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1页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2页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3页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4页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A)引言简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选择了衣食住行、交通、传媒等比较典型方面的内容,从三个阶段分析了变化的状况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使师生充分了解和感受在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才会发生根本改观。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比较学习的方法全面审视世界环境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具备独

2、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探讨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因素,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在全面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基础上,间接获取认识社会、实践社会的经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A)【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了解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

3、片、影像资料等,师生、生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世界。【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难点: 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

4、政治史的相关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变迁过程鸦片战争(1840)辛亥革命(1911)新中国诞生(1949)改革开放(1978)变迁原因外因具体内因政治经济思想西方文化逐渐渗透西方民主思想影响(1)戊戌变法(2)辛亥革命(3)新中国成立(4)改革开放(1)洋务运动(2)计划经济(4)“菜篮子工程”(5)“安居工程”(6)技术提高思想解放人性追求一、导入新课:自从中国步入近代、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

5、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人民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在20世纪末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完这课后,我们看看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吧。二、新课推进【一】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了解课文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纵横线索)自学引导解题关键:四个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思路引领:分四个阶段列举四个方面的变化表现,比较分析每个阶段的变化原因。操作过程:阅读教材、参照地图册,按课本内容顺序

6、提炼内容,纵向填写“四个阶段四个方面的史实”;然后横向读表,对四个阶段进行比较,综合表述出变化表现,并参照课本内容,归纳变化原因)表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变化表现(概括)鸦片战争以前1840-1911-19491949-1978年1978服饰贵族:长袍马褂平民:布衣男: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欧式裙 学生学生装 (五花八门)连衣裙(布拉基)花布衫、花布袄绿军装 (衣着朴素)五彩缤纷,款式多样从长袍马褂到西装、中山装 和五彩缤纷 饮食贵族:满汉美食平民:粗食南方:米饭海鲜,北方:面食肉类大城市: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中餐:求美味 ,西餐:讲营养 ,

7、票证供应;物资匮乏(食物简单)“菜篮子工程”(1987年)讲究营养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营养健康居住贵族:深宅大院平民:普通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传统四合院 住房拥挤家具简单“安居工程”(1995)宽敞舒适优美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习俗风尚缠 足、包办婚姻等、旧礼仪称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变革社交礼仪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休闲娱乐、环保卫生、赈济灾区、关注民生改变陈规陋俗推广文明习俗。表二:具体原因外因具体内因政治经济思想具体原因西方文化逐步渗透(1)戊戌变法(2)辛亥革命(3)新中国成立(4)改革开放(1)洋务运动(2)计划供应(3)“菜篮子工程”(4)“安居工程”(5)技术

8、提高思想解放人性追求原因概括西方文化逐步渗透社会制度变革政府政策调整(社会转型)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根本原因)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二】合作探究 (放映PPT,补充资料、讲述盲点。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生生、师生讨论重点问题,理解历史、见解历史)探究1:从衣、食、住、俗四个方面列举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解题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思路引领:列举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答案提示: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探究2

9、:分析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解题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原因。思路引领:分析外因和内因。答案提示(两种种表达方式):表一:具体原因归纳一:时期近 代现 代原因(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1)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2)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3)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4)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等)(5)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探究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

10、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搜集了两种观点(依据进程时间选做):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旧的文化显然已不合时宜,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是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在今天这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应秉承“去其

11、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学习外来文化,同时认真甄别,为我所用;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三】精讲点拨1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切点:从服装的功能切入(美化、保暖、身份、实力等等)解答: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主要区别?切点:吃西餐、吃中餐所用餐具和不同?(刀叉、筷子)解答:(1)中西方文明的起源不同,中国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食物以植物类为主,

12、进食以饭和纤维类食物居多,用筷子。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食物以海岸生物为主,刀叉方便进食。 (2)中餐重“口味”、西餐重“营养”,这都是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追求。3.维新派为什么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切点:“辫子”“缠足”与工业文明需求之间的矛盾。解答:从经济上看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4.“缠足”的起源,审美四层次。“缠足”的起源:南唐后主李煜乃徐州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的一生除了拥有传世千秋的诗词外,还拥有艳绝天下的红颜知己,因此在南唐的后宫中,每日彩蝶飞舞于花间,蜻蜓点水于湖面,美人们如云似霞,个个花枝招展。而在这众多的美人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一个叫做窅娘的年轻女子

13、。窅(yo)娘此时正值二八青春,容貌秀丽,体态袅娜,能歌善舞,李煜自然是另眼相看,别样对待。 为了让窅娘跳舞时显现婀娜多姿的风韵体态,李煜便派人在宫中建起了一朵六尺高的大莲花,并在上面装饰了各种宝物,还佩上细带缨络,中间镶上莲朵。李煜还命人将窅娘的双足用布带缠裹起来,使足尖像月牙一般,然后让窅娘在莲花上凌波高歌,飞旋起舞。窅娘也不负众望,每每在莲花上歌舞时,都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这使李煜对窅娘更是呵护有加,一时宠冠后宫。唐缟有诗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就是以好花喻人,以新月喻足,来描写窅娘的美丽。 自此以后,窅娘名声大振,后宫之人纷纷仿而效之,“缠足”一下子便风行了起来

14、,渐渐地由宫中传遍整个京师,后来又风行了南唐全国,女人无不以“缠足”为美。南唐灭亡后,宋朝的女子纷纷仿效南唐的女子,缠起足来,而且越缠越紧,越缠越小,直至出现后人所说的“三寸金莲”。北宋诗人苏轼有一首菩萨蛮就是咏赞这种“三寸金莲”之美的,其中下半阕曰:“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可见,“缠足”之风这时已风靡北宋民间了。 审美“病态”:马未都谈中国人审美四个层次(百家讲坛)中国人审美四个层次人群分布呈金字塔形。 四个层次由下往上依次是:(1)艳俗:比如农村的大花布被单,流行歌曲等(2)含蓄:比如唐诗宋词等(3)矫情:比如毕加索的画(4)病态:比如缠足、金鱼、太湖石、病梅,

15、哈巴狗层次越高人数越少,不过到了病态一层,审美观念往往对社会有一种爆炸效应,将病态美的审美情趣辐射到大众,从而风靡社会。简单说吧,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审美格调就是艳俗和病态,所以刘德华和芙蓉JJ一样流行,唐诗宋词就不流行,喜欢毕加索的人就更少。5辛亥革命期间的“断发易服”为何具有反清色彩. 答:蓄辫的历史,辫子的含义6。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说明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特征(不平衡)。答:时间上看:1978年后,变化最快、变化最大。 空间上看:城市比农村变化快、变化大,沿海比内地变化快、变化大。7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实质。答:实质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16、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8。结合必修1(政治文明史)、必修2(物质文明史)的相关内容,淡淡你对“近(现代)代化”内涵的理解。答:政治:民主化 经济: 工业化 生活:丰富化 习俗:文明化【四】 本课小结(两种方案,依据进程时间选择运用)1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变化时间历史背景变化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 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

17、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本课要旨 (1)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

18、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五】反馈训练(依据进程时间确定课上和课后完成量)(一)单项选择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答案:C2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