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_第1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_第2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_第3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_第4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主讲:曹廷华一、国学与经典1 、什么是国学与经典?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 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2 、教师学习什么?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1 、师德修养的四个字: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

2、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 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2 、为什么教师

3、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1 、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2 、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3 、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是师风之根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主讲:熊笃一、关于教育的作用1 、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 、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

4、前提3 、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二、关于教育的对象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 生来大体平等,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 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三、关于教育的目的1 、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3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在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学性。四、关于教育的内容五德:温:敦柔滋润谓之温良:行不犯物谓之良恭:和从不逆谓之恭俭:去奢从约谓之俭让:先人后己谓之让五常:仁:孝悌、爱人、博爱之谓仁;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迷信鬼神谓

6、之智。有是非观念谓之智。好学谓之智。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1 、立志乐道2 、意志锻炼3 、自省自克4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5 、改过迁善6 、勤学问思7 、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第三讲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主讲:丁永忠(重庆教育学院教授)什么叫国学经典、教学(教育)艺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教学(教育)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原则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1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前提)孔子因材施教的

7、思想。 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4 点体会: 1、因性而教; 2 、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2 、“问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指导思想3 、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4 、寓理于事,寓衣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5 、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二)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理念1 、学与思辩证统一2 、学与行紧密结合3 、学与教相通相长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经典导读第四讲国学解读主讲: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