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遗传和变异教参_第1页
第五章遗传和变异教参_第2页
第五章遗传和变异教参_第3页
第五章遗传和变异教参_第4页
第五章遗传和变异教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遗传和变异参考资料I *无籽西瓜无籽西瓜 普通西瓜是二倍体(2N),每个细胞中含有22个染色体。二倍 体的西瓜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就成了四倍体( 4N),每个细 胞里含有44个染色体。四倍体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都是二倍体。用 四倍体作母本,二倍体作父本,就生出三倍体的种子。三倍体种子发育成的植株 就结出无籽西瓜。秋水仙素为什么会促使西瓜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呢?原因是:细胞正在进行 分裂时,遇到秋水仙素,纺锤丝断裂,或不能形成纺锤丝,使已经复制的染色体 仍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核里,结果,染色体数目加倍了,就由二倍体形成了四倍 体。在秋水仙素的药效消失以后,细胞再进行分裂,

2、生出的新细胞都是四倍体, 这就是培育三倍体西瓜所用的母本。种子是胚珠受精以后形成的。三倍体西瓜虽然也有胚珠,但是由于染色体 的组合很不平衡,也很不完备,所以胚珠具有高度的不孕性。同时,三倍体西瓜 的花粉粒常常发育畸形,不能正常萌发而形成花粉管。因此,这样的胚珠不能形 成种子。由此可知,必须大量制种来繁殖能长出三倍体西瓜的种子。三倍体西瓜怎样制种呢?小面积制种可以这样进行: 按照西瓜的开花习性, 每天下午按时套袋(防止自由传粉),第二天早晨进行人工授粉,并且挂上标记。 大面积制种,则需要分区隔离,按一定比例配置母本(四倍体)和父本(二倍体) 的植株,并且及时为母本去雄,使四倍体母株接受二倍体父株

3、的花粉, 产生出三 倍体种子备用。参考资料秋水仙素的诱变原理秋水仙素的诱变原理 秋水仙素(C22H25O6N)是1937年发现的,是从百 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种子和球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植物碱。 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粉 末或针状结晶,易溶于冷水、酒精和氯仿,难溶于热水、乙醚等,熔点155C。一般多使用它的水溶液。实验表明,有效的诱变浓度是 0.00061.6%,以0.2% 的浓度诱变效果最好。此药有剧毒,在应用时要特别注意。秋水仙素是诱变多倍体效果最好的药剂之一。它的作用机理是:当细胞进 行分裂时,一方面能使染色体的着丝点延迟分裂, 于是已复制的染色体两条单体 分离,而着丝点仍连在一起,形成“ X”形

4、染色体图象(称为C-有丝分裂,即秋 水仙效应有丝分裂);另一方面是引起分裂中期的纺锤丝断裂,或抑制纺锤体的 形成,结果到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而重组成一个双倍性的细胞核。 这 时候,细胞加大而不分裂,或者分裂成一个无细胞核的子细胞和一个有双倍性细 胞核的子细胞。经过一个时期以后,这种染色体数目加倍了的细胞再分裂增长时, 就构成了双倍性的细胞和组织。参考资料I 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多倍体植物中大多数是异源多倍体,它是植物进化的一个重 要途径。生产上广泛栽培的普通小麦(Triticum vulgave)就是一个异源六倍体。它 是由原始野生种通过两次属间杂交, 接着又经过染色体自然加倍而形

5、成的。 据调 查分析,普通小麦的祖先是“一粒小麦”(小麦属,Triticum monococcum)。它是 具有(AA )染色体组的二倍体植物。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一粒小麦与具有(BB) 染色体组的二倍体山羊草(山羊草属,Aegilops sp)天然杂交,杂种(AB )的染色体又自然加倍,而形成了具有(AABB )染色体组的四倍体二粒小麦(Trilicum dicoccoides)。此后,大约在3000年以前,四倍体二粒小麦又与山羊草属的另一 个种节节草(Aegilops squarrosa它具有DD染色体组)天然杂交,它们的杂种后代又获得了染色体自然加倍的机会,就形成了具有(AABBDD )染

6、色体组的六倍体小麦了(图54),因为染色体组来源于不同的属,所以叫做异源六倍 体。它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基础,每个小穗一般可以结籽粒三粒以上,具有较高的丰产性和优良品质。从普通小麦的自然演变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异源多倍体形成新种必须经 历两个重要步骤:第一是种间杂交或属间杂交;第二是不育杂种经过染色体数目 加倍而形成可育的新物种。这两个步骤,在自然界中必须连续发生,缺少任何一 步都不行。一般的种间杂交是不易成功的,即使杂交成功,它们的杂种也是不育 的。如果杂种的染色体数目不能及时地自然加倍,它就会灭绝。因此,在自然界 中发生上述现象的机率是很低的,需要经过极其漫长的历程。当我们认识了异源多倍体的形

7、成规律之后,就不必等待自然的恩赐,人类可以自己动手来创造新物种。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就是我国农业科学家鲍文奎等用六倍体 普通小麦(AABBDD),与二倍体黑麦(RR)杂交育成的新物种,它是自然界原 来所没有的。小黑麦具有穗大,粒重,抗病性、耐瘠性、抗逆性强和营养品质好等优点(表 4)。小黑麦已经在我国西北、西南高寒地区试种成功,并且正在进一步推广。小黑麦的培育过程是这样的(图55):普通小麦属于小麦属,黑麦属于黑麦 属。两个不同属的物种一般是难以杂交的。 但也有极少数的普通小麦品种含有可 杂交基因,可以接受黑麦的花粉。我们叫它们为“桥梁品种”。桥梁品种之间的杂种一代及其后代都很容易与黑麦杂交。非桥

8、梁品种也可以先与桥梁品种杂交, 将可杂交基因传给后代,这样就可以广泛利用小麦资源与黑麦杂交了。例如,中国春小麦品种“矮立多”等就是这样的桥梁品种,用它们与黑麦杂交就很容易成 功。但是,因为普通小麦的雌配子中有(ABD )三个染色体组,共21个染色体, 以黑麦作父本,雄配子中有(R) 个染色体组,7个染色体,杂交后子一代包 括四个染色体组(ABDR),所以必须用人工的方法将染色体加倍,形成正常的 雌、雄配子,才能受精、结实,繁殖后代。一般在杂种幼苗的分蘖盛期用0.30.5%秋水仙素或1 3ppm的富民隆处理即可成功。由于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基数 是7,染色体数目是42;黑麦的染色体基数也是7,染色体

9、数目是14。经过杂交, 染色体加倍后的小黑麦具有56 (42+14)个染色体,是7的八倍,这些染色体组 又来自不同属的物种,所以称它是异源八倍体小黑。参考资料| 同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 有些植物细胞内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也就是原来 的染色体组加倍,这就形成了同源多倍体。在同源染色体中,一般是所有的基因 仍与原来的一样,没有发生突变,只是基因的数目成倍地增加了,好像只是一个 简单的量变,但是由于每个染色体组包含着成千上万个基因, 它们在有性生殖过 程中又能发生重组。这个组数的变化,一般都会引起形态、生殖、发育等方面极 为明显的质变。同源多倍体中最常见的是同源四倍体和同源三倍体。同源四倍体是

10、正常二 倍体通过染色体的加倍而形成的,如马铃薯就是一个天然同源四倍体。 人为地用 化学药剂秋水仙素等处理发芽的水稻种子,可以获得人工同源四倍体水稻。大麦、 烟草、油菜等用化学药剂处理也可以获得同源四倍体。天然三倍体的出现,大多是由于减数分裂不正常,由未经减数分裂的配子 与正常的配子结合而形成的。香蕉就是天然三倍体植物。香蕉一般只有果实,种 子退化,它以营养体进行无性繁殖。用人工方法在同种植物中,将同源四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杂交,可以产生同源三倍 体植物。三倍体植物由于染色体的配对发生了紊乱, 从而不能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 在分裂前期,每种染色体有三个,组成三价体(三个染色体连在一起),或者组成二价

11、体(二个染色体连在一起)和单价体(一个染色体单独存在)。在分裂后期,二价体分离正常,但三价体一般是两个染色体进入一极,一个进入另一极。 单价体有两种可能,或是随机进入某一极,或是停留在赤道板上,随后在细胞质 中消失。因此,三价体和单价体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到配子中去。三倍体产生的配子中,具有N和2N染色体的是有功能的,能受精,但这样的配子形成的机 率极低。而绝大多数配子含有的染色体组具有不一致的染色体数目。其中,有的含有染色体为2N,有的含有染色体为N,或者根本没有染色体进入,因而不含 有染色体。这样没有完整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丧失平衡,配子的发育就会受 到阻碍,从而丧失了正常的生活能力,因

12、此不能正常受精结实。同源三倍体具有 生长快而不育的特点,所以凡是三倍体,栽培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种子, 而是为了得到对人有用的茎(如三倍体山杨)、叶(如三倍体桑树和茶树)、根(如 三倍体甜菜)或果实(如三倍体西瓜)。三倍体育种是一种见效快而成果突出的 育种方式。目前,在生产上广泛栽培的无籽西瓜就充分说明了三倍体育种是很有 发展前途的。参考资料多倍体多倍体 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是植物发生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物种的形成以及育种工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知道,被子植物中有1/3或者更多的物种是多倍体植物,其中以禾本科植物为最多。近年来由于人工诱变多倍体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已经采用实验方

13、式获得 了 1000 多种多倍体植物。多倍体在动物界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动物大多数是雌雄异体的,雌、雄配 子的染色体稍不平衡就会导致不育, 甚至使个体不能生活。 少数多倍体动物, 如 甲壳类四倍体丰年虫,通常只能依靠无性生殖来繁殖后代。多倍体植物与二倍体植物比较,一般形体较大,茎枝粗壮,叶色较深,叶 片上的气孔较大,花冠、花粉粒和果实也较大,但在分枝数、叶片数上则没有明 显的差异。 多倍体植物的生理代谢功能也较活跃, 糖类、蛋白质等的含量明显地 较高,抗旱、抗逆和抗病的能力也较强,此外变异性还增强了,使植物体更容易 适应生存条件的变化。 多倍体植物的这些表现, 显然是由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 加、

14、细胞体积加大以及等位基因增多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二倍体的一粒小麦, 每个小穗只结一粒种子,品质也差,而六倍体的栽培小麦(普通小麦) ,每个小 穗可结三粒以上的种子,品质也大大提高。四倍体芝麻的植株比二倍体芝麻高 1 2。四倍体水稻的籽粒比二倍体水稻明显增大。多倍体植物的缺点是生长慢,结实性不好。多倍体植物在生产实践上和育 种实践上都有利用价值。 尤其对于利用营养器官的植物 (如甜菜、甘蔗、烟草等) 来说,显示了较大的优越性。多倍体植物的形成,是因为大多数植物是雌雄同体或雌雄同花的,它们的 大、小孢子母细胞常常可能同时发生不正常的减数分裂, 使配子中染色体的数目 不减半,于是通过自体受精而自

15、然形成了多倍体。从多倍体植物的地理分布来看,外界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往 往是产生多倍体的重要原因。 例如,多倍体植物在一般植物中所占的百分比常常 随着纬度的提高而增高。据统计,多倍体植物在北纬 17以下占 37,在北纬 50到 61之间占 56.7,而在北纬 77到 81之间则占 73.6。多倍体植物 的分布还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多。 此外,从地质年代来看, 多倍体植物大 多出现在冰川时期之后, 而且大多分布在原来的冰川地带。 这大概是因为原来分 布在冰川侵入地区内的二倍体物种, 在冰川到来时就灭绝了, 而在边缘地带, 由 于气温降低, 产生了一些多倍体类型, 当冰川退走之后,

16、这些多倍体类型又逐渐向原来的冰川地区扩展了禾I用人工的方法,如利用高温、低温、离心、超声波、嫁接和切断等物理 方法,也可以得到多倍体植物。但是,诱发多倍体更有效的方法是应用化学药剂, 如秋水仙素、萘骈乙烷、异生长素等进行处理。参考资料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有以下一些特点:1 基因突变实际上是染色体一个位点上的基因,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例如,玉米的非糯性是由基因 WX决定的,WX突变成WX以后,非糯性变为糯 性。wx和WX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点上的基因,这样就成为一对等位基 因。所以,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而成的,并且在任何一次突变发生时,一对同 源染色体的两个等位基因

17、之中,一般只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所以,就二倍体的 高等生物来说,突变刚发生时一般是杂合体状态。2.基因突变是可逆的。正常型可以突变成突变型,突变型也可以突变成正常型。 前者叫做正突变,后者叫做反突变或回复突变。反突变的频率一般比正突变的频 率低得多。突变的可逆性表明:基因突变并不是原有基因的丧失, 而是基因的结 构发生了变化。3基因突变是多方向的。一个基因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形成多种突变。如:AalAa2Aa3al、a2、a3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变。这样, A、al、a2、a3 都在同一点上, 都是等位基因。这种同一位点的许多等位基因,叫做复等位基因。当然,复等位 基因是指群体范围来说的,

18、就一个二倍体个体来说,只能有其中一对等位基因。 例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就是受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的。4基因突变有的是显性突变,有的是隐性突变,但较多的是隐性突变。一个隐 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这是显性突变。例如,水稻无芒是隐性基因a决定的,有芒是由显性基因A决定的。无芒的水稻发生突变,表现为有芒,这是显性突变。此外,还有隐性突变,如水稻高秆 D基因可以突变成矮秆d基因。5突变往往是有害的,有时甚至是致死的。例如,水稻、玉米等植物中常产生 白化苗的突变。这种突变型由于不能形成叶绿素,会在幼苗期死亡。但是,也有 些突变是有利的,例如突变产生的植物抗病性、耐旱性、早熟、茎秆坚硬等等。6自然突变

19、的频率很低。据统计,高等动植物的突变频率是1X 10-5-1 X 10-8,即10万到1亿个配子里,仅有一个基因突变。不同的生物,不同的基因,突变 率也不相同。例如,水稻的矮秆突变率为0.60%,而部分不育的突变率可以高达 6.67%。7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论是对于个体、细胞、基因来讲,或对于所影响的性 状来讲,突变的发生都是一个随机事件。例如,在一系列试管中,接种一定量的 不含突变型的细菌,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以后,测定每一试管中的某一特定突变 型的细菌数,就可以看到这些试管中突变型细菌数的分布符合于按照随机分布所 预测的情况。这一实验结果说明基因突变对个体来讲是随机的。参考资料| 两个遗传规

20、律的区别和联系两个遗传规律的区别和联系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在生物的遗传中是有区别的,但又是同时起作用的。分离规律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 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配到不同配子中去;自由组合规律是指非同源染 色体的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在分离时, 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配,在配子中发生自 由组合。这两个规律在遗传中是同时进行的。 任何生物,不管它是纯种还是杂种, 是同质结合还是异质结合,当它们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及其上面的等位 基因之间都是要彼此分离的,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基础上,非同源染色体及其上 面的基因之间又进行自由组合,形成各种可能组合的配子。因此,在有性生殖的 过程中,生物的

21、遗传既有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 又有非同源染色体上非 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总之,两个基本规律是同时起作用的。参考资料| 逆转录逆转录 过去发现的病毒有两大类:一类病毒的全套基因由DNA组成(如牛痘病毒),在感染了这种DNA病毒的细胞中,病毒的DNA复制成新的DNA, 并且把信息从DNA传递到RNA,然后合成蛋白质。另一类病毒的全套基因由RNA组成(如灰白质炎病毒和流感病毒),这类病毒的 RNA直接复制成新的RNA,并且将RNA的信息翻译成蛋白质,没有 DNA直接参与它们的复制。可 是近几年来,又发现一类叫做 RNA DNA的病毒(如劳斯肿瘤病毒)。在这种 病毒的复制中存在着RNA-DNA

22、信息传递方式。参考资料| 有义链与反义链有义链与反义链 1961年,韦斯(Weiss)等发现离体系统的双链的 DNA 都可以作为模板,合成不同的 RNA分子以后,马默(Marmur)在侵染枯草杆菌 的噬菌体实验中发现,DNA分子两条链中只有一条具有转录功能,这条具有转 录功能的链叫做有义链,另一条无转录功能的链叫做反义链。 应该指出,在一条 包含有若干基因的DNA分子中,各个基因的有义链,并不都在同一链上,也就 是说,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有义链,即有的基因的有义链是3一 5单链(如图44中基因B);有的基因的有义链则是5- 3单链(如图44中基因A,基 因C)。所以,也可以说,DNA双链中的一条

23、链对某些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 另一些基因来说,则另一条链是有义链。至于反义链在转录中的作用,目前还不 十分清楚。参考资料| 转基因生物安全吗当你听说,在众多欧洲国家的公民为反对转基因作物产品的进口和为争取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生产的食物的知情权而游行示威之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否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转基因生物安全吗?自20世纪70年代初成功实现基因的体外重组和克隆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突飞猛进,迅速发展为当今最具活力的高技术研究领域之 一,并在农业、食品、医药、环保和化工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人类解决资 源、环境和健康等重大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并正在推动世界产业结

24、构的重大变化。据估计,全球生物技术市场的销售额今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今后10年,仅农业生物技术一项的全球销售额就将超过3000亿美元。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之一,是各国高技术竞争的热点。转基因生物已经并将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但是,从 DNA 重组技术一经提出开始,重组 DNA 潜在危险性的问题就引 起了争论。 1971 年,美国 MIT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提出了将猴肾病毒 SV40 DNA与入噬菌体DNA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细胞的研究设想。 消息传出后,立即 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带有病毒 DNA 的重组 DNA 分子有 可能从实验室逸

25、出, 并随着大肠杆菌感染到人类的肠道, 其后果将不可预料。 因 此,该研究计划被搁置了下来。 1972 年,第一个重组 DNA 分子在美国斯坦福大 学的问世使人们对于重组 DNA 潜在危险性的关注重新高涨起来。人们起初的担 心还只限于有关病毒 DNA 的重组实验,后来又扩大到其他 DNA 的重组实验。 针对重组 DNA 潜在的危险性,一直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担心者认为, 携带具潜在危险基因的重组 DNA 病毒或细菌有可能因偶然的机会逃逸出实验 室,或成功地寄生在实验工作人员体内, 从而导致不可预料的灾难; 而乐观者则 认为,自然界中的细菌等原核生物经常地与动植物尸体腐烂后所释放出来的 D

26、NA 密切接触,因而它们必定有机会捕获这些真核生物的 DNA 。所以,通过自 然界的原核生物的作用, 我们目前通过基因操作形成的那些重组体类型, 很可能 都曾经在自然界出现过,但它们并没有在自然选择中取得优势。因此,对重组 DNA 过分担忧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即使有某些潜在危险,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防 范措施予以避免。正是基于这样的防范考虑,早在 1974年 7 月,美国国家卫生 研究院(NIH)重组DNA咨询委员会(RAC)的11位分子生物学和重组 DNA 方面的权威学者在国际著名杂志 科学 上发表公开信, 要求在还没有弄清重组 DNA 所涉及的危险性程度、范围和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前,暂停下列

27、两类 实验:涉及组合一种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的、 有产生病毒能力或带有抗菌素抗 性基因的新型有机体的实验;涉及将肿瘤病毒或其他动物病毒DNA引入细菌的实验。因为这两类实验的重组 DNA 可能更容易在人类及其他生物体内传播, 导致癌症和其他 疾病发生范围的扩大。 1976年 6月 23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制订并公布了 “重 组 DNA 研究准则”,禁止若干类型的重组 DNA 实验,并制订了许多具体的规定 条文。由于这一安全准则的指导及在此后建立了不会逃逸出实验室的安全寄主细 菌和质粒载体系统,重组 DNA 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其实,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远不止这些内容。上述针对重组 D

28、NA 潜在危险性的 问题仅仅考虑了其致病性。 那么, 其他转基因动、 植物的生物安全性又如何呢?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转基因动、植物的进展。科学家已成功地实现了通过转基因动物增加肉、奶等产品的目的。 1996 年 底,英国已成功地用转基因猪的器官进行了人体器官的移植。 德国科学家从老鼠 体内分离到一种抗体基因, 其表达物能附着在疟原虫体上, 阻止疟原虫进入蚊子 的消化道。 研究者希望把这种抗体基因转入蚊子体内, 以培养出 “反疟疾蚊子”。 1996年 2月底,美国农业部( USDA )已批准了第一个转基因节肢动物螨的 大田释放,这种转基因螨可捕食草莓和花卉害虫一一蜘蛛螨。1995年底,USDA收

29、到了第一个转基因线虫向环境释放的申请。 此外, 转基因鱼、 贝类等的研究也 在许多国家蓬勃开展。自从 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 已有上百种转基因植物在世界各 地的实验室中诞生,其中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油菜、大豆、花生 等油料作物,棉花等纤维作物,马铃薯、豌豆、南瓜等蔬菜,以及云杉、杨树等 木本树种,这些转基因植物或具有抗虫性、或具有抗病性、或能抗除草剂、或具 有人们所需的其他特性。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获准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植物品种 并不多。到 1994年,世界上只有两种转基因植物被大规模释放, 一个是经 USDA 及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署(FDA)批准的、由Calgene

30、公司推出的、能延长成熟 期的转基因番茄Flavr Savr,另一个是中国的抗病毒转基因烟草。1994年,转基 因烟草已接近我国当时烟草种植面积的 5。在美国,基因工程农产品商业化要 经过USDA、FDA和EPA (环境保护署)三个政府部门的审批。到1996年5月, 在美国批准的能进入商业化的转基因植物已有 7 种 14 个种次,还有 9 个种次正 在审批之中。近年来,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类增加很快,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 其中大部分种植在美国和加拿大。阿根廷、中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南非也有 增长的趋势。 但欧洲国家对转基因植物更加慎重, 如法国直至 1997年 12月才宣 布批准种植转基因抗虫谷

31、类作物,而其他转基因作物如油菜等仍未获批准。虽然近年来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但和这些转基因 植物的预期经济价值相比, 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的进展还是显得非常缓慢。 其主要 原因是出于生物安全性的考虑。由于转基因生物中的外源基因可能来自其他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因而转基因生物不同于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得到的生物新品 种。人类对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可能带来的新的基因组合及对环境、生物进化和人类健康等许多方面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因此各国政府都对转基因生物的大规模释 放持慎重态度,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只有经过长期监控证明各方面都 安全的转基因生物才能被大规模释放。 可见,人类在经过大自然的

32、很多次报复之 后终于吸取了惨痛的教训,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放到了首要位置。那么,转基因生物(遗传饰变生物体,即GMO,或经修饰的活生物体,即LMO) 的生物安全性到底涉及哪些方面呢?参考资料*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转基因生物作为食物对人类健康是否会带来风险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 题。新闻媒体报道的这方面的风险事例已不鲜见,虽然难免有讹传之嫌,但科学 期刊的研究报道应该得到肯定:199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转基因 大豆中巴西坚果过敏原的鉴定” 一文报道,由于巴西坚果中占优势的贮存蛋白中 富含一种对人和动物有高营养价值的氨基酸蛋氨酸,科学家将此蛋白质的基 因插入大豆中,以改良大豆

33、的营养组分。但这种改良了品质的转基因大豆已被证 实能引起一部分人的过敏,过敏反应轻的可引起人体心脏无规律的搏动,严重的 可使心脏病发作,直至死亡。后来,研制该转基因大豆的美国Pio neer Hi-Bred公司已决定放弃将它投放市场。因此,在转基因食品中是否含有过敏源是食品安 全性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个对食用者带来安全性风险的例子是1998年化学与工业杂志报道的。苏格兰研究人员普茨泰的研究表明:实验鼠被喂以插入外源凝集素基因的马 铃薯110天,其免疫细胞仅为以正常马铃薯为食的鼠的一半,前者还表现出轻微的生长迟缓。从1994年6月第一个释放上市的转基因番茄至今还只有六年时间, 长期效应如

34、何及风险可能有多大等诸多问题在目前还知之甚少,潜在的后果不是短时间内能被观察到的。因此,即使是潜在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参考资料*转基因生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或新的疾病转入病毒蛋白基因的植物的大面积种植是否会导致病毒发生异源重组或异 源包装,导致出现致病能力更强的毒株呢?福尔克(Falk)等1994年在国际著 名杂志科学上发表的“转基因作物将产生新病毒和新疾病?” 一文展示了这 样的一个事实:把花椰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基因插入豇豆得到抗病毒的豇豆。但当把缺失外壳蛋白的病毒再接种到转基因豇豆上时,发现125株豇豆中有4株又染上了花叶病。因此他们认为插入转基因作物中的病毒基因可能与再接种病 毒

35、的遗传物质结合形成了新的病毒。或者说,GMO中的病毒RNA有能力再组成很多新的形式。1996年又有实验证明,至少在实验室条件下,原来准备作为 抗病疫苗的黄瓜花叶病毒(CMV )自发地突变,使其不仅不能导致抗 CMV,反 而加剧了 CMV对烟草的危害。另有实验显示,改变某些动物病原体的基因可使 其毒性增强,或使其对农药和抗菌素的抵抗力增强;基因的改变可使原来与动、 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具有致病力。转基因微生物的释放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由于目前人类对绝大多数微 生物尚不了解,而自然界不同种、属的微生物之间又存在着比较频繁的基因转移, 因此,人为转入的带有明显选择优势的基因可能在微生物间大范围传播,这

36、给转基因微生物长期影响的评估带来困难。参考资料| *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风险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风险涉及到许多方面,如转基因生物及转入生物的外源基因的扩散问题;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界其他生物的作用可能影响食物链和整个生 态系统的功能;转基因生物可能改变生物的竞争能力而影响种间关系等等。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风险随着一些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上的发表而得到证实, 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参考资料*转基因节肢动物的环境风险转基因节肢动物的研究和释放申请越来越多,特别是昆虫,如蚊子、地中 海果蝇、蜜蜂和棉铃虫等。1996年2月底,美国农业部批准了第一个转基因节 肢动物螨的大田释放。但是,由于节肢动物数量大

37、、繁殖快、不少种类个体 小、移动距离长,并在自然界生命活动如传粉、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 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节肢动物存在巨大的潜在环境风险,而且一旦被确证风险存在将不可能再从环境中收回参考资料I*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为杂草杂草具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它们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种子量大且存 活期长,这些特性使杂草很容易在自然界蔓延。由于有些作物如水稻、马铃薯、 油菜等本身就有很近的杂草性近缘种, 不少性状与其杂草化的祖先是共同的, 因 此,某些遗传上的改变就可能使作物成为杂草。另外,有些栽培植物,如高粱属 的某些种,在一定环境中本身就是杂草。当它们被插入一个抗逆(如抗病、抗虫、 抗

38、盐等)基因时,由于改变了其特性而使本来在某些地区很安全的作物趋向于杂 草化,例如高度抗盐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就可能侵入到港湾中大量繁殖而成为杂 草。参考资料*转墓因作物可能使其野生近缘种变为杂草由于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少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目前虽未被人类利用, 但并不以杂草形式存在。可是,一旦具某种抗性的转基因作物通过花粉的传播把 抗性基因带入野生近缘种,后者就可能大量繁殖而变成杂草。美国有人反对已被 USDA和FDA批准的抗多种病毒的转基因南瓜上市正是出于这一担忧。因为野 生的南瓜近缘种在美国普遍存在,只是由于有黄瓜斑纹病毒和西瓜斑纹病毒而不 能大量繁殖。若转基因南瓜中抗多种病毒的基因由传粉带入

39、野生的南瓜近缘种, 后果将不堪设想。丹麦科学家米克尔森(T. R. Mikkelsen)等1996年在国际著 名杂志自然上发表的论文证实:转基因油菜中的耐除草剂基因通过两次种间 杂交已转到野生近缘种中。这一研究结果第一次证实转基因作物中的基因能很快 地向野生近缘种自然转移。参考资料*非目标效应某些转基因作物具有抗虫或抗病特性,或作为生物反应器用于药物生产,它们可能会对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即非目标效应。法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种插入了有毒蛋白质基因的抗真菌芸苔属植物能毒害蜜蜂的消化系 统,减弱蜜蜂的嗅觉记忆(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它们判断食物来源的 能力产生影响。带有Bt抗虫基因

40、的植物也可能毒害那些降解其凋落物的土壤昆 虫;带几丁质酶的抗真菌转基因作物可能影响土壤中的菌根及其他真菌种群,使土壤中的凋落物不能被分解,营养流被中断,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被阻滞。另外, 人们用作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疫苗、酶及其他化学品的转基因生物也可能影响 与其有关的其他生物。参考资料|*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生物本身是自然界并不存在而由人类创造的生物。对于任何一个生 态系统来说,转基因生物的进入就是外来种的侵入。 而外来种的侵入可能破坏原 有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降低。外来种的 这种危害在国内外已有很多先例,而转基因生物作为外来种,对生物多样性的潜

41、 在危险性显然不容忽视。参考资料|*转基因生物的其他影响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生物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转基因生物的 释放必然会改变原有生物之间以及原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转基因生物相关物种的选择压也会因此而改变, 从而可能导致相关物种的进化速度的改变。 这 方面还有待长期、深入的研究,但抗虫转基因作物在释放后抗虫性逐渐失效无疑 是一个例证。综上所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致病性、毒性等对 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植物基因的稳定性、基因的扩散、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对生物种间关系、竞争能力、食物链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生物进化速度的 影响等。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及商业化是不以

42、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人类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风险。1992年到1995年,USDA对农业上GMO的生态学风 险的研究投入了 640万美元;英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的四年中,将拨款330万 英镑研究转基因油料作物和玉米对环境的影响。 各国对GMO释放的风险认识不 一,欧盟比美国更为严格,尤其是德国。我国也于 1993年2月24日发布了基 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针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我们只有加强风险评估的科 研、立法及教育与培训三方面的工作, 才能防患于未然,使生物技术真正造福于 人类。生物技术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为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社会 问题。对人类而言,现代生物技术到底是普罗米

43、修斯的圣火, 还是潘多拉的盒子, 目前还不能做出最后的回答。参考资料| 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有二。主要特点之一是细胞质遗传都表现为母系遗传。例如,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亲本杂交, 不论 正交或反交,F1总是表现出母本的性状,这种遗传方式叫母系遗传。核遗传的 情况则与母系遗传不同,不论正交或反交,F1总是表现出显性亲本的性状。例如,课文中讲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不论是高茎豌豆作母本,还是矮茎豌豆作母本, F1都是高茎豌豆,F2则呈3高1矮的比。细胞质遗传为什么会显示母系遗传?这从精子和卵细胞的体积大小就可以 知道:卵细胞体积大,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特别是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