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升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第1页
专题提升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第2页
专题提升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第3页
专题提升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提升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学法导航】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答题思路: 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 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荒漠化的成因剖析: 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创造条件)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威胁。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

2、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 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 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2.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大大加速荒漠化的过程,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二、石质荒漠化: 亚热带湿

3、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 植被反复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 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主要原因是:a.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b 降水多 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 c.人类不舍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 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 例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材料一 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之时,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石漠 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

4、呈现 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阻碍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 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 坡度 _o. _o 510 10 15o 15 20 20 25 2530 30 35 35 土壤厚度 (cm) 120 81 80 78 71 42 20 有机层厚 度(cm) 28 20 17 15 12 9 7 (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 等省区(3分)。 (2)由以上资料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关系是 ( 2分)土层厚度、有机层厚度又直接影 响土壤的( 1分) (3)

5、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 在兴修大型工程时应选择 的地基,避免(各 1分) (4)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参考答案】(1)广西 云南 贵州(3分) (2 )坡度越大,土层越厚,有机层越薄(2分) 肥力(1分) (3)坚实(1分)塌陷(1分) (4)自然原因:坡度陡峻,土层较薄,降水丰富,特别是夏季降水强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2分) 人为原因:本区人口稠密,使土地超载,严重破坏坡面植被。(2分)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 (一)地理背景: (1)四至: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 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经纬位置大致

6、为:105 E 115 E;34 N 40 N。 (2)面积:30万平方千米。 (3)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 米。 (4) 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在本区还有 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两者均为地堑(地质构造) (5)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 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二)脆弱的环境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过渡的地区T自然环境不够稳定T自然灾 害频繁严重 (2)人类不合理的开发t加重了自然灾害 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中,最主要的

7、原因是人为原因。 T地槽火用 fl自 fl T_从曲解甸由16过涙(位豪)1 T木早衣利1 -I- W环 S Jl IM TC航袈剧爾于伞过渡f J电 相不 岸 仔 I从瘴林柯尊康讨握(的催) 严 T工集住柚 4 T览熾撕 T 畝收我业向收业过湛(收业】 T祈堆尖电卜- 2、黄土高原被破坏以后,恢复相当困难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主要表现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 积产量降低。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 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当地 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

8、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四)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一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五)整治措施 1 办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 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 农业技术是关键。 2 小流域的含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 (1)含义:小流域是指相当于

9、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 单元。 (2)意义: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便于合理 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和统一管理,而且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 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脱贫 致富。 3 .治理措施:(1) 工程措施: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 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 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在一 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

10、工程”。2)农业 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 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3)生物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凡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必须 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地表植被;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种草植树,实行乔、灌、 草结合,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其抗侵蚀能力,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 工程措施一一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一一植树种草等。 农业技术措施一一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等。 4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探究1 黄土高原发展农业自然条件的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11、。 不利条件: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低温时间长;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 土壤贫瘠;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可持续发展对策:控制人口;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 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 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探究2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长江流域、江南丘陵等。 原因:自然方面:降水量丰富,且多暴雨;地形坡度大,土壤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客观原因) 人为方面:不合理耕作和开矿,植被遭到破坏。(主要原因) 危害: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贫瘠,农业低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蓄洪和供水效益等。 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抽水灌溉)、生物措施(种草植树)和农业 技术措施三者相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12 3 45 6 78 4 tO 11 例题2. (2008江苏地理)右图为“我国某 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 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 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土地沙漠化B .水土流失 C. 土壤盐碱化D 地面沉降 2. 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