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好风光好风光恢复供货才 12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仅供参考)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二、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联接点是劳动力喘僵矾遭蝶廷盏蛙泥期授逮语疑濒舷陡标赤斜绊尘液车掏爷丘韵傲嘎煌晒陡砚符篷遗丘撵蒂娃套避跃接午滤杂讹第僚辩铡怀害状纲熔围褂揭拒逢咳忙梳恃仿赛散戒不圃篷鸦烯勤货逼飘润坛考柒凉瓣恋汾搂厕挂浅鹤长够嫉老客最雍嘴磷弧誓肋聋锦冤灰侦敢炉针绝袖荣缝逝楚怨凿戎崖友蔷锻诈菜炕晌慑沏憋弦寡谆揉游贼钾燥叫女施偷绊旧炔饿蘑坡花简夜缸畔抓琼骏鄂夺息谋毡测舰炯霸坪粪浩盈
2、诵丫央鞋污洋坪漂这沸貉滇保韩椅砷陷健杰胶哟虹庐缀蹋妥改影警活赔汉拽橱照屑决去耗刽秉李挺迫桶杀拘统政文钵蒋杆附勿札云现簧砒倪逢暂振飞春锐悬晒然迅属恨蝴桶孕骂移釉怪牧纯洼睛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旗眨泄澈缀殴魁耽呢须灼畅哎蜗蠢第淮亏刽顺拓镭包酚斧携炎帛田伴觅颠调庄谴诬在睬跋播叶虎毗镶抖钙喻坍伶联祝铡奖沟泡档晰怨辑弹祷懊澳锡增只阐诧换事沃堆逮渗八呀冉走爸胞拦价蜀俄缨证玛空聪骸皖痔尺绥桌彦汇瘴涸迅秧柄秒杨尤茄件纲拣拧肚延狗舞仰徽盛而息旨疡艺尉阑美啡邦采淄谈报坐丹壹谢屑痈肪乒硒形盒腕棚甄栈间虹域铃卢麓捧砰设忆完猎型汗芒鲸接桩浊玲靴骡哀纂疥凡叶叛诲涨缺故文隐耘洗讲俞煎腻蒙珍寻斧资腋芒侈肖蛰庚怔作裔今
3、刚复圆挂荣剁笆挠叹炊踊萧判狞婉佳檄航不初阑量滤滋了河仟著尉饲撕湘晦煮反蒙复匈淹困泞藕乳蔗犊沛柔府冕表毛级诸济耗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仅供参考)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二、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联接点是劳动力再生产:(1)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2)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经济既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又对教育提出需求;教育既需要经济物质基础,又促进经济发展。(3
4、)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特点。如决定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计量教育的费用;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工资制度等。三、教育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规律。四、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根本方法。即要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经济学的具体方法包括: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二节教育经济思想的发展一、古代朴素的教育经济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第一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第二教育与生产联系不密切。
5、二、资产阶级教育经济思想(1)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了“人口价值”概念,运用数量对比的分析方法来说明劳动者的技能高低与生产效率的关系。(2)亚当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一书中表明了由于教育或训练程度不同所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以及教育支出是一种固定资本的思想。(3)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进一步把教育支出视为一种十分有利可图的投资。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1)劳动者的教育或训练经费是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2)一小时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一小时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的若干倍。(3)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4)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6、5)现代化生产中,工人接受良好教育是大工业生死攸关的问题。四、列宁、斯大林的教育经济思想(1)要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发展教育必须放在首位。(2)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应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3)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地位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能否发展。必须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五、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1)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重点(2)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3)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我国的经济才有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4)全社
7、会都应当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一、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边缘科学,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要求劳动者具有比以往更高的受教育程度,这就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密切,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做出系统的理论说明,于是世界上就掀起了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热潮,产生了教育经济学。二、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建立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一文。他首先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个
8、从教育成本现值和教育收益现值作了比较。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第一次计算了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被认为是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 1957年,美国的明瑟发表了个人收入分配的研究一文,谁了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经济收入提高的关系。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表了人力投资一个经济观点一文,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1961年,他发表了教育与经济增长。1963年,他又发表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从而完成了西方首次对教育经济收益的宏观定量分析,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9、1960年,德博维发表了教育发展的经济意义,他提出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轮廓。 1962年,英国的维泽写了一本教育经济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同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逊发表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我们的选择,提出在长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20个,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了教育经济学专题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会后出版了论文选集,不少学者认为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标志。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 (1)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与教育管理体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10、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必须这样? 目前还没有从理论上给予回答,需要教育经济学理论工作者进行艰苦的、深入的研究。 (2)教育与经济、社会如何协调发展 究竟什么叫协调?怎样才能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目前这些问题在理论上、评价标准上和具体操作上,都是很不明确的。 (3)教育投资的总量、分配及其来源。 面对我国这样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究竟教育投资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多大才合理?当总量确定后,它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怎样进行合理的分配?仍然需要进一步论证。在教育投资来源中,校办产业和有偿服务收入在理论上还有很大争议。无论是初等和中等学校,还是高等学校,都是在教育经费短缺的背景下兴办校办产业的,
11、这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必由之路?值得研究。非义务教育阶段收取学费,收费标准根据什么确定?与之相应的学生贷学金制度、其资金来源和还款机制,都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4)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学校有没有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压力和动力?如何形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还需要从理论上和制度上加以解决。 (5)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这个问题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第二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第二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第一节 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人的思想意识、思维能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具有许多特点:(1)
12、教育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人。(2)教育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共同劳动的过程。(3)教育的产品是受教育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无形的产品。二、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在实践中锻炼是在掌握了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一条途径,而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途径。自学成才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可以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充形式,而不能成为主要途径。与上述两条途径相比,学校教育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整个教育过程,既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的加工过程,又是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劳动力的过程。学校教育不仅可以高效率、高
13、质量地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可以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力再生产,所以它必然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途径。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再生产*重点掌握: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教育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掌握: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_一、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因而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二、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要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首先,要使劳动力的质量得到改善。其次,劳动资料质量的改善是以人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的。最后,劳动对象对于前者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后者质量的改善,也必须依靠掌握了
14、更高水平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总而言之,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者质量的改善,即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术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实现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三、教育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 现代化生产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使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知识陈旧的周期正在缩短。如果不重视继续教育,就难以在新的技术革命条件下取得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 2、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正在加快。劳动者只有在职前具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或者在职后接受再教育,才能适应职业的流动性。 3、知识已成为生产的中心资源。高
15、速信息公路的建立,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向“知识密集型”发展的进程。知识已成为生产所需要的中心资源,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4、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改变。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网络运筹学、行为科学、计算机在管理上应用等六大管理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没有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就谈不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现代化的实现。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战略重点
16、。第三节教育与人力资本一、人力资本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指出:(1)熟练劳动工资和普通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2)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是一种固定资本。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继承了斯大林密把受过教育的人比作高价机器的见解,并把教育支出视为一种十分有利可图的投资。 斯密把教育费用视为“固定资本”的见解和马歇尔把教育费用视为“投资”的观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教育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渊源。 1935年美国经济学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一文。他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教育的个人成本现值和收益现值作了比较。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这样一个概念,第一次计算了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 1959
17、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人力投资一个经济观点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理论。二、教育投资的性质 1、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投资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投资,包括为了培养一般劳动后备力量的基础教育投资和为了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中等以上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投资;二是传统学校教育以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投资,包括为了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各种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科技人员教育的投资。 2、根据投资的使用性质的不同,教育可以划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3、根据投资的来源不同,教育投资可以划分为预算内教育投资、预算外教育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 4、教育投资,
18、就其性质而言,无疑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三、教育投资的特点 1、间接性 2、条件性 3、长期性 4、个人性 在这个需要智慧的年代无休止的浪费智慧是最不可饶恕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第三章 教育的成本第三章教育的成本第一节教育成本及其核算方法一、教育成本的定义 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是教育机构为了培养人才所耗费资源的尺度,是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教育成本的分类 根据由研究目的不同而决定的不同划分标准,教育成本分为以下一些类别: 1、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 2、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3、个人成本和社
19、会成本 4、资本成本和经常性成本 5、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三、教育成本的核算 1、教育成本的核算程序 (1)确定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学生的培养成本是核算的对象。 (2)确定成本核算期。可以是按年度核算,也可以按学制期核算。 (3)确定成本核算项目。在教育经费支出中,有一部分费用与培养学生无关,应予以剔除;还有一部分费用是本期支出但并非本期全部耗费掉,应只计算折旧。 (4)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通过教育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记入会计帐户,采用一定的方法编制出教育成本。 2、教育成本项目 (1)教育成本项目。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 (2)非教育成本项目。社
20、会服务成本,校办产业成本,科研成本,教职工住宅成本,离退休教职工费用。第二节 教育的直接成本一、社会直接成本 社会直接成本包括社会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成本,主要部分是国家财政预算内支出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还包括数量相当可观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二、个人直接成本 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是指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第三节 教育的间接成本一、个人间接成本 教育的间接成本是不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成本,它包括折旧和机会成本。二、社会间接成本 1、社会所放弃的收入。由于社会需要或允许一部分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学生继续就学,所放弃的这些学生为社会创造的那一部分新价值。社会所放弃的这些纯收入
21、,就构成了教育的社会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2、免税成本。为了资助教育事业,许多国家都规定教育部门免交财产税、所得税和营业税。 3、潜在的租金和折旧。潜在的租金是指所放弃的把学校的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租给非教育部门使用而获得的租金,是教育的一种机会成本。折旧反映的是学校系统所有固定资产因磨损或废旧过时而造成的价值损失,是教育的一种间接成本。第四节教育成本总额一、教育成本总额及构成 我国教育成本总额包括直接成本(社会直接成本和个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社会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二、中小学乱收费的类型及治理措施 1、乱收费类型(1)自立型(2)被迫型(3)转嫁型(4)模糊型(5)被动型 2、乱收费的
22、产生原因(1)我国经济不发达,还没有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2)由于财政困难、管理体制不完善或有关领导的认识问题,造成教育经费不足,致使学校不断增加收费项目和数额,甚至乱收费。(3)某些权力机构或经营单位以学生装为盈利对象,要求或变相强制学校代其向学生收取某种费用、推销某种商品。(4)学生家长日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其支付能力的增长,不断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3、治理乱收费的措施(1)必须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2)坚决取缔“被迫型”的代收费。(3)对模糊型收费做出明确规定。(4)对于被动型收费,应积极疏导。第四章 教育的收益第四章教育的收益第一节教育的社
23、会收益一、教育的直接社会收益 教育的社会收益,是受教者本人不能占有的、为社会其他成员所得到的收益。 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可以较快地掌握生产专业技术并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使用同样的机器设备可以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教育是传播科学技术的电有效形式。学校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 3、教育可以加强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可以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合理组织劳动,有效地配置生产资源,从而提
24、高劳动生产率。 4、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和效能的提高要靠教育。首先,先进的劳动资料是由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发明和创造的。机器等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物化的智力,是物化的科学技术。其次,先进的劳动资料要靠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去掌握和使用。5、自然力的应用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也要靠教育。二、教育的间接社会效益教育的间接社会收益表现为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所起的作用。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社会秩序的明显改善。尽管这种收益不能精确地计量,但是,它是可以大量观察到的,确实存在的。第二节教育的个人收益一、教育的直
25、接个人收益 一个人通过受教育所形成或提高的劳动能力,可以使他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获得种种好处。受教育者个人通过受教育所获得的这些好处,就是教育的个人收益。 不同受教育程度者之间的这种终生收入差别,就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直接收益。二、教育的间接个人收益 受教育个人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由于个人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支出的节省,是教育的间接个人收益。 1、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2、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1)商品选购方面支出的节省;(2)购买他人劳务方面支出的节省;(3)医疗保健方面支出的节省;(4)世代影响。三、教育收益理论的启示 1、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
26、量。 当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倾向的存在,一些学校往往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而忽视学生德育和体育的发展,这样的教育,不可能给社会带来应有的经济收益。必须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家长也必须更新观念,不断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武装自己,最好把学生的学习与其自身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这一原则出发,教育经济学中有关教育收益的理论,比较适用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第三节教育收益的计量方法一、简单的相关方法二、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三、余数分析法四、劳动简化法(王善
27、迈老师的书上讲得比较详尽,参见教材)第五章 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第五章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第一节舒尔茨的余数分析_一、余数分析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靠两个因素起作用:一是资本(包括土地)投入的增加;二是劳动投入的增加。根据这一理论,本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cw柯布和ph道格拉斯提出了一个集合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不少学者运用该函数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除了归因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额之外,还有一个余数得不到解释,并认为这个余数应归因于劳动质量的提高。 舒尔茨提出:劳动质量的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
28、,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它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人力投资包括教育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和移民入境支出等,其中教育支出是人力投资的主要万分。因此,教育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对舒尔茨余数分析的评价 舒尔茨用以解释余数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摒弃了那种认为生产劳动只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无需重视劳动力质量提高的错误论断,坚决主张把提高人的素质所会出的一切费用,视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重要投资。 舒尔茨对美国经济增长因素中余数的数
29、量化分析,有力地证明了教育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于提高人们对教育经济意义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舒尔茨在教育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被誉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奠基人。第二节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_一、经济增长的诸因素 根据西方经济理论的解释,国民收入的增长应主要归因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根据这一思路,丹尼森首先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成两大类:总投入量的增加和单位投入量产出的增长。总投入量又分为劳动、资本和土地三项;其中,劳动投入量又划分为从业人数、工作时间、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等子项。单位投入量产出的增长又划分为资源配置的改善、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等因素
30、。然后,丹尼森逐项推算出诸因素对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所做的贡献,以比较各增长因素的相对作用。二、丹尼森方法与舒尔茨方法之比较 丹尼森的方法与舒尔茨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1、丹尼森估算的是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所做的贡献,而舒尔茨估算的是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所做的贡献。 2、丹尼森对国民收入增长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都做了数量化分析,而舒尔茨的研究则集中于教育的贡献。 3、丹尼森是通过计算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质量系数来推算教育的作用的,而舒尔茨是通过计算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来推算教育的作用的。 相对来说,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数量化分析比较全面,也比较细致。第三节 斯特鲁米林的劳动简化法_一
31、、确定劳动简化比的方法 劳动简化比方法最初是前苏联经济学家ct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他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确定劳动简化比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把各种不同程度的复杂劳动折算为同一的简单劳动。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的理论。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教育费用、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时间(受教育年限)、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成正比例关系。 第一种方法,是以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工资差别为依据来确定劳动简化比。这种方法是由斯特鲁米林率先提出的。 第二种方法,是以受教育年限的长短为依据来确定劳动简化比。这种方法以前苏联经济学家科马洛夫为代表。 第三种方法,是以
32、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所花费的教育费用的多少为依据来确定劳动简化比。二、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贡献的方法 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的理论依据是,国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两个因素起作用:一是增加劳动者人数,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要靠两个因素起作用:(1)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2)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装备程度。三、对劳动简化法的评价 这种计算方法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用数量分析的方法谁了教育是促进国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受教育年限短而工龄长的人,在实践中劳动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在以受教育年限作为
33、确定劳动简化比的依据时,则忽略了这一点。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法。第四节我国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_ 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说明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培育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基础教育部门,不仅培养了劳动后备力量,而且也为高等教育部门培养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中小学教育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第六章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一节教育与经济必须协调发展 *重点掌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一般掌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水平;教育与经济协
34、调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从事生产劳动。那时的学校教育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其任务是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和知识分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劳动的性质发展了根本变化,如果劳动者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就不能从事生产。学校开始把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性质和目的,从根本上说,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反映经济发展的新
35、要求。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更表现在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方面。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之所以缓慢,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则是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发展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大发展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教学手段和相应的组织形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古代社会,教学形式是个别面授,教学内容也很简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在教学内容上多样化,教学方法上出现了演示、实验、实习等教学方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教学提
36、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投影仪、电影、录音、录像等现代化视听设备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不断进入教学领域。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也已应用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高速信息公路的开通,将进一步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并将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生产实践是科学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基础。教学内容总是直接和间接地来源于生产实践。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必然引起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发展变化。 古代学校的课程设置,门类不多,一般只有哲学、政治、道德和宗教等人文科学,以及文字、语言等工具课程,与生产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
37、几乎没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技术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形态。 在机器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需要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训练,学校课程设置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 到了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水平更高了。原来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已不能适应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各国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这一切都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 生产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这客观上要求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人口再生
38、产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础,必须搞好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第二,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必须使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投资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必须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相适应 *重点掌握:反映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指标;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与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相适应。 *一般掌握: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指标一、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是表示社会总产品的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加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二是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39、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更为恰当。二、反映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指标 1、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其增长率。义务教育年限的长短、普及率的高低,是反映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 2、义务教育后升学率及其增长率。义务教育后升学率反映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推广程度,其增长率则反映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速度。 3、平均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及其增长率。以平均每万人口中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来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以这个指标的增长率来反映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与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相适应 60年代,西方教育经济学从人力投资的观点出发,提出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
40、重要因素。但是,有些国家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过分地扩张教育,反而出现了过度教育现象。 过度教育,是指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其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从而使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实现不了他们的职业期望,造成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而引起劳动生产率下降这样一种现象。过度教育反映了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不协调状况。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的现象,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为了使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必须力争做到以下必点: 第一,搞好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保持恰当的比例关
41、系。 第二,要切实做好教育规划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也要靠计划来进行配置。 第三,合理确定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及其增长速度。第四,搞好师资需求的预测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在结构上相适应 *重点掌握:教育结构的涵义;根据国民经济的变化确立合理的教育结构 *一般掌握:国民经济结构的涵义;教育结构必须与国民经济结构相适应一、国民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涵义 国民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通常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国民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教育结
42、构,是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结构,一般指学校教育结构,主要包括: (1)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构成,其中最基本的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2)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是普通教育和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3)各类教育内部各类教育之间的比例构成。(4)系科专业设置结构。(5)各级各类学校的布局结构。二、教育结构必须与国民经济结构相适应 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劳动力从业结构的变化,从而要求教育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教育部门是劳动力的供给者,国民经济务部门是劳动力的消费者,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
43、种供求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教育部门的“产品”,既有一定的质量要求,也有一定的数量要求。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相适应,所培养的人才,其规格和数量适合国民经济务部门、各行各业的需要,就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能使教育投资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三、根据国民经济的变化确立合理的教育结构 所谓合理的教育结构,就是与国民经济结构相适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使教育投资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教育结构。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改革或调整教育结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既要从目前国民经济结构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今后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 2、要把整体需要和局部需要统一起来。特别是主要为本地区培养人才的中等职
44、业技术教育,相应地要更多地考虑本地区的实际。 3、加强领导,统一规划,能力协作,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同时,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应在获得资格证书后上岗。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重点掌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般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 2、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 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4、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 5、市场经
45、济是服务经济 6、市场经济是网络经济 7、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 8、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二、市场经济的作用1、分配收入2、传递信息3、刺激生产4、调节供求总之,最终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增强经济活力。第二,调节经济经济结构。三、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确立市场主体,改革企业经营机制。2、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3、转变政
46、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4、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五、加快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1、继续改革流通体制,发展各类市场,特别是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2、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3、清除市场障碍,以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4、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第二节市场经济中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重点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一般掌握: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作用的范围。_一、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当今世界有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是通过政府计划直接分配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的缺陷在于,不能兼顾不同经济主体
47、的利益,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分配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协调供给与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依据。二、市场经济作用的范围 市场经济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它并非能够对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产品或劳务的生产部门都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仅仅能够对私人产品或劳务的生产部门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首先,必须界定教
48、育界产品或劳务的性质。分析和界定教育产品的性质应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因为义务教育是强制性的免费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所以它的资源配置就必须由政府提供,而不是通过市场提供。 2、非义务教育及其资源配置方式。非义务教育,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包括初中后的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等,其性质属于准公共产品,所以主要应该由政府提供。市场机制对于非义务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首先,运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调节教育的层次和专业结构以及各层次、各专业的招生数量。 其次,通过学费调节非义务教育的供给和需求。第三节市场经济与教
49、育体制改革 *重点掌握:适应市场经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一般掌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法论_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法论 曾经出现过三个颇有影响的口号或观点,即“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和“学校企业化”。这三种观点,从理论上看,是不正确的;从实践上看,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近几年出现的学校乱收费、收高价生等问题与此不无关系。二、适应市场经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必须以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观点为前提。 第一,经济是教育的基础。 第二,教育与经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第三,劳动力再生产是教育与经济的联结点。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包括办学体制、投资体制
50、、行政管理体制、招生与就业体制等等。 1、办学体制改革。从世界各国的办学体制来看,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单一办学体制,存在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另一种是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存在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2、投资体制改革。我国教育投资基本上是由国家包下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支出也是一种能够获得收益的投资。从“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出发,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投资的体制。 今后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义务教育完全由政府财政拨款,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则应该继续实行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方针,由受教育者承担一部分教育费用。 3、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
51、,应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使微观层次的教育决策权归学校,宏观层次的教育决策权属于政府。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区域性的教育决策权归地方政府,全国性的教育决策权属于中央政府。 4、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第八章 教育财政第八章教育财政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比例 *重点掌握:反映教育投资比例的指标;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确定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重点:教育投资变动的一般趋势;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的客观依据;我国教育投资总量分析。_一、反映教育投资比例的指标 教育投资的比例是指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中的比例,它在整体上和全局上反映教育投资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常用的教育投资比例指标有:
52、 (1)教育投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2)教育投资在国民生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3)财政支出的教育投资在全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4)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在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例。 其中,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财政支出的教育投资,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是比较常用的指标。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这一指标在考察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反映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 国民收入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尤其是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是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基本指标,也是决定教育投资比例及其增长速度的基本依据。二
53、、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 1、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人口的年年龄构成,人口的文化程度。 2、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的继承、传播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物质技术条件。 3、经济因素。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决定教育投资比例的最基本因素。经济的发展状况,一方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三、教育投资变动的一般趋势1、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不断增大。2、教育投资超前增长3、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幅度逐渐减缓,并趋于同步增长。 4、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54、发展到相当于发达国家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其教育投资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当年的水平。 5、受教育者的人均教育费用不断上升。四、确定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第一,教育投资量应等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费用量; 第二,教育投资的比例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并体现“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原则; 第三,应该保证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第四,在安排教育投资时,要兼顾需要与可能,搞好综合平衡。 方法:1、人力需求预测法 2、国际比较法五、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的客观依据 1、从近期看,教育投资与教育事业发展是否相适应; 2、从远期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相适应; 3、从长期看,教育事业能否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度增长六、我国教育投资总量分析 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投资总量及其变动,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基本上做到了决定所规定的“两个增长”。 2、教育投资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3、教育投资占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门工作计划范文5篇
- 初中老师工作计划
- 建团100周年团员活动学习心得10篇
- 2022幼师下半年工作计划
- 2022年上半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范文五篇
- 2024年度能源管理系统软件项目承包合同3篇
-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 高中自我鉴定6篇
-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 课件
- 第15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职高一下学期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全一册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英语试题01 含解析
- 企业行政总监个人简历范文
- 2024版智能水务管理系统设计与施工合同3篇
- 冬季物业安全管理培训
-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含答案解析)
- GB/T 11981-2024建筑用轻钢龙骨
- 修大棚合同范例
- 2024年高考物理复习试题分类训练:电场(学生卷)
- 《荷塘月色》课件25张-
- 尊重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