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特征_第1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_第2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_第3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_第4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注入水在河道中运动速度最快,注入水在河道中运动速度最快, 其次是在河坝内,最慢的是在席状砂、河道间等低渗透微相带。其次是在河坝内,最慢的是在席状砂、河道间等低渗透微相带。 注入水在注入水在河道河道中运动速度最快,其次是在中运动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河口坝河口坝内,内, 最慢的是在最慢的是在席状砂席状砂、河道间河道间等低渗透微相带。等低渗透微相带。 j19j19井正韵律油层水驱示意图井正韵律油层水驱示意图 反韵律油层反韵律油层高渗段位于顶部,在驱动力作用下,注入水易高渗段位于顶部,在驱动力作用下,注入水易 于流向上部高渗层段。同时,由于重力作用使水体向下渗于流向上部高渗层段。同时,由于重力作用使水

2、体向下渗 流。因此,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水驱厚度不断扩大,流。因此,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水驱厚度不断扩大, 下部中、低渗透层逐步受到水淹,下部中、低渗透层逐步受到水淹,水驱效率较高水驱效率较高。反韵律。反韵律 层多分布于河口坝、滩坝等相带,处于这两种相带上的油层多分布于河口坝、滩坝等相带,处于这两种相带上的油 井具有产量高、递减慢、含水上升速度低的特点。一般进井具有产量高、递减慢、含水上升速度低的特点。一般进 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低,主要赋存于上部层段。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低,主要赋存于上部层段。 j23j23井反韵律油层水驱示意图井反韵律油层水驱示意图 下图显示检下图显示检23井

3、剩余油分布特征。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及渗透井剩余油分布特征。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及渗透 率显示为反韵律层。电阻率曲线上,由于受底部钙质层影响反率显示为反韵律层。电阻率曲线上,由于受底部钙质层影响反 韵律形态不明显,饱和度参数上部平均为韵律形态不明显,饱和度参数上部平均为29.4%,下部平均,下部平均 48.9%,显示出该反韵律油层水淹相对比较均匀,但,显示出该反韵律油层水淹相对比较均匀,但上部层段上部层段 剩余油仍多于下部层段剩余油仍多于下部层段。 j23j23井多段多韵律油层水驱示意图井多段多韵律油层水驱示意图 多段多韵律的厚油层多段多韵律的厚油层水洗特点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水洗特点具有正

4、、反韵律的综合特点, 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反韵律之间。下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反韵律之间。下 图检图检23井井306318m层段为正韵律构成的多段多韵律油层,层段为正韵律构成的多段多韵律油层, 含水饱和度表现出三个正韵律油层水淹的特点。含水饱和度表现出三个正韵律油层水淹的特点。 沉积微相分层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0 15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束缚水 饱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5、% 100 0 含水饱和度/% 0 100 水淹级别 水下分支间湾 水下分支间湾 水下分支河道 水下分支河道侧翼 分支河道侧翼 分支河道 分支河道 1 2 3 4 5 6 7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中水淹 强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特强水淹 强水淹 中水淹 沉积微相分层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0 15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束缚水 饱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

6、度/% 0 100 水淹级别 水下分支河道 水下分支河道 水下分支河道 11 12 13 440 460 中水淹 弱-中水淹 特强水淹 沉积微相分层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0 15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束缚水 饱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度/% 0 100 水淹级别 水下分支间湾 水下分支间湾 水下分支河道 水下分支河道侧翼 分支河道侧翼 分支河道 分支河道侧翼 分支河道 分支河道侧翼

7、 水下分支河道 水下分支河道 水下分支河道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中水淹 强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强水淹 中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特强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中水淹 弱-中水淹 特强水淹 沉积微相分层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0 15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束缚水 饱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度/%

8、 0 100 水淹级别 水下分支河道 水下分支河道 水下分支河道 11 12 13 440 460 中水淹 弱-中水淹 特强水淹 不同韵律模型见水时水线图 (据韩大匡) 沉积单元中渗透率的差异沉积单元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 由于地层中渗透率的差异,注入水沿高渗透层驱进。注入由于地层中渗透率的差异,注入水沿高渗透层驱进。注入 水很难波及到低渗区域,从而导致厚地层顶部剩余油富集。水很难波及到低渗区域,从而导致厚地层顶部剩余油富集。 是层内渗透率(主要是水平渗是层内渗透率(主要是水平渗 透率)的垂向变化程度,是定量描述层内非均质性的主要透率)的垂向

9、变化程度,是定量描述层内非均质性的主要 内容。层内渗透率的变化和差异是构成层内非均质的主要内容。层内渗透率的变化和差异是构成层内非均质的主要 原因,是控制层内水洗厚度原因,是控制层内水洗厚度 的主要因素。的主要因素。 k nkk v n i i k /)( 2 1 层内非均质程度层内非均质程度主要采用三个指标,即渗透率变异系主要采用三个指标,即渗透率变异系 数(数(v vk k)、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s sk k)、级差()、级差(n nk k),这三个),这三个 指标反映储层层内渗透率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储指标反映储层层内渗透率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储 层层内渗透率

10、离散程度越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越强。层层内渗透率离散程度越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越强。 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v vk k )指渗透率标准偏差与渗透率平指渗透率标准偏差与渗透率平 均值的比值,均值的比值,反映样品偏离整体平均值的程度反映样品偏离整体平均值的程度,vk0,该,该 值越小,储层越均质;该值越大,非均质性越强,值越小,储层越均质;该值越大,非均质性越强,vk=0 时为理论均匀型,时为理论均匀型, 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s sk k)指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极大值与其平指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极大值与其平 均值的比值,均值的比值,sk1,数值越小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小,数值越小说

11、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小, 驱油效果较好,相反突进系数越大,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驱油效果较好,相反突进系数越大,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 化较大,非均质性较强,边、底水易由高渗段窜进,化较大,非均质性较强,边、底水易由高渗段窜进, 波及体积小,驱油效果较差。波及体积小,驱油效果较差。 渗透率级差(渗透率级差(n nk k)是是反映渗透率变化幅度的重要参数反映渗透率变化幅度的重要参数,即,即 渗透率绝对值的差异程度,用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渗透率绝对值的差异程度,用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 最小值之间的比值来表示,最小值之间的比值来表示,nk1, 数值越大,非均质性越强,数值数值越大,非均质性越强,数值

12、越接近于越接近于1,储层越均值。,储层越均值。 min max k k n k k k s k max 层组层组层号层号 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vk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sk渗透率级差渗透率级差nk maxmaxminminavgavgmaxmaxminminavgavgmaxmaxminminavgavg 1 11 1 2 2 0.69 0.69 0.67 0.67 0.68 0.68 3.28 3.28 2.60 2.60 2.94 2.94 34.23 34.23 14.06 14.06 24.15 24.15 3 3 0.91 0.91 0.53 0.53 0.76 0.7

13、6 3.13 3.13 2.20 2.20 2.69 2.69 43.11 43.11 12.54 12.54 22.55 22.55 4 4 1.29 1.29 0.37 0.37 0.84 0.84 5.89 5.89 1.59 1.59 3.54 3.54 45.40 45.40 2.29 2.29 23.59 23.59 2 25 5 6 6 1.15 1.15 0.75 0.75 0.88 0.88 3.34 3.34 2.10 2.10 2.82 2.82 35.52 35.52 8.44 8.44 19.44 19.44 7 7 1.15 1.15 0.56 0.56 0.76

14、0.76 4.57 4.57 1.97 1.97 3.03 3.03 30.58 30.58 12.92 12.92 18.45 18.45 3 38 8 9 9 0.80 0.80 0.46 0.46 0.59 0.59 3.78 3.78 1.61 1.61 2.40 2.40 19.43 19.43 3.15 3.15 11.53 11.53 1010 1.09 1.09 0.75 0.75 0.88 0.88 4.34 4.34 2.38 2.38 3.29 3.29 57.04 57.04 14.20 14.20 31.75 31.75 4 41111 1.13 1.13 0.72

15、0.72 0.93 0.93 6.15 6.15 2.98 2.98 4.18 4.18 42.49 42.49 10.85 10.85 26.46 26.46 1212 1.13 1.13 0.87 0.87 0.98 0.98 3.97 3.97 1.50 1.50 2.87 2.87 95.08 95.08 2.52 2.52 40.09 40.09 1313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0 15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16、 束缚水 饱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度/% 0 100 水下分支河道侧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中水淹 强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特强水淹 强水淹 中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特强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中水淹 弱-中水淹 特强水淹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0 15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束缚水 饱

17、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度/% 0 100 11 12 13 440 460 中水淹 弱-中水淹 特强水淹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0 15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束缚水 饱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度/% 0 100 水下分支河道侧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中水淹 强水

18、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特强水淹 强水淹 中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特强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中水淹 弱-中水淹 特强水淹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0 15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束缚水 饱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度/% 0 100 11 12 13 440 460 中水淹 弱-中水淹 特强水淹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19、 0 15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束缚水 饱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度/% 0 100 水下分支河道侧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中水淹 强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特强水淹 强水淹 中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特强水淹 弱-中水淹 强水淹 中水淹 弱-中水淹 特强水淹 自然电位/(mv) -50 0 声波/(s.m-1) 200 600 自然伽马/api 0 150

20、 深度 (m) 深侧向电阻率/(.m) 0 100 浅侧向电阻率/(.m) 0 100 孔隙度/% 0 50 渗透率/% 0 500 束缚水 饱和度/% 0 100 含油饱和度/% 100 0 含水饱和度/% 0 100 11 12 13 440 460 中水淹 弱-中水淹 特强水淹 高渗层水驱油效率高,低渗层中则有剩余油分布高渗层水驱油效率高,低渗层中则有剩余油分布 注采井组内注采井组内分布稳定的夹层分布稳定的夹层,将厚油层细分成若干个,将厚油层细分成若干个 流动单元,易形成多段水淹。若流动单元,易形成多段水淹。若夹层分布不稳定夹层分布不稳定,则表现,则表现 为注入水下窜为注入水下窜(重力作

21、用重力作用),不稳定夹层越多,其间油水运,不稳定夹层越多,其间油水运 动和分布也就越复杂。夹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和毛细管力动和分布也就越复杂。夹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和毛细管力 的作用,对于正韵律、块状厚油层来说,夹层有利于提高的作用,对于正韵律、块状厚油层来说,夹层有利于提高 注入水纵向波及系数,而对反韵律油层则不利于下部油层注入水纵向波及系数,而对反韵律油层则不利于下部油层 的动用。的动用。 不稳定夹层的位置不同,水线推进形态各异,造成水不稳定夹层的位置不同,水线推进形态各异,造成水 淹状况的复杂性。淹状况的复杂性。当只是注入水井有夹层,夹层越长越有当只是注入水井有夹层,夹层越长越有 利于上部水

22、驱,在一定注采井距内,夹层长度达到井距之利于上部水驱,在一定注采井距内,夹层长度达到井距之 半,上、下层水线推进距离就很接近;当只是油井有夹层,半,上、下层水线推进距离就很接近;当只是油井有夹层, 水线前缘遇到夹层以后,就沿着夹层分段推进,夹层越长水线前缘遇到夹层以后,就沿着夹层分段推进,夹层越长 水淹厚度越大。在夹层分布不稳定的注采井组内,底部水水淹厚度越大。在夹层分布不稳定的注采井组内,底部水 淹严重。淹严重。 利用泥质夹层划分单砂体示意图利用泥质夹层划分单砂体示意图(d22-2井第井第3小层)小层) 泥质夹层。泥质夹层。多期次叠加的复合河道中,泥质夹层代表了一期河多期次叠加的复合河道中,

23、泥质夹层代表了一期河 道沉积结束到下期河道沉积开始之间短暂的细粒物质沉积。这道沉积结束到下期河道沉积开始之间短暂的细粒物质沉积。这 种泥质夹层是识别两期河流沉积的重要标志,在横向上往往不种泥质夹层是识别两期河流沉积的重要标志,在横向上往往不 稳定,追溯对比泥质夹层有一定难度,有时泥质夹层较薄,测稳定,追溯对比泥质夹层有一定难度,有时泥质夹层较薄,测 井曲线上常表现出物性夹层的特点。下图井曲线上常表现出物性夹层的特点。下图382 m处微电极明显回处微电极明显回 返,幅度差减小,综合其他特征判定为一泥质夹层。返,幅度差减小,综合其他特征判定为一泥质夹层。 利用钙质夹层划分单砂体示意图利用钙质夹层划

24、分单砂体示意图(d20-1.1井第井第4小层)小层) 钙质层。钙质层。钙质层一般是局限、浅水、蒸发环境产物,尤钙质层一般是局限、浅水、蒸发环境产物,尤 其是复合砂岩中部含钙,代表了一期河道发育后,原河床水体其是复合砂岩中部含钙,代表了一期河道发育后,原河床水体 不流畅,长期处于浅水蒸发环境,形成钙质层;当后期洪水到不流畅,长期处于浅水蒸发环境,形成钙质层;当后期洪水到 来时,除已有河床充满水外,原废弃河床再次复活,形成新的来时,除已有河床充满水外,原废弃河床再次复活,形成新的 浅河道,带来砂质沉积覆盖在钙质层上。另外一种钙质层出现浅河道,带来砂质沉积覆盖在钙质层上。另外一种钙质层出现 在砂岩顶

25、底面,多为成岩阶段的产物,在泉四段砂岩中底钙比在砂岩顶底面,多为成岩阶段的产物,在泉四段砂岩中底钙比 较常见。较常见。 利用电测曲线形态变化划分单砂体利用电测曲线形态变化划分单砂体(d34-16井第井第6小层)小层) 物性夹层或均一叠加砂岩电测曲线突变。物性夹层或均一叠加砂岩电测曲线突变。复合河道砂的复合河道砂的 复杂性在于多期次河道冲刷充填叠加。但是,由于两期河流气复杂性在于多期次河道冲刷充填叠加。但是,由于两期河流气 候、物源、坡降(局部坡降)、流速、流量、输砂量等方面的候、物源、坡降(局部坡降)、流速、流量、输砂量等方面的 差异,造成河道砂体粒径、分选性、储集层物性等的差别,反差异,造成

26、河道砂体粒径、分选性、储集层物性等的差别,反 映在微电极和深、浅侧向测井曲线上出现一个台阶,这种台阶映在微电极和深、浅侧向测井曲线上出现一个台阶,这种台阶 的接触面可认为是沉积间断面(物性夹层)。的接触面可认为是沉积间断面(物性夹层)。 0% 20% 40% 60% 80% 0-0.20.2-0.4 0.4-0.6 0.6-0.80.8-1 夹层频率(层/m) 百分比() 0% 10% 20% 30% 40% 0-55-10 10-15 15-20 20-25 25-30 夹层密度() 百分比() 工区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工区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 较小,夹层频率一般在较小,夹层频率一般在0.2 0

27、.4层层/m,夹层密度一般在,夹层密度一般在5 15%之间,说明从夹层之间,说明从夹层 角度考虑各单砂体层内非均角度考虑各单砂体层内非均 质性较强质性较强。 井号单砂体nhhfshdsh井号 单砂体 nhhfshdsh q4-210.4680.135.75%q4-11220.82 4.25 0.4719.29% q4-3110.42.14 0.4718.69%q4-1320.7670.2910.86% q4-3220.553.06 0.6517.97%q4-3120.84 6.92 0.2912.14% q4-620.643.80.5316.84%q4-3210.32 3.48 0.299.2

28、0% q4-7221.345.49 0.3624.41%q4-620.96120.178.00% q4-10110.231.59 0.6314.47%q4-7210.24 5.26 0.194.56% q4-10210.243.21 0.317.48%q4-3120.74 7.11 0.2810.41% q4-12110.44.07 0.259.83%q4-4110.42 2.85 0.3514.74% q4-12220.76.53 0.3110.72%q4-620.78 7.4 0.2710.54% q4-230.88140.216.29%q4-7120.78 5.14 0.3915.18%

29、 q4-3110.342.38 0.4214.29%q4-7231.56 6.74 0.4523.15% q4-3220.3840.509.50%q4-910.52 5.2 0.1910.00% q4-610.287.60.133.68%q4-10110.3 2.68 0.3711.19% q4-7110.34.13 0.247.26%q4-10210.82 4.72 0.2117.37% q4-920.626.40.319.69%q4-4210.53.6 0.2813.89% q4-10210.283.75 0.277.47%q4-7120.72 6.34 0.3211.36% q4-111

30、10.182.54 0.397.09%q4-931.1260.5018.67% q4-11220.826.26 0.3213.10%q4-10210.48 2.4 0.4220.00% q4-12110.222.88 0.357.64%q4-3110.39 2.51 0.4015.54% q4-1310.480.135.00%q4-3220.54 2.49 0.8021.69% q4-3110.463.94 0.2511.68%q4-4120.38 6.19 0.326.14% q4-3210.124.86 0.212.47%q4-4210.4 2.91 0.3413.75% q4-4120.

31、944.15 0.4822.65%q4-620.68.2 0.247.32% q4-4210.362.45 0.4114.69%q4-7210.33 4.04 0.258.17% q4-7110.563.78 0.2614.81%q4-810.35.2 0.195.77% q4-10210.385.40.197.04%q4-11241.19 4.56 0.8826.10% q4-11110.54.75 0.2110.53%q4-12210.3 3.33 0.309.01% t26 t37 t38 t25 z7-8 f3-20 f3-28 t26 扶余油田中区夹层参数表扶余油田中区夹层参数表 储

32、层中的裂缝既起到储集空间的作用,又起到渗流通储层中的裂缝既起到储集空间的作用,又起到渗流通 道的作用。道的作用。裂缝的发育程度和油井的生产状况有很大不同,裂缝的发育程度和油井的生产状况有很大不同, 数值模拟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数值模拟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裂缝的分布总是具裂缝的分布总是具 有明显的方向性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是主地应力方向引起),(主要是主地应力方向引起),其中大裂其中大裂 缝通常是注入水驱替的主要方向,在此方向上与大裂缝连缝通常是注入水驱替的主要方向,在此方向上与大裂缝连 通的各种储集空间驱油效果较好。通的各种储集空间驱油效果较好。同时有效裂缝的展布方同时有效裂缝的展

33、布方 向也是注入水流推进的主要方向。因此,大裂缝发育的高向也是注入水流推进的主要方向。因此,大裂缝发育的高 渗透区块水淹比较严重,中小裂缝发育的低渗透区块剩余渗透区块水淹比较严重,中小裂缝发育的低渗透区块剩余 油饱和度比较高。油饱和度比较高。油藏裂缝参数分布与剩余油参数分布之油藏裂缝参数分布与剩余油参数分布之 间的关系和规律如下:间的关系和规律如下: (1)凡凡孔隙度孔隙度、裂缝密度裂缝密度和和裂缝开度裂缝开度皆大者,剩余油厚度最小。皆大者,剩余油厚度最小。 属于大洞、大裂缝发育区域。属于大洞、大裂缝发育区域。 (2)对于对于孔隙度孔隙度、裂缝密度裂缝密度皆大,而皆大,而裂缝开度裂缝开度小的区

34、域,其剩小的区域,其剩 余油厚度最大或较大。微、小裂缝在起作用,属于微、小裂缝余油厚度最大或较大。微、小裂缝在起作用,属于微、小裂缝 发育区域。孔隙度大的层段、开度不一定大。发育区域。孔隙度大的层段、开度不一定大。 (3)对于对于孔隙度孔隙度、裂缝密度裂缝密度和和裂缝开度裂缝开度皆小者,剩余油厚度也皆小者,剩余油厚度也 很小,属于裂缝极不发育的单纯岩块区域。很小,属于裂缝极不发育的单纯岩块区域。 (4)对于对于裂缝开度裂缝开度较大而较大而孔隙度孔隙度和和裂缝密度裂缝密度中等的区域,剩余中等的区域,剩余 油厚度中等。油厚度中等。 (5)对于对于孔隙度孔隙度最大、最大、裂缝密度裂缝密度中等、中等、

35、裂缝开度裂缝开度中下等值的区中下等值的区 域,剩余油厚度大,属于岩块和微裂缝发育区域。域,剩余油厚度大,属于岩块和微裂缝发育区域。 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微构造微构造指指 的是由于古地形和对油藏顶部的压实作用所引起的部分或的是由于古地形和对油藏顶部的压实作用所引起的部分或 微小波动而造成的结构。在重力作用下,这种微结构将会微小波动而造成的结构。在重力作用下,这种微结构将会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层中注入水的流动。如果在正微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层中注入水的流动。如果在正微构造 的顶部没有钻井,那么剩余油将会残留在这里。的顶部没有钻井,那么剩余油

36、将会残留在这里。 此外,断层的阻隔可能引起注采体系的不完整,从而此外,断层的阻隔可能引起注采体系的不完整,从而 导致断层和注入井的另一侧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导致断层和注入井的另一侧存在大量的剩余油。 在在曲流河道曲流河道油藏中,除了上述因素外,河道砂体边缘油藏中,除了上述因素外,河道砂体边缘 上倾岩性尖灭、废弃的河道充填、低渗透岩相带、微观不上倾岩性尖灭、废弃的河道充填、低渗透岩相带、微观不 均一性都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在均一性都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在漫滩环境漫滩环境的结构的结构 单元、单元、决口扇决口扇的生油油藏的生油油藏、决口水道决口水道、细粒岩床细粒岩床和和天天然堤 中孔隙度和

37、渗透率都比较低,规模也比在曲流河道油藏中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比较低,规模也比在曲流河道油藏中 的要小,它们形成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很不理想,难以开采。的要小,它们形成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很不理想,难以开采。 注水:注水:利用注水井把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利用注水井把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 的措施称为注水。的措施称为注水。 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油层本身能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油层本身能 量将不断地被消耗,致使油层压力不断地下降,地下原油量将不断地被消耗,致使油层压力不断地下降,地下原油 大量脱气,粘度增加,油井产量大大减少,甚至会停喷停大量脱气,粘度增加,

38、油井产量大大减少,甚至会停喷停 产,造成产,造成地下残留大量死油地下残留大量死油采采不出来。为了弥补原油采出不出来。为了弥补原油采出 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 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必须对油田进行注水。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必须对油田进行注水。 油田注水方式:油田注水方式:即注采系统,指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即注采系统,指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 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 边缘注水:注水井布在油藏的边水区内,或油水过渡带边缘注水:注水井布在油藏的边水区内,或油水过渡带

39、内,或含油边界以内不远的地方。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内,或含油边界以内不远的地方。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 水和边内注水三种;水和边内注水三种; 切割注水;切割注水; 面积注水:指将注水井和采油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面积注水:指将注水井和采油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 度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区内进行注水和采油的注水方式。度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区内进行注水和采油的注水方式。 可分五点法注水,七点法注水,歪七点法注水,四点法注可分五点法注水,七点法注水,歪七点法注水,四点法注 水及九点法注水等。水及九点法注水等。 三点法:三点法: 按正三角形井网布置的相邻两排采油井之间为一排采油井与注按正三角形井网布置的相

40、邻两排采油井之间为一排采油井与注 水井相间的井排,这种注水方式叫三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与水井相间的井排,这种注水方式叫三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与 周围六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两口注水井影响。其注采周围六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两口注水井影响。其注采 井数比为井数比为 1 1:3 3。 四点法:四点法: 按正三角形井网布置的每个井排上相邻两口注水井之间夹两口按正三角形井网布置的每个井排上相邻两口注水井之间夹两口 采油井,由三口注水井组成的正三角形的中心为一口采油井,采油井,由三口注水井组成的正三角形的中心为一口采油井, 这种注水方式叫四点法注水。这种注水方式叫四点法注水。 每口注水井与周围六

41、口采油每口注水井与周围六口采油 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三口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三口 注水井影响。其注采井数注水井影响。其注采井数 比为比为 1 1:2 2。 五点法:五点法: 采油井排与注水井排相间排列,由相邻四口注水井构成的正方采油井排与注水井排相间排列,由相邻四口注水井构成的正方 形的中心为一口采油井,或由相邻四口采油井构成的正方形的形的中心为一口采油井,或由相邻四口采油井构成的正方形的 中心为一口注水井,这种注水方式叫五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中心为一口注水井,这种注水方式叫五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 与周围四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四口注水井影响。其注与周围四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四口注水

42、井影响。其注 采井数比为采井数比为 1 1:1 1。 七点法:按正三角形井网布置的每个井排上相邻两口采油井之七点法:按正三角形井网布置的每个井排上相邻两口采油井之 间夹两口注水井,由三口采油井组成的正三角形的中心为一口间夹两口注水井,由三口采油井组成的正三角形的中心为一口 注水井,这种注水方式叫七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与周围三口注水井,这种注水方式叫七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与周围三口 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六口注水井影响。其注采井数比为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六口注水井影响。其注采井数比为 2:1。 九点法:按正方形井网布置的相邻两排注水井排之间为一排采九点法:按正方形井网布置的相邻两排注水井排

43、之间为一排采 油井与注水井相间的井排。这种注水方式叫九点法注水。每口油井与注水井相间的井排。这种注水方式叫九点法注水。每口 注水井与两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八口注水井影响。其注水井与两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八口注水井影响。其 注采井数比为注采井数比为 3:1。 反九点法注水反九点法注水 invert nine-spot water flooding 按正方形井网布置的相邻两排采油井排之间为一排采油井与注按正方形井网布置的相邻两排采油井排之间为一排采油井与注 水井相间的井排。这种注水方式叫反九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水井相间的井排。这种注水方式叫反九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 与八口采油井相关,每

44、口采油井受两口注水井影响。其注采井与八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两口注水井影响。其注采井 数比为数比为 1:3。 在所有的开发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所有的开发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采系统的完善注采系统的完善 程度程度以及它和地质因素的处理关系以及它和地质因素的处理关系。 不稳定砂体分布不稳定砂体分布、小砂体小砂体或或井网控制程度低井网控制程度低都可能导都可能导 致注采系统的不完善致注采系统的不完善(没有生产井或没有注入井没有生产井或没有注入井),从而形,从而形 成剩余油。成剩余油。注采关系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注采关系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主流线上的地层发生严重水侵,

45、而在非主流线上的在主流线上的地层发生严重水侵,而在非主流线上的 地层则水侵程度较轻。当地层性质不发生变化时,水驱井地层则水侵程度较轻。当地层性质不发生变化时,水驱井 网也对剩余油的分布起着很大的影响。网也对剩余油的分布起着很大的影响。 井网密度越大,水驱控制程度越高,则注入水波及系井网密度越大,水驱控制程度越高,则注入水波及系 数越高,剩余油富集部位越少。数越高,剩余油富集部位越少。不同井网形式的面积注水不同井网形式的面积注水 波及系数大小也不一样。在线性井网模式下,如果地层性波及系数大小也不一样。在线性井网模式下,如果地层性 质沿注入井方向变化很大,则甚至在两口注入井之间都有质沿注入井方向变

46、化很大,则甚至在两口注入井之间都有 可能存在剩余油。可能存在剩余油。剩余油富集区通常位于两口生产井的中剩余油富集区通常位于两口生产井的中 线上。线上。然而在然而在四点法四点法面积井网中,甚至在稳定地层条件下,面积井网中,甚至在稳定地层条件下, 剩余油可以存在于注入井之间的压力平衡区域。剩余油可以存在于注入井之间的压力平衡区域。 早期的各种实验表明,见水时早期的各种实验表明,见水时七点法七点法和和五点法五点法面积波面积波 及系数较大,及系数较大,反九点法反九点法最低。当井网不完善或不规则,或最低。当井网不完善或不规则,或 一套井网开采多个油层段时,加上油层平面、纵向非均质一套井网开采多个油层段时

47、,加上油层平面、纵向非均质 的影响,则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剩余油富集部位。的影响,则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剩余油富集部位。 (1)(1)岩石润湿性岩石润湿性 从油藏的层次性来看,宏观层次的润湿特性是微观孔从油藏的层次性来看,宏观层次的润湿特性是微观孔 隙水平润湿非均质性的表现,隙水平润湿非均质性的表现,油层润湿性是油层表面润湿油层润湿性是油层表面润湿 性的总和性的总和。对于实际含油区来说,一般认为,。对于实际含油区来说,一般认为,初始含水饱初始含水饱 和度高的区域表现出水润湿性和度高的区域表现出水润湿性,而,而初始水饱和度低的区域初始水饱和度低的区域 则具有中等润湿性或油润湿性则具有中等润湿性或油润

48、湿性。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定性认。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定性认 识到润湿性强烈影响识到润湿性强烈影响着水驱动态着水驱动态、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压力和和相对渗透相对渗透 率率,控制着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及其分布。,控制着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及其分布。 (1)(1)岩石润湿性岩石润湿性 西南石油学院的胡雪涛、郭肖等曾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西南石油学院的胡雪涛、郭肖等曾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 究了油藏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究了油藏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中中 等润湿条件下,水驱油驱替效率最高,剩余油主要以小液滴存等润湿条件下,水驱油驱替效率最高,剩余油主要以小液滴存 在,驱替

49、所形成的流态图表现出较低的剩余油饱和度在,驱替所形成的流态图表现出较低的剩余油饱和度;相反,;相反, 在在水湿条件下,水驱油驱替效率最低,剩余油主要以大液滴存水湿条件下,水驱油驱替效率最低,剩余油主要以大液滴存 在,驱替所形成的流态图表现出高的剩余油饱和度在,驱替所形成的流态图表现出高的剩余油饱和度。在。在油湿性油湿性 条件下,驱替效果与剩余油饱和度处于以上两者之间条件下,驱替效果与剩余油饱和度处于以上两者之间。数值模。数值模 拟所表现的结果与所做实验结论吻合较好。微观实验研究表明,拟所表现的结果与所做实验结论吻合较好。微观实验研究表明, 驱替效率受润湿性的影响,从水湿、油湿到中等润湿,微观驱

50、驱替效率受润湿性的影响,从水湿、油湿到中等润湿,微观驱 替效率依次增加。替效率依次增加。 (2)(2)指进发育程度。指进发育程度。 我国多数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注入剂我国多数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注入剂指指 进现象进现象及其对采出程度的影响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研究及其对采出程度的影响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研究 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朱九成等研究表明,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朱九成等研究表明,水驱油驱水驱油驱 替初期的指进与油水粘度比、注入通道的不规则性、介质替初期的指进与油水粘度比、注入通道的不规则性、介质 非均质性,特别是注入端附近的非均质性以及驱替速度有非均质性,特别是注

51、入端附近的非均质性以及驱替速度有 关关。朱九成等在三种不同的驱替速度下,对不同的油水粘。朱九成等在三种不同的驱替速度下,对不同的油水粘 度比的油样进行水驱油实验,采集各阶段的指进发育情况、度比的油样进行水驱油实验,采集各阶段的指进发育情况、 剩余油分布图像。剩余油分布图像。 (2)(2)指进发育程度。指进发育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果表明:油水粘度比越大油水粘度比越大,指进越容易激发,指进越容易激发, 并且激发之后,发育越快;并且激发之后,发育越快;驱替速度越大,毛细管数越大驱替速度越大,毛细管数越大, 指进发育程度越大;指进发育程度越大;注入通道的不规则性或注入通道附近注入通道的不规则性

52、或注入通道附近 介质非均质性介质非均质性很容易在驱替初期触发指进,而在较高的油很容易在驱替初期触发指进,而在较高的油 水粘度比、较高驱替速度下,初期指进可能快速成长为大水粘度比、较高驱替速度下,初期指进可能快速成长为大 的指进分叉,造成见水过早及大块被驱替相的圈闭,降低的指进分叉,造成见水过早及大块被驱替相的圈闭,降低 驱替相的波及系数;指进越发育驱替相所圈闭的被驱替相驱替相的波及系数;指进越发育驱替相所圈闭的被驱替相 越多,剩余油饱和度越高。越多,剩余油饱和度越高。 (3)(3)驱替特征曲线。驱替特征曲线。 在介质一定的情况下,在介质一定的情况下,油水粘度比油水粘度比及及毛细管数毛细管数是影

53、响是影响 采出程度、含水率变化的决定因素。采出程度、含水率变化的决定因素。 jens fender(1991)认为,认为,毛细管驱替时采收率最大毛细管驱替时采收率最大, 大多数矿场技术人员也持同样的观点。黄廷章教授大多数矿场技术人员也持同样的观点。黄廷章教授(1990) 则认为,则认为,只有当驱替速度与毛细管渗析速度相等时采收率只有当驱替速度与毛细管渗析速度相等时采收率 才最大,驱替效率才最高才最大,驱替效率才最高。 朱九成等分别按照朱九成等分别按照4mlh, 8mlh,12mlh进行驱替进行驱替 实验,实验证明了这种观点实验,实验证明了这种观点 是正确的,由图可以看出,是正确的,由图可以看出

54、, 在相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在相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 情况下情况下,中等驱替速度的采中等驱替速度的采 出程度偏大,含水率也偏低出程度偏大,含水率也偏低。 此外,还可由驱替特征曲线此外,还可由驱替特征曲线 观察到含水率的波动,虽然观察到含水率的波动,虽然 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不能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不能 排除下降的可能,这与指进排除下降的可能,这与指进 发育直接相关。这一现象在发育直接相关。这一现象在 矿场是普遍存在的。矿场是普遍存在的。 油水粘度比为油水粘度比为14.7时的驱替曲线时的驱替曲线 (4)(4)注入速度和注入方式。注入速度和注入方式。 石油大学陈亮等进行孔隙网络微观模型实验,探讨胡

55、石油大学陈亮等进行孔隙网络微观模型实验,探讨胡12块水块水 驱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以及注入速度、注入方式等对水驱油分驱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以及注入速度、注入方式等对水驱油分 布的影响。模型为高、低、中渗布的影响。模型为高、低、中渗3层模型,总孔隙体积为层模型,总孔隙体积为 0.0359ml,原始含油饱和度为,原始含油饱和度为79.28,束缚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20.72。 驱油方式驱油方式注入速度注入速度 ml/h 注入量注入量 ml 采收率采收率 % 采收率采收率 增加值增加值% 剩余油剩余油 饱和度饱和度% 常规驱油常规驱油2267.7425.57 提速驱油提速驱油5275.818.0719

56、.18 抽汲驱油抽汲驱油5283.878.0612.79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注入速度及水驱油采收率的增加,剩余油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注入速度及水驱油采收率的增加,剩余油 饱和度降低;而且采用抽汲驱油的驱替方式剩余油饱和度最低。饱和度降低;而且采用抽汲驱油的驱替方式剩余油饱和度最低。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剩余油的分布,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剩余油的分布,如流体密如流体密 度的差异度的差异等。等。流体密度的差异流体密度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剩余油的形成,因为直接影响到剩余油的形成,因为 它不仅使流体形成它不仅使流体形成重力分异重力分异,而且使流体而且使流体产生驱替力或抵抗力产生驱替力或抵抗力

57、。 由于油水密度差异引起的重力分异作用将使得水在底部运移而由于油水密度差异引起的重力分异作用将使得水在底部运移而 油则在顶部运移。这就使得由于侧向夹击泥岩形成的上部隔层油则在顶部运移。这就使得由于侧向夹击泥岩形成的上部隔层 所引起的剩余油饱和度所引起的剩余油饱和度(sor)有所增加,边滩沉积下部渗透率有所增加,边滩沉积下部渗透率k 值也在增加,这样水驱油的效率就更低。值也在增加,这样水驱油的效率就更低。k值的这种情况对沙值的这种情况对沙 坝而言,情况恰好相反。油水的重力分异作用将会使油驱水效坝而言,情况恰好相反。油水的重力分异作用将会使油驱水效 率有所提高。与之相比,率有所提高。与之相比,注气

58、开发注气开发将会提高向上变细层序油藏将会提高向上变细层序油藏 的驱替效率,降低向上变粗油藏的驱替效率。的驱替效率,降低向上变粗油藏的驱替效率。 蒸汽吞吐开采蒸汽吞吐开采与注水开采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单井点与注水开采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单井点 分期注采系统,后者为多井周期注采系统,由此决定了在分期注采系统,后者为多井周期注采系统,由此决定了在 相同的地质条件和井网井距条件下,油藏渗流场截然不同,相同的地质条件和井网井距条件下,油藏渗流场截然不同, 因此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因此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 对于一个浅层稠油油藏而言,由于油层非均质性的影对于一个浅层

59、稠油油藏而言,由于油层非均质性的影 响,易在下列部位存在剩余油:响,易在下列部位存在剩余油: (1)因河流泛滥或频繁迁移形成以泥质细砂夹粉砂为主因河流泛滥或频繁迁移形成以泥质细砂夹粉砂为主 的中、低渗透率油层,充填于两河道砂之间,其油层厚度的中、低渗透率油层,充填于两河道砂之间,其油层厚度 和渗透率比河道砂小,砂体剖面上变化大,层间矛盾严重。和渗透率比河道砂小,砂体剖面上变化大,层间矛盾严重。 所以在所以在河道砂与砂泥岩的中、低渗透率部位存在剩余油河道砂与砂泥岩的中、低渗透率部位存在剩余油。 (2)油层岩性、非均质性及砂体的发育状况,决定于储油层岩性、非均质性及砂体的发育状况,决定于储 层沉积

60、环境,不同的沉积亚相影响剩余油分布。层沉积环境,不同的沉积亚相影响剩余油分布。i类剩余油类剩余油 富集区,主要分布在边滩或漫滩亚相,而河道砂主体带主富集区,主要分布在边滩或漫滩亚相,而河道砂主体带主 要为要为、类富集区。类富集区。 投产早、井网密投产早、井网密的试验区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的试验区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 相对较低;相对较低;井网相对较稀井网相对较稀的试验区采出程度低,剩余油饱的试验区采出程度低,剩余油饱 和度较高。和度较高。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克恩河稠油油藏,有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克恩河稠油油藏,有1000 多个井组进行蒸汽驱开发,平均井网面积多个井组进行蒸汽驱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