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 ( 上册 ) 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陈元方年十一时,候 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 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注】 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例句义项卿家君法孤
2、_A法令,制度; B方法,做法;C效法,仿效; D标准,法则。久而益敬 _A更加; B增加; C好处。孤往者尝为邺令 _ A经历、体验; B曾经; C吃一点试试周公不师孔子 _A传授知识的人; B仿效,学习;C军队; 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2)请用 /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 处)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 ( 1) C; A; B; B( 2)袁公问曰 / 贤家君在太丘 / 远
3、近称之 / 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解析】 【分析】( 1) 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故选A。 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故选B。 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 / 贤家君在太丘 / 远近称之 / 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
4、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 “此事 ”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故答案为:( 1) C、 A、 B、 B( 2)袁公问曰 / 贤家君在太丘 / 远近称之 / 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
5、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
6、名词 ,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 ,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附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
7、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 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 日广。每履之,足苦踬 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 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 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 , 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 养
8、晦堂:刘蓉居室名。 浸淫:渐渐扩展。 踬:跌绊。 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一日 / 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 / 不义而富且贵C. 顾而笑曰 / 顾野有麦场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 ( 1) C( 2)俯 而 读 /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
9、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解析】 【分析】( 1) A 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日:天。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 B 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贵:可贵。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贵:富贵。C 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顾:回头看。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顾:回头看。D 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故:原来的,旧的。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故:原因,缘故。故选 C。( 2)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
10、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俯而读仰而思”的意思是: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读 ”后停顿。 “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的意思是: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得”后停顿。故句子划为:俯 而 读 / 仰 而 思 /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文章中的话就是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故答案为: C; 俯 而 读 / 仰 而 思 /
11、 思 而 弗 得 /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附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
12、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
13、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尊君在不? _ 下车引之。 _ 元方入门不顾。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
14、一项是()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 “无信 ”“无礼 ”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答案】 ( 1)同 “否 ”;拉、牵拉;回头看( 2)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3) B【解析】 【分析】(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不 ”通
15、假字,通 “否 ”;“引 ”,拉、牵拉。( 2)重点字词: “期 ”约定; “委 ”,丢下; “至 ”,到达; “信 ”,诚信。( 3) B 项错误。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 ”错误。故答案为: 同 “否 ”; 拉、牵拉 ; 回头看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B【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16、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文侯与虞人期猎 _ 天雨 _ 公将焉之 _ 乃往,身自罢之_( 2)翻译下面的句子。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给这则短文拟写一个标题。【答案】 ( 1)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 2)虽然现在很快
17、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3)文候与虞人期猎【解析】 【分析】(1)本题中的“雨 ”是名词用如动词,“下雨 ”的意思; “期 ”是古今异义词, “约定 ”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虽(虽然)、岂(怎么)、期(约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 ”,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故答案为: 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 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文候与虞人期猎。【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
18、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本题考查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 “文侯与虞人期猎 ”,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参考译文】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 : 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 ? 魏文侯说 : 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
19、间,虽然现在很快乐 ,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于5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尊君在不?( _) 下车引之。( _) 元方入门不顾。(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20、是无礼。(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 “无信 ”“无礼 ”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吾今死矣,子可去/ 去后乃至。B. 有疾不忍委之/ 相委而去。C. 而入有义国/ 与儿女讲论文义。D. 而敢独止?/ 人不知而不愠。(5)请用三条
21、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6)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答案】 ( 1)同 “否 ”;拉、牵拉;回头看。( 2)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3) B(4) C(5)巨伯曰 / 友人有疾 / 不忍委之 /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6)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解析】 【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引 ”,牵、拉; “不 ”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
22、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期行:相约同行;相委:丢下;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日中:中午;则:就;信:信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已热衷于功名的心。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 ACD 分析正确。 B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不是心理描写。( 4) A 两个 “去 ”都是离开的意思。 B 两个 “委 ”都是舍弃的意思。 C 仁义 / 义理。 D 两个 “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 5)这句话的大意是
23、: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命。“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巨伯曰 / 友人有疾 / 不忍委之/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结合荀巨伯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从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等可以看出荀巨伯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这是我们从荀巨伯身上应该学习的。故答案为: 同 “否 ”; 拉、牵拉; 回头看。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B(4)C(5) 巨伯曰 / 友人有疾
24、 / 不忍委之 /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6)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注意 “期 ”“委”“去”“则”得分点。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4)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 “用法”, “用法 ”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
26、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观点明确,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可以从“信义 ”“诚实 ”等方面来谈。【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 “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 “荀巨伯说: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 “
27、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 “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元方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 su)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 z)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 y)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候袁公 _ 强者绥之以德 _ 何所履行 _ 孤法卿父 _(2)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孤 往 者 尝 为 邺
28、 令 正 行 此 事 不 知 卿 家 君 法 孤 孤 法 卿 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 (1)拜访,问候;安,安抚;实践,做;效法,仿效( 2)孤往者尝为邺( y)令 / 正行此事 / 不知卿家君法孤 / 孤法卿父?( 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
29、其意思。候:动词,拜访,问候;绥:动词安,安抚;履行:动词,实践,做;法:效法,仿效。(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翻译是:我曾经也当过邺县 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据此断句为:孤往者尝为邺(y)令 / 正行此事 / 不知卿家君法孤/ 孤法卿父?(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首先确定得分点,采分点一般为实词、重点虚词,句式。实词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
30、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同时注意上下文,强调关注语境,在基本明确大意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方法翻译。注意“绥、德、抚、仁 ”等字要准确解释。(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言外之意就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故答案为:(1)拜访,问候;安,安抚;实践,做;效法,仿效。(2)孤往者尝为邺( y)令 / 正
31、行此事 / 不知卿家君法孤 / 孤法卿父?( 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明显是两个分句,根据句意可准确断句。(主谓结构)孤往者尝为邺(y)令 / (省略主语)正行此事(省
32、略句)不知卿家君法孤/ (并列问句)孤法卿父?(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绥之以德:用德行去安抚;抚之以仁:用仁慈去安抚。(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主要是借孔子周公的事例,证明家君和袁公之间都没有互相效仿。【附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 “我父亲在 太丘, 对
33、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 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元方说: “周公 、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34、,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夏侯玄既被桎梏 , 时钟毓为廷尉,钟会 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 之。玄曰: “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 。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注】 桎梏( zhg):脚镣和手铐;拘捕。 钟会:钟毓的弟弟。 狎( xi ):亲近而不庄重。 闻命:听从命令。(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君在不?( “尊君 ”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B. 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 ”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C. 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 ”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
35、略成分。 待君久不至,已去。_ 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_( 3)用 “/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友人惭,下车引之。 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 “方正 ”?【答案】 (1) D( 2)家君;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 / 临刑东市 / 颜色不异( 4) 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 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 “信 ”的重要(君与家
36、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 “礼 ”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 “入门不顾 ”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D 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东市:刑场。汉代在长安
37、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 临刑东市 / 颜色不异。( 4)本题考
38、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 “惭、引、因便、狎 ”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陈元方:懂得 “信 ”的重要;懂得“礼 ”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 ”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
39、,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故答案为:(1) D( 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 临刑东市 / 颜色不异(4) 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 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 ”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 ”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 ”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
40、,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点评】( 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东市 ”: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 项错误。(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
41、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附参考译文】甲 陈太丘 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 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
42、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夏侯玄 被逮捕,当时 钟毓 为廷尉, 钟会以前和 夏侯玄 不和,就羞辱他。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 ”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8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夫君子
43、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诫子书 _ 淫慢则不能励精_ 年与时驰 _ 非志无以成学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 “淡泊 ”“宁静 ”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 “学须静也 ”的 “学 ”已经不
44、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 “淡泊 ”“宁静 ”的重要性。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 ( 1)告诫;振奋,振作;消失,逝去;立志( 2) 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 D( 4)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
45、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5)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解析】 【分析】( 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 告诫; 振奋,振作; 消失,逝去;立志。其中, “驰 ”属古今异义词,“志 ”属于词类活用。( 2)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作精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枯落:像枯枝败叶那样;接世: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这句话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如下: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
46、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 ABC 分析正确。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是:(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诸葛亮其实是在告诫儿子,如果你不趁年轻时抓紧学习,把时间白白浪费掉,那么到老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因此,这句话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故选D。( 4)从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及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培养自己的品德,淡泊名利。从“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树立明确的志向。从“非学无以广才 ”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刻苦学习。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47、庐,将复何及 ”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5)在这篇文章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这样的题,不必面面俱到,能从一个侧面谈启发即可。【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语境义。课文注释中
48、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文章中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
49、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 1)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对语
50、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 俄而雪骤:一会儿雪大了。B. 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C. 尝月下戏:曾经在月下唱戏。D. 必不明:一定看不见。( 3)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 4)你认为徐孺子的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 ?( 5)我们也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答案】 ( 1)第一篇: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第二篇: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 2) C( 3)都很聪明,比喻精美恰当。( 4)把月亮中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恰当生动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重要性。( 5)清晨,树林里鸟儿就像是百唱不厌的歌唱家,给大
51、自然带来欢乐。【解析】 【分析】(1 )【甲】人物:谢太傅、子侄辈;时间:寒雪日;事件:聚会时咏雪;结果:谢太傅大笑。把这几个整合起来就是: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乙】人物:徐孺子;时间:月夜;事件:机智地回答别人的有关月亮的问话。把这几个信息整合起来就是: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 2) C 项,戏:游戏、玩耍。因此这句话应反映为:曾经在月下玩耍。故C 翻译错误。ABD 翻译正确。( 3)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孩子们的性格特点。甲文中的兄女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柳絮因风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雪花轻盈、洁白的特点。乙文中的徐孺子用人眼中的瞳子作比,巧妙地反驳了别人有关月中无物当极明的观点,让人非常的信服。因此,这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们的答话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又贴切。( 4)此题要求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赏析其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有物比作眼睛里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设备维修服务合同范本
- 2025长沙市“双百计划”申报合同书
- 2024年厦门医院招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真题
- 轴承供销合同范本
- 2024年嘉兴国际商务区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2024年安徽玉成汽车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招聘真题
- 2024年安徽合肥技师学院专任教师招聘真题
- 水坝工程合同范本
- 研学旅行与学校签订合同(2025年版)
- 浙江省杭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英语 含解析
- 小学生讲卫生主题班会
- 2025《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及指引解读课件
- 《新生儿复苏》课件
- 客户投诉与客户满意度管理制度
- 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探讨
- 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 无人机操控知识培训课件
- 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管理制度
- 2025广东省广州打捞局编外人员招聘21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产科护理临床案例分享
-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