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_第1页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_第2页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_第3页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_第4页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2007 年工作总结 2007 年以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社团为目标,中国仪器仪表 学会坚决贯彻中国科协提出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 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为总体方针,进一 步探索学会创新服务项目。 2007 年全年工作以服务创新为主体,按 照年初制定的计划,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一、学术交流的活动创新 2007 年学会以及下属分支机构共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50 余 场,交流内容涵盖仪器仪表及测量控制系统及相关学科。 学术交流的 重要价值在于科学思想的交流, 通过讨论和争鸣产生新的思想和更深 刻的思索,通过举办好会议,形成良好学术风气,发挥带

2、动和引导作 用,提高学科和产业的发展水平。 (一)举办“王大珩院士关于科学仪器重要思想报告会” 鉴于科学仪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 其涵盖面包 括国民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可谓无所不在, 为振兴和提 高我国科学仪器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水平, 我会 2007 年成立了“科学仪 器学术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具体指导、 开拓我会科学仪器领域的学 术交流、技术研讨和产业发展等项目与活动,将对我会的学术活动、 着力平台与发展视野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为配合“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我会联合中国计量科 学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 8358 研究所、上 海精密科学

3、仪器有限公司、 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 现代 科学仪器杂志社,于 2007 年 6月29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仪 器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王大珩院士关于科学仪器重要思想报告 会”, 来自我国科学仪器界的 10 多位院士及有关专家、 教授和科技 工作者,共约 200 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 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 科学时报等国内多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 报道。 (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2007 学术年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2007 学术年会于 2007年9月19 日在上海光 大会展中心举行。大会围绕“公共安全与科学仪器”这一主题展开

4、。由 规模为 200 多人的主会场及有 600 余人参加的 7 个专业分会场组成。 主会场邀请范维澄院士(报告题目: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与应急平 台”)、于大海研究员(报告题目: “动物检验检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和作用”)、吴永宁研究员(报告题目: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 策”)做大会主报告。七个分会场分别为:网络化虚拟仪器仪表及测量 系统学术报告会、智能检测控制技术及仪表装置发展研讨会 、第六 届全国精密工程学术研讨会、 2007 全国仪器仪表教育学术年会、节 能检测与调试技术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大会、 全国新型传感技术学术 研讨会、 2007 电化学式分析仪器学术报告会。 (三)承

5、办中国科协第十期学术沙龙活动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是中国科协自 2006 年推出的一项学术品 牌活动,我会承办了第十期学术沙龙活动,主题为“发明与发现上升 到科学理论的条件和过程”,活动于 2007 年 7 月 6-8 日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庄松林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会议,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沙龙。 沙龙对专家的发言进行了全程记录, 将于会后整理汇集成书, 出 版发行。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等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并 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四)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分会场会议 200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于 9 月 8-10 日在武汉召开, 年会主

6、 题:节能环保,和谐发展。 第1分会场学术交流活动于 9-10 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由中 国仪器仪表学会作为牵头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电源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 7 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举办。 9 月 9 日上午分会场学术交流,由 7 个学 会各推荐 1 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并进行分会场交流,共有来自全国的 550 余名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 9 日下午开始各单元会场学术交流, 其中第 1 单元会场 (分 1.1) 专题研讨的主题为节能、环保测控技术,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 由湖北省仪器仪表学会、 武汉仪器仪表学会协办, 负责征文和会议组 织工作,

7、 60 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论文 22 篇。 (五)第二届期刊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的召开 我会第二届期刊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于 2007 年 10 月在西宁召 开,来自我会期刊工作委员会的近 20 家期刊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邀请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游 苏宁编审做了题为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创新与经营报告,大家交 流了办刊过程中的理念与经验, 讨论了如何吸引高质量论文, 提高期 刊质量和水平, 争创精品期刊等议题, 推动了我会下属科技期刊整体 水平的提高。 二、科普宣传的工作创新 科普工作是学会工作的三大主业之一,是学会义不容辞的工作, 2007 年 5

8、月学会召开了科普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明确了科普工作 的三项使命是:增加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公众的科学思想。 (一)筹备科普丛书 在 2007 年的科普工作会议上科普工作委员会提出,撰写出版一 套仪器仪表科普丛书。委员们对撰写出版仪器仪表科普丛书的背景、 思路与设想提出了具体建议,对科普丛书撰写的目的、可行性、定位 和分工进行热烈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 撰写出版仪器仪表科普丛书 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还对丛书撰写进行了初步选题和分工。委员 们提出丛书要注意学术与普及的结合,要有特色,要避免撞车,要注 意与普通百姓生活相关的议题。 (二)继续教育与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继续教育已成

9、为现代社会为适应 新技术革命而兴起的一种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教育形式。 2007 年 我会充分发挥各分支机构的专业优势, 着重开展多层次、 系列性的高 级研讨及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2007 年我会共举 办科学仪器应用、流量控制、工业以太网等各类培训班 30 余次,培 训人员 900 多人次。 三、国际交流的深度创新 (一)组团赴德国参观考察 “汉诺威2007 年工业博览会” 我会于 2007 年 4 月 16-20 日,组织国内 13 家自动化仪器仪 表与控制系统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赴德国参观考察了“汉诺威 2007 年工业博览会”。 2007 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展况盛大,

10、聚 集了 13 个主题展会,共 27 个展馆,其中第 6、7、8、9 馆是与仪 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相关产品的专题场馆。 (二)赴英参加中、英学会双边工程师资格互认谈判、签约 受英国测量控制学会( InstMC )邀请,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中机联出任 2007 51 号文批准,学会组团于 5 月 20 日至 25 日赴英 考察英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程序并商讨工程师资格互认协议签署及具 体实施办法, 代表团成员包括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幼华研究员 (代表 团团长),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汉权研究员,香港工程师学会理事 乐法成教授(特邀顾问)。经过 5 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代表团圆满 完成任务。 与英国工程

11、委员会 ECUK 和英国测量控制学会 InstMC 经过四轮 会谈,中、英双方进一步了解了对方工程师资格认证情况。 ECUK 对 InstMC 与 CIS 双方工程师资格互认协议的试点工作表示支持,并对 第一批申请英方工程师资格互认人员的工作予以认可,授权 InstMC 对 CIS 的认证质量进行考察和第一批工程师资格申请人的面试考核。 5 月 23 日在 InstMC 总部经双方确认后,由 CIS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吴幼华代表中方及 InstMC 理事长 Ron Summers 教授代表英方正式 签定了互认协议。 此次 CIS 与 InstMC 会员和工程师资格互认协议及其实施细则备 忘录的

12、签署,对我国在目前尚未加入“华盛顿协议”情况下推进工程师 国际互认是一个促进, 是我会继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英国工程技术学 会( IET )按个案进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又一成功案例,必将为 提高我会和我国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水平、 为最终完全实现工程师资格 国际互认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次签署的协议, 英方承诺中方资质条件 好的申请人员也可直接申请英国特许工程师(即注册工程师)资格, 也是一个较大突破。 四、会展事业的品牌创新 由我会主办的“第十八届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 暨展览会” (MICONEX 2007 )于 2007 年 9 月 18 日至 21 日在上海光大会展 中心成功举办。 本届展会展

13、出面积 2.5 万平米,参展企业来自世界 20 个国家和 地区,中外展商 580 余家。参观观众 2 万余人次,国际观众来自 35 个国家和地区,共 419 人,国内观众来自 29 个省、市、自治区。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也在展览 会期间召开, 国家技术部条财司吴波尔司长, 国家科技部基础条件平 台中心张渝英主任以及来自科学仪器界的九位院士和二十多位学科、 行业带头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代表约 180 人。会上吴波尔司长做了 题为大力发展科学仪器设备,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报告。 展会期间还举办了若干科学仪器技术论坛, 10 余场由厂商主讲 的技术推广交流会、多场新产品和

14、新闻发布会。 9 月 18 日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的开幕晚宴上举办了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颁发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奖、 科技成果奖和优秀产品奖;并向获得英国 皇家测量控制学会工程师资格的人员颁发了资格证书。 本届展会专门组织了应用论文评选, 并编辑成应用论文集; 为配 合大会对展商和展品的宣传报道, 大会专设了会刊、 仪器仪表产品选 型光碟发放处;展前广泛发放了参观指南。 在展场内设有展商上网区、 报展区、观众休闲区和新闻中心等,充分展现 MICONEX 展会的人 文化、国际化和高品质水准。展会期间,主办方组织了 VIP 参观团、 设计院设计师参

15、观团以及最终用户参观团等一系列活动, 深得参展商 的好评。 五、职能承接的实施创新 2007 年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拓展了学会发展空间,这些活 动提高了学会社会的地位。 (一)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本着规范管理, 稳步推进 的方针,举行了第 3 次工程师资格认证评审, 对申报测量控制与仪器 仪表工程师资格认证的 120 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评议和审核,最 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审出 39 人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 61 人获得 工程师资格, 2 人获得工程师资格缓发证书, 15 人获得助理工程师 资格。由于申报人员个人自然条件符合要求,培训收获较大,考试成 绩合

16、格,总合格率达到 97.5% 。 (二)科技奖励的开展 2007 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奖项评审工作要吸引更多高水平 的科技成果参加评审, 规范评奖申报细则, 体现评奖活动的专业性和 公正性,使评奖更具权威性,扩大影响力,科学技术相关奖项的颁发 仪式将与多国仪器仪表展览会同期举行。 共评出科学技术奖 1 项,科 技创新奖 3 项,科技成果奖 16 项,优秀产品奖 18 项, 2007 年第十六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学金申报高等院校共计 23 所,申报总人数 55 名,其中本科生 15 名,硕士生 12 名,博士生 28 名。评委们本着公平、公正的严谨态度,集体审查资历,认真严肃地 分析、评判每一

17、位申报者的情况,评审注重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科 研创新等。 经全体到会委员讨论, 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特等 奖1名,一等奖 14 名,二等奖 38名。同时,经评审会全额投票通 过取消 2 名不符合条件的申报者获奖资格。 (三)新产品鉴定 2007 年,学会接受北京均友欣业科技有限公司及北京科普斯特 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的委托, 分别就两公司自主研发并取得国家专利 的新产品BJLM-80伺服式液位计” CAP-3031智能锅炉汽包液位计” 进行了鉴定。 鉴定委员会由来自 SEI 中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中石化规 划设计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设计院、北京海福尔 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的

18、物位仪表与自动化领域专家组成。 经专家认真 评审,认为鉴定文件齐全,技术指标先进,填补了国内空白,具备新 产品鉴定条件,两项产品均通过了新产品鉴定。 六、组织工作的基础创新 2007 年学会新成立了 3 个分支机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 检验检疫仪器应用技术分会、 虚拟仪器与网络化系统分会。 进一步树 立会员为本的服务意识, 普遍加大会员服务工作力度。 进一步完善“计 算机会员管理系统”,建立了“会员数据库”,帮助会员参与中介评估、 科技咨询、技术鉴定、成果转让、技术推广等科技服务活动,帮助会 员申报由中国科协与中组部、 人事部联合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 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 (一)常务理事会 2007 年学会例行召开了第六届八次、九次常务理事会,六届八 次常务理事会上, 汇报了我会 2006 年工作总结及 2007 年工作计划; 专家委员会工作及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筹备情况;汇报有关新 增、变更分支机构、理事的提案。六届九次常务理事会上传达了中国 科协召开的全国学会工作会议精神, 讨论了关于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