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教育学院 张胜鹏 2010年9月 何克抗 李文光 编著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1.了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技术了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技术 2.2.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3.3.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核心、目的和方法及其意义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核心、目的和方法及其意义 4.4.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深化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在深化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2 3 第一

2、节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化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4 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1 1)从技术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技术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数字化数字化 多媒体化多媒体化 网络化网络化 智能化智能化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5 (2 2)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 资源全球化资源全球化 教学个性化教学个性化 学习自主化学习自主化 活动合作化活动合作化 管理自动化管理

3、自动化 信息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模式信息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模式 环境虚拟化环境虚拟化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6 3、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1 1)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7 (2 2)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经典经典CAICAI设计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 设计核心设计核心教学内容设计,以教学内容设计,以 课件开发为中心课件开发为中心 教学过程设计,重视教学过程设计,重视 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资源的利用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单学科知识点单学科知识点交

4、叉学科专题交叉学科专题 主要教学主要教学 模式模式 讲授讲授/ /辅导辅导研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 模拟演示模拟演示资源型学习资源型学习 操练练习操练练习合作型学习合作型学习 教学周期教学周期课时课时星期学期星期学期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依据行为反应依据行为反应依据电子作品依据电子作品 8 (3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信息教育信息教育+ +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 人脑人脑+ +电脑电脑 左脑左脑+ +右脑右脑 创新创新+ +爱心爱心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9 4、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意义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

5、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10 二、教育信息技术二、教育信息技术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整体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我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整体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我 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教育信息化的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教育信息化的 进程中,教育技术走向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开进程中,教育技术走向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开 始了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始了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 阶段,开辟了很多教育技术的新的研究与应用阶段,开辟了很多教育技

6、术的新的研究与应用 领域。领域。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11 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2、教育环境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教学环境建设校园教学环境建设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12 校园教学环境建设 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主要用途主要用途约束条件约束条件 学生电子阅览室学生探索学习教学资源 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学教学安排 视频/课件点播系统课堂教学、探索学习教学资源、网络带宽 教师电子备课室教师备课教学观念、开发技能 学校办公网教学管理管理机制 虚拟图书馆教师教科研教学观念、研究方法 学校网

7、站信息发布通信费用、网站维护、信息更新 基本因特网服务师生掌握网络技能应用机会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13 3、教育资源建设 媒体素材媒体素材 题库题库 试卷素材试卷素材 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与网络课件 案例案例 文献资料文献资料 常见问题解答常见问题解答 资源目录索引资源目录索引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14 4、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意识能力信息意识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选择资源能力选择资源能力 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能力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能力 评价信息资源能力评价信息资源能力 使用信息资源能力使用信息资源能力 开发信息资源能力开发信息资

8、源能力 信息技术有关的信息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信息技术有关的信息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15 5、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 技术规范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等,还有一等,还有一 些标准和规范正在建设中。些标准和规范正在建设中。 首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16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把把 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

9、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 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 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7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工具层面的整合 该观点认为整合便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有 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教学层面的整合 该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 对象,强调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任务完成的作用。 3、课程层面的整合 该观点倾向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 位和作用。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 18 二、信息

10、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多年代初,伴随着多 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 基于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 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为实现建构主义学习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为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提供了理想的资源条件和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有环境提供了理想的资源条件和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有 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建

11、构主义学习理论也 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基础 19 三、数字化学习三、数字化学习 1、数字化学习环境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 20 2、数字化学习资源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 21 3、数字化学习方式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 传统学习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比较 22 4、数字化学习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 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

12、者的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 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 构和创造构和创造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 23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方法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方法 1、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和方法 24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1 1)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学习是以学生为

13、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 个体需要的个体需要的 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 的、合作的的、合作的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和方法 25 (2 2)基本策略)基本策略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借助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 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 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创造机会让学

14、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 化的知识结构 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 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和方法 26 (3 3)基本方式)基本方式 L-about ITL-about IT方式方式 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L-from ITL-from IT方式方式 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在这种方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在这种方 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情境-探究探究”模式。模式。 L-with ITL-with IT方式方式 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

15、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根据信息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根据信息 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 分为分为“资源利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模式、模式、 “小组小组 合作合作-远程协商远程协商”模式和模式和“专题探索专题探索-网站开发网站开发” 模式模式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和方法 27 (4 4)特点)特点 创新性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和方法 综合性综合性 实践性实践性 开放性 28 五、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五、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 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组织科学家和教育家重选课程

16、内容和重构课程要组织科学家和教育家重选课程内容和重构课程 模式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课程整合的原则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课程整合的原则 要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人文、伦理、道要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人文、伦理、道 德和法律的教育德和法律的教育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开展基于信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开展基于信息 资源的学习资源的学习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 29 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 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有科学、合理、有效教师要具有信

17、息技术素养,有科学、合理、有效 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教师应该具有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具有反思能力 教师要有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有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应该具有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具有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的要求 30 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

18、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 的获取与保持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 效的组织与管理效的组织与管理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 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 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首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义 3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T)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 传输、接受、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传输、接受、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 总称。总称。 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宏观信息政策指导下,通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宏观信息政策指导下,通 过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人才过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