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初二创新答案_第1页
无锡初二创新答案_第2页
无锡初二创新答案_第3页
无锡初二创新答案_第4页
无锡初二创新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数学创新导学手册(八上)参考答案(苏科版)第一章轴对称图形1. 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实践与探索】例1( 1)在下面的十个汉字中,哪几个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上下目天田士吕圆显王(2)请观察26个大写英文字母,写出其中成轴对称的字母.解:(1)略(2)成轴对称的字母有:A、B、C、D、E、H、I、K、M、0、T、U、V、W、X、Y.注意:字母“ N、S、Z”也具有对称的特点,但它们不是轴对称图形.例2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观察图1.1.1中的国旗,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3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略)【训练与提高】、选择题:1. A 2. D 3.4. A5. A、填空题:6.

2、(1)(2)(5)(6)7. 2, 3, 1, 48. 10 :21三、解答题:9.如图:10. (3)比较独特,有无数条对称轴【拓展与延伸】11. 略1.2轴对称的性质(1)【实践与探索】例1已知 ABC和厶A1B1C1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解: 连接AA1,画出AA1的垂直平分线L,直线L就是 ABC和厶A1B1C1的对 称轴.回顾与反思连接轴对称图形的任一组对称点,再画对称点所连接线段的垂 直平分线,就得该图形的对称轴.例2 如图1.2.2所示,哪些虚线是该阴影图形的对称轴?并从中找出两对对称点,两条对称线段。解:可标注不同的对称点.例如:图 1.2.2A与A是对称点,B与B是

3、对称点.对称线段有AB与AB,CD与CD等.回顾与反思研究对称点是研究对称图形的基础,一般先研究对称点,再研究对称线段,这能更清楚地了解轴对称的性质.【训练与提高】、选择题:1. B 2. D 3. B 4. A二、填空题:5. 轴对称,3条 6.略 7. 3265 8. AB= CD BE= DE / B=Z D三、解答题:9. 2, 4, 5 10.略【拓展与延伸】13. 如图:11.略 12.在对称轴上-1D2,krATD1BCD3D414.如图:打1.2轴对称的性质(2)【实践与探索】例1画出图1.2.3中厶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2)图1.2. 3解: 在图1.2.3 (1

4、)和图1.2.3 (2)中,先分别画出点 A、B、C关于直线L的 对称点A1、B1和C1,然后连接A1B1、B1C1、C1A1,则 A1B1C1就是 ABC关 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回顾与反思(1)如果图形是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时,那么在画出它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只要画出图形中的特殊点(如线段的端点、角的顶点等) 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就可以画出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2)对称轴上的点(如图1.2.3( 1)中的点B),其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例2问题1:如图1.2.4,在一条笔直的河两岸各有一个居民点 A和B,为 方便往来,必须在河上架桥,在河的什么位置架桥,才能使 A和B两地的居

5、民 走的路最短?问题2:如图1.2.5,在一条河的同岸有两个居民点 A和B,现拟在岸上修建 一个码头,问码头修在何处,才能使码头到 A和B两地的总长最短?A / 图 1.2.4图 1 .2.5问题1和问题2之间有联系吗?能从前一个问题受到启发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探索:对问题1,显然只要连接AB, AB与a的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 对问题2,即要在直线a上找一点C,使AC+ BC最小.分析:我们用“翻折”轴对称的方法.画点 C:(1)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2)连结AB交a于点C,点C就是所求作的点.理由:如图1.2.4,如果C是直线a上异于点C的任意一点,连AC、B C、A C,则由于A、

6、A关于直线a对称,所以有AC AC, AC AC.所以 AC BC AC BC AB AC BC这说明,只有C点能使AC+ BC最小.【训练与提高】、选择题:1. C 2. C 3. B 4. A二、填空题:5.(1)等腰三角形(2)矩形(3)等边三角形(4)正方形(5)五角星(6)圆 6. 50三、解答题:8.略9.略7. 5个10.画图略 11.画图略12. 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结AB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所求停靠 占八、【拓展与延伸】13. 图略 14.图略1.3设计轴对称图形【实践与探索】例1剪纸,千百年来在民间时代流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美丽!动手学 一学:0的餐开图 1

7、.3.1观察一下,图1.3.1中最后的展开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例2如图1.3.2,以直线L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5图1.3.2【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 B 2. B二、填空题:3. M、P、Q、 N三、解答题:4. 如图:5. 略 6.略 7.略【拓展与延伸】8. 图略 9.图略,答案不唯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实践与探索】例1如图1.4.1,在厶ABC中,已知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图 1.4.1(1) 你知道点卩与厶ABC的三顶点有什么关系?(2) 当你再作出AC的垂直平分线时,你发现了什么?解:点卩与厶ABC的三顶点距离相等,即PA= PB=

8、PC.(2)如图,AC的垂直平分线也经过P点.即三角形的三条中垂线交于一点.例2 如图1.4.2,在 ABC中,已知AB = AC,D是AB的中点,且DE丄AB, 交AC于E.已知ABCE周长为8,且AB- BC = 2,求AB、BC的长.分析:由题意可知,DE垂直平分AB,则有AE= BE,图 1.4. 2 因此 BCE的周长就转化为AC + BC,问题即可解决.解:因为D是AB的中点,且DE上AB,所以AE= BE,11则厶 BCE的周长= BE+ CE + BC AE+ CE+ BC = AC+ BC = 8.又因为AB BC = 2, AB = AC,所以AC BC = 2.由上可解得

9、AC = 5, BC = 3.回顾与反思 (1)本题中利用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得到AE= BE”, 从而实现了线段BE的转移,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2)利用线段的中垂线的性质”可以说明两条线段相等.【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I. C 2. D 3. D 4. A二、填空题:5. 无数个 6. 6, 2 7. 10, 8 cm 8. 115三、解答题:9. 24 10.连结AB,作AB的中垂线交直线L于P,点P即为所求作的点II. 24 cm12. (1) 35 0(2) 55 0【拓展与延伸】13. 图略(1)只要任意找一个以 A为顶点的格点正方形,过点 A的对角线或其延长线与BC

10、的交点就是点P(2)找与A为顶点的正方形中与A相对的顶点.14. 9 cm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图 1.4. 3【实践与探索】例1如图143,在厶ABC中,已知/ ABC和/ 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0.请问:(1) 你知道点。与厶ABC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 当你再作出/ A的平分线时,你发现了什么?解:(1)点0到厶ABC的三边的距离相等;(2)如图1.4.3,Z A的平分线也经过点D,即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例2 已知:如图1.4.4, AD / BC, DC丄BC, AE平分/ BAD,且点E是DC的中点.问:AD、BC与AB之间有何关系?试说明之.分析:此题结论不确定

11、,从已知中收集有效信息,并大胆尝试 (包括用刻度尺测量)是探索、猜想结论的方法将AE平分/ BAD与DE丄AD结合在一起考虑,可以联想到,若作EF丄AB于 F,就构成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基本图形,可得 AF= AD.(2)再结合 点E是DC的中点”可得:ED= EF = EC.于是连接BE,可证BF = BC. 这样,AD + BC = AF + BF = AB.解:AD、BC与AB之间关系:AD + BC = AB.证明思路简记如下:作EF丄 AB,连接 BE,易证 ADEAFE( AAS),a AD = AF .再由 EF= ED , EF= EC,可得 BFEA BCE( HL),二 BF

12、 = BC, AD + BC = AB.回顾与反思 (1) 根据例1 的结论,我们可以在三角形内找到一点,使它到三角 形三边距离都相等;(2)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说明两条线段相等,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办法. 【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1 . A 2. C 3. A 4. B二、填空题:5.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角平分线6. 37. 900三、解答题:8. 略 9.过P点分别作垂线10.作图略 11.作MN的中垂线,/ AOB的平分线交点即是 12. 6 cm【 拓展与延伸 】13. 60014. 提示:过 F 点分别作垂线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实践与探索 】例1(1)已知等

13、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 1000,求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 800,求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析:(1)由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100的角一定是这个三角形的顶角;(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要分底角为80或顶角为80两种情况. 解:(1)由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且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三角形的 顶角等于100,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另两个内角应为(180 100)= 40.(2)底角为80时,另外两角分别为80和 20 :顶角为80时,另外两角分别为 50 和 50.回顾与反思:(1)当不知道已知的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还是底角

14、,此时须进 行讨论;(2)若把已知角改为a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怎样的 呢?例2 如图1.5.1,在 ABC中,AB = AC, D为BC的中点,DE丄AB,垂足为E, DF丄AC,垂足为F.试说明DE = DF的道理.分析:本题可以根据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DE= DF .也可以利用 ADB和厶ACD面积相等来说明DE = DF,或用全等来说明.【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 A 2. C 3. C 4. C 5. A二、填空题:6. 5 cm 7. 6 cm, 2 cm,或 4 cm,4 cm图 1.5.18. (1) 12.5解答题:(2) a 3, 0

15、 b 129. 3, 3, 4 或 4, 4, 210. 12 cm11. 75, 75, 3012. 33 cm 13. 10814. BD = CE. 理由:t AB = AC, /-Z B=Z C. v AD = AE, /-Z ADE=Z AED . / ADB=Z AEC./ ABD A ACE./ BD= CE【拓展与延伸】15. 10016. 略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实践与探索】例 1 如图 1.5.2,在 ABC中,已知/ A = 36,/ C= 72, BD平分/ ABC,问图中共有几个等腰三角形?为什么?解:图中共有3个等腰三角形.V/ A= 36,/ C =

16、72,/./ ABC= 180(/ A+/ C)= 180 (36+ 72) = 72=/ C, ABC是等腰三角形.1又V BD 平分/ ABC,: / ABD=/ CBD= / ABC =2/ BDC = / A+/ ABD = 36+ 36= 72,即有/ A=/ ABD,/ BDC = / C. ABD和 BCD都是等腰三角形.图1.5.2中共有3个等腰三角形.ADC =例2 如图1.5.3所示,在四边形 ABCD中,/ ABC=/90. M、N分别是AC. BD的中点,试说明:(1) DM = BM ;(2)MN 丄BD.1解:(1) V点M是RtAABC斜边的中点, BM = -

17、AC,1同理 DM = - AC,: BM = BM ;2(2) V N是BD的中点,又 BM= DM , MN 丄 BD.回顾与反思 (1)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是证明角相等或边相等的又一手 段,要能够将这两条定理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要分清区别和联系;(2)看见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时,要联想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一半”这是我们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训练与提高】、选择题:1. D 2. B 3. D 4. A、填空题:5.等腰6. 8 7. 358. (1) BDE 或厶ADE(2) BCE(3) AGF三、解答题:19. ABC, AEF, EBO, FCO, OBC BE

18、= CF肯 EF10. 10 cm 11.等腰三角形【拓展与延伸】12. 延长AE交BC延长线于F13.略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3)【实践与探索】例1如图1.5.4,在厶ABC中,解: ADE是等边三角形.1200,点 D、E在 BC上,且 BD = AD, 状,并说明理由.理由: AB= AC,Z BAC= 120. / BD = AD, AE = CE,/ B=Z BAD = 300,/ C = / CAE = 30,二/ ADE = / DAE = / AED= 60 ADE是等边三角形.例2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 cm, 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 两部分之差为3 cm

19、,则腰长为()A. 2 cm B. 8 cm C . 2 cm或8 cmD .以上都不对分析 可以先画出草图,题中所给条件实质是腰长与底边长之差的绝对值为3cm.因为底边长为5 cm,所以腰长可能为8 cm或2 cm,但由于2 cm + 2 cm V5 cm,故腰长不能为2 cm,只能为8 cm.解:选B.回顾与反思 涉及求等腰三角形边或角时,常会出现 两解”的情况.这样的 解” 需要检验它是否满足三角形的三边或三角之间的关系.【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 D 2. D 3. D 4. C、填空题:5.等边、等边6. 4507.1508. 1200三、解答题:9. 10cm 10、略11.

20、(1)EC= BD (2)添加条件:AB=AC,是轴对称图形,此时,/BOC= 1200,【拓展与延伸】12 .过D点作AC平行线13.添辅助线,通过 ACD A BCE来说明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1)【实践与探索】例 1 如图 1.6.1,在梯形 ABCD中,AD/ BC, AB= CD,点E在BC上, DE/ AB且平分/ ADC, CDE是什么三角形? :请说明理由.:-解: CDE是等边三角形.:-:因为AD/ BC, AB= CD,图1-6-1所以/ B=Z C.理由: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又因为 AD/ BC,所以/ ADE=Z CED .由 DE 平分/ ADC,可

21、得/ ADE = /CDE,于是/ CED = / CDE.又因为 AB/ DE,所以/ B=Z CED,从而有/ C=Z CED=Z CDE,所以 CDE是等边三角形.回顾与反思 等腰梯形与等腰三角形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研究等腰梯形时,要联 想到等腰三角形中的知识.例2 如图1.6.2,在梯形纸片ABCD中,AD / BC,/ B = 60, AB = 2, BC= 6.将纸片折叠,使得点 恰好重合,折痕为AE,求AE和CE的长.解点B与点D沿折痕AE折叠后重合,/ 1 = / B = 60,/ 3 =/ 4. AD/ BC,/ 1 = /2= 60.而/2 + Z 3 + / 4= 180

22、,/ 3 + Z 4 = 1200,/ 3 =Z 4= 600,而/B = 600,aZ 5 = 600,因此, ABE是等边三角形.13 AE BE = AB = 2,/ CE = BCBE = 4.回顾与反思解题过程中要把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的特征区分开,不可误用.【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I. B 2. C 3. B二、填空题:4. 108, 108, 72 5. 27 6.7. 1 cm 8. 15三、解答题:9.Z A=Z E 1. 72 、72 、108 、108 ,【拓展与延伸】II. 4, 6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2)【实践与探索】例 1 如图 1.6.3,ABC 中,/ A

23、CB = 90, D 是 AB 的中点,DE / AC,且DE=】AC,点F在AC延长线上,且CF = -AC,请说明四边形AFED是等腰 2 2j b梯形./略证:先说明四边形CFED是平行四边形./ 由 CD / EF,/ F = / ACD, 且 CD 是 RTAABC得/ A=Z F,证得四边形AFED是等腰梯形AC F图 1.6.3回顾与反思 要证明梯形是等腰梯形时,只要证明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阅读下面的分析过程,并按要求回答问题.已知在四边形 ABCD中,AB = CD , AC= BD , AD工BC.则四边形 ABCD是等腰 梯形.你能说明理由吗?(1)图1.6.4分析:

24、要证明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因为AB= DC,所以只需证四边形ABCD 是梯形即可;又因为 ADM BC,故只需证AD / BC.现有如图1.6.4所示的几种 添辅助线的方法,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图形,对原题进行证明.友情提示:充分利用全等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来完成.回顾与反思 在研究等腰梯形时,常常通过辅助线,使等腰梯形与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 C 2. C 3. B 4. B 5. C二、填空题:6. 247. 50 0 、50 0、130 、130 ,8. 是9. 80 0 、80 0 、100 0, 等腰三、解答题:10 .略 11. ABES

25、 DCE12. 是,理由:I/ E=Z ACE,A AE= AC v AD / BC,:/ DAC=Z ACE /E=/DAC v AD= BE,: A ABE A CDA : AB = CD 二梯形 ABCD 是等腰梯形.13. vAB= AC,:/ ABC=/ ACB .v BD 丄 AC, CE 丄 AB,:/ BEC=/CDB = 900, BC= BC:A BECA CDB . : BE = CD : AE = AD.:AED=/ ADE =01802v/ ABC=/ ACB=0180233AEF N:/ AED=/ ABC.: ED / BC.v BE与CD相交于点A,: BE与C

26、D不平行.:四边形BCDE是梯形.v / EBC=/ DCB,:梯形BCDE是等腰梯形.【拓展与延伸】14. 26, 3215. 解:设经过x秒后梯形MBND是等腰梯形,v作ME丄BC于点E, DF丄BC于点F. BE= FN = AM= x.A EF = MD = 21 -x, CN = 2x, BN = 24-2x. BN= 2AM + MD .即 24- 2x= 2x+ 21-x,. x= 1.第一章复习题A组:1. A 2. C :3. B4. D5.C 6. 18 或 21, 227. 35 0、35 0; 40 0100 0 或 700、7008.3 cm 或 7 cm9.7, 1

27、0 或 8.5,8.510. (1) 300,(2)1911.100012. (1) 400, (2 ) 350, (3 ) 36013. 451350等腰14.等腰梯形15.略16.略B组:17. 318.2730019.提示:先证: ADEA ADC,贝U DE = DC ,所以/ DEC = / DCE, 又 EF / BC,所以/ DCE=/ FEC,贝U/ FEC=/ DEC1220.21.略522.提示:连结NA、ND,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2.1平方根例 1 解:(1) ( 10)2= 100,二100 的平方根是土 10,即卩.1001

28、0 ;(2) ( 1.3) =1.69 , A 1.69 的平方根是土 1.3,即 .1.691.3 ;(3) V 21 9 , ( -)2 = 9 , A 9 的平方根是土 3,即、21-;442442V 42(4) V02= 0,A0的平方根是0,即.00.回顾与反思:(1)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要防止出现100的平方根是10的错误;(2) 当被开方数是带分数时.应先将它化成假分数后再求平方根;(3) 0的平方根只有一个,就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例2 解:(1) T 64V0,.-64没有平方根;(2)T ( 4)2= 160;( 4)2有两个平方根,即(一4)2164 ;(

29、3)T 52= 25V 0, 52没有平方根;(4)T ,81表示81的正的平方根是9,T 9 0,一 81的平方根有两个是 3.回顾与反思:(4)2、.81这样的数求平方根时,应先将这些数化简,再求化简 后的数的平方根.例 3 解:(1) t x2 196 ,二 x 是 196 的平方根,即 x , 19614 ;(2) t 5x2100,二 x22 , x 是 2 的平方根,即 x 2 ;2225(3) t 36 x 3250,/. x 32536二x 3是5的平方根,即x 35 .3662313为,X266【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 B; 2. D; 3. B.二、填空题:4.3 ;

30、 5. 17; 土 4;6. 15;-71;9;8.9 ; 81; 9.05410 . (1) 8; (2) 1.3 ; (3)5匚;(4)-9;3三、解答题:111. (1) 5; (2) 9; (3)2 ; (4) 3, 1; 12.25 ;【拓展与延伸】13. 9;14. 3.2.1平方根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8 1 20.00095 26289解:略例2分析: J0000表示10000的根;需:表示曇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89表示詈的根解(1) 100001002 100 ;崔馬 15回顾与反思:10000表示10000的算术平方根,要防止出现.10000 = 100的 错误.例3

31、解:(1)(-3)2 = 3;(2)、(3)2 = 3;(3)当 x 0 时,C x)2x ;(4)当a 0时,3a 0 ,9a2. (3a)2|3a|3a.a(a0)回顾与反思:等式a2 a(a0)和.a2 | a |0(a0),是算术平方根的两个a(a 0)重要性质.以后经常会用到它们.【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 B; 2. A; 3. B 4. D; 5. D; 6. C二、填空题:7. (1) 15, 15; (2) , ; (3) 0.1 , 0.1 ; (4):/17, 17 . ( 5) 12 129L2, 2; 8. ;3 9. 2 ; 10. x 9 ;1613. (1)

32、 1 ;(2)5 66 ; (3)也;/、 2(8) .15【拓展与延伸】14. 5, 1 ;15. 5.三、解答题:11. - 1; 12. 3,互为相反数.5(4) 0.17 ; (5) 5; (6) . 0.3 ; (7) 4-.92.2立方根27v(3)3例1分析 因为立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因此我们可以用立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 立方根,也可以通过立方运算来验证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立方根.233.8. rv 2(3) (4) (5)略.254 .3 ;27 ,273回顾与反思:(1)当被开方数带 ”号时,可把”提取到根号外后再计算;(2)当被开方数是带分数时,应先化成假分数;(3)当被开

33、方数没化简时,应先化简后再求值.例 3 解(1) 2x316,x8,x382 ; (2)略回顾与反思: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如下:(1)表示的意义不同;(2a与3 a中的被开方数a的取值范围不同,,a中的a应满足a 0, 3 a中的a可为任何 数;(3) 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的个数也不同,一个数的平方根最多有两个, 也可能是一个或者不存在,而它的立方根总有且只有一个;(4)负数没有平方根, 但负数有立方根.【训练与提高】、选择题:1. B;2.C;3.D;4.B;、填空题:5.8, 4, 8;6 1, 5,8.7, 3;三、解答题:9. (1) 10;3;(4); ( 5) 6;2(6)3.

34、(7) 0.3; (8)610. (1) ; (2)5“1912. 4【拓展与延伸】13. 37.5 cm 2.8; (3) 16; (4) 4. 11. (1) 5;(2)3 9 ; (3) 4; (4)2.3实数例1如图将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分别沿它的对角线剪开, 得到四个等腰 直角三角形,即可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容易知道,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2.图 2.3.1这就是说,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 2,利用这个事实,我们容易012x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的点,如图2.3.2所示.例2分析:无理数有两个特征:一是无限小数,二是不循环.因此,要判定 一个数是不是无理数,

35、应从它的定义去判断,而不是从表面上去判断.如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而我们熟悉的圆周率就是无理数.335?25解:有理数有3.1415926, 335 ,0.13 , 25 .11336无理数有0.1010010001 .回顾与反思: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是:前者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而后者一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3解(1)不正确.如2.35是无限小数,但它不是无理数;? ?(2)不正确.如2.35是有理数,但它是无限小数;(3)正确.因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当然是无限小数;(4)不正确.如.4是有理数.【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B ;2. C;3.C.二、填空题:_ , 2

36、2 ? ,4. .2(不唯一);5. 25 ,,0,252252225,3.46;5.121121121 ,一,.18,72.6.- 6 ; 7. 5 .3【拓展与延伸】8. C;9. 8.2.3实数例1分析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 义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在有理数范围内的同样方法来求一个实数的相反 数、绝对值.解(1)T 3 643 644,a 3 64的相反数是4,绝对值是4;3 的相反数是3,:3 V0,a|3|3.(2)V| ,3| ,3,|3|.3,二这个数是 土 3例 2 解:由图可知,a 0, aa.v b c,二 c b 0,二 c b c

37、 bva0,b0,二abab,.ac b aba(cb) ( ab)a c b a b c回顾与反思:(1)根据实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确定各数的符号以及这些数 的大小关系;(2) 在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时,首先要确定这个数的符号,然后根据正数和零的绝对值是本身,负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来求出它的绝对值.(3)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但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对应的,即每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例 3 解:(1) T ( ,5)25 ,(I)2 25,又5254,A 5 i(2) v ,5- ,、5 123.2,

38、5 1234回顾与反思: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通常可以用计算器求它们的近似值再 进行比较.估算一个无理数的大小,还可以用与它相近的有理数逐步逼近的方法 来实现【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I. D ;2.B;二、填空题:11厂厂3. (1) 2,2; (2)2-, 2- ;(3) -3, 3; (4)52 ,52.4. V, V,3 3V; 5.- 1, 0, 1;6. .7、3 ;三、解答题:7. (1)2.02;(2) 10.95; (3) 0.98; (4)1.29;8. (1) 5;(2)4;(3) 5-3.5 ;(4) 9.9.b 2 a 2c.10.V; V;V;.【拓展与延伸】II.

39、 2a+b +2c12. 4 .2 .2.3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例1解:(1) 43.8精确到十分位(即精确到0.1),有3个有效数字,分别 为 4、3、8.(2) 0.03086精确到十万分位,有4个有效数字,分别为3、0、8、6.(3) 2.40万精确到百位,有3个有效数字,分别为2、4、0.回顾与反思:由于2.40万的单位是万,所以不能看成精确到百分位,另外 2.4万和2.40万作为近似数,它们是不一样的.例2解:(1) 3.4802 3.48 ;(2) 3.4802 3.480 ;(3) 3.14159263.14 ;(4) 268022.7 X 104.回顾与反思:(1)本题(1)、(2

40、)小题,由于精确度要求不同,同一个数的近 似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第(2)题中3.480后面的0不能省略不写;反之同一 个近似结果所对应的原数也不一定相同,你能举例说明吗 ?(2)第(4)小题中若把结果写成27000,就看不出哪些是保留的有效数字, 所以此时要用科学计数法,把结果写成 2.7 X 104.【训练与提高】选择题:1. D; 2. C; 3. A;4. C;二、填空题:5. 0.00940,3.0 6. (1)百分位,4 个;(2) 个位,2 个;(3) 千分位,3个; (4)个位,5个;(5)万分位,3个;(6)万位,3个;(7)百分位,3个; (8)百万位,3个.【拓展与延伸】7

41、. (1) 1 X 102; (2) 0.54 ; (3) 3.64 X 103;2.4 勾股定理(1)例 1 解:(1)在 Rt ABC中, / C= 90,二 a2 + b2= c2,v a = 6,c = 10,C a = 64, b = 8.( b= 8 舍去)(2) 在 Rt ABC中, / C= 90,. a + b2 = C, v a= 40, b = 9, c2=a2+ b2 = 1681, c = 41. ( c = 41 舍去)(3) 在 Rt ABC中, / C= 90, a + b= c,v b= 15,c = 25,a2 = c2 b2= 400,, a = 20.

42、(a= 20 舍去)(4) 在 Rt ABC中, / C= 90, a + b2 = c ,v3a = 4b, a : b = 4 : 3, 设 a = 4k, b= 3k,贝U c = 5k. v c = 2.5, k = 0.5, a=2, b = 1.5.回顾与反思:勾股定理反映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运用勾股定理在直角 三角形的三边中已知任意两边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例 2 解 ABC中, / ACB= 90, AC= BC= 1,AB= . AC2 BC2、12 122 ,ABC中, / ACB= 90, BC= 1, AB= 2,AC AB2 BC222 12 ,3回顾与反思

43、:运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若已知条件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应构造直角三角形后方可运用勾股定理.【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D;2. A;二、填空题:3. 13 , 60;4. 225 , 39, 225 ;5. 5,76.5;7. 49; 8. 13 ;三、解答题:9. 9【拓展与延伸】10. 42.4 勾股定理(2)例1略例 2 解:由题意得/ A0&90, Ad 30, Bd40.AB AO2 BO2. 302 40250(海里)答:1小时后两舰相距50海里回顾与反思: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已知直角三角 形中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在实

44、际问题中若存在现成的直角 三角形,就可以直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训练与提高】、选择题:、填空题:3 . 4, 6 , 2.4. 7, 1.8 ;三、解答题:5. 3 cm; 6.略.【拓展与延伸】7. 略;8.略.2.5 神秘的数组例1解 (1) T a2 b2 72 242 625 252 c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知,由a、b、c为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C= 90.(2) v b2 c2 22 1.52 6.25 2.52 a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知,由a、 b、c为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A= 90.2 2(3) / c a , c b ,a2b25

45、1241,而c2-25 ,4 1639a、b、c为三边组成的三角 a2 b2 c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知,由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回顾与反思:要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只要计算两条较短边的 平方和,以及最长边的平方,然后看它们是否相等即可 .例 2 解 .在厶 ABD中, AB + AD= 9+ 16 = 25= BD, ABD是直角三角形,/ A是直角.在厶 BCD中, bD+ bC= 25+ 144= 169= CD, BCD是直角三角形,/ DBC是直角.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回顾与反思:像(3 , 4, 5)、(6 , 8, 10)、(5 , 12, 13)等满足 a2+ b2

46、= c2的 一组正整数,通常称为勾股数.利用勾股数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例 3 解 t a2 b2 (n2 1)2 (2n)2 n4 2n2 1 4n2n4 2n2 1.(n2 1)2 c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得/ C- 90.【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I. B ;2.B ; 3.C ;4. C ; 5.C ;二、填空题:6. 直角三角形,7. 12,13,5;直角三角形;三、解答题:8. t AB丄BC ,/ B= 90,二 AC = aB + BC = 5,又;AC+ CD= 5+ 4= 9 = AD. /AC= 90,a ACL CD. 9. 略;10.连接 AC t/AD(= 90

47、, AD =4,CD= 3,二 aC= aD+ cD= 25,A AC= 5,t A吐 13,BC= 12,二 AC + BC =25+ 144= 169= AB,/ AC= 90, S= 30 - 6= 24.【拓展与延伸】II. 连结 EC t D是 BC的中点,DELBC于 D,交 AB于 E,: BE= CEv BE eA =aC,. cEeA= aC,: cE= eA+aC:/ a= 90 . 12. 略2.6勾股定理的应用(1)例1分析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长分别为1个单位和3个单位,则斜边长为.10个单位,因此,以原点为圆心,.10个单位长为半径画圆与数轴的交点表

48、示的数即分别为土10 .解:如图图2.6.1;如图图2.6.1AE= x km,.,运用勾股定理可建立方2.6.1匸A E图 2.6.1例2分析:几何应用问题重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此题若设 由厶DAE EBC均为直角三角形,且它们的斜边相等, 程.图一解:设 AE= x km,贝U BE= (25 x)km.tCE= DE : CE= DE .由勾股定理得15 2+ x2= (25 x) 2 + 102解得x = 10 .答:E站应建在距A站10km处.回顾与反思:(1)运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若已知条件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应构造直角三角形后方可运用勾股定理.(2)

49、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数量之间的一个关系式,也常被用作列 方程的等量关系;【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 B . 2. C;二、填空题:3.34 ;4. 5, 13;5. 24 , 4.8. 6.、2 .三、解答题:7. 3; 8. 能,略;9. 略;10.10 千米;11.4 ; 12. 25 .【拓展与延伸】13. 19.5m 14.作 ADLBC于 D,设 B x,由题意 10 x2= 172(x + 9)2,解得x = 6.由勾股定理得AD= 8.2.6 勾股定理的应用例1分析:设EOX,则DE= 8-X,由于折叠长方形的边AD且D落在点F处,故 AFEftADE全等,贝U EF= 8-x, AF= AD= 10,在 Rt EFC中,运用勾图 2.6.3x)2股定理得到关于x的方程,可以求出x的值.解:设 EC= x cm,则 DE= (8 x)cm, D F 关于 AE对称 AFEAADEAF= AD= BC= 10, EF= DE= 8 x.在 Rt ABF中,BF2AF2 AB2 6.FC= BC BF= 4.在Rt EFC中,由勾股定理得:x2 42(8解得x = 3.答:EC长为3cm.回顾与反思:(1)折叠问题和轴对称密切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