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洞霄宫赏析林逋_第1页
宿洞霄宫赏析林逋_第2页
宿洞霄宫赏析林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林逋宿洞霄宫赏析 梅妻鹤子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 秋天的大涤山如此之大,美景看也看不完;我的秋思也无边无际。碧绿的涧水漂流着落下的红叶, 青翠的山林点缀着白云。阴凉的所在, 一只鸟儿轻轻飞来栖息; 落日的时分,蝉儿还在胡乱鸣叫。 此夜, 有谁在枕上听芭蕉雨呢?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 四十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孤山, 经常驾小舟出游。 每逢客人来了, 林逋叫门童放鹤,林逋见鹤就驾船归来。林逋终生不仕不娶,只喜欢种梅花和养鹤,自称 “以梅为妻, 以鹤为子”, 人称“梅妻鹤子”。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大涤洞,是著名的游

2、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被誉为羽化 成仙之佳境,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洞霄宫。宋朝大臣退休,常挂个“提举洞霄宫”的闲职,可见 洞霄宫的名气。林逋是杭州西湖孤山的隐士,到余杭县大涤洞游览,就写下宿洞霄宫这首诗。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秋天的大涤山如此之大,美景看也看不完;我的秋思也无边无际。首联 是对整个环境和诗人心境的概括。 洞霄宫建在大涤山上, 诗人就先从山写起。“不可尽”说明山之大,“秋” 是时令。“秋思亦无垠”是诗人自己的心境。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碧绿的涧水漂流着落下的红叶,青翠的山林点缀着白云。第二联进入具 体写景,色彩绚丽,碧、红、青、白,色彩对比强烈,明亮而绚烂

3、,充满了生机,一动一静,涧水在奔 流,树叶有点染。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阴凉的所在, 一只鸟儿轻轻飞来栖息;落日的时分,蝉儿还在胡乱鸣叫。 第三联也具体写景,但是与上联不同,上联写得绚烂明亮,着重安排景物,第三联交代时间是在黄昏时 分。上联声音清冷,本联声音噪闹。所以两联重点不同,但是对仗工整,下字准确,同样能看出作者细 密的文字功夫。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此夜,有谁在枕上听芭蕉雨呢?最后一联点出了诗题目宿洞霄宫 。 诗人打算在山中过夜,不过还未到就寝的时候。然而他已经想到枕上的情景了:洞霄宫种了许多芭蕉, 看天气又快要下雨了,那雨打芭蕉的声音,一定是很有韵味的。那么,谁能在枕上听这雨打

4、芭蕉的声音 呢?诗人故意由此一问,除了诗人自己之外,不晓得同听此声音的还有哪些?林逋的宿洞霄宫诗由日至暮、由暮至夜,写洞霄宫周遭的清幽。由日至暮,以所见着墨;秋夜 静宿,则以所闻入诗。有景亦复有声,毫不凝滞。其问芭蕉夜雨何人从枕上闻得,尤其增浓了氛围的清 幽。宿洞霄宫 诗写景抒情明净美丽而轻盈活泼: 第一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 第二联写碧涧红叶, 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飞鸟,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毫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 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一切皆在不言中。关于“梅妻鹤子”的故事北宋处士林逋(和靖) ,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 ,被传为千

5、古佳话。 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 誉为千古绝唱。典出 宋.沈括 .梦溪笔谈 .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 子鹤。关于“梅妻鹤子”佳话的传说文/梅村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 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 (即林和靖 )就长眠在那里。当年他在此植梅,写过不少咏梅佳 句,还因“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说而闻名古今。据史料记载,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 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

6、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 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子”的故事,就 连我们现在的辞书 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也是这样记载的:“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 其实,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 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

7、了, 而且还把梅品、 人品融汇到一起, 其中“疏影” “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 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 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 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 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 (陶宗仪诗 ),“潇洒孤山半支春” (赵 孟 诗 ),“幽人自咏孤山雪” (文征明诗 )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 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 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

8、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 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其实,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见于白居易诗。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作过一首忆杭州梅花, 因叙旧寄萧协律: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这证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为什么后来林逋的诗掩过了白诗?这不仅因为在咏梅诗中林有许多好句,还因“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此外,还与林逋的人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 有关。40 多年前在 1961年 3月 21日的光明日报上,我国著名的诗词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先生 曾发表过东风世界话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林逋的一些情况,大致的意思是:林逋生前,隐居孤

9、山,当时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荐,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林逋在宋仁 宗天圣六年 (1028 年)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赐了一个谥号给林逋,称为“和靖先生” ,由此,林 的名气就更大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于为了挽回自己在异族争战中失去 的威信,而由大臣王钦若假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 .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后来,老皇帝 宋真宗还真的率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 ,在浊气冲天和腐败的朝政中,一些大臣与无耻 文人便借“天书封禅”之机趋炎附势,呈献谀文。可见“天书封禅”的闹剧,在当时是怎样的不得人心, 朝政的腐败又是多么严恶的一个社会问题 !林逋对朝廷

10、这种劳民伤财的乱政,是表示过不满的。夏承焘先生还认为:林逋虽然隐居于孤山,但他并不是一个遗世绝俗之人。林逋死了以后,后来的 皇帝宋仁宗之所以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 ,只不过是因他名气太大,由于他曾被人民和土大夫所敬 重和钦佩,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林逋“无妻无子”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传说,是一个佳话故事而已。 尤其是今天在我们全国梅界,更要弄清楚这一历史上的传说和故事。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当今杭州的 作家、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王旭烽女士在其江南知性之旅第二集绝色杭州一书里,特地写到了“处 士林和靖”,她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味的话:“都说林和靖终身不娶,方有梅妻鹤子之说,我却终有疑惑:那个终身只爱草木禽羽的人,果 然能写出长相思来吗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 。想来,处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泪的,也是有爱情的。梅可爱,鹤可爱,但终究是人最可爱。我曾从杭 州地方史专家林正秋先生处得知,林和靖果然是有爱情的,不但有爱情,而且还有婚姻,不但有婚姻, 而且还有后代,后代大大的多,一分又为二了。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兴旺。另一支更了不得了,飘洋 过海竟到了日本,到了日本还不算完,竟又成了日本人制作馒头的祖先,这几近乎传奇了。但奉化和日 本二支林家,前些年又在杭州胜利会师,摄相于孤山祖先梅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