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历史-高中(综合)-系统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综合(高中)历史-高中(综合)-系统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综合(高中)历史-高中(综合)-系统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历史学科对中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学科能力要求。要求学生能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以及从宏观上认识历史,要求学生能从整体结构上把握知识内涵,强调再认、再现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透彻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历史系统分析法来提高学生完整地把握历史,重构历史本来面目的能力。下面就此作一简单介绍:一、什么是历史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这里的要素是指相对于整体而言的部分;结构是指要素结合成为整体的方式;层次则

2、是指由于要素结合方式的不同,即结构的不同,系统或整体的存在又形成若干层次;而整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以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 系统分析法运用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来,要求把历史学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分析。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按照层次结构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的运动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历史系统分析法,一方面能对教材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整体完整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重构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二、历史系统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历史科考试说明对学生提出了“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

3、“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历史事实,正确掌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能总结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把历史发展的阶段当作一个整体(即系统)来考虑,而历史现象与历史概念则是这一系统的组成要素,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例如:在讲述“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时,可以把有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来分析: 诸侯 葵丘会盟 周王室衰落争霸 春秋五霸奴隶社会瓦解 (政治)

4、 吴越争霸 封建生产关井田制 铁农具、牛耕出现 系出现 瓦解 (生产力的变化) (经济) 私田 (生产关系的变化) 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 鲁 国 “诸侯争霸”和“井田制瓦解”是同一层次上的并列概念,而“诸侯争霸”和“葵丘会盟”、“春秋五霸”、“吴越争霸”这三个概念之间具有包容兼释义的关系,后三个概念又是并列关系。而从“铁农具、牛耕”到“私田”、“初税亩”和“井田制瓦解”依次构成因果关系。而“井田制瓦解”相对另外三个概念,又有释义性关系。同样,“诸侯争霸”和“井田制瓦解”是政治上和经济上导致“奴隶社会瓦解”的原因,它们又是构成因果关系的概念。 在上述图示的系统中,我用有关线段连接要素,表示历史

5、概念之间的联系,对历史概念(要素)的必要性提示文字写在线段旁。这样,科学地表达了历史知识的结构。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奴隶社会瓦解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也有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 三、历史系统分析法有助于宏观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过程 历史科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个别、孤立的事件放在历史运动的过程中来分析,据此,我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系统分析法来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如:中国古代封建社

6、会曾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课本中提到的,比较著名的有: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和张居正改革等等。按照传统教学法,按原因、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金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兼有封建化的性质,如孝文帝改革)。当然,从广义上说,改革还应包括王朝的政策调整、建章立制等。但是,按照这样学习,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改革与当时社会治乱兴衰之间的关系。从这些改革的结果来看,有的成功了,之后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或盛世。有的则失败了,最后并没有解决什

7、么问题,使社会更加动荡甚至王朝瓦解和灭亡。如果我们用系统分析法来研究封建社会的改革,就比较容易封建社会改革的原因及其所导致的后果。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着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者之间分别有同一性和对立性,同一与对立关系都体现出来。在封建王朝建立初,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同一性比较大,封建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掌握较多的土地和户籍,这样封建国家获得的赋税就越多,国家就越强大。因此,封建国家必须保护小农的利益,采取有利于生产恢复、发展的措施,如兴修水利、减轻剥削、抑制土地兼并等等,保护小农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加上王朝初建,地主割据势力受到农民起义等力量的打击,所以王朝初期的改革往

8、往比较有成效。如西汉刘邦、东汉刘秀、唐初李世民、明初朱元璋、清初顺康雍三朝调整统治政策,在此之后都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甚至盛世。 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没有农民就没有地主,反之亦然,而地主与封建国家在阶级利益上是一致的,都是剥削者,这就是三者之间的相互同一性。 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对抗性表现在,地主剥削越多越好,随着剥削加重,财富越来越集中,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随着这种对立的展开,这对矛盾的加深,必然引起地主与国家间对立的深化,地主兼并土地国家掌握的户籍少税收减少中央政权力量削弱割据势力出现(这是土地兼并在政治上的反映)国家控制的土地、户籍越少税收减少。封建国家为了维护统治,进一步加强控制

9、,抑制土地兼并必然增加军队、官僚的人数财政负担加重封建国家国重对农民的剥削农民与国家的矛盾激化农民大量逃亡,甚至有大量农民脱离土地,成为流民阶段矛盾逐渐激化,出现统治危机。为缓解危机,统治阶级进行政策调整。在王朝中期,各种矛盾业已激化但并不十分尖锐。所以地主阶级的改革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最终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对而失败,如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但到了晚期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三者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所以这时的改革反而促进各种矛盾使进一步激化,导致各种危机总爆发,甚至导致封建王朝的瓦解或灭亡,典型的如王莽改制。(这里,用“”表示因果关系) 四、系统分析法有利于学生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

10、现象。 历史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现实的需要,同时也都深深烙上了当事的者主观愿望,即阶级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放在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实的需要、当事者的主观愿望这样一个系统中去考虑。如评价唐朝的两税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这是对历史上的编户制度、租庸调制度的发展),从现实需要角度评价:两税法使唐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这是对它部分解决了唐政府财政困难的现实需要的评价)从当事者的主观愿望来看,由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

11、所受剥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并未解决(这是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上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必然结果)。 如对于清末“新政”到“预备立宪”这段历史的评价,运用历史系统分析法就更容易得出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除了有消弥革命与人民反抗的目的外,在更大程度上是当时国内外经济、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其原因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末经济变革的必然结果。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必然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不管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从政治角度来看,清廷认识到必须实行君主立宪制。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和人民的反抗已是风起云涌,清统治集团中的一大批官僚认识到已无力用武力来镇压革命和反抗,只能用“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方法来消弥革命,稳固统治。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从当时清廷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来看。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清政府已完全被帝国主义控制。帝国主义为了长久的控制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希望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