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_第1页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_第2页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_第3页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前言 中国幅员辽阔, 大自然的风景绮丽多姿, 植物繁茂,海岸曲折。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 变成了当今众多的风景名胜区。 而钟灵毓秀的大河山川, 积淀成深厚的历史文化, 孕育着中 国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园林艺术体系, 中国人的独特山水观以及哲学思想都 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作为一门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经过几千年的发 展和文人思想的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其包含的内容并不仅仅体现在山水花木、 亭台楼榭之 间,并且也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 文人思想起源于儒家和道家, 其中的 “君子比德” 思想对中国古典园

2、林的影响是通过对 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相互渗透, 折射到了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中。 所以, 不管从园林 内的物质还是到精神,还是从园林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分配,始终都追求着“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界。然而文人思想中“天人合一”是需要我们认真领悟的,其中对自然的崇 尚,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艺术理念与园林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通过众多文献的查阅, 有关中国园林设计中文人思想的文章甚少, 本文通过分析文人思 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去感受古典园林带给我们的至高美感,体会其中的魅力和内涵, 也希望能为现代园林提供理论参考。 第一章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人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秦汉、转折于魏晋

3、、繁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集大成于乾 隆盛世。 历过了数千年的积淀后成为了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的世界文化遗产, 成为中国文明 的有力象征。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以独特的艺术成就屹立于世界、 其根源来自中国独特的 自然环境条件、 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多元化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 表现在不同地方、 不同民族所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 表现在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哲学思 想,表现在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时期文化传承与发展, 表现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与诗情画意 的内心世界,表现在物质和精神的完美融合, 表现在神和人、 天和地的对话,表现在从各代 帝王到普通百姓对心中理想家园的追求。 公元前

4、 11 世纪,西周的都城城郊建成灵台、灵沼、灵囿。可供狩猎也可享乐,颇有怡 情养性的功能。公元前 535 年,楚灵王主持修建大型王家园林化离宫-章华台,反映了“高 台谢、美公室”的栖居理想。秦汉两代,皇家的离官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以山水官 苑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到了清代,帝王“园居成例,避喧听政” ,尽情营造并享用着这个矿 世的梦境。皇家御园不仅是帝王们的休闲圣地,也成为了王朝统治的中心。 从东汉中期到魏晋南北朝, 由于儒家、 道家对的思想渗透, 加上皇权的衰落与种族的崛 起,“君子比德” 、“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慢慢渗透到了文人的内心,从而文人思想得到了快 递的发展。 魏晋时期,特殊的文化

5、社会环境造就了大量的名仕文学家名,他们处于乱世,临 泉之隐, 因此营造了大量田园山居风格的私家园林。此后, 私家园林在发展中被赋予了浓厚 的诗情画意,成为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用来抒发文学才华、品味审美意情趣、寄情于自然山 水、追求于 “世外桃源” 的理想居所。 这一时期最出名的是 “竹林七贤” ,他们的“相友善, 游鱼竹林,好为七贤” 。陶渊明被后人称之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也是中国园林文人园 林的创始人。在当时的黑暗年代里,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印归乡,退居山林田园,这 种追求,完全不同于帝王园囿,被后世文人所仰慕,他的田园村居更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 南宋的雕塑家戴鑫, 其园林追求林泉之美

6、,以山石林木为主, 更是陶冶情操,对中国的传统 文化和园林艺术也有着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候的园林可以说是文人躲避世俗的栖身之地, 那唐宋以后, 园林则成为了 士大夫栖身养性的地方,此前人与园林貌合神离,此后人与园林却合二为一。从王维开始,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人山水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唐宋以后, 禅宗思想就开始渗透到了士 大夫里面,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趣, 文人以清净淡薄之心性二随缘任何, 以心性之长 去应付世间沧桑,追求着平淡幽雅,脱俗清远的意境,文人思想到此臻于成熟。到了元代, 文人思想更为园林增添了新趣。梅、菊、竹、松园陆续问世,成为“四君子” 。为主体的园 林注入了浓郁的文

7、人气息, 从而让园林体现出了主任高风亮节、 傲骨虚心的心态。 由于隋唐 和宋元为造园艺术打下了基础,从而中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才达到了巅峰。 相对于江南的私家园林, 北方皇家园林布局严谨, 脉络清晰, 成为较为“易读” 的场所。 圆明园以水为核心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 以水面的大小与水形的不同营造出水景空间, 形成 了 5 个风格不同的空间群。承德避暑山庄其中烟雨楼的空间布局严谨,建筑位置错落有致, 形成了方正有机的空间脉络,与传统的四合院有着明显的拓扑同构的关系。 而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例如“拙政园” “寄畅园”“休园”等。 他们沿袭了唐宋时期的设计,都是以“小中见大”为创

8、造艺术,自然观是其主导地位。南京 的“芥子园” 更是以叠石精巧、 小中见大、 布局朴雅, 成为了明清园林造景艺术的重要代表。 “研今必习古,无故不成今” ,对于传统的研究使得中国新园林向前的每一步走得更加 坚实,历史的积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研习传统、辨析积淀,探究“现在”的生长 基点。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在“博古”的前提下,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求。然而 时间是单向的,明日的园林是对于今日的“扬弃”,发展源于对已有成果的理性认识和批判 继承。不同时期的人们在园林中留下了或鲜明或含蓄的时代印记,文人园是中国传统园林的 最具民族性和特色的组成部分。当代新园林在形而下与形而上和谐共生的基

9、础上,走圆融发 展之路,避免简单的唯形式论,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循“古意”,把握中国园林 文化的精髓,加以创新,赋予景园时代的特征和意义, 从而为当代新园林的发展提供内生动 力。 第二章 文人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集中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私家园林始于西汉, 魏晋以后文人开始亲自设计造园。 园林之所以一出 现就成为艺术,并且上升到审美文化的重要地位, 在于一开始它就与文人的情趣相连, 所以,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所表达的“情” “景” “意” “趣”也正是文人思想情趣的完美体现。 在古典园林中,文人所魂牵梦萦的无非不是山水情,置于山水之间的文人雅士感受到了 回归自然的那种体会。在中国古典园林

10、中,水是灵魂,是整个园林的生气,西湖、太湖都得 幸于天然形成,城市之间,无法天然形成的情况下也必须有水, 可以利用池沼,例如拙政园; 或者掘泉引水,比如网师园;如果地势太高则可以借景, 就像沧浪亭沿河修廊,通过漏窗观 水。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叠假山也是山林之乐。山水相依,山石相赖,哗然天成。并且假 山多为谢意,拿真山的容貌气势,以小见大,有了真山的脉理,也有假山的情趣,例如上海 的豫园。这些山水之情都渗透着文人审美情感,假山寄托着归隐,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雅致,”反映了当时文人超凡脱俗的情愫。 花草树木也是造园的重要因素,首先是造园的素材, 又可当做观赏品,更重要的

11、是造园 者通过植物可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网师园中的“竹外一直轩”体现出了园主 高风傲骨的心态。拙政园的“雪香云蔚”和沧浪亭的“闻妙香室”用梅花的傲骨嶙峋体现园 主的坚韧纯洁的气节。 其中,竹子是最受青睐的,竹子与文人雅士所倡导的刚正不阿的气节和淡泊名利的情操 相符,苏轼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不少文人雅士的居所,都是三分水,二分竹, 一分屋为好。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要素中,只有建筑是由人工建造的,他们体现了文人艺匠的艺术构 思,曲径通幽,亭台楼榭,都想要驻足观赏,造园者通过建筑来引导游客游玩,另一方面也 可以庇护园主的正常生活,所以,建筑是风景和游人之间的自然过渡。 从审美

12、上看,建筑始终反映了园主的生活情趣。建筑的优劣也往往决定整个园林的效果 和风格,大多私家园林中并没有非常严格的中轴线,变化多端,以小品,装饰,陈设布局来 体现整体活泼的风格,注重建筑的趣味,不以艳丽取胜。郑板桥说过“室雅何须大,花香不 在多。”所以园林就在于精巧,典雅,充满了文人清净淡雅的气质。 古代的造园师借助园林表达自己的志向,以园明志,近代的公园设计者用公园感化人、 教化人,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崇高理想。身处信息时代的当代中国风景园林人,更不能忽 视用园林传达信息, 传播理念的优秀传统,以现代的语汇,面向现代人群,传播符合当今社 会发展主流的价值观,是当代风景园林人当仁不让的光荣责任和使

13、命。 第三章 文人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最能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精神的是中国园林,它具有“华夏艺匠”的群体建筑精神。 在世 界上,中国建筑因为群体合成水平之高而异彩纷呈。中国古典园林通常用诗文来造园, 园中 处处体现着文人思想, 渗透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表现了中国文化的静雅精髓。 最能体现中国 园林的文化成就就是“借景”。它是中国园林设计构成中的灵魂。它是最能体现中国人习惯、 生活,即追求“诗意栖居”的华夏意匠。中国未来建筑的道路应当走中国的路,如果想要看 高层建筑要到美国去看,而基本的东西要看中国习惯、生活。 中国文人雅士倾心禅宗恬静的精神境界,将审美和艺术中主体的内心情感,提到极高的 地位,并

14、将此融入园林设计中去。自然脱俗不是靠迹寄荒野实现的,也不是山水环绕所托。 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才是打破小自然和大自然的界限。 大量鲜活的案例分析古典园林山水与建筑物体量关系,对于承德避暑山庄、北京皇家园 林及江南私家园林凳传统名作都有精辟和独到的剖析。多年来中国古典园林的熏陶和在大型 国际性综合设计事务所的经验使我了解到,大型综合性项目中对于建筑分布的把控拥有了坚 定的自信与话语权。 各种设计专业之间脱节的现象不仅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困扰,在今天国 内专业条块分明的现状下,这种现象便显得更加突出。 中国园林的主题是和谐,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 尊重自然自古有之,荀

15、子王 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反映了一种和谐的生态理念。道家、儒 家思想的出现与繁荣影响到园林的建设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植物等一切自然 要素成为精神寄托的载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得到了普世的认同。中国园林的灵魂是 文化。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园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各 个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经济的兴衰,蕴含了多样化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理念,折射出了 中国人独有的品格和品位。 第四章文人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 然而当高强度的开发在过去的数年间逐渐向城市

16、的边缘地带蔓延的时候,大量的山地、 水源保护地被纳入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视野,习惯于在城市中做设计的人们将平地城市规 划的思路应用到山地,将山体铲平而后进行建筑创作,置最起码的场地条件于不顾,不但造 成了大量自然环境的破坏, 而且新建成的区域经常性的面临山体滑坡和雨洪的侵扰。中国园 林中强调的构园得体正是前人在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上所总结出来的极为宝贵的经验,这 种理念放在当今任何一个国家都仍然是先进的。 所谓风水无非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大众普及性的常识性总结,并且因其传播 对象的文化水平的局限性而带有较强的迷信色彩。许多开发商已经先后提出“园林先行”的 概念,用以指导项目的开发过程。

17、园林的造园手法不是为了简单复制传统园林,而是为在当 今多专业整合的时代背景下使园林设计师处于主导性的位置,而这重视确保生态和谐,促进 生态文明发招的必要和前提性条件。 中国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成就艺术辉煌的同时反映了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和创新 性。历代的造园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造园手法和造园理念,丰富了园林文 化的内容。从清代开始,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中都出现了西方文化的元素,民国时 期皇家园林陆续向公众开放,完成了从禁苑到公园的功能转换。城市公园开始建设,标志着 公共园林成为城市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主导兴建了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各类公 园和城市绿地,反映了人民对美

18、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也见证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园林内涵不断扩大,文化不断丰富、类型不断多样,“文化建园”成 为了园林建设的指导思想, 钱学森先生针对城市绿化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没有文化内涵的园 林不能称之为园林,只能叫“林园”。园林不是种树,是对一个城市文脉的传承,是城市的 名片,是改善人居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健康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 中国园林的本质是民生。 中国古典园林承载了先民对理想栖居环境的追求。无论是“一 池三山”还是“琼岛仙阁”,反映的都是追求神仙仙境以求长生不老的造园思想。到了秦汉 时期,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开始体现在造园活动 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种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