姥常常为做饭准备着各种柴火,体现出她离不开炊烟;结合第⑦段“某个冬天,姥姥曾在城里随我们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她除了念叨家里的小鸡小鸭,就是挂念着灶台。她放不下冷冰冰的灶,也看不得一天不烧火——在她看来,没有炊烟的家是没有人气的。晚上做饭,她常常会嫌城里的锅灶太小,做出来的饭也不如大灶的香。她深深地想念着家里的灶”可知,姥姥在城里小住,挂念灶台;看不得一天不烧火;嫌城里的锅灶太小,可见姥姥深深地想念着家里的灶台,体现出她离不开炊烟;结合第⑧段“之后,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永远是搬来柴火,让冷却的灶台重新热乎起来”可知姥姥回家第一件事,永远是先让冷却的灶台重新热乎起来,体现出她离不开炊烟;结合第⑨段“即便在中风后,她依然拖着半边僵硬的身子,颤巍巍走向灶台,倔强地让炊烟升起”和“长大后的我觉得土灶味道太大,一直想要给姥姥换掉,可她从未同意过”可知,姥姥中风后,依然拖着半边僵硬的身子走向灶台,倔强地让炊烟升起,而当我长大后想要给姥姥换掉灶台,她从未同意过,可见姥姥对灶台的执念,体现出她离不开炊烟;【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③段“即便在困难时期,姥姥也总能想法子让灶台不闲着。地瓜糊、蒸野菜、玉米饼子……灶台如变魔术般,产出充饥的食物。虽日子清贫,但一家人被这灶台养得健康快乐,安适满足”,第④段“后来,姥姥也靠这一方灶台,将我和几个兄弟姐妹照看好,又目送我们一个个离开她,回到城里生活”,可知:离不开炊烟的姥姥,其实是离不开灶台的姥姥,体现了姥姥依靠灶台为家人做上美味的饭菜,让我们健康成长。结合第⑨段“只要我还能动,你们回来,就能吃上咱家灶上的饭”可知,姥姥离不开灶台,是想用这灶台做出充饥的食物,让家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吃上饭,吃饱饭;结合第②段“她常说,灶台支撑着一家人的口粮,把灶台伺候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好”可知,灶台里蕴藏着姥姥对家人的一份责任感和关爱,她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将家人照顾好,让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1)结合题干可知,需要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根据A句“原先由暗红砖瓦搭建的简陋土灶披上水泥的外衣”中的“披上”一词可判断,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简陋土灶赋予人的动作,根据A句“像在打满补丁的衣服外罩了一层披风”可知,此句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 暗红砖瓦搭建的简陋土灶”和“水泥的外衣”,“打满补丁的衣服”和“披风”,“由灰黑变得明亮”可知,此句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材料、色彩和形象等方面写出了土灶被姥姥整修前后的变化,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姥姥对灶台的重视。(2)结合题干可知,需要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根据B句“踱”“抬头”“看着”可知,此句使用了动作描写,根据“眼里流出踏实满意的光”可知,这句话还使用了神态描写,描绘出姥姥让灶台重新热乎起来后踱到门外抬头看着烟雾升腾后踏实满足的样子,言语之间尽显姥姥对灶台和炊烟的依恋之情。【15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结合“我仿佛看到姥姥家烟囱里缓慢升腾的炊烟”可知,此句使用了想象的手法,结合第⑩段“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外灯火绵延,车流如往日般喧嚣着”可见对于姥姥的炊烟的想象与现实的灯火绵延相互交错融合,因此此句又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第①段“我的姥姥也是这样,她是一个离不开灶台,也离不开炊烟的人”,第⑥段“看到烟囱里缓缓吐出灰色的雾,向上边喷涌边消逝着,我就知道,那是姥姥在呼唤我回家”可知姥姥离不开炊烟,看到炊烟我就会想起姥姥,因此此处的“我仿佛看到姥姥家烟囱里缓慢升腾的炊烟”其实是作者看到炊烟而想起姥姥,生发出对姥姥的思念之情,而“细密绵长飘上天空”既是对炊烟的描绘,也是对思念的描摹,写出对姥姥的思念的绵长悠远,景与情在此刻融合,使得文章诗意绵绵,余韵无穷。【16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题干“最美奶奶(姥姥)”可知,推荐语应当围绕姥姥美在何处而拟写。结合第②段“姥姥每天都会把灶台擦得亮锃锃的,让它保持舒爽。她常说,灶台支撑着一家人的口粮,把灶台伺候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好”可知姥姥不仅爱干净,更是爱生活,爱家人,对未来的日子永远充满期盼;结合第③段“即便在困难时期,姥姥也总能想法子让灶台不闲着。地瓜糊、蒸野菜、玉米饼子……灶台如变魔术般,产出充饥的食物。虽日子清贫,但一家人被这灶台养得健康快乐,安适满足”可知姥姥心灵手巧又贤惠,即便在艰难的岁月,也能变着花样给一家人做出可口的饭菜;结合第⑤段“夏天,麦子熟了,她从田里拾回麦秸,细细摊在小院里,让水分充分地蒸发,晒成灶台最喜欢的干松柴火;秋天,她收集来成堆的花生秧和打掉玉米粒的棒子,为灶台储存好冬天的口粮”可见姥姥勤劳能干,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料理地井井有条;结合第⑨段“只要我还能动,你们回来,就能吃上咱家灶上的饭”可见姥姥对家人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结合以上姥姥的美好品质,拟写评语即可。示例:姥姥美在平凡而又伟大,她用尽一生来打理她的灶台,烧柴,做饭,打扫,整修,是那样平凡,却又是那样的执着,因为那一方灶台是她对子女的责任,是她对一家人的守护,是她对未来日子的美好期盼。一生离不开灶台和炊烟的姥姥,是一生为女子奉献的姥姥,平凡却伟大的姥姥,最美的姥姥。特推荐姥姥参加“最美姥姥”的评选。(四)名著阅读。(10分)17.①.土地②.深沉忧郁③.示例:艾青以他的诗作吹响了唤醒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他投身抗日,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眷恋和对遭受苦难民众的痛心。当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时,诗人关注视时代变化,在《火把》《向太阳》等诗中,对光明事物的歌颂成为诗歌创作的主题,表达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作为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历史进程的见证人,他的诗作显现出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可以称他为一个时代的吹号者,所以《艾青诗选》可以用吹号者形象作为诗集封面。(意思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及主观表达。第一空。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比如《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在诗人眼中,另一重要意象——“太阳”,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艾青诗选》封面的背景图案应该加上艾青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土地”和“太阳”。第二空。艾青经历过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动荡不安,解放前的诗歌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根据《我爱这土地》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可知,作者将自己假设成一只鸟,对暴风雨之中的土地饱含深情和忧郁,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因此,此处应填“深沉忧郁”;第三空。参考《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也用一个吹号者形象,这是合适的,结合艾青诗歌的特点说明理由。从艾青的经历看,他积极投身抗日洪流,用自己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艾青随之扩大了政治视野和精神天地,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从他创作的作品看,“土地”和“太阳”是两大主题,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土地和人民的深沉的爱。《火把》《向太阳》等诗,表达了对光明事物的追求与歌颂,以及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渴望。从诗歌效果看,他的诗像号角,激励了当时和后代年轻人,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他不愧是时代的吹号者,因而《艾青诗选》可以用吹号者形象作为诗集封面。示例:《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是一个吹响抗战之声的吹号者,艾青则以他的诗作吹响了唤醒并激励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作为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历史进程的见证人,艾青是一个时代的吹号者。艾青的早期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起点上就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和人民取得了血肉联系;他投身抗日,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眷恋,对遭受苦难民众的痛心;当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诗人在《火把》《黎明的通知》等诗中,对光明事物的歌颂成为诗歌创作的主题,表达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18.①.运用鲜明的色调,营造了一种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割草孩子的渺小,从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慨。②.抓住(理解)鲜明意象(意思对即可)③.黎明象征着光明,诗人借助“黎明”表现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光明的期待与渴望。【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品味诗歌的语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光”与“色”的搭配来分析表达效果。“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是景物描写,“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通过自然和人物的对比,阔大的天地间,几乎看不到割草的孩子,表明这不是孩子所从事的劳动,寥寥几笔写出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连孩子都生活得那么艰辛困苦,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慨。(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方法。根据“理解诗中意象‘黎明’的含义”可知,方法二应围绕“诗歌意象”来回答,如:把握诗歌意象。(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黎明》是艾青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通过对黎明到来时各种自然景象和声音的描绘,展现了黎明带来的生机与希望。诗中,艾青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如“黎明,为了你的到来/我愿站在山坡上,像欢迎/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向你张开两臂——”,表达了对黎明的期待和向往。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新、蓬勃的氛围,寓意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也反映出艾青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坚定信念。阅读诗歌,可以看出诗人对黎明的热爱和赞美。“黎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成橡胶》课件
- 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
- 社区工作接触社区居民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案例宝典
- 哮喘的发病机制一免疫学机制变应原进入具有特异性体质
- 天生低血糖的日常护理
- 思维的种类微电影分库周欣然
- 喉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 儿童美术培训机构
- 台球助教管理培训
- 关于互联网医疗
- 医院玻璃采光顶玻璃雨棚施工方案
-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课件
- 十二木卡姆课件
- 人身保险产品定价原理课件
- 运输车辆卫生安全检查记录表
- 侨界领袖陈嘉庚(共33张PPT)
- 配电房、发电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水利工程实验室量测作业指导书
- 房建装修修缮工程量清单
- 徕卡v lux4中文说明书大约工作时间和可拍摄图像数量
- 格力2匹柜机检测报告KFR-50LW(50530)FNhAk-B1(性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