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2、群体心理3、组织心理4、领导心理二、当代管理理论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马奇3、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4、经验主义学派:杜拉克、戴尔5、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特6、管理科学派:伯法三、霍桑实验1、霍桑实验1924-1932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研究群体试验2 、霍桑实验结论 人是社会人 效率取决于士气 非正式群体 新型领导:善于倾听和沟通四、管理中的人性假设1、经济人2、社会人3、自我实现人4、复杂人5、XY 理论6、超 Y 理论第二章 研究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与联系性3、发展性二、测量类别1、定类测量:2、定序测量3、

2、定距测量4、定比测量三、信度类别复测信度折半信度复本信度四、效度类别 表面效度: 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 准则效度:五、基本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 二 ) 访谈法(三)问卷法(四)测验法(五)实验法六、现场研究类别1、现场实验研究2、现场调查研究3、现场观察研究七、现场研究步骤1、现场研究抽样2、收集数据资料3、数据的整理和分析4、撰写报告前言、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结论、 讨论八、调查问卷的种类1、开方式问卷2、封闭式问卷式3、半封闭式九、问卷基本内容1、标题和前言2、问题和答案3、编码4、结束语:感谢十、问卷编制的基本程序1、明确研究问题2、确定问题类型以及问卷的种类3、收集材料、编写

3、题目4、问卷的测试5、问卷的定稿6、问卷的评价十一、个案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2、研究分析的深入性十二、个案研究方法分类(一)根据研究目的分类1、探索性个案研究2、描述性个案研究3、解释性个案研究4、评价性个案研究(二)根据研究对象分类1、个体研究2、群体研究(三)根据综合因素分类1、追踪法2、追因法3、临床法十三、个案研究报告撰写 案例事件描述:时间、地点、人物、 过程、结果 案例理论分析:理论依据,软广告理 论。此为重点 案例评议:自评,改进意见。十四、个案研究法的实施1、直接观察法2、个别谈话法3、心理测量法4、问卷法5、作品分析法6、家庭访问法7、体格检查法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本

4、理论一、心理学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5、精神分析6、人本主义7、认知二、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三、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再认回忆四、认知过程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5、想象五、感觉 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六、感觉分类 外部感觉 ( 视、听、嗅、味、肤 ) ;本 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 ;机体感 觉(内脏如饥、渴)七、知觉 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八、知觉特点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九、知觉分类知觉对象: 对物的知觉与对人的知觉 是否符合实际:正确知觉与错觉 知觉对象性质:单纯知觉( 视、听、 嗅、味、肤)和复杂知觉

5、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 距离大小形状深度十、记忆 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映十一、记忆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十二、识记的分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 义识记。十三、记忆种类 记忆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 绪记忆、运动记忆 储存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1 秒)、长时记忆十四、思维 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及规 律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十五、思维过程 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十六、思维品质广阔性 深刻性 敏捷性 逻辑性 独立性 灵活性十七、想象 想象:人脑对表象加工,形成新形象十八、表象 头脑保存的形象十九、想象分类有无预定目的:无意想象、有意想象1,一J

6、-;=i=/ rHf二十七、需要新颖性: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渴求。 缺乏某种 东西的欲求。二十、情感主观体验, 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二十八、动机间的关系的反映。推动人活动,达到目标的内在驱动力。二十一、情绪的基本状态(1)心境二十九、兴趣分类(2)激情起因:直接兴趣(过程)间接兴趣(结(3)应激。果)效能:积极兴趣与消极兴趣二十二、意志时间:稳定兴趣与短暂兴趣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范围:广阔兴趣与狭窄兴趣二十三、意志特点三十、个性心理特征(1)预定目的1、气质(2)克服困难2、能力( 3)支配行为:发动或制止行为3、性格5、信念二十四、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

7、毅性(4)自制性 二十五、个性心理 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二十六、个性的倾向性1、需要2、动机3、兴趣4、理想三十一、气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 活性、指向性等。三十二、能力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 影响活 动效果的个性心理三十三、性格 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三十四、心理与脑的关系1、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是脑的功能第四章 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定义 人际知觉,根据他人外在表现,推测 他人心理状态。二、社会认知内容(一)对他人的认知1、面部表情2、姿势3、言语表情(副语言)4、目光(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三

8、)自我认知 - 自我1、物质自我2、社会自我3、精神自我三、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的影响1、认知对象的特征2、认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3、动态与静态4、重复性5、新奇和熟悉6、认知对象价值7、认知对象的组合方式(二)主观因素的影响1、生理条件2、兴趣3、需要与动机4、知识和经验5、心境6、个性特征(三)情境因素的影响四、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最初得到的信息印象深刻五、近因效应 时间和空间最近的信息,印象深刻。六、晕轮效应 从一个人的个别品质进行全面评价。 以偏概全七、定型效应 刻板印象。 对各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看 法。八、线索偏差 被对方设置的假象所迷惑。九、归因 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

9、原因 分析。十、韦纳归因模型4 因素:能力、 努力程度、 工作难度、 机遇或运气3 个向度: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十一、凯利归因理论1、一贯性2、一致性3、区别性第五章 个性一、气质学说( 5 种) 中医的阴阳说 内经的五行说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希波克拉底的四液说克雷奇默尔的体型说 古川竹二的血型说 柏尔曼的激素说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二、气质体液说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三、气质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气质的评价1、无好坏之分2、任何气质都可成功3、气质影响活动效率(二)气质与工作选择1、员工的气质要求2、管理者的气质要求3、气质的互补(三)气质与员工教育四、能力分类 一

10、般能力:智力,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特殊能力五、能力的差异(一)能力水平差异(二)能力类型差异(三)能力表现年龄差异六、性格特点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持续性七、性格的特征(一)对现实态度(二)性格的意志特征(三)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性格的理智特征八、性格的类型(一)功能优势说 培因: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二)内外倾向说 荣格: 内倾、外倾、中间(三)独立 - 顺从说(四)情绪说A型B型C型D型E型第六章 激励一、激励 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二、满足需要的原则1、现实性原则2、利益兼顾原则。3、按劳分配原则4、多样化原则三、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工作丰富化2、工作扩

11、大化3、弹性工作时间四、期望模式七、挫折 行为受到阻碍,目标无法实现,感受 到挫败、失意。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与奖励斩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五、目标管理 组织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 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 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六、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1、有完整的目标体系2、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3、强调自我控制4、注重管理实效七、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1、领导者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2、分配制度不合理3、过高估计自己4、对公平的认识差异八、精神激励(1)目标激励(2)工作激励(3)荣誉激励(4)情感激励(5)信任激励( 6)民主激励:员工参与决策第七章 情绪与挫

12、折一、情绪的特性1、生理特性2、外显特性3、两极性4、情境性二、情绪的两极性 极性:正与负 性质:积极与消极 对敌人愤怒负的积极的情绪 强度:强与弱 紧张:紧张与松弛三、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1、客体与需要的关系2、客体与预期的关系3、认知评价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1、生理调节2、情绪体验调节3、行为调节4、认知调节5、人际调节五、EQ: 沙洛维、梅耶尔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六、管理中不良情绪的调节(一)排遣宣泄法(二)理智消解法(三)转移抽离法(四)升华法(五)自慰法(六)生理调息法积极:挫折激发力量,逆境中崛起 消极:痛

13、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 - 抑郁 八、挫折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二)主观因素1、生理条件2、动机冲突3、动机强烈程度4、抱负水平5、挫折容忍力。九、挫折的行为表现(一)攻击行为1、直接攻击2、转向攻击(二)退化行为(三)固执(四)冷漠(五)不安十、心理防卫机制(一)文饰作用(二)逃避作用(三)替代作用(四)投射作用(五)表同作用(六)反向作用十一、应激一般适应综合症。 一种高度紧张的情 绪状态, 对意外刺激所作的适应性反 应。一)环境因素二)组织因素三)群体因素四)个体因素第八章 态度一、态度 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 稳定的心 理结构,使人处于准备状态,具有行 为

14、的倾向性。二、态度的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意向成分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1、态度本身的协调性2、态度的强烈程度3、动机4、情景压力四、态度形成、改变的具体过程1、顺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五、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一)刺激反应及强化理论(二)认知均衡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六、态度测量方法(一)态度量表法十二、引起工作应激的原因1、等距量表法2、总加量表法3、社会距离表法(二)行为观察法(三)自由反应法1、问答法2、语句完成法3、投射法(四)生理反应法七、改变态度的方法(一)信息传播者因素1、可靠性(专长性) 、2、可信性品格3、吸引力或

15、喜爱性(二)信息因素1、单方面或双方面传播2、恐惧诉求3、活动4、群体规定(三)接受者因素1、接受者原有态度2、个性特征八、工作满意度 个体对工作一般性满足与否的态度2、组织规模3、领导风格十一、提高工作满意度的途径与方法(一)创造公平的组织氛围(二)改善工作性质(三)营造和谐自由、关爱员工的组 织文化(四)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十二、组织承诺 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 愿意为 组织的利益出力, 并希望保持该组织 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十三、组织承诺的成分1、情感承诺2、继续承诺3、规范承诺十四、组织承诺的决定因素1、文化价值因素2、管理因素九、工作满意度的维度1、工作条件2、人际特征十、影响工作

16、满意度的因素(一)员工个体因素1、年龄2、职业阶层3、教育4、个性与工作的匹配程度(二)环境因素1、组织前景第九章 群体心理基本问题一、群体特征 由几个人组成 共同目标 行为互动 认同感与归属感 行为规范 组织性:角色二、群体分类(一)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3、个体因素(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三)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四)松散群体、联合群体与集体(五)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六)固定群体与临时群体三、非正式群体 自发产生,没有正式规定,自然形成 首领四、非正式群体的类型1、按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分类( 1)利益型(2)情感型(3)爱好型(4)信仰型(5)亲缘型2、按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或效益分类(1)积

17、极型(2)中间型(3)消极型(4)破坏型3、按非正式群体成员构成分类(1)平行型(2)垂直型(3)混合型五、非正式群体对成员的作有1、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2、给成员以现实的帮助以提高成员 士气3、对成员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六、群体内聚力凝聚力, 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 成员之间相互的吸引力。 向心力和内 部团结双重含义七、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1)群体领导方式(2)群体规模(3)群体目标(4)奖励方式(5)群体成员的同质性(6)满足成员需要,对群体的依赖(7)群体成员间的沟通(8)其他因素:与外界隔离的群体、 面临外来威胁时, 群体的地位、 声誉、 成功经历。八、团队 对群体高度认同时,群体成为团

18、队。九、团队的类型1、解决问题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3、多功能型团队十、高效团队的特点(1)共同认同且明确的目标(2)适当规模(3)相互信任的氛围(4)配套的技能(5)良好的沟通(6)明确的角色和任务(7)恰当的领导(8)内外部的支持第十章 群体动力一、社会促进 他人同自己一起从事某种工作, 或因 为有他人存在而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二、社会干扰 他人在场对活动的干扰现象 三、竞争与合作的影响因素(一)动机的作用(二)彼此信任程度(三)信息交流(四)过去的经验(五)酬赏的形式 四、从众行为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 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 中多数人都一

19、致的现象。遵从行为 五、从众的原因 知觉歪曲 判断歪曲 行为歪曲 六、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群体规模2、群体的一致性3、群体中个体的地位4、个体的特征七、利他行为 不期(指)望任何外在酬赏的、自愿 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2、根据情境分类 非紧急情境下 紧急情境下 九、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 丧失个人身份和责任感, 从而产生一 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十、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1、匿名性2、责任分散3、自觉性减少十一、群体极化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 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十二、群体极化的原因1、谨慎被人轻视2、责任分散3、群体决策,信息多,敢于冒险4、

20、文化价值观。十三、服从 被迫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群体规范、 他人意志的行为。十四、不服从的主要表现1、抗拒2、消极抵制3、自由主义态度八、利他行为的分类1、根据形式分类 利他主义行为: 偿还行为第十一章 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分类(一)以达成关系的媒介划分1、亲缘人际关系2、趣缘人际关系3、业缘人际关系4、地缘人际关系(二)以交往的频率划分1、首属关系2、次属关系3、无关系(三)以交往距离划分 远距离交往 近距离交往(四)以交往的社会层次划分1、个人与个人的交往2、个人与集体的交往3、个人与社会交往集体与集体的交 往 二、人际关系的形态(一)稳定形态(二)互补形态(三)互利形态(四)强制形态(五

21、)障碍形态(六)冲突形态(七)封闭形态 三、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一)邻近吸引(二)频率吸引(三)魅力吸引(四)能力与特长吸引(五)相似性吸引1、年龄相似2、社会地位、经历和背景相似3、态度和价值观相似(六)赞扬和利他行为吸引(七)互补吸引(八)对等吸引(九)个性品质吸引四、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信息交流障碍(二)情感冲突(三)不良的个性品质五、人际关系测量的评价(一)社会测量钜矩阵表(二)人际关系图(三)人际关系指数六、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一)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二)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三)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处理能力第十二章人际沟通与冲突一、人际沟通 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二、人际沟通

22、特点1、通过语言进行2、不仅交流信息,还交流情感3、心理因素有重要意义4、特殊的沟通障碍三、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根据组织系统分类1、正式沟通2、非正式沟通(二)根据沟通方法分类1、口头沟通2、书面沟通(三)根据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否互换 分类1、双向沟通2、单向沟通四、正式沟通渠道轮式Y式链式圆式全通道式五、非正式沟通渠道集束式流言式偶然式单线式10%的人是小道消息的传播者六、PAC结构状态心理上的自我状态P 状态:父母自我状态。 A 状态:成 人自我状态。 C 状态:儿童自我状态。七、人际沟通的技巧(一)语言沟通技巧1、吐词清楚、语调恰当、音量合适2、语气平易近人3、语义准确、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23、、 形象生动(二)非语言沟通技巧1、衣着得体2、目光沉稳、热情自信3、身体语言温暖平等八、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1、语言表达能力2、思想差异3、心理因素4、沟通动机和意愿5、沟通方式和渠道九、改善人际沟通的注意事项 1、培养和提高人际敏感性2、对他人有包容的态度3、尊重客观事实4、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5、提高倾听的艺术十、冲突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思想斗争、 意见 分歧、争论和对抗,使内心或彼此关 系出现紧张状态。十一、群体冲突的类型 (一)个人内心的心理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 (二)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1、工作冲突 2、利益冲突:3、交往冲突4、认识冲突5、个性冲突(三)群体之间的冲突 十二、群体冲突的处理方法(一)传统的解决方法1、协商解决法2、仲裁解决法3、权力解决法 (二)二维空间模式 强制 克制即迁就 妥协 回避合作十三、群体冲突的处理技巧1、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