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课时浓硫酸的特性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是()A.与铜片反应B.与石蕊溶液反应C.用玻璃棒各蘸少许涂在纸上D.加入锌片看是否有气体生成解析:常温下浓硫酸和稀硫酸都不能与铜反应,无法区别。向两种酸中加入锌片二者都反应:浓硫酸反应产生SO2,稀硫酸反应产生H2,可以区别,但不是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只有C是利用了浓硫酸有脱水性而稀硫酸没有脱水性来区别,方法简单。答案:C2.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难挥发性)B.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强氧化性、酸性)C.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
2、海绵状的炭生成(吸水性)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脱水性)答案:B3.硫酸厂有一辆已存放过浓硫酸的铁槽车。某工人边吸烟边用水冲洗,结果发生了爆炸事故,下列引起爆炸的原因中正确的是()A.浓硫酸遇明火爆炸B.浓硫酸遇水发热爆炸C.铁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D.稀释后的硫酸与铁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解析:浓硫酸加水后变成稀硫酸,与金属铁反应产生氢气,吸烟时点燃氢气造成爆炸。答案:D4.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氢气等气体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
3、铁、铝等金属钝化解析:选项A,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B中,是在加热的条件下;C中,氨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答案:D5.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A.上下移动中铜丝可控制SO2的生成量B.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C.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D.为确认CuSO4生成,向中加水,观察颜色解析:移动铜丝,可控制铜丝与浓硫酸的接触,即控制SO2的生成量,故A项合理;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B项合理;SO2有毒,且属于酸性氧化物,故C项合理;浓硫酸过量,试管中剩余浓硫酸,应将反应后的混合液慢慢加入到大量水中,否则易出现液体
4、喷出试管而发生危险,故D项不合理。答案:D6.在检验SO42-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A.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存在B.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O42-存在C.先加入稀盐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存在D.先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O42-存在解析:A项,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O32-或HSO3-;B项,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
5、能含有SO32-或HSO3-;D项,先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答案:C7.向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A.小于0.45 molB.等于0.45 molC.在0.45 mol和0.9 mol之间D.大于0.45 mol解析:Cu与浓硫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H2SO4只有部分被还原,再者浓硫酸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即停止反应,因而在计算被还原的硫酸时不能把0.05 L18 molL-1=0.9 mol全部当作反应物,而只能是其中一部分。又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参加
6、反应的浓硫酸中只有一半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被还原)。所以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0.45 mol。答案:A8.浓硫酸在使下列物质的转化中,只表现强氧化性的是()A.CuCuSO4B.CCO2C.FeOFe2(SO4)3D.Fe2O3Fe2(SO4)3解析:浓硫酸在反应中表现出酸性时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硫元素仍以SO42-形式存在;浓硫酸表现出氧化性时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2H2SO4(浓)CO2+2SO2+2H2O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浓硫酸只表现强氧化性;Fe2O3+3H2SO4Fe2(SO4)3+3H2O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浓硫酸只表现酸性;而Cu+2H2SO4(浓)CuSO4+
7、SO2+2H2O,2FeO+4H2SO4Fe2(SO4)3+SO2+4H2O中都是有一部分硫元素化合价降低,一部分硫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浓硫酸在A、C反应中既表现了酸性,又表现了氧化性。答案:B9.某研究小组成员在讨论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时,设计了如下方案:操作结论甲投入火柴梗变黑者为浓硫酸乙加入金属铝片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者为浓硫酸丙分别加入到盛水的试管中放出大量热者为浓硫酸丁用玻璃棒蘸浓氨水靠近酸的瓶口冒白烟者为浓硫酸戊加到CuSO45H2O晶体中变白者为浓硫酸(1)其中可行的是(填序号)。(2)其中一个稍作改进就能成为可行方案的是,改进方法是。(3)完全错误的是,因为。解析:(1)甲、丙、
8、戊分别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吸水性设计,方案可行。(2)乙中浓硫酸使铝钝化,加热即可反应。而常温下铝片可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2。(3)丁错,挥发性酸遇浓氨水才能产生白烟,浓硫酸不属于挥发性酸。答案:(1)甲、丙、戊(2)乙增加加热条件(或将结论改为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的为稀硫酸)(3)丁硫酸不是挥发性酸10.在化学课上,围绕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浓硫酸,迅速搅拌,放出大量的热,同时观察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请回答:(1)生成的黑色(单质)物质是(填化学式)。(2)这种黑色物质继续
9、与浓硫酸作用会产生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成分是(填名称),实验室经常用溶液进行吸收,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3)据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填编号)。A.酸性B.吸水性C.脱水性D.强氧化性(4)将实验(2)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可以看到品红溶液,加热后。(5)能否用澄清石灰水鉴别这两种气体?(填“能”或“不能”),若不能,填写两种能鉴别的试剂:。解析:(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脱水成炭。(2)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经常用NaOH溶液吸收SO2,反应的化学
10、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3)这些实验现象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4)SO2通入品红溶液可使之褪色,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5)SO2和CO2均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用它鉴别二者,可用溴水、酸性KMnO4溶液或品红溶液鉴别。答案:(1)C(2)二氧化硫NaOHC+2H2SO4(浓)2SO2+CO2+2H2O,SO2+2NaOHNa2SO3+H2O(3)CD(4)褪色恢复红色(5)不能溴水、酸性KMnO4溶液或品红溶液任两种均可能力提升1.用20 mL 18.4 molL-1的浓硫酸与铜共热一段时间后,冷却,过滤除去多余的铜,将滤液加水稀释到100 mL,所
11、得溶液中SO42-的浓度为3.18 molL-1,则此时溶液中Cu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50 molL-1B.0.75 molL-1C.1.00 molL-1D.3.18 molL-1解析: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所得溶液为CuSO4与稀硫酸的混合溶液。反应前n(H2SO4)=18.4 molL-10.020 L=0.368 mol,反应后n(SO42-)=3.18 molL-10.100 L=0.318 mol;因此减少的SO42-的物质的量n(SO42-)=n(SO2)=0.368 mol-0.318 mol=0.050 mol。由反应Cu+2H2S
12、O4(浓)CuSO4+SO2+2H2O可知,n(CuSO4)=n(SO2)=0.050 mol,则c(CuSO4)=0.050mol0.100 L=0.50 molL-1。答案:A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浓硫酸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H2SO4(浓)3SO2+2H2O,在此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了其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C.把足量铜粉投入含2 mol H2SO4的浓硫酸中,得到气体的体积为22.4 L(标准状况)D.常温下能够用铁、铝等容器盛放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使其钝化解析:A项无法排除
13、Ag+的干扰,A不正确;B项只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C项产生的SO2将小于22.4 L(标准状况下),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而Cu与稀硫酸不反应。答案:D3.木炭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B.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D.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解析:X为SO2、CO2的混合物;Y为NO2,在Z导管口处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2NO+O22NO2。答案:A4.一定量Cu粉与浓硫酸共热产
14、生SO2气体体积为2.24 L(标准状况),则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A.加入铜的质量为6.4 gB.加入浓硫酸中含溶质0.2 molC.加入铜的质量大于6.4 gD.加入浓硫酸中含溶质多于0.2 mol解析:Cu与浓硫酸共热时发生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当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L SO2(0.1 mol)时,反应消耗0.1 mol Cu(6.4 g),消耗0.2 mol H2SO4,由于反应中有H2O生成,浓硫酸浓度不断降低,待变为稀硫酸时不再与Cu反应,故实验中m(Cu)6.4 g,n(H2SO4)0.2 mol。答案:B5.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
15、浓硫酸的反应情况,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中应浸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是,其作用是。(3)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止水夹K并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填字母)。A.水B.酸性KMnO4溶液C.浓溴水D.饱和NaHSO3溶液(4)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和一定体积18 molL-1的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完毕,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
16、你认为原因是。下列药品中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填字母)。A.铁粉B.BaCl2溶液C.银粉D.NaHCO3溶液解析:(1)Cu可与浓硫酸发生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2)因为SO2是污染性气体,不能排入大气中,故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中应浸有碱液,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气。(3)余热使反应继续进行时,生成的多余气体可贮存于B中,排出的液体进入长颈漏斗,为减少SO2的溶解,B内应盛放饱和NaHSO3溶液。(4)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被不断消耗,且反应生成水,使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当变为稀硫酸时,反应将会停止,因为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可
17、向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加入铁粉或NaHCO3溶液,若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确有余酸。答案:(1)Cu+2H2SO4(浓)CuSO4+SO2+2H2O(2)碱液(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试剂瓶中液面下降,而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D(4)反应过程中浓硫酸被消耗,逐渐变稀,而铜不和稀硫酸反应AD6.(1)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试用下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的各种产物。写出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填装置的序号)。编号装置编号装置(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则A瓶溶液的作用是,B瓶溶液的作用是,C瓶溶液的作用是。(4)装置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可确定的产物是,确定装置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是。(5)装置中所盛放的溶液是,可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弱电合同书安全责任
- 玻璃纤维电焊维修合同
- 智能工厂控制系统安装合同
- 印章使用授权书三篇
-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与危机管理
- 毕业生代表发言稿10篇
- 质检员个人工作总结模板5篇
- 住宅小区智能化施工合同
- 游乐园保洁员招聘合同
- 抢椅子的教案反思5篇
- XX有限公司人员分流方案
- 大语言模型赋能自动化测试实践、挑战与展望-复旦大学(董震)
- 期中模拟检测(1-3单元)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
- 追觅科技在线测评逻辑题
- 2024-2030年中国演艺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春季高考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重庆市渝北区数据谷八中小升初数学试卷
- 凝中国心铸中华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民族团结爱国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AI大模型场景探索及产业应用调研报告-前瞻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复习课件
- 盛世华诞庆祝祖国成立75周年共筑中国梦同庆国庆节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