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楚惠王居“宛郊”试释 兼谈古文字中的几个相关字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杨蒙生 清华壹楚居中有一地名,凡二见,字形作: 缎罗療b歹清华壹楚14 至献惠王,于 =澫=(澫,澫)-(徙)居=郢=(鄢郢,鄢 呈郢).(徙)居。王大(太)子以邦,(复)于郢,王自I.(徙)一 (蔡), 整理者释为“.吁”,解作“地名”而无说。文后注释指出,同一地名又见 于包山简。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注【六八】,中西书局2010年,第191页 蒙按,注释之说甚是。包山简中,此地名凡三见,均作合文: B.二包山 175 己亥,新官宋亡正 A.-包山169 癸亥,郢司悳秀,人 C.:包山175 辛亥,妾妇嫌
2、我尹肷引按,末字旧多释为“胺”,近见有学者释作“肷”,此从其说。 尽管目前学界对楚居地名霸芳的释为“ 吁”并无异议,但从学者 们对包山简字形的讨论来看,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为方便讨论,现将有关包山简字形的各家说法揭次如下: 包山简整理者释为“”,认为右下部的“=”号是省简标志。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注314,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5152页 张守中先生 以为不识。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 在与曾侯乙墓钟铭 、 等字形对比之后,黄锡全先生将之隶定作 “,释为“嗣”,解作“此合文为地名,其地待考。”5何琳仪先生则认为, 字形右下“=”号表示“司”之 U与
3、 “子”之O借用,字形本应作如集成 319.2曾侯乙钟之,可隶定作“:” 之。7李运富先生以为是“ 邑”合文 ,释为“嗣”,6汤余惠、李守奎等先生从 8刘信芳先生指出:“原简为合文,其右 :于”合文,读为“司吾”,即汉书地理志 10 下部件作于”,它应是“ 东海郡之司吾县。9张亚初先生隶定作“ ”而无说。10陈伟先生说:“此字所从 与上博竹书周易 此即清华简“;吁” 2号简用为需的字近似,待考。”11李学勤等先生认为, 地名合文,“.”与“ ”共享“口”旁。12 值得注意的是, 近来赵平安老师撰文,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他把曾侯乙 字放 墓钟铭字形与前引包山简地名字形区别开来,只将之与楚居简1
4、1 在一起考虑。通过分析字形的成因,结合古文字中的讹混事实和相关辞例, 赵老 师释此字为“乳”。它在钟铭中读如字,训为“柔也”;在楚居中读为“孺”, 窒即“孺子”,“孺子王”是指诸王之中处于子侄辈的王。 同样值得重视的,还有李家浩先生的观点。李先生在改释甲骨文北方神名 “伏”为“勹”(音宛)和战国文字旧释从“宛”诸字应从“勹”(音宛)的基 础上,认为缎字形体中的“口”为多加的无义形体, 13 他又以此说为基础,进一步结合称谓逻辑和词语结构, 0旁与J应是异体关系。 将楚居篇中的乡:(简 ,为“子 )”二字合 11) 14和系年篇中的 (简97) 15隶定作“字上” 文,即指楚王“子菌”。在文章
5、第二部份的末尾,李先生提到本文所要讨论的清 华简和包山简中的地名。在将二字隶定作“邭*16吁”之后,他从音韵学的角度 5黄锡全:V包山楚简 部分释文校释,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湖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6页。 6何琳仪:包山竹简选释,江汉考古1993年第4期,第59页。 7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岀版社 2001年,第448页。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岀版 社2003年,第413页。 8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年,第110页。 9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艺文印书馆2003年,第195页。 10引按,此为张亚初先生在包山楚简图版七九简 11引按,即 12李
6、学勤: 13赵平安: 14 李学勤: 15 李学勤: 16引按,原文用*号表示读如宛音的“勹”旁。 175第二个彎字旁的隶定写法,未见发表。 単字。陈 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注【六八】,中西书局2010年,第191页。 释战国文字中的“乳”,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古籍岀版社 2011年,第112117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 展开讨论,认为此地很可能是越绝书外传纪策考“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 宛橐,或伍户之虚”中提及的楚国地名“宛橐”。 李家浩:甲
7、骨文北方神名“勹”与战国文字从“勹”之字 ,文史2012年第3期,第2973页。 视为异体关系)似乎仍 更与古文献密 蒙按,综合考虑古文字中的混形事实和相关辞例,引按,相应例证除赵文中所举“乱 -乳”之例外,还有如“矜-矝-荷”、“降-隆”。赵平安:释战国文字 中的“乳”,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古籍岀版社2011年,第115116页。程 燕:诗经异文辑 考引言,安徽大学岀版社2010年,第5页。拙作:“隆”字源流试考一一从古书中“隆”、“降”二 字的讹混谈起,中国文字学报,待刊。 我们以为,尽管李先生 的新说较为系统,但其中的有关立论基础(如将与勺 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相比之下,赵老师的说法
8、不仅与字形一致, 合,应当可信。当然,对我们来说,在清华简楚居塑和系年二形出 现之前,学者们的有关讨论无疑也是很有价值、不容忽视的。 从字形看,包山简中的地名尸,只是清华简 举罗二字的合文写法,它 虽与作为单字的“乳”字形似,却并不相同。类似的例子也见于古文字当中,例 如“百”字的 (考古1973:1齐明刀)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河北沧县肖家楼出土的刀币,考古1973年第1期,第3541页。 形与“金”字的(货系711)形相 似,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开辞例等其它因素,贸然判定它们是同一个字。蒙按,此承赵平安老师提点,谨致谢意。 同样地,包山简和清华简中的这个地名也未必就是“乳”字。我们认为,此 地名
9、的合文与析书写法可分别隶定作“二”和“:号”,均读为“宛郊”,即 东周时期楚国的冶炼中心“宛”地近郊,在今河南南阳附近。它作为楚国都城的 情况或与楚居简10 “承(蒸)之埜(野)”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壹),中西书局2010年,第181页。 用作楚都的情形相似。 首先,我们来看対字 众所周知,如前举“百”、“金”二字形体那样,古文字中的相同形体可能 有不同的来源。關字右上所从形体的来源也应当比较复杂。以目前所见出土材 料看,它至少与司、勹、夗,以及相关饰笔构形 赵平安:释战国文字中的“乳”,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古籍岀版社 2011年,第113页。 等诸多形体有关。 因此,学界将之隶定
10、为从邑、司声的“二”是可以理解的。若单看字形,此 说也确有一定的依据。毕竟,战国文字“司”字形体中确有与此形右侧所从相类 者,如: (1) 旨上博三中9 是故有不可以不先也 (2) 亏上博四曹23 君如亲率,【27】必聚群有而告之:“二三 子勉之,过不在子,在【23上】寡人【51下】23 24 25 26 (3) D I上博二容23 舜,乃立禹以为工 (4) 包山175 九月戊戌,鄱君之马。 尽管如此,这并不足以完全否定掉该字释读所存在的其它可能。 对比清华简与包山简中所谓的“厂吁”之形可知,銅字右上均作横笔短折 粘连状,并无一例作“司”字正常写法如 初(玺汇0065)、习(侯马195:1 )
11、、 旨(集成11131司马望戈)、司 (玺汇 0010)、(秦泥考1123)者。 在综合分析前引几种因素之后,我们认为,它很可能是一个从夗得声的字。 古文字中从夗得声的字习见,如: (5) (蒝): 包山151 索畔 九店56.13 于寅 (6) (宛):田上博一孔 21丘滸上博一孔 22丘 (乳): 上博三周 2于蒿 上博三周 2 于血 (8) (干): 上博七君甲 9 先君霝王溪云 廿上博七君乙 9 先君霝王溪云 字可析为从邑、从口、夗声,隶定作“ ”。它与“宛”字并谐 如此,霜 夗声,故得相通。 再看次字为。 它应即“号”字。银雀山汉墓尉缭子简 486中“发号施令”的“号”字 作丿,27
12、可以为证。 此外,古文字中还有以下几个相关字: (1)7=玺汇0269 昜(阳)口鉨 罗福颐先生将此字释为“吁”,28学者多从之。曹锦炎先生认为,此形只比 ,读为 “号”字小篆多一笔。他根据银雀山汉简的“号”字写法将之释作“号” “ - .”。29徐师在国以为有理。 (2)清华简金9 周公乃遗王志,曰周 有学者根据今本对应文句 文中的“周”字当读为“鸱” 周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31 30认为,简 (3) 1 玺汇 0588 王 确是从 吴振武先生认为下为泐痕,并因此将之释为“郢”。32 蒙按,第一例,可从曹说,释为“号”。第二例“鸮”字释读可信, “号”得声。第三形右侧所从与前引“鸮
13、”字“号”旁最为形近,也可能是从“号” 得声,似可隶定作“ ”,玺中用作人名。 27 28 29 30 31 32 引按,转引自:王庆卫:试释战国楚系文字中的“吁”,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第8889页。 王庆卫先生认为,楚系简帛文字中的丄及从丄之字均当 释为“吁”或从“吁”之字,秦汉文字材料中的 “号”字如?(银雀山汉简尉缭子简 486)形者与“吁”字同形只是巧合。它不过是秦汉简牍中的“号” 所从之“丂”旁在下部所加的点饰变作长横以致与“吁”字所从形体混淆的结果。蒙按,此说可商。 罗福颐: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45页。罗福颐:古玺文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 30页。 曹锦
14、炎:战国古玺考释(三篇),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 学系1993年,第400页。 孙诒让:尚书今古文疏证,中华书局1986年,第333页。 复旦读书会:清华简 金滕研读札记,复旦大学岀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http:/www . gwz. fudan . edu. cn/Default . asp, 2011 年 1 月 5 日发布。 吴振武:V古玺文编 校订第四四四条,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85页。 3941)、 综合对比字形,我们怀疑,歹、牙即是“号”字的表意初文。新金文编附录第622号有字形作:(仲卣),右侧所从与此相类,待考。董莲池:新金
15、文编(下) 附录2,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110页。 它本从口、 从于,作上下结构组合。甲骨文中,作为乐器的“于”,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一一释“庸”“丰” “鼗”附:释“万”,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 1992年,第204页。 其早期形体作于(甲 0 (前8.11.3 ),后简化为 才(戬37.3)、于(前6.30.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第216217页。 郭 沫若先生曾指出,“于乃竽之初文,象形。二像竽管,J其吹也,其从弓作者, 乃管外之匏”。郭沫若:殷契萃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75页。 如郭说可信,我们可以推知,在早期汉字中,“号”
16、字多半是 用来表示将“口”对吹于“于(竽)”类乐器上所发出的乐音这类意思的。 后来, 人们因之以命名相关乐器。这应该可以从江陵望山二号楚墓所出自名为 刁的乐 器身上得到证实。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音乐研究1981年第1期,第19页。 再到后来,才简化并变形音化为今天的“号”形(说详下文)。 “号”及从“号”之字在古文字中还有一些,如: (4)号: A: 银雀山尉486 发施令 宁武梁祠画像题字 贯感神祇, 着来方38 巧徐夫人管洛碑 遗孤咷, 姻族涕零 B1: 廈始皇诏版1 黔首大安, 为皇帝 睡虎地答98 甲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寇 33 34 35 36 37
17、 38 老甲后390 王君所明令,口无道,处安其民 银雀山孙膑 208五菜(彩)必具,辩(辨)吾声,知五旗 老乙前4上 是故天下有事,无自为刑名声矣 備道169 口者其也 孔彪碑 群臣咷,靡所复逞 丁歸衡方碑 在殷之时, 称阿衡,因而氏焉 夏承碑 百姓咷, 若丧考妣 B2: 6 集成11998 矢形器39乍(作) 距末 距末40 十:距末 距末41 从前引字形看,“号”形下部在楚系文字中多作两横、竖笔贯之后平滑而下, 在秦系文字中则多作一横、竖笔贯之后下部弯作“丂”形。在汉代文字中,这两 39 40 此器为青铜砭。辛字,阮元释“愕”。何琳仪先生分析为“从心,号声”,隶定作“彳号”。王庆卫先生隶
18、定 为“怎(吁)”,解为语气词。引按,此从何先生说。阮元:商铜距末跋,揅经室集下册,中华书 局1993年,第658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一一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第287页。王 庆卫:试释战国楚系文字中的“吁”,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第8889页。 曹锦炎先生以为“ 启”是人名。曹锦炎:鸟虫书通考,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193页及第195 页图141。 陈松长先生引前文曹说,将之隶定为“ 怜”,解为“作器者名”。陈松长:湖南常德新岀土铜距末铭文小 考,文物2002年第10期,第77页。 I 种形体往往交互使用,而以前者居多 与“号”形结构不同,古文字中的“吁”形多作左
19、右结构,如: (5)吁: A: 集成10298吴王光鉴 匚集成224.6吴王光残钟 吴王光,,作叔姬寺宗彝荐鉴 ,台作寺, 口 U4 玺汇5279 玺汇5280 U舌汉印文字征183 带之印 B: 集成9734胤嗣壶 新蔡甲三195 郭店尊15 尽管的确如前文所论证的那样, 唯司马,率师征燕,大启邦 口祷五山、口 则民寡信 “号”、“吁”二字形体有异,但我们也必 须承认,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二者最终还是有可能混形。下引郭店简“吁”字 之作丰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6)来郭店语二15 郭店语二16 念(贪)生于一(欲),伓生于念(贪),【13】豣43生于伓。【14】 门。【16】 44李零先生
20、也认为 后者为“吁(吁)”,训为诡讹。 50 楥(谖)生于一(欲),生于楥(谖),【15】忘生于 浸生于.一(欲),恧生于浸,【17】逃生于恧。【18】 关于奇二形,学者意见不一: 郭店简整理者认为它们是一个字,并释为“吁”而无说。 二形一字。他将冷释作“哗”,并说“原作吁,疑读为哗。”45后又径 释作“哗”,疑读为“吁”,训为诡诈。46刘钊先生认为二形均是“吁(吁)” 字,可训为“诡讹”。47后又将前形隶定作“.-”,仍作前释。48张崇礼先生从之。 49何琳仪先生认为二形前后偏旁位置有异,释前者为“号(饕)”,训为贪;释 蒙按,从辞例,尤其是郭店简语丛二顶真的行文格式看, 一字。51此处 字
21、与“号“混形,应释为“吁”,读为“吁”,训作“诡讹”。 如此方可文意密合。 这个例子说明,至迟在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吁”、“号”混形的情况。它 52 很可能是导致下引传抄古文中“吁”、“号”偶混情形出现的直接原因。 传抄古文中,“号”及从“号”之字以及“吁”字形体分别作: (7)号: 海 4.35 汗 2.23 ;海 4.35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8)号:八“碧 你海4.35 四4.29籀 :海 4.35 海2.7 张崇礼:郭店楚简 语丛二 解诂,荆门郭店楚简文献中心网站http:/www . jmlib . net/fwz/sort .asp, 20
22、08年3月29日发布。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李 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岀版社 第203页。 (郭店楚简专号),三联书店1999年,第539页。 2002年,第173页。 刘 钊:郭店楚墓 语丛二 笺释,古墓新知一一纪念郭店楚简岀土十周年论文专辑,(香港)国际炎 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53254页。 刘 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4页。 张崇礼:郭店楚简 语丛二 解诂,荆门郭店楚简文献中心网站http:/www . jmlib . net/fwz/sort . asp, 20
23、08年3月29日发布。 何琳仪:郭店楚简选释,文物研究第一辑,黄山书社2000年,第204页。 王庆卫:试释战国楚系文字中的“吁”,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第8889页。 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线装书局 2006年,第480、480481、127、118119页。 (9)呺:海 2.6 海2.7 (10)吁:海 1.9 -汗1.6上 四1.24上 -亍四1.24籀 四1.24籀 若不考虑古文误置的情况, 53上引“号”字“海4.35 ”形体和“吁”字形体 的混同正与前文郭店简的情况如出一辙。 又,由前文可知,秦文字中“号”字所从的“号”旁多从单横作。到了汉代, 人们可能会出于避免混形的考虑
24、,在继承秦系“号”形写法的基础上,通过变形 音化的手段,逐渐将汉隶中的“号”形下部“于”形变作“丂”。 这一猜测似乎可以从下面汉隶“号”字形体的演变中得到证实: 208 衡方碑 孔彪碑- -发扃 夏承碑 始皇诏版1 如此,清华简多戸字确可释为“号”。说文“号,痛声也,从口在丂上” 的解释基本正确,只是这“丂上”宜改为“于上”。 号,可读为“郊”。古文字中,从高得声的“謞”可与从号得声的“号”相 通。睡虎地秦简日书乙行行祠:“行祠,东行南 南行,祠道左;西北 54 t=r 冋 55 行,祠道右。其謞曰大常行,”中的“謞”即读为“号”。而从高得声的“蒿 又可与“郊”相通。上博二容成氏简53正有“武
25、王素 (甲)以申于 (殷) 中的“蒿”即读为“郊”,均是其例。 由此看来,清华简可隶定作“.号”,读为“宛郊”,即宛地之郊, 为楚惠王曾居之地。其性质与楚居简 10的“承(蒸)之埜(野)”相类, 却又有所省言,盖因“郊”、“野”远近、地位不同之故。古书中“距国百里为 53徐在国,黄德宽:传钞 老子古文辑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2分,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2年,第213214页。 54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4175页。 55王 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第163、158页。 郊”、“郊外”曰“野
26、”,56或可为此说解。 字形问题已如上解,下面让我们利用原文对其做一番校验。 简文说:引按,“焉”字或为句末语气词,故断句稍异。 至献惠王自.(媺)郢I .(徙)(袭)为郢。白公二(起)祸 (焉), | .(徙)(袭)(黍)单育辰:占毕随录之十三,复旦大学岀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http:/www . gwz. fudan . edu. cn/Default . asp, 2011 年 1 月 8 日发布。 赵平安:试释 楚居中的一组地名,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第7778页。 郢,改为之.(焉),曰肥【13】遗,以为凥(处) 于=澫=C澫,丫澫)(徙)居=郢=(鄢郢,鄢郢)| .(
27、徙)居号。 王大(太)子以邦:(复)于 (黍)郢,王自号I (徙)(蔡),王大 (太)子自 (黍)郢【14 | .(徙)居疆郢。王自(蔡)(复)(鄢)。 归纳可知,楚献惠王时的徙居路线为: 澫一一鄢郢一一 号一一(蔡)一一鄢【郢? 楚献惠王即惠王熊章,公元前 488年即位,公元前432年去世。万斯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 中国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第7374页。 他在位之 时正值春秋战国之交。在此期间,宛地及其周围的方城之内应属楚国。 郭小霞:秦楚丹阳之战前后南阳宛地的归属,魅力中国2009年第7期,第182183页。 惠王此 间的迁都很可能与“白公起祸”和当时的北上拓疆有关。 结合
28、东周时期的区域地图,联系相关史实,我们以为,此中的“鄢郢”或即 楚境之“安陵”。楚文字中,“安”多读为“焉”,“鄢”从焉得声,故知“鄢” 可通“安”。“ (蔡)”或是“下蔡”。蔡国于昭侯时迁至州来(今安徽凤 台),春秋后二十一年为楚国所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第35页。 灭蔡后,惠王很可能会根据形势需要,迁 都下蔡。类似的例子古已有之,如韩灭郑后,即因郑旧都以为都。 若上说可凭,在暂不考虑其它地名的前提下,单看“鄢(安)陵”、“号” 和(蔡)”这三个连续的徙居地点,我们似乎可以确定,三地相距应该不 会太远。既然安陵和下蔡均在豫南,那么,“ 号”也可能就在附近,否则,楚 王频繁徙居便无如此之便利。 以前文的假设为指导,在考求豫南各地之后,我们同样认为,“号”极有 56许 慎撰,徐 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32、290页。 57引按,释文参考: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壹),中西书局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