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_第1页
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_第2页
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_第3页
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_第4页
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形成分子或原子概念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前概念、经过学习后可能有哪些迷思概念、以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就“原子”或“分子”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在之前的化学教学中只是提到过分子原子,但什么是分子原子就不知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过后,学生对其概念还是有些搞不懂,如保持水(或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什么,而大部份学生就会认为是水分子(或是汞分子)。造成这样回答的原因可能是对分子概念的给出是针对那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没有理解。还有就是分不清那些物质由分子构成,那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概念的教

2、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3、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4、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建立分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三、教学难点对分子概念的理解,并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

3、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结论: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仅状态变了;正是由于分子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分子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变了,变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这就是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学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

4、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本节小结。主题研修活动的要求与流程(一)根据需要,选好研修主题学员结合学习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专家发布的研修主题中任选一个开展研修活动。(二)行为跟进,推动研修活动围绕“主题要求”按研修方案进行,要注意与网上同伴的交流和校本的交流,以提高研修课例的质量。开展主题研修活动的流程如下:1每个学员围绕培训课程中的“思考与活动”,在论坛中与同伴和辅导教师进行交流讨论。2根据学情和自身教学特点备课,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按研修主题确定的一节课,但要有一个简单说明,说明这一节课在单元中的位置)。3积极参与论坛中或线下的研讨交流活动。4

5、在所教班级内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5每位学员都要把实施教学活动中的点滴感悟、心得、收获及学生的反应记录在“研修工作室”内的“研修日志”中,为形成研修成果积累素材。6学员在网上收集相应的资料,作为自己研修活动的支持。这些资料可放置在“研修工作室”的“研修日志”中,特别重要的可放置在“我的收藏”中。7形成研修成果“我的教学故事”,并发布在“研修工作室”的“我的主题研修成果”中。(三)做好评优,推广主题活动1班级互评与推荐:班级辅导教师发布公告,组织学员对主题研修活动成果互评。班级辅导教师评出并推荐优秀的研修成果,班级优秀研修成果不超过本班学员总数的5%。2省级评优与展示交流:()省级专家发布

6、公告,组织各班级学员、辅导教师观摩各班推荐的优秀成果并在论坛中展开讨论。省级专家从班级推荐的研修成果中评选出省级优秀的研修成果。省级优秀研修成果占班级推荐优秀成果总数的5%。(2)各省开展多种形式展示交流主题研修活动的成果,以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表彰省级优秀研修成果和优秀学员。三、其它注意事项在写作“我的教学故事”中,要充分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注意文章的叙事性和个性特色,切忌抄袭现象。可将教案、学案等做为“我的研修成果”的附件一同提交附件2:主题研修成果(教育叙事故事)范文随文舞蹈的荷花(小学语文)作者:王银花 文章来源:摘自麻城附小网站荷花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7、课文的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荷花的美,并让学生投入到那种神奇的美景中。 课上,气氛一直很活跃。当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各个深情并貌,摇头晃脑。 读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时,突然,一个学生猛地站了起来,说:“我冒出来了。”其他学生也读起了这一句,也猛地站起来。我问:“你是怎么冒出来的?”“挺直了身体。”“很用力的。”“很快的。”“我很想看到外面的世界,很急切的。”“不顾一切的。” 我追问:“这么急切地要出来干什么呀?” “看看外面美丽的世界。” “我想快点儿开花。” “因为我很美,我要让大家早点看到。” “多么有生命力的荷花啊!”我不禁赞叹到。 当讲到“你看到了怎么样的

8、荷花?”学生们读着他们找到的句子。读着,读着,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嘴里说“我有好方法。”我和学生们都想看看这好方法是怎样的,于是就请她读。只见她站起来,双手合拢,食指、无名指微曲着往外翘开,念到:“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接着,所有的手指都翘开了,非常高兴地念到:“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马上又双手合拢,手指向外凸出,很用力地念到:“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当我看完她的表演,心中激动不已:多么精彩的朗读!这是一朵舞蹈着的荷花。学生们看完了,纷纷模仿。这时,我看到了一池舞动的荷花。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变荷花”已水到渠成了。我轻轻地读着“看着,看着,一

9、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学生中,有的轻轻摇晃着身体,有的轻摇着手臂,还有的站起来转圈。我想,这时的他们真的成了荷花,在微风中舞蹈着的荷花。那么文中省略号的补充也就丰富多彩了。“小鸟飞过来,停在我的肩膀上,唱着清脆的歌。”“小青蛙蹲在菏叶上,呱呱地对我说:“你真美。我要是白色的,那该有多好啊!”“一群小朋友跑过来,高兴地叫着:“多美的荷花啊!” 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富有生命力啊!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初中语文)作者:佚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

10、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

11、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

12、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13、。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

14、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质量守恒定律的迷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后,学生们知道了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必须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原因也知道,就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但是一到作题就不知从何处下手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我班的学生全来自农村,并其还有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地打工对于这节课,我是先复习先前学过的化学反应,对于化学反应又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从文字表达式中我们可以得知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其反应条件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反思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化学方

15、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化学方程式在初中化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它不仅涉及到前面学过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式前数字的意义、相对分子质量,还涉及到后面还没有讲到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所以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重中之中。课本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是指用化学式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而我所教学生的成绩比较差,为了避免对概念理解起来产生误导,我对化学方程式概念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回顾:从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那些信息?生:从中可以知道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所有的

16、化学反应都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有没有一种式子能体现使式子质量守恒定律呢?生:有。师:对有,那这种式子叫什么呢?生:叫化学方程式。师:那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呢?生:用化学式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师:那请看下面这个式子是化学方程式吗?P + O2点燃 P2O5 生:是。 生:不是。师:首先不是是正确的 ,为什么不是呢 ,知道原因吗?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是指用化学式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 生:(作思考状,回答不出来)师:化学方程式是怎样提出来的?生:用一种式子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什么?生: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17、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生:哦,这个式子原子的数目不相等。师:若要使式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就要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就需要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所以白磷燃烧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为 4P + 5O2点燃 2P2O5师:所以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应该把它补充为用化学式和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经过这样的教学过后就避免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概念的理解只认为是把各物质的化学式写出来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思维。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决不单单是使学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教学还涉及思想方法、 价值和情感、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创设学

18、习情景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创设学习情景 :(一)、运用“悬念教学法”来设疑激思,创设学习情境“悬念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前通过精心的设计,通过设置的悬念,来揭示教材内

19、在的矛盾、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矛盾,从而达到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 通过设置的悬念,来打破师生心理状态的平衡、知识水平的平衡,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的平衡,从而达到新的平衡。通过设置的悬念,使课堂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趣味性、逻辑性、系统性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使用电脑多媒体来辅助化学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化学教学,促进了教和学的良性发展,电脑多媒体能把文字、声音、图像、

20、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并赋与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这些媒体的应用,使一些学习环境完整而鲜明的展现出来(三)、利用科学发现、发展史实创设情境化学史就是化学科学发展上充满辉煌瑰丽、多姿多彩的创造、创新、发现、发明的史实。很多物质、元素、规律等的发现或制造,充满传奇色彩,并蕴含着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事迹。向学生阐述这些史实,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在四十年代就勇于挑战制碱权威索尔维的制碱法。创立先进的“侯氏制碱法”,使食盐的利用率达到98%,震动世界科坛,为中华民族争了光。教师把化学发展史引入课堂,并引导其去探索新问题,获取新知识,培养其不断

21、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四)、利用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可以设计这样情境:学生进行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这种情境设置,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思考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迸发出新的思维

22、火花,更好的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五)、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联系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境,努力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使学生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有关的发生与发展。如讲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联系我国“神五”刚发射成功,提出如何冶炼“航天金属”钛?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太空飞行时,如何将呼吸出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呢?从而提出钠置换出四氯化钛中的钛,利用过氧化钠处理呼吸出的二氧化碳为航天员提供氧气。新闻报道在教学测设情境的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六)、化学趣味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

23、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化学趣味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农村曾经连续有10多人发疯,这些人精神紊乱,时而大哭大笑,四肢变得僵硬经检查病人的身体和血液成分,他们身体中所含有的金属锰离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得多。原来,这个小镇的人们常常把使用过的废旧干电池随手扔在水井边的垃圾坑里,电池中的二氧化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逐渐变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锰,这些可溶性的碳酸氢锰污染了井水,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锰离子的水,造成了人发疯的怪事。我们把这些材料给学生,一方面,把日常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事情,与所学的原电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去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削弱了学习难

24、度另外通过这一事例,可提高学深的环保意识和关爱环境的人文思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氧气、水之后,再学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它非常重要。因为碳和碳的化合物是人们生活中遇见最多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为学习碳酸盐与酸反应,学习高中的有机物准备。本节内容通过介绍碳的几种单质,主要是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有关物质的较完整的认识,如比较熟悉的钻石、铅笔、防毒面具等,而且对于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钙和甲烷等打下基础。 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教材分

25、为金刚石、石墨、C60等三部分。 第一部分金刚石,主要讲了金刚石的“硬”。 第二部分主要讲了石墨的“软”和导电性。还讲了由石墨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无定形碳的吸附性。 第三部分则讲C60的结构和碳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有关实验学习单质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要求,金刚石、石墨、木炭的重要物理性质和用途是本节的重点,对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 :

26、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 : 仪器:玻璃刀、玻璃、石墨电极、铅笔芯、电路板、小刀、铁架台、烧杯、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二氧化氮气体、红墨水(或红糖水)。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创新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实际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所需的实验探究素材,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实验,采用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感受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觉,使学生能真切地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

27、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由生活实际导入金刚石 师:你们见过金刚石吗?你们知道哪里盛产金刚石吗? 生(一般回答)南非 师:我们山东就盛产金刚石。全国最大的金刚石中有四颗是在山东省境内发现的。 (通过对全国最大的四颗金刚石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感悟到山东的地大物博,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投影常林钻石 指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的色态,并记录。 师出示一把玻璃刀:这不是一把普通的玻璃刀,用它能将玻璃割开。哪位同学愿意亲自试一试? 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亲自划割玻璃,教师给予必要的安全保护。 师:为什么用这把刀能划开玻璃呢?(稍停,实物投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刀顶端的小颗粒。 学生好奇地仔细观察。

28、 师:这就是金刚石。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认为体现了金刚石的什么物理性质? 生:坚硬。 (目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金刚石的突出物理性质 -坚硬,使学生感悟到金刚石的“硬”、钻石的“美”与贵重,完成由性质到用途的推理过程。) 师:那么金刚石还能有哪些用途? 生:做装饰品、切割玻璃、钻探机的探头 (从物理性质联想起金刚石的用途,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二、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着手探究石墨的物理性质 师(设疑布迷):石墨也是碳的单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里含有石墨呢?石墨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通过设问,突出本课重点,进一步引发学

29、生进行探究。) 师出示干电池里的石墨电极和铅笔芯,指明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石墨。 师:那么石墨有什么物理性质呢? 提供实验素材:石墨电极、铅笔芯、电路板、小刀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石墨的以下物理性质: ( 1)石墨的色、态 ( 2)石墨的硬度 ( 3)石墨是否导电 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石墨的物理性质,通过指导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学生从实验中而不是从课本上认识石墨的导电性、润滑性、耐高温性及质软的特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不管学生做的实验有没有成功,都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探索出研究失败的

30、原因就是成功的研究”。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汇报石墨导电性实验情况。 师(理论升华):那么,石墨有哪些用途呢?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石墨的物理性质联想到石墨的用途,使学生领悟到研究物质的性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测物质的用途。)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将结论填写在表格中。 金刚石 石墨 组成元素 色态 硬度 熔点 导电性 用途 (指导学生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对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分别加以归纳,以便于学生从对比中了解二者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是否相同? 生思考后回答:不同。 师(设疑解结):金刚石和石墨同为碳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如

31、此大的差异呢? 教师出示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结构模型,在加以说明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讨论,从而得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的原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化学基本观点。同时,使学生从中明白一个哲理:团结起来力量大,对学生进行团结同学的情商教育。师板书结论: 金刚石碳 石墨 (一种元素) (两种单质) 原因: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提出、方案提供、学生实验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加深了学生对“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含义的理解。 三:通过木炭探究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 师(设疑布迷):木炭中主要成分是碳,木炭除了可作燃料,具有

32、可燃性外,还有哪些未知的特性呢? 师讲述一则“红糖”变“白糖”的故事:很早以前,有一家红糖厂,一天突发一场火灾,大火过后,木制结构的厂房一片狼籍,一缸缸的红糖变成了白糖 设问:为什么红糖变成了白糖呢?红糖中的色素到哪里去了呢?(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我们通过以下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提供实验素材一:向一个盛满红棕色二氧化氮 气体的锥形瓶中投入几块木炭, 塞紧后振荡。 提供实验素材二:向一个盛有红色液体的锥形瓶 中投入几块木炭,轻轻振荡。 师:注意观察锥形瓶中气体和液体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观察后回答:颜色变浅。 师 :为什么它们的颜色会变浅呢?由这个现象体现了木炭的什么物理性质呢?教师引导学

33、生讨论、分析,找出发生现象的原因,得出木炭的突出物理性质-吸附性。 (教师先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吸附作用,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木炭分别放入二氧化氮集气瓶和红墨水里的现象,然后提出问题: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和红色颜料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抓住这两个实验反映出事物的特征,这些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疏松多孔的木炭孔隙表面上,从而使学生形成吸附作用的初步概念。本节演示实验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在家里做,“模仿是最好的老师”。) 师:为什么木炭具有吸附性呢?人们还能利用木炭做什么呢? 投影木炭的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木炭的结构,然后大胆交流、合作讨论,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分析推理后

34、得出结论:木炭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了木炭具有吸附性。 师介绍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强于木炭,是由活性炭的结构决定的,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根据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推测一下它们有哪些用途? 生踊跃回答:冰箱除臭器 师:无定形碳包括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它们都是由微小的石墨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色态,结合阅读课本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完成以下表格中的内容: 重要物性 主要用途木炭 活性炭 焦炭 炭黑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感悟知识,进一步理解“物质结

35、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四:从科学发现介绍C60的结构和碳管。师: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 分子,另外还有碳管。本课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后,请一名学生口述本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生自述完成本课小结,突破以往老师包办的小结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师:碳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由于原子的排列不同,物理性质差别很大,化学性质是否也不同呢?碳除了具有可燃性,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碳与氢气的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这个包袱旨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后自学能力和预习新知识的习惯。) 布置作业: 课本P109 习题:1 、2教学反思 :这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然后由物质的性质推导出物质的用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教学起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在本节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