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_第1页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_第2页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_第3页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_第4页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材料项目名称:模糊度量空间结构与算子不动点理论研究推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简介:本研究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是基础数学,属于该领域中泛函分析、模糊数学、概率论等学科的交叉方向。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其一,研究模糊赋范空间的线性拓扑结构与线性算子的性质;其二,研究模糊赋范空间上非线性紧算子场的LeraySchaude拓扑度和非线性凝聚算子场的拓扑度以及算子不动点的存在性;其三,研究模糊度量空间上耦合算子组的公共不动点;研究概率Hausdorff度量的性质及集值算子的模糊分形;其四,研究经典Banach空间上非线性随机算子的周期

2、点、不动点及其迭代逼近问题。本项目自1998年起到2015年5月历经17年完成,得到江苏省教育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相关项目的资助,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1)将Felbin于1992年提出的模糊赋范空间概念扩充到无限维,利用创设的截层拟范数族工具,揭示了模糊赋范空间随左右模的强弱变化而呈现的丰富拓扑结构;提出线性算子的模糊范数的新概念,论证了按模糊范数构建的线性算子空间的完备性。这些工作为该方向广泛开展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在模糊赋范空间上对非线性紧算子场建立了LeraySchaude拓扑度理论,使理论框架实现了由“局部凸”到“未必局部凸”的扩展;提出截层非紧性

3、测度概念,建立了非线性凝聚算子场的拓扑度理论;利用上述度理论工具得到了一些新的算子不动点定理。这些工作揭示了模糊赋范空间上算子理论的统一性、和谐性。(3)在Menger概率度量空间上论证了概率Hausdorff度量下超空间的完备性,建立了集值算子的模糊分形定理,获得了吸引子存在性的一些新结果;分别在模糊度量空间与概率度量空间上建立了耦合算子组的公共不动点定理, 纠正了一些学者在该项研究中的一个技术性错误。 (4)从建立连续随机单调算子的随机锐角原理与随机满射定理着手,解决了随机单调算子方程随机解的存在性问题;在Polish空间上论证了仅仅序连续的随机算子的可测性,获得了随机不动点与随机周期点的

4、存在性新结果;引入算子幂等度连续性概念,在经典Banach空间上建立了算子组公共不动点的迭代逼近定理。本项目成果标志着模糊泛函分析及随机泛函分析理论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方法上提供了泛函分析与模糊数学、概率论等多学科交叉结合的范例。共发表论文49篇,Glgoo学术统计引用总篇次为446;其中SCI收录28篇,9篇发表于本领域权威刊物Fuzzy Sets and Systems。10篇代表性论文中SCI他引178篇次,Glgoo学术它引343篇次,项目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肖建中1教授南京信息

5、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示了模糊赋范空间丰富的线性拓扑结构,提出线性算子的模糊范数的新概念并论证了线性算子空间的完备性;在模糊赋范空间上建立了非线性算子的拓扑度与不动点理论体系;提出并论证了概率度量空间上集值算子随机吸引子存在性结果,发展了模糊分形理论。l 1998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l 2001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l 2006年模糊泛函分析研究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一);l 2013年不动点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朱杏华2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提出并论证了Banach空间上随机不动点与随机周期点的

6、存在性新结果;提出并论证了模糊度量空间上耦合算子组的公共不动点唯一存在新结果。l 2006年模糊泛函分析研究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二);l 2013年不动点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陆盈3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标准模糊赋范空间上提出截层非紧性测度概念,建立了非线性凝聚算子场的拓扑度理论。l 2013年不动点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影响因子年卷页码年(卷):页码发表年月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中文名)1On linearly topologic

7、al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fuzzy normed linear space / Fuzzy Sets and Systems / Jianzhong Xiao, Xinghua Zhu 0.552002 (125):153-1612002.1肖建中/肖建中2Fuzzy normed space of operators and its completeness / Fuzzy Sets and Systems / Jian-zhong Xiao, Xing-hua Zhu0.5772003 (133):389-3992003.2肖建中/肖建中3Topologi

8、cal degree theory and fixed point theorems in fuzzy normed space / Fuzzy Sets and Systems / Jian-zhong Xiao,Xing-hua Zhu0.7342004 (147):437-4522004.11肖建中/肖建中4Approximating common fixed points of asymptotically quasi-nonexpansive mappings by a k +1-step iterative scheme with error terms / Journal of

9、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 Jian-Zhong Xiao,Jing Sun, Xuan Huang1.0292010(233):2062-20702010.2肖建中/肖建中5Condensing operators and topological degree theory in standard fuzzy normed spaces / Fuzzy Sets and Systems / Jian-Zhong Xiao, Ying Lu (陆盈)1.8752010 (161): 1047-10632010.4肖建中/肖建中6Random

10、periodic point and fixed point results for random monotone mappings in ordered Polish spaces / 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Xing-Hua Zhu, Jian-Zhong Xiao1.5252010 ( ID 723216): 1-132010.12肖建中/朱杏华7Common coupled fixed point results for probabilistic jj-contractions in Menger spaces / Nonline

11、ar Analysis: Theory, Methods & Applications / Jian-Zhong Xiao, Xing-Hua Zhu, Yin-Fang Cao1.2792011 (74): 4589-46002011.9肖建中/肖建中8Note on “Coupled fixed point theorems for contractions in fuzzy metric spaces” / Nonlinear Analysis: Theory, Methods & Applications / Xing-Hua Zhu, Jian-Zhong Xiao1.2792011

12、 (74): 5475-54792011.11朱杏华/朱杏华9Fixed point theorems for nonlinear contractions in KalevaSeikkalas type fuzzy metric spaces / Fuzzy Sets and Systems / Jian-Zhong Xiao, Xing-Hua Zhu, Xin Jin1.7492012 (200): 65-832012.8肖建中/肖建中10Iterated function systems and attractors in the KM fuzzy metric spaces / Fu

13、zzy Sets and Systems / Jian-Zhong Xiao, Xing-Hua Zhu, Pan-Pan Jin1.9862015 (267): 100-1162015.5肖建中/肖建中项目名称:雷电放电机理及其与雷暴云动力-微物理过程的耦合效应研究推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简介:雷电是一种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大气放电事件,也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灾害,如何认知雷电的各种特征以及发展雷暴预警预报技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所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课题。本项目从我国防灾减灾重大需求出发,围绕国际雷电科学技术研究前沿,系统开展了雷暴电活动探测、机理以及灾害预警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14、研究,取得如下重要成果:首次揭示了有耗地表和复杂地形地貌对不同频段雷电电磁波传播的影响机制。雷电电磁辐射与传播效应是地基雷电定位和放电参数反演、以及雷电放电机理研究的基础。首次建立了适用于解决多频段雷电电磁场计算问题的变网格三维 FDTD算法,同时创新性地将 C-R 算法推广到了不同介质之间的混合传播路径情况,系统性地解决了多频段雷电电磁辐射与传播问题,为地基雷电定位技术发展和雷电放电参数的反演奠定了基础。自主发展多种雷电探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推进了对雷电物理机制的科学认识。研制了多频段高精度雷电探测定位系统,实现了对雷电射频辐射源的三维高分辨率成像。自主研发了高分辨率无狭缝光栅摄谱仪及高速摄

15、像系统,对闪电等离子体通道热力学传输特性进行了观测,并在国际上首次探测到球状闪电,揭示了球状闪电的发生机理,央视新闻联播于2014年1月30日进行了1分钟的报道。提出了雷暴电活动与云动力-微物理耦合效应的新认知。在雷暴云模式中实现了全闪的再现模拟能力,并给出了闪电的高分辨率精细化模拟。结合云微物理过程以及起、放电的最新认知,不断优化雷暴云起、放电模式。揭示了雷暴复杂电荷结构的形成机理,给出了各种闪电放电形成的有利电环境特征,并提出了闪电放电对雷暴云电环境重置的新观点。开发了性能稳定的雷电临近预警系统,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针对国内缺乏雷电临近预警业务系统的现状和迫切需求,结合模式工作基

16、础,研究了雷电活动与雷暴宏、微观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合了多种类型和不同时空尺度的气象资料,攻克了多源数据资料综合分析的技术难点,建立了雷电活动临近预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集成了三维实时可视化雷暴预警预报平台,实现了对雷电活动发生概率、移动趋势、重点区域雷电危害等级的临近预警。本项目开展的雷电机理及其探测和预警关键技术研究,深化了对雷电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提升了雷电灾害监测和预警、防护水平,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部分成果已应用于专业的业务平台中。研究成果出版论著1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155篇,其中SCI/SCIE收录88余篇、核心及以上论文67篇。10篇代表性论文中SCI引用148篇次,总引用2

17、04篇次,项目成果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张其林1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全球数字高程模型和谷歌地球的三维高度数据,采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和各种近似解析算法,创建了基于分形方法的海-陆混合路径模型、垂直分层土壤电导率模型和粗糙地表模型的雷电电磁波传输新算法,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复杂地表情况下的雷电电磁传输模型。结合人工引发雷电电磁辐射环境及其放电参量的观测数据,以及高塔雷电流测量和雷电定位网同步观测数据,开展了雷电多站定位算法模型的实验检验,提出了两种路径延长理论下的雷电定位新算法,全面优

18、化了雷电电磁场沿真实地表的传播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雷电定位精度。并主持研发的雷电预警系统,提出研发思路。2015年广西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贵州省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电网雷电灾害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谭涌波2副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完成了放电参数化的优化和改进工作。优化了三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中的起电和放电参数化方案,探讨了闪电与固、液态降水的时空分布关系及其对垂直风速的依赖关系、单次闪电表征的降水量及中低层水平风速对闪电和降水的影响。从热力条件和动力场对微物理场的影响

19、出发,讨论了雷暴中电荷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复杂性和对流强度的关系,揭示了强雷暴和一般单体雷暴电荷结构特征的差异及形成原因,尤其是上升和下沉气流强度对反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及正地闪发生的可能影响,并在雷电与雷暴云电环境特征之间相互耦合相应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无袁萍3教授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针对雷电物理研究中传统的电学手段在探讨闪电放电过程的微观物理机制方面存在的局限性,首次在国内探索、开展了闪电光谱的观测研究工作。将原子结构与光谱以及等离子体诊断理论应用于闪电放电过程的研究,结合光谱和与闪电同步的辐射电场观测,研究闪电放电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为雷电的物理过程以及伴随的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

20、辅助手段和参考数据,同时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的空白。2006年“雷电物理过程及其探测和防护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学技术奖;2015年“依据光谱研究闪电放电过程的物理特性”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孔祥贞4副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完成了相关雷电放电高速摄像光学特征的研究工作。利用无狭缝光谱仪首次记录了一次双极性地闪过程、包括M分量在400 - 1000 nm波长范围的光谱,结合相应的闪电辐射电场资料分析了双极性闪电相反极性的两次回击和其后连续电流过程中M分量的光谱结构,并比较了它们的光谱特征。首次在一个较完整的波长范围400-1000

21、nm内获得梯级先导的光谱。首次将直窜先导的光谱延伸到近红外区域,波长范围达到1000 nm。分析了直窜先导的光谱结构特征和近红外区域的谱线成分。2014年“雷暴及其雷电放电过程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赵阳5副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电子技术、高速大容量数据记录和处理技术、高时间精度GPS技术等为基础,解决了甚高频信号的高信噪比探测、高速连续数据采集、小信号数字处理、高精度快速定位算法等多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是雷电探测工作以及雷电放电物理过程电磁场特征的研究工作,为雷电探测和定位仪器、高速摄像硬件的研发和测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2014年“雷暴及

22、其雷电放电过程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赵果6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应用雷达资料对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与评估进行支持,为雷电预警系统架构服务,为雷电机理的科学研究提供验证,实现雷电的临近预警。无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影响因子年卷页码年(卷):页码发表年月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中文名)1Propagation effect of a fractal rough ground boundary on the lightning-radiated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Atmosphe

23、ric Research. Zhang, Q., Yang, J., Jing, X., Li, D., Wang, Z. 3.3772012, 104-105:202-2082011.10张其林/张其林2Examination of the Cooray-Rubinstein (C-R) formula for a mixed propagation path by using FDTD.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Zhang, Q., Li D, Fan Y, et al.3.3182012,117(D15):153092012

24、.8张其林/张其林3Fine-resolution simulation of the channel structures and propagation features of intracloud lightnin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 Tan Y, Tao S, Zhu B.4.2122006,33(9):499-5052006.5陶善昌/谭涌波4Fine-resolution simulation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and thundercloud charge transfer. Atmospheric

25、 Research. Tao S, Tan Y, Zhu B, et al.3.3772009,91(2):360-3702008.5陶善昌/谭涌波5Characteristics of downward leader in a positive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flash observed by high-speed video camera and electric field chang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Kong X, Xiushu Q, Zhao Y.4.2122008, 35(5):544-548.

26、2008.3孔祥贞/孔祥贞6Characteristics of negative lightning flashes presenting multiple-ground terminations on a millisecond-scale. Atmospheric Research. Kong X Z, Qie X S, Zhao Y, et al.3.3772009, 91(2):381-386.2009.2孔祥贞/孔祥贞7On the accuracy of Waits formula along a mixed propagation path within 1 km from t

27、he lightning channel. 1.1462012,54(5):1042-1047.2012.10张其林/张其林IEEE Trans.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EEE Transactions onZhang, Q., Li D., Zhang Y., Gao J., Wang, Z. 8Observation of the optical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ball lightni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Jianyong Cen, Ping Yuan, and Sim

28、in Xue.7.5122014,112, 0350012014.6袁萍/岑建勇9Improving the rainfall rate estimation in the midstream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using rain drop size distribution. Hydrology & Earth System Sciences. Zhao G,Chu R,Li X,Zhang T3.992009,15(5):943-9512009.09赵果/赵果10Propagation effects of a fractal rough ocean su

29、rface on the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generated by lightning return strokes.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Zhang, Q., Yang, J., Li, D., Wang,Z.1.2862012,70:54-592011.10张其林/张其林项目名称:时序间定量因果关系分析与Liang-Kleeman信息流推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简介:分析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在众多学科(甚至哲学)中都是重要议题,是相当多的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现在假设我们针对两个动力事件做测量得到两条时间序列(如图1所示),那

30、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了:我们能不能就凭这两条序列,严格、如实地辨别孰是因孰是果呢?或者,如果它们之间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纠结,我们能否定量地刻画这其间的循环因果呢?图 1 给定两个时间序列X1和X2,能否严格而又定量地得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古老的、著名的跨学科难题;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Clive Granger在内的科学家们已经努力了快半个世纪。事实上,在当今的新兴学科-大数据科学-中它被列为最大的挑战之一(ONeil & Schutt, 2013, p. 274)。我们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关系可以严格地由原始物理规律导出,而不必如传统方法那样以半经验的形式出

31、现。传统的因果分析(如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transfer entropy分析)在很多情况下验证不了这样一个被称为“零因果准则”的观测事实:如果一个事件的演化不依赖于另一个事件,则后者不是前者的因。但在我们新的体系中,这个事实作为一个被证明的定理出现。针对一些著名的动力系统如baker 变换、Hnon 映射、 随机势流等等,我们已经得到一些解析解。对于线性系统来说,结果非常简洁,从一条序列X2 到另一条序列 X1的因果量的最大似然估计是:其中Cij (i,j=1,2) 是Xi 与 Xj之间的样本协方差,而Ci,dj 是Xi 与也即对dXj/dt 用欧拉前差进行差分离散所得的序列的协方差。

32、理论上如果T21不为零则X2 是X1的因,否则不是(但实际运用过程中需做假设检验)。一个推论是:在线性条件下,有因果必有相关,但有相关不必有因果,解决了长期以来哲学上关于相关与因果的争论。该式已经在众多现行的半经验因果分析(如Granger因果检验、传递熵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得到验证,并成功地用到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中。例如,我们仅凭从Yahoo上下载的两条IBM与GE公司的股票价格时间序列,就发现70年代有一段时间里由IBM至GE有一个很强的、近乎单向的因果关系,并由此发掘了一个尘封了几十年的关于“七个侏儒”与一个“巨人”争夺巨型机市场的故事。在另一个例子中,我们发现印度洋对太平洋的艾尔尼诺

33、有较强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性表现为由印度洋向太平洋的不确定性的传递,也就是说,印度洋的信息不完整会给El Nio的预测带来不确定性。此外,Stips et al.(2016)应用此式发现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有着明确的、几乎单向的因果关系。对于最近一百多年来说,CO2确实导致了全球变暖,但在一千年以上的古气候尺度上,这个因果关系可能完全颠倒过来,是全球变暖导致了CO2浓度的升高!其它的一些应用包括一个复杂混沌的吸引子中的简单因果关系,以及近壁面湍流的因果结构等。我们期待此结果能给各学科提供一个简单易用、而又强有力的工具来通过数据分析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美国著名的学术媒体Physics Today

34、在第一时间对我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见/content/aip/magazine/physicstoday/news/10.1063/PT.5.7124其它如Science Daily在报道CO2与全球变暖的研究时,特别强调该结果不能由传统的方法得到,而新方法由中国南京气象学院(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者研发,见/releases/2016/02/160222091146.htm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梁湘三1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

35、京信息工程大学本项目100%由本人完成江苏双创团队领军人(20152018);美国斯坦福大学Fellowship (2016);江苏特聘教(2012-2015;2015-2018);美国斯坦福大学-NASA Ames实验室Fellowship(2004);美国哈佛大学Ernst Habicht Fellowship(1997-199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影响因子年卷页码年(卷):页码发表年月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中文名)1Unraveling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 between time series / Phys. Rev. E /

36、 X. San Liang(此文被美国Physics Today报道)2.3262014 (90): 0521502014.11梁湘三/梁湘三2Entropy evolution and uncertainty estimation with dynamical systems / Entropy / X. San Liang1.5642014 (16): 3605-36342014.6梁湘三/梁湘三3Local predictability and information flow in complex dynamical systems / Physica D / X. San Liang

37、1.5552013 (248): 1-15.2013.1梁湘三/梁湘三4The Liang-Kleeman information flow: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Entropy / X. San Liang 1.5642013 (15): 327-360.2013.1梁湘三/梁湘三5Uncertainty generation in deterministic flow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with an atmospheric jet stream model / Dyn. Atmos. Oceans / X. San Lian

38、g 2.6742011 (52): 51-792011.4梁湘三/梁湘三6Information flow and causality quantification in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stochastic systems. In: Stochastic Control, (Ed.), ISBN: 978-953-307-121-3 / X. San Liang2010: 329-3522010梁湘三/梁湘三7Information flow within stochastic dynamical systems. / Phys. Rev. E. / X. S

39、an Liang2.3522008 (78): 0311132008.9梁湘三/梁湘三项目名称:中国南方区域性降水重大异常事件的形成与多类型遥相关的联系与机理研究推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地球科学之大气科学领域。我国地处东亚,受东亚季风活动控制,天气气候变化复杂,区域性降水重大异常事件频发,造成的损失重大。降水异常不仅受到局地环流影响,还受到中高纬度和热带环流变化的左右。因此,深刻认识东亚季风变化规律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影响非常必要且十分迫切。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长期支持下,本项目针对我国区域性降水重大异常事件问题,开展了关于我国南方降水变化规律及其与热带环流

40、和中高纬度环流变化联系及机理的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科学发现概括如下: 1. 揭示了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揭示出中国大陆地区按照夏季降水年际变率可分为21个几乎相互独立的区域;揭示了中国南方降水前汛期洪涝和干旱灾害特征及其风险;揭示出了长江下游区域性日降水极端事件形成的两种环流异常型;揭示了江淮地区梅雨的非均匀分布特征及其相应的环流型;揭示了江淮地区强降水事件与综合锋生的气候学联系锋生环流类型。2. 揭示了南方降水变化年际(年代际)与热带海温异常变化的联系及机理。揭示了ENSO类型变化对中国南方秋季干旱事件存在重要影响及其机理;揭示

41、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对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揭示了变暖背景下SSTA对东半球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以及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存在改变。揭示了长江流域降水严重偏多年和偏少年环流异常与海洋性大陆西太平洋一侧对流强迫的重要作用。秋季干旱与ENSO关系的工作被Nature-Climate Change以科研亮点进行专门报道。3. 揭示了中国降水重大异常事件的发生与中纬度大气波动活动的联系。揭示了自北大西洋至东亚的遥相关和海洋性大陆热力强迫异常对中国区域性降水重大异常事件的发生存在重要影响;揭示了中高纬度Rossby波包活动对中国长江-淮河流域强降水事件具有重要影响;揭示了华中地区区

42、域性日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规律以及Rossby波动固有能量频散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揭示了北半球纬向平均气流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与AO和东亚季风异常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南半球纬均环流的垂直结构变化及其与AAO和东亚季风异常的联系。4. 揭示了东亚夏季风异常与南北涛动的联系。揭示了地表气压存在南北半球间的涛动变化并提出了南北涛动(IHO)的概念;揭示了季节变化过程中南北涛动的基本特征;揭示了IHO对东亚季风和中国东部降水以及春季气候存在显著影响;揭示了多年代尺度上大气气温在南北极之间存在反相变化及其可能影响。IHO相关工作被Science上关于地球形变的研究论文所引用。 本项目主要围绕区域性降水重大异

43、常事件时空变化规律和成因及其与多种遥相关动力过程的联系开展了研究。在J. Climate、Geophys.Res.Lett.、Sci.Rep.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24篇。在国际气候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10篇代表作SCI他引40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3次;主要论文被Science、Sci.Rep.等国际著名期刊他引87次,被中文期刊他引236篇次。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在气象部门的应用,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管兆勇1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现点1,2,3,4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

44、技术进步成果奖一等奖卢楚翰2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现点4张文君3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现点2金大超4讲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现点1,3王黎娟5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现点1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梅士龙6高工嘉兴市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现点3李丽平7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现点1曾刚8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现点2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影响因子年卷页码年(卷):页码发表年月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中文名)1The extreme drought event during Winte

45、rSpring of 2011 in East China: combined influences of teleconnection in mid-high latitudes and thermal forcing in maritime continent region/Journal of Climate/Jin D, Guan Z, Tang W4.8502013, 26(20): 8210 - 82222013-10管兆勇/金大超2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s in the Surface Air Pressure Field/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uan Z, Yamagata T4.2122001, 28(2): 263-2662001-01管兆勇/管兆勇3Interhemispheric atmospheric mass oscill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Asian monsoon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