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湾住宅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_第1页
浅水湾住宅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_第2页
浅水湾住宅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_第3页
浅水湾住宅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_第4页
浅水湾住宅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水湾”主体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法 定 代 表 人: 雷 文 明 技 术 负 责 人: 贺 能 审 核 人: 刘 英 项 目 负 责 人: 鲁 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证书 证 书 等 级 : 甲 级 编 号 : 51002018 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 二零一一年七月 “浅水湾”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目 录 、 工程概况 、 执行的规范标准 三、 水准基点的设立及检测 四、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五、 沉降观测周期 六、 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七、 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八、 监控报警值、监控预警值 九、 结论 附 录 NO:1 水准基点位置示意图 张 NO:2 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点间

2、高差检核成果表 张 NO:3 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1 张 NO:4 沉降量统计表 1 张 NO:5 沉降量、荷载、时间(S-P-T) 关系曲线图1 张 - 1 - “浅水湾”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一 . 工程概况 成都零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浅水湾”项目位于青白江 区红阳中路。 建设用地地势平坦。 本工程为一栋二类塔式高层普通住宅 (一 楼设带商业网点),建筑层数为 18层,建筑高度为 55.40 米,设一层地下室, 地下室采用现浇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地上建筑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 基础持力层为稍密卵石层。 该项目由北方汉沙杨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进 行设计。 我院受建设方委托

3、对该建筑物进行了沉降观测工作。 二 . 执行的规范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2. 四川省地方标准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51/T5026 2001。 三 . 水准基点的设立及检测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为保证观测值的可靠性,在施工区 附近(变形区外)共布设了供沉降观测使用的 4 个水准基点 (BM1 BM4), 于 2011 年 2 月 24 日进行水准基点检测时发现 BM1被破坏,无法观测,现 保存完好的还有 3个水准基点 (BM2BM4),其具体位置见附图 NO:1“水准 基点位置示意图”。 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系,分别由以上

4、水准基点构成水准闭合环,于 2010年 3 月 16日进行了初始值观测, 其后分别于 2010年 5 月 17日、2010 年 7月 5日、2010年 11 月 8 日、2011年 2月 24日、2011 年 6 月 15日对 水准基点进行了 5 次检测工作,其检测及稳定分析结果见附表 NO:2“沉 “浅水湾”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降观测水准基点点间高差检核成果表” ,从检测成果分析来看,所有水准 基点在观测期间均稳定可靠,未发生任何失稳现象 , 为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提供了可靠依据。 检测精度统计: 对各检测周期的平差资料进行统计, 水准基点水准线 路测量最大测站高差中误差为 0.106m

5、m(2010年 7 月 5 日观测数据 ) ,统计 数据表明检测精度完全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四 .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我院根据该建筑物的结构、 地基及荷载特点并结合有关规范要求 , 对 本栋楼共布设了 20 个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具体位置见 NO:3“沉降观测点 位置示意图”。 五 . 沉降观测周期 我院根据现场首层柱子拆模情况,于 2010年 3 月 16 日对本栋楼进 行了初始值观测工作, 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 3 层观测了一次, 于 2011年 6 月 15 日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本栋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 6 次观 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 3 次观测工作,目前共计进行了

6、9 次观测,共历时 456 天。 六 . 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第 3.0.4 条表 3.0.4 规定: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等级定为二级,观测精 度按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即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0.5mm。 2. 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 (1)水准线路闭合差定为 :f h 1.0 n mm(n为测站数 ); “浅水湾”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2) 各测站视线长度 50m; (3) 测站前后视距差 2 米; (4) 前后视距差累积 3.0m; (5) 视线高度 0.6m。 3. 观测仪器:采用瑞士产徕卡数字式自动

7、安平精密水准仪DNA03, 配合条码式铟瓦水准钢尺施测, 仪器标称精度: 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 0.3mm/km,外业视距限差均由数字式水准仪机载软件进行自动控制, 对 限差超限的数据已由仪器对该站超限数据删除, 当场对该站数据进行了返 工重测。 4. 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每次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将仪器内存中的外业观测数据下载进计算 机后, 用清华山维新技术公司开发的专业控制网平差软件 NASEW3.0进 行平差计算各点的高程和精度。 对平差后水准线路测站高差中误差不满足 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 0.5mm)的观测数据,立即返工重测,直 至满足精度要求为止, 其后将各观测点平差后的高程填写在

8、已定的统计表 格中,计算累计沉降量及本次沉降量 ,并填明日期和施工情况等资料, 最终 形成沉降量统计表(附表 NO: 4)。 5. 观测精度统计:对各观测周期的平差资料进行统计,观测点水准线 路测量最大测站高差中误差为 0.077mm(2011年2月23的观测数据 ),统 计数据表明观测精度完全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七 . 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1. 截止 2011 年 6 月 15 日最后一次观测止,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浅水湾”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9.2mm(1-14观测点 ) ,最小累计沉降量为 4.2mm(1-7观测点 ) ,最大沉降 差为 5.0mm(1-14 观测点

9、1-7 观测点 ) ,平均累计沉降量为 5.8mm。 2. 在最近 2 个观测周期之间,可计算出最近时间段内建筑物的平均沉 降速率,经计算在 2011年 2 月 23 日 2011年 6 月 15 日,时间间隔为 112 天,其平均沉降量为 1.0mm,平均沉降速率为 0.009mm/天。 3. 经计算至最后一次观测 (2011 年 6 月 15 日)止,相邻柱基的最大沉 降差为 4.7mm(1-14 观测点 1-15 观测点,该两点相邻柱基的中心距为 7510mm)。 4. 沉降量、荷载、时间( S-P-T) 关系曲线图分析 从沉降曲线的分布情况来看, 1-14 观测点沉降曲线与其余观测点

10、沉降曲线相比存在一定离散现象, 表明该观测点区域地基土压缩模量小于 其余观测点区域地基土压缩模量。 从沉降曲线的沉降趋势来看,观测点沉降曲线在 2011 年 4 月中旬 以后开始逐渐趋缓,表明建筑物基础在 2011 年 4 月中旬以后开始逐步进 入稳定沉降阶段。 八 . 监控报警值、监控预警值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第 5.3.4 条规 定:对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 变 形允许值 0.002L ,取规范变形允许值为监控报警值。取监控报警值的 70% 作为监控预警值,即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监控预警值 0.0014L (0.

11、002L*70%=0.0014L)L 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 mm)。 “浅水湾”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九 . 结论 1. 由沉降分析可以看出 : 在观测期间该建筑物的相邻柱基的最大沉降 差为 4.7mm(1-14观测点 1-15 观测点,该两点相邻柱基的中心距为 7510mm),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监控预警值为:0.0014 7510mm 10.51mm;监控报警值为: 0.002 7510mm15.02mm,最大沉降差约为监 控预警值的 44.7%(即 4.7mm 10.51mm44.7%);约为监控报警值的 31.29%(即 4.7mm15.02mm31.29%),由此表明本栋建筑物在整个观测 期间,建筑物地基变形值小于监控预警值及监控报警值。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规范要求:“当最后 100d 的沉降速率小于 0.01 0.04mm/天,可认为已进 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根据本工程 基础情况,取最后 100 天的沉降速率小于 0.02mm/天作为进入稳定阶段的 标准,即当最后 100 天的沉降速率小于 0.02mm天时才能停止观测工作。 最后一次观测时 (2011 年 6 月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