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与集合PPT课件_第1页
调节与集合PPT课件_第2页
调节与集合PPT课件_第3页
调节与集合PPT课件_第4页
调节与集合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调节与集合调节与集合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调节 第一节、 调节的概念 调节的机制 调节相关概念 各种屈光不正的调节 物理性调节和生理性调节 调节时的联动-近反射 第二节、 调节内容的测试 调节功能的异常 第二部分:集合 第一节、 集合定义 集合作用 集合相关概念 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的分类 第二节、 集合功能的测试 第三节、 调节与集合的关系 第四节、 集合功能的异常 调节示意图 F F 视网膜 调节的概念调节的概念 调节的概念 正视眼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 的屈光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故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 (A)所发出的散开光线势必给像于视网膜后(A),遂 看不清;人眼乃

2、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 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 称为眼的调节。 调节的机制调节的机制 调节的机制 参与调节的组织 睫状体睫状体(ciliary body) 悬韧带悬韧带(zonule fibers) 晶状体晶状体(lens) 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至今虽在争论,但一致认为在此过程 中晶状体曲率增加,从而使其屈光力大大增强, 参加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晶状体、睫状肌、晶状体、睫状肌、 悬韧带悬韧带。三者关系异常密切,当睫状肌静止时, 是韧带紧张,晶状体扁平,屈折力减弱,此为调 节休止,又回眼的静止状态;但当睫状肌收缩, 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松弛,晶状

3、体遂藉 其固有的弹性变凸,使其屈折力自动加强,此即 眼的调节状态 晶状体晶状体 睫状体睫状体 悬韧带悬韧带 调节的机制调节的机制 睫状体睫状体 悬韧带悬韧带 晶状体晶状体 调节的机制:调节的机制:Helmholtz提出的调节机制 模糊的视网膜物像模糊的视网膜物像 调节的机制调节的机制 睫状体 悬韧带悬韧带 晶状体晶状体 睫状体 调节的机制调节的机制 调节放松状态 调节状态 调节的机制调节的机制 视网膜的模糊成像 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的张力松驰晶状体借本身 的弹性向前凸而变厚,后面凸度稍增(玻璃体阻 碍 )屈光力增大(瞳孔区屈光力增强最为显著 )视网膜成像清晰 晶状体前表面弯曲度

4、增加是调节的主要特征 调节的机制调节的机制 相关概念 (1) 调节远点: 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 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2) 调节近点:当眼在动用最大调节力时,所能看清楚 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 (3) 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 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4) 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 力,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1 调节力 调节距离(m) (5)调节幅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幅 度(绝对调节力,最大调节力)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 (m)1远点距离(m) 而1远点距离(m)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

5、述公式可 改变为: 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上屈光不正度) 设A为调 节幅度,R为远点时屈光力,P为注视近点的屈光力, 则 AP(R) 如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测其近点为10cm,P10010 10D,调节幅度 A 10(1)10D。远视眼( 2D的远视 眼),测其近点也为 10cm, A 10( 2D) 12D。 (6)显性调节力与隐性调节力 在调节范围内注视物体时,由于物体距离不同, 所使用 的调节力也不同。在看近物时所使用的调 节力成为显性调节力。但该眼所具有的调节力并不仅 限于此,其没有使用使用或者剩余的调节力则成为隐 性调节力。显性调节力与隐性调节力的总合即为调节 幅度。 18 (7

6、)、调节反应 调节反应指患者对某调节刺激所作出的实际调节量 。 调节超前 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 调节滞后 A 40cm a b c (8)、相对调节 相对调节是指在集合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单独运用的 调节作用称为相对调节。 正相对调节是指被检者双眼在看近处某一物体时,同时 接受负球镜刺激后所产生的调节。用PRA表示。 负相对调节是指被检者双眼在看近处某一物体时,同时 接受正球镜刺激后所放松的调节。用NRA表示。 屈光不正正视眼的调节 正视眼的远点的无限远处注视远点处物 体时,不用任何调节。 如其近点在10cm, 眼的调节为10D,则其 调节范围为10cm其调

7、节程度为10-0 100D。 屈光不正近视眼的调节 近视眼的远点是在眼前的有限距离内一点 。如为近视5.0D远点在20cm, 如患者20岁,其调节程度为l0D,则此眼的 调节近点为67cm(100/10+567cm)。 调节范围:20-6.713.3 cm。 屈光不正远视眼的调节 例如5.0D的远视,在注视无限远时,需用5 0D的调节。 如该患者20岁,其调节程度为100D,因 此其调节近点为20cm(100/10-520)。调 节范围为20cm。 例子 1、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D,则正视眼、- 1.00D的近视眼、+1.00D的远视眼的调节近 点分别为多少?(20CM、17CM、25CM

8、) 2、一位屈光不正患者,其调节幅度为1.00D ,经戴远用矫正镜后远用视力达1.0.如配下 架光2.00D的双焦镜,请问明视范围?(眼 前1M至无限远和眼前33.3CM50CM) 物理性调节和生理性调节 物理性调节:纯粹是晶状体的物理性变形 ,它以屈光度来测量,单位为D。 生理性调节:即睫状体的肌张力增加,用 “肌度”来表示。(1肌度,即晶状体的屈 光力量增加1屈光度所需要的肌张力。) 调节时的联动-近反射 原理: (1)成像模糊; (2)刺激视中枢形成视动; (3)刺激第三对脑神经支配的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眼内直肌产生兴奋; (4)形成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的三位一体联合运动 。 益处:

9、(1)调节使像清晰; (2)集合使像落在黄斑上; (3)缩瞳减少球面差及眼内光强度。 第二节第二节 调节功能的测试调节功能的测试 调节测试的内容 调节幅度 调节灵敏度 +/-2.00的翻转拍 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的测 定 调节幅度 移近法 镜片法 查表法 公式法 移近法(Push up method) 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 散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 测 试 步 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3)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 标持续模糊 (4)记录距离 测试步骤 (5)距离的倒

10、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幅度(例如,在眼 前10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0.1m的倒数即 10D)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3)(5)步,检 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7)打开双眼,重复(3)(5)步,检查双眼的 调节广度 记录:OD:( )OS:( )OU:( ) 镜 片 法 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正或负镜来放松 或刺激调节,获得调节广度的具体值。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将近用视力表固定于40cm,打开近用灯 ,保证良好的照度。 (3)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4)瞩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中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 为看清,另一种为看不清 测测 试

11、试 步步 骤骤 (5)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 2.5D,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为一档 缓慢增加负镜片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 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增加的负镜度 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 加上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 测试步骤 例如:在患者眼前加-2.50D持续模糊 ,最后清晰的负镜度数为-2.25D,患 者的调节幅度为 2.25+2.5=4.75D。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6)如果患者看不清40cm处的视标,说明 患者的调节广度不足2.5D,此时在眼前增 加正镜片,缓慢增加,直到刚刚能看清视 标,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数。调节广度等 于2.5D(40cm处

12、的视标产生的调节)减去 增加的正镜度数。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7)遮盖右眼,打开左眼,重复(4) -(6)步,测量左眼的调节广度。 (8)打开双眼,重复(4)-(6)步, 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注意:由于采用移近法时,视标移近产生 近感性调节和视标变大,因此结果较镜片 法高大约2D。 年龄近点(CM)调节广度(D) 10714 201010 30147 40224.5 50402.5 601001 Donders表 Hofstetter 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由于年龄的增加,调节幅度降低,患者 通常表现为

13、随着年龄的增加,调节近点 远移 调节灵敏度 目的:评估调节 的灵敏度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患者配戴偏振眼镜看Bernel#9 Vectogram视 标(偏振视标),视标放置在40厘米处 (3)确定双眼未被遮盖,令患者通过+2.00DS的 镜片,开始计时,一清楚时即翻转至2.00DS, 记录60秒内翻转的环数和有困难的镜片,一环包 括+2.00和2.00。 测试步骤 (4)如果患者未达到标准值,则移走偏振 镜和偏振视标,遮住患者的左眼,重复第 三步,记录结果;然后遮盖右眼,重复第 三步,记录 标 准 值 (双眼) (单眼) 6岁: 3.0cpm 5.5cpm 7岁: 3.5c

14、pm 6.5cpm 8- 12岁: 5.0cpm 7.0cpm 13- 30岁: 8.0 cpm 11.0cpm 30-40岁: 9.0cpm 测试步骤 (6)结果分析:由于测试为双眼状态,因 此调节和集合的异常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 临床上,如果双眼测试的结果正常,往往意 味着在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患者不 能通过双眼测试则应进行单眼测试,如也不 通过,可以肯定有调节问题,如果通过了单 眼测试,则往往说明患者是双眼视功能异常 。 正相对调节(PRA)及 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 定义:正负相对调节是指在双眼注视状 态下,患者的集合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 或减小的能力。NRA/PRA的测定有

15、助于双眼 视功能的分析,同时也是精确老视患者下 加光的方法之一。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 近用处方 (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 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 (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 保视标清晰 测试步骤 (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 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 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 对调节为刺激实验) (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 调节(NRA)的量 (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 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16、 (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 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 糊 (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 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NRA与PRA的绝对 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 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 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 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 +1.75D,NRA=+2.00D,PRA=-2.50D,则 患者最后处方为+1.75+(-0.25) =+1.50D 测试方法测试方法 正常值正常值 标准差标准差 调节广度调节广度 移近法 18-1/3年龄 2D 镜片法

17、比移近法少2D 单眼调节灵敏度(单眼调节灵敏度(2.00D2.00D翻转拍)翻转拍) 6岁 5.5cpm 2.5 cpm 7岁 6.5cpm 2.0 cpm 8-12岁 7.0cpm 2.5 cpm 13-30岁 11.0cpm 5.0 cpm 30-40岁 双眼调节灵敏度双眼调节灵敏度 6岁 3.0cpm 2.5 cpm 7岁 3.5cpm 2.5 cpm 8-12岁 5.0cpm 2.5 cpm 13-30岁 8.0cpm 5.0 cpm 30-40岁 9.0cpm 5.0 cpm MEM检影检影 +0.50 0.25 cpm FCC实验实验 +0.50 5.0 NRA +2.00 5.0

18、 PRA -2.37 1.00 调节功能测试的正常调节功能测试的正常 值值 调节功能异常 调节不全 是指调节幅度低于同年龄调节平均水平下限,而呈现调节 机能不充分的状态。 调节痉挛 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致使睫状肌张力异常增加,导 致持续性的痉挛状态。 调节麻痹 调节反应不良 调节聚焦能力下降,最突出的症状是在改变物体距离时都 不能立刻看清物体。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集合集合 1、 集合定义(convergence) 当人眼注视远处物体时,双眼的视轴平行 、调节静止,而双眼在注视近处物体时, 双侧眼球向内旋转,使两眼的视轴正对所 看的物体,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正位 于双眼黄斑中心凹部位,这种

19、现象称为集 合作用 物体距离越近,眼球内转的程度也愈大。 集合与辐辏集合与辐辏 C C FF B A 2、集合作用 当近视近物时,除上述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 须同时向内转动,使视轮能正对物体,这种作用称 为集合。 在调节与集合的同时还伴有瞳孔缩小。 三者都是在动眼神经支配下完成的。看近时同时发 生的调节、集合及瞳孔缩小三种现象称为近反射三 联运动。 3、相关概念 集合远点:当注视远处物体时,不用集合 作用,固当集合作用完全静止时,物体所 在的点称为集合远点。 集合近点:当集合作用达到一定程度,物 体再近时一眼放弃集合而突然转向外侧, 形成复视,此时物体所在的点称为集合近 点。 4、集合的表示方

20、法 集合角:集合程度的强弱以米角(M)表示 ,当注视眼前1米处物体时,两眼视轴与两眼 中心垂线所夹的角 R 集合程度的强弱以米角(Ma)示之,当注视眼前 lm处物体时,两眼视轴与两眼中心垂线所夹的角如 图所示,R1CR2即为1米角。 R;、R。为左眼、右眼回旋点。 Ma1集合距离(m) 故注视2m距离物体时 Ma 12ma 注视33cm物体时 Ma 10033 3ma 米角的大小因每人瞳孔距离的大小而不同。 棱镜度:三棱镜度的定义为通过三棱镜观 察1米处的物体,物象向三棱镜顶端移位1 厘米,称为一个三棱镜度,以1表示。 具 体 表 示 集 合 的 大 小 用 公 式 集 合 =10PD/d,这

21、里PD代表瞳距,单位为mm, d代表距旋转中心的距离,单位为cm。 圆周度:在几何学上普遍应用的表示角度 大小的单位。1圆周角=3600 集合的大小因每人瞳孔距离的大小而 不同。 棱镜度=PD*MA 圆周度 (两眼中心距|集合距离)*50+3度 集合需求=PD/D 5、分 类 自主性集合:视觉反射运动中唯一能用人的意 志控制的功能,由人的意志使两眼视轴向鼻 侧内转,由大脑额叶司理 非自主性集合:一种视觉反射,它是通过大脑 枕叶知觉中枢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不由人的 意愿控制的,又称反射性集合。其包括:张 力性集合、融像性集合、调节性集合和近感 性集合4种 自主性集合 视觉反射运动中唯一能用人的意志

22、控制的 功能,由人的意志使两眼视轴向鼻侧集合 ,由大脑额叶司理 非自主性集合 一种视觉反射,它是通过大脑枕叶知觉中 枢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不由人的意愿控制 的,产生非自主性集合的条件刺激是物象 离开两眼黄斑部向相反方向的运动,其皮 下中枢存在于中脑帕黑氏核处,再到双眼 内直肌使双眼同时内转发生集合. 非自主性集合 张力性集合 融像性集合 调节性集合 近感性集合 张力性集合(tonic convergence):人在 睡眠(全麻)的状态下,两眼视轴偏向外 方,当清醒睁眼时,双眼内直肌经常接受 一定量的神经冲动,使其保持一定的张力 克服视轴的发散,以维持第一眼位,双眼 视轴平行,这是无意志性的眼肌紧

23、张作用 ; 非自主性集合 融像性集合(fusional convergence):当 双眼注视一目标而物象落在两眼视网膜对 应点稍鼻侧或颞侧时,为将两单眼的视标 融合为一,使不致发生复视,视觉运动反 射回引起融像性集合,使物像落在两眼视 网膜对应点上; 非自主性集合 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集合运动向固视目标产生调节时,就引 起调节性集合,因此我们会发现在出现复 视前往往视标先变模糊,这就是调节性集 合的参与所致; 非自主性集合 近感性集合(proximal convergence):心 理上对目标趋近的反应。 非自主性集合 第二节、集合功能的测试第

24、二节、集合功能的测试 隐斜视 集合广度的测定 融像性集合的测定 正负相对集合的测定 融像储备力的测定 隐斜视的检查方法 交替遮盖法 马氏杆检查法 Von graefe 分视法 遮盖实验(Cover test) 遮与去遮试验(cover-uncover test) 交替遮盖试验(alternating cover test) 设备:遮盖板,笔灯 相距0.5M 33CM和5M距离的眼位检查 注意观察是否移动,移动方向,移动速度 遮盖实验(遮盖实验(Cover test) 遮与去遮实验(cover-uncover test) 遮盖右眼,观察左眼的运动,去掉遮盖,观察左眼的运 动 遮盖左眼,观察右眼的

25、运动,去掉遮盖,观察右眼的运 动 在遮盖部分,可以判断显斜视的存在与否 利用去遮部分,可以判断交替性斜视或恒定性斜 视 遮与去遮实验(cover-uncover test) 注视正前方注视正前方 遮与去遮实验(cover-uncover test) 回到斜视位置回到斜视位置 交替遮盖实验(alternating cover test) 方法:遮盖右眼,再遮左眼,反复数次, 观察被遮盖眼被遮盖眼在去掉遮盖时的移动。 交替遮盖实验(alternating cover test) 注视正前方注视正前方 回到潜在回到潜在 的偏转趋势上的偏转趋势上 交替遮盖实验(alternating cover te

26、st) 回到潜在的回到潜在的 偏转眼位上偏转眼位上 注视正前方注视正前方 注视正前方注视正前方 回到潜在回到潜在 的偏转趋势上的偏转趋势上 回到潜在的回到潜在的 偏转眼位上偏转眼位上 注视正前方注视正前方 交替遮盖实验(alternating cover test) 右眼内转 外向内转-潜在的偏转眼位向正位转 外隐斜(exophoria) 右眼外转 内向外转-潜在的偏转眼位向正位转 内隐斜(esophoria) 右眼下转? 遮盖实验(Cover test) 遮与去遮试验(cover-uncover test) 判断是否存在显斜视并可以鉴别隐斜视 和显斜视;观察未被遮盖的眼。 (differen

27、tiates between a phoria and a tropia) 交替遮盖试验(alternating cover test) 判断斜视的性质和度数;观察被遮盖的 眼。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a phoria or tropia) M M M M M M M M M M 交替遮盖实验(alternating cover test) 定量检查 根据隐斜的性质,确定在眼前所加三棱镜的基 底朝向,然后逐渐增加棱镜至遮盖眼球不再转 动,此时的度数即为隐斜的度数。 马氏杆的应用 通过在一眼前放置马氏杆,使点光源变成直 线,从而使双

28、眼物像不同,起到打破融合反 射的目的. 通过判断点线的关系,判断隐斜的性质,根 据隐斜的性质来决定在眼前所加棱镜的方向 ,然后逐渐增加至点线重合,定量检查出隐 斜视 一、检查前的准备一、检查前的准备 1, 屈光不正全矫。如果屈光不正矫正不足或过度, 会使检查结果不准。 2, 检查室的照明条件。在明室中进行检查。这是因 为在日常照明下,对调节、集合影响最小。Maddox杆 检查隐斜,需半暗室,不要使其它光源进入视野内。 3, 调准PD。 4, 坐端正,控制头部倾斜。 5, 两眼同时注视视标。以自然正常两眼位置的融像 刺激为基础检查,测定结果可信高。 6, 检查距离:5米,O.40米。 .水平隐斜

29、检查水平隐斜检查 将maddox杆园柱棒横置在右眼前。投放点状视标或聚 光电筒打出点光。两眼同时观察视标。右眼通过马氏 杆会将点状光看成一竖条状光带,而左眼仍然看到的 是点状光。 观察的结果有三种可能: a 正位视正位视b 内隐斜内隐斜c 外隐斜外隐斜 .竖光带穿过点状光。无水平隐斜。 .光带与光点分离,光带在 右,光点在左。说明患眼是内 隐斜。在左眼前递增B0棱镜, 递增的过程中,光带和光点逐 渐靠近,直到竖直光带穿过光 点。此时所加棱镜度即为内隐 斜量。 . 光带在左,点光在右。 是外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增 加BI棱镜,使光带和光点渐 渐接近,直到光带穿过光点。 所加的棱镜度即为外隐斜的 值

30、。 .垂直隐斜的检查垂直隐斜的检查 将maddox杆园柱棒竖直放置在右眼前。投射点状 光。两眼同时观察视标。右眼通过马氏杆会将点 状光看成一水平光带,左眼看的仍然是点状光。 观察的结果有三种可能: a 正位视正位视b 上隐斜上隐斜c 下隐斜下隐斜 .水平光带穿过点光,两眼均无上隐斜。 .水平光带在下,光点在上。 说明右眼上隐斜。在右眼前 置BD棱镜,或左眼前加BU棱 镜。逐渐由少到多递增棱镜, 直到水平光带穿过光点。此 时所加的棱镜度即是右上隐 斜的度。 .水平光带在上,光点在下。 为左眼上隐斜。在左眼前递 增BD三棱镜,或在右眼前递 增BU棱镜,直到水平光带穿 过光点。所加棱镜即是左上 隐斜

31、度。 备注:这里提醒一下,上隐斜也属于双眼视异 常范畴。右眼上隐斜,左眼一定是下隐斜;反 之,左眼是上隐斜,右眼一定是下隐斜。 Von Graefe检查 原理:利用综合验光仪,在右眼前放置基底向内 12的棱镜,左眼前放置基底向上6的棱镜来分离 相同的视标以消除融合进行隐斜视定量检查,是 常见的隐斜测试方法之一。 Von Graefe检查检查 RE 12 BI LE 6 BU Measuring Prism Dissociating prism Von Graefe检查检查 E Von Graefe检查检查 E E Von Graefe检查检查 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在右眼前放置12基底向内的棱镜,

32、在左眼前放置 6基底向上的棱镜。 令被检者注视单个/行视标(6米或40厘米)。此 视标应为被检者屈光度较大的一眼所能达到的最 好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确保被检者双眼能同时看到两个物像,且一视标 位于右上方(右眼图象),另一视标位于左下方 (左眼图象),令被检者注视并读出下方视标 Von Graefe检查步骤: Von Graefe检查步骤: 测量水平隐斜时 以每秒2的速度逐渐减少右眼的棱镜,直到被检 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位上对成一直线; 记录此时的棱镜基底方向和度数; 继续同向改变棱镜的度数,至视标变成左上和右 下,反方向旋转棱镜直至视标重新在垂直方向排 列成线,记录; 如两次的结果在3以内,求均

33、值,此即为隐斜度 数,其基底方向表示隐斜视的类型。 基底向内 外隐斜,基底向外 内隐斜 Von Graefe检查步骤: 测量垂直隐斜 以每秒2的速度逐渐减少左眼的棱镜,直 到被检者报告两个视标在水平线上排成一 直线; 记录棱镜的基底方向和度数,确定隐斜的 性质和大小 眼位检查的误差因素 屈光不正的正确矫正 结合Flash 注意距离 各种方法的差异 集合广度的测定 集合广度用来初步估计患者的集 合能力大小,可通过移近法来测量 (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固定近视力表于40cm处 (3)令患者注视一行纵行排列的视 标 集合广度的测试 (4)嘱被检者双眼注视40cm处的视 标,此时慢慢将视力

34、表盘向患者移近 ,直至患者报告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 时,记录距离 (5)通过公式集合广度=10*PD/距离 求得 集合广度的测试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通过棱镜的引入使双眼视网膜物 像分离,促使患者运用水平聚散力来 补偿物象分离,维持双眼视,籍此, 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集合功能。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投射单一独立的视标于6m处,此 视标为患者视力较差眼最好矫正视力 的上一行。 (3)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度 刻度初始设置为0,并位于垂直位, 如图。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检查水平聚散力旋转棱镜的初始位置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4)嘱患者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 秒1的速度匀

35、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 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 此时双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 时右眼4,左眼3,则模糊点为7 ;继续增加棱镜度数;患者报告破裂 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 减小基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 标重新恢复为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 的双眼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注意:一般由于患者的远用屈光度 已被完全矫正,因此观察6m处物体时 ,调节已放松为零,也就是没有可以 放松的调节性集合,所以应该不会出 现模糊点.若出现了模糊点则说明患 者的远用屈光矫正存在正镜不足或负 镜过大的失误,应重新核查远用

36、处方 ,在模糊点缺乏的情况下,破裂点代 表着负融像集合的极限。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 匀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 ,令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 记录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8)结果记录: 远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无模糊点时的记录标记为*; 近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无模糊点时的记录标记为* 注: BI:基底向内/ BO:基底向外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

37、2)投射单一独立的视标于40cm处, 此视标为患者视力较差眼最好矫正视 力的上一行,改变瞳距为近用瞳距 (3)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度 刻度初始设置为0,并位于垂直位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4)嘱患者注视40cm处视标,同时以 每秒1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 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 此时双眼棱镜总量;继续增加棱镜度 数;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 为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 。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40cm处

38、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 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 述,令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 并记录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8)结果记录:近距聚散力:基底向 内(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基底向外(BO):模糊点/破裂点/恢 复点,无模糊点时的记录标记为*。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注意:在测定聚散力时,应先测棱镜 基底向内然再测定棱镜基底向外时的集合 力,因为基底向外的棱镜刺激集合和调节 ,而基底向内的棱镜则放松调节和集合。 当测试儿童时,最好用棱镜条,这样我 们可以看见他们的确眼睛,确保他们配合 检查。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远/近距垂直聚散力的测定 与水平聚

39、散力的测量原理相同, 只不过由于人眼的垂直融像力较弱, 因此我们虽然在双眼前加棱镜(棱镜 的初始刻度位于0,且位于水平位) ,但只改变一眼的棱镜度数就足够了 ,另外,在增加棱镜时,由于调节并 不改变,因此只需检查破裂点和恢复 点。 测试方法 正常值 标准差 基底向外(远) 模糊点: 9 4 破裂点: 19 8 恢复点: 10 4 基底向内(远) 破裂点: 7 3 恢复点: 4 2 基底向外(近) 模糊点: 17 5 破裂点: 21 6 恢复点: 11 7 基底向外(近) 模糊点: 13 4 破裂点: 21 4 恢复点: 13 5 集合近点 破裂点:2.5cm 2.5 恢复点:4.5cm 3.0

40、 集合功能的正常 值 融像性集合的测定 融像性集合的测定(正负相对集合 的测定、融像储备的测定)等内容, 其 实这些内容的具体测定方法就是建立在 远近距水平聚散距离的基础之上, 只不 过考虑了患者的隐斜 第三节第三节 调节与集合的相互关系调节与集合的相互关系 相对调节和相对集合 近反射三联征 AC/A的测定 相对调节和相对集合 相对调节:在集合固定不变情况下能 单独运用的调节作用称为相对调节 相对集合:在调节固定不变情况下能 单独发生的集合作用称为相对集合。 意 义 其意义在于如果正相对调节小于负相 对调节,就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阅读 或近距离工作,只有正相对调节较大 ,才能持久视近而不致出现视

41、疲劳。 其意义在于视近时应尽量保持多余的 正相对集合也即内收力才能持久、舒 适。 近反射三联动 看近时同时发生的调节、集合及瞳孔缩小 三种现象称为近反射三联动。 眼的屈光与调节及集合的关系 1正视眼的调节力与集合力相一致。 注视物体距离 lm 50cm 33cm 调节力 1D 2D 3D 集合力 lma 2ma 3ma 故调节力与其集合力一致。两者互相协调。 2.近视眼注视物体时所使用的调节力依其近视度而减弱。 如 :1.0D近视眼注视物体距离 lm 50cm 33cm 调节力 0 1D 2D 集合力 lma 2ma 3ma 故调节力与集合力,二者也处于不协调状态。 3远视眼注视物体时所使用的

42、调节力依其远视度而加强。 如: 10远视眼,注视距离 lm 50cm 33cm 调节力 2D 3D 4D 集合力 lma 2ma 3ma 故调节力大于其集合力,二者也处于不协调状态。 上述调节与集合不协调的情形也有一定限度,在一定范围 内不会有不适感觉,但超过企卜良时就会引起相当不适,结果 调节与集合两者问必择其一,因为获得清楚的物像要比维持双 眼单视对学习及工作更为有利,遂维持调节放弃双眼单视,终 之使一眼偏斜成为斜视。远视眼常易发生内斜视,近视眼则易 发生外斜视。 AC/A的测定 AC/A中的A为调节(ACCOMMODATION),C 代表集合(CONVERGENCE),AC/A值即代 表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即当调节变 化1D时,调节性集合的变化量,单位为棱 镜度/屈光度。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 得到AC/A值。 AC/A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