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强化方法,一课一得 蝙蝠和雷达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仿生学的相关知识,即人们模仿蝙蝠飞行探路的方式发明了雷达。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
2、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一般教学说明文,我们会从说明方法或语言的准确性入手进行教学,但从这篇课文本身的特点而言,这两个方面特点都存在,但又都不突出,因此,我们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将目标定位为: 1.认识7个生字,正确区分“实验”和“试验”。 朗读感受蝙
3、蝠飞行本领之高超。 2.学习提取信息的方法: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超声波”, 图表法了解科学家试验的过程,画图法探求蝙蝠探路的秘密。 3.学习统整的方法:整合各科学知识点把握主要内容,选用文中的重要词语 和短句说说试验的过程和蝙蝠探路与雷达工作的秘密。根据这样的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的教学: 一、初读,提取主要信息 二、通过朗读、品悟语言,感受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 三、通过圈、填、说,梳理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论 四、通过圈、画、说,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五、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强化阅读方法的运用 下面我将结合本课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环节来谈谈我们的一些思考。 一、始终紧扣阅读方法。 窦
4、桂梅老师在她主编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四年级一册中,从理解、统整、评鉴三个维度,对四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及策略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解读。 一、理解 提取信息 推理信息 二、统整 理清情节 把握内容 抓住特点 链接生活 三、评鉴 比较分析 探究写法 并指出,小学的三个学段的阅读都从理解、统整、评鉴三个维度入手,第二学段在兼顾三个目标的基础上,应侧重“统整”。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和实际教学,老师们都可以发现我们这节课的所有环节都在指向两件事:一是通过阅读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二是将提取的信息进行提炼整合,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方法指导贯穿在整节课各个环节的教学之中。提取信息做的是理解的事,提炼整合内
5、化,做的是整合的事。比如说: (一)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环节,老师提了两个问题: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三方面连起来说一说呢? 这其实就是一个从提取信息到统整信息的过程,读了课文,从课中了解到一些知识,这是初步的提取信息的过程,而将提取的零散的信息加以整合,使之形成课文的主要内容,则是一个思维统整的过程。 (二)在通过圈、填、说,梳理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论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先是让学生找到介绍科学三次试验的语段,然后默读,尝试在表格中填写第一次试验的相关信息(这是在做提取信息的工作) 接着在交流中,教给学生圈画关键词的方法,对提取的信息加以提炼,使表格的填写更为简洁。并让学生运用相
6、同的方法进行第二、三次试验的填写 最后,老师让学生借助表格说说三次试验的过程,这是将提取的信息统整内化的过程。 (三)在学习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部分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见教学课件) 二、重视方法的过程指导 特别是在大的教学环我们对课的设计进行了多次的打磨,在摩课的过程中,节确定后,又花了很多精力在细节的打磨上,而细节的打磨主要聚焦在阅读方法教学的具体指导上。下面我借“三次试验”这个环节来具体谈一谈。最初,我们设计的表格是这样的: 直接出示一个例子“蒙眼睛”,然后让学生着完成第一次试验,交流后,继续完成二、三两次试验的表格。在试教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填表时,会根据老师给出的例子模
7、仿写出“塞耳朵”、“封嘴巴”,但其他内容大部分都是直接摘录文中的原句,缺乏提炼整合的意识。所以我们后来把这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就是今天呈现出来的设计:先自主完成第一次试验的表格,强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第二步是在交流中,学习通过圈关键词提炼语言,使表格的填写语言更简洁明了;第三步则是运用找句子圈词语填表格这样的方法进行二、三两次实验的表格填写。对比两次设计,改的其实并不多,但第一次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一张表格,今天这样的设计学生收获的是填表格的方法,这两者之间本质上的区别,相信老师们一定非常清楚。 再比如填完表格后连起来说一说三次试验的过程,最初的设计是没有这个环节的,但后来我们认为借助表格连
8、起来说是更深层次的整合,更是课文语言的一种内化和自主表达,于是有了这样的设计: 但在试教中,我们又发现这样的设计学生在原先的基础上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经过反复讨论后,就有了今天这样的课堂呈现: 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引导,学生可以学到整合信息的一些方法。 从本课的细节设计中,我得到的一点启发是:阅读方法指导的落实要有层次,不能只求结果,而应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层层深入,促进学生的能力一步步地得到提升。 三、加强方法的迁移运用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仅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而且安排了好几处方法的迁移运用环节,比如: 通过一次次的迁移,让学生能力真正得到提升。不过关于课后阅读的拓展这个迁移,我觉得其实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更大一些,不一定就是仿生学主题的说明文,这样的思路太局限了,应该引进其他一些可以运用本课阅读方法的说明文,这样方法的掌握才更有现实实际意义。 老师们,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老很老的课文,我们这次的设计没有特别创新的地方,无法带给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觉,可能很多环节跟大家平时的设计也差不多,这曾经让我们很纠结。最终我们选择了紧扣本次活动的主题,把落实阅读方法这个点做足,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项购买服务合同范本
- 公司聘请物业合同范本
- 2025年安徽道路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前台用工合同范本
- 办公桌椅合同范本
- 中标平台合同范本
- 中铁高速公路合同范本
- 加气砌块合同范本
- 劳务医院合同范本
- 公司车辆供货合同范例
- 2025年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酒店长包房租赁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几内亚水泥厂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
- 【道法】开学第一课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口腔门诊分诊流程
- 提高设备基础预埋螺栓一次安装合格率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2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宁河区事业单位招聘12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1
- 2024年科技节小学科普知识竞赛题及答案(共100题)
- 心肺复苏课件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讲座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