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2020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2020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2020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2020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中华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景阳冈;有选自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有选自古典爱情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回的红楼春趣。口语交际是“怎么表演课本剧”,将课本剧搬上舞台,重现课文中精彩的情节和难忘的对话。习作以“读后感”为主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读书后的感想。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快乐读书吧旨在带领学生走进

2、中国古典名著,品读精彩故事,感悟百味人生。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3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4 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名著的魅力。 草船借箭2课时 景阳冈2课时 猴王出世1课时 红楼春趣1课时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1课时 习作:写读后感2课时 语文园地

3、2课时 课时1快乐读书吧 草船借箭5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虽然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比较笼统。长文如何短教,使学生在两节课里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又获得语言的积累,是课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想象,将课文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长文短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三

4、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来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感受诸葛亮的形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3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这两个人物的特点,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以分角色朗读,进入情境,

5、揣摩内心,加深理解。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4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过程与方法】 读悟法,交流合作学习,体验名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重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难点 1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师:准备本

6、课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至第四十六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 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课时 1默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这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会认,会写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 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难点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片段的视频和主题曲。 2调

7、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画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画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

8、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里会怎么想? 分角色扮读。 (2)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2自然段:“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第4自然段:“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

9、,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6自然段:“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7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理”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6自然段:“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8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

10、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回顾重点 1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回、第四十六回和第九十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草船借箭 识天文?诸葛亮:神机妙算 ?懂地理?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2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地原因。 难点 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

11、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理,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识人心”。的确,课文详细描述了“诸葛亮识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思考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识人心。 (5)写

12、: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识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如: (1)读:“诸葛亮识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识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创造,特别是第2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语言要自然、流

13、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识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各自熟悉“台词”。准备好简单的“道具”。注意:可以演具体片段:比如,第2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7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也可以串演整篇课文的内容。) 5请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识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

14、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识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7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 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这时会怎么笑?” (可以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

15、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心有定数,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物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 如果就 只有才 虽然但是 一就 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

16、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诗歌: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理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布置作业 1接龙复述故事。 把文本演

17、绎成课本剧。2 草船借箭 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从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潜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景阳冈6 景阳冈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

18、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武松打老虎的故事学生都不陌生。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构建了相关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武松打虎的一些细节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对本文的学习,重点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的。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读或者请人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故事,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 2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重点阅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最后,指导学生讲讲这个故事,有条件的还可以读原著,观看影视、京剧片段等。 3指导朗读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透过人物语言,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以此来体会人物性格。指导朗读时,

19、不仅要边读边想象,而且要边读边探究:他为什么要这样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入境的朗读体验,体会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并领悟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内容。 难点 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师:准备武松打虎的影像资料和本课多媒体课件。

20、 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武松打虎”部分内容。 2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感悟武松的性格特征,体会武松的优点和缺点。 激发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3 重点 初步感悟武松的性格特征,体会武松的优点和缺点。 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谈背景,知武松 1话说,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天下英豪纷纷起义。于是,一部经典巨著就此诞生,它叫水浒传。今天,我们就去熟悉其中的一员。此人,正是曾被人誉为“水浒第一人”的“行者”武松。(板书:武松) 2说起这个武松,还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水浒传中,从第二十三回到三十二回,

21、非常集中地写到了他。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它的第二十三回。(出示:景阳冈) 二、查预习,理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 (3)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 2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1)课文写了打虎,还写了什么?(喝酒、上冈、下冈等。) 除了打虎,课文为什么还写了这么多事情?你怎么看?(2) (3)谈谈你对武松的印象。 3小结:通过这样的整理,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武松:一个优点多多、一个缺点多多。到底武松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去研究这个人物

22、。 三、入文本,探武松 1任务一:合作研究武松的“优点”和“缺点”。 (1)明确研究内容:课文的哪部分写出了武松的优点?(打虎)哪部分主要写出了武松的缺点?(喝酒和上冈) (2)小组讨论。 (3)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2任务二:这些内容描写的时候又各有侧重,打虎部分主要是什么描写?(动作)喝酒和上冈主要是什么描写?(语言和心理) 3明确各自的学习方法。 4交流反馈。 (1)优点部分重点交流: 从中看出“武松”和“老虎”谁更厉害?展开讨论。 文中写老虎的厉害是为了突出武松的厉害。 男女生合作再把这段文字读读,注意把需要重读的词给强调出来。 (2)缺点部分重点交流: 文中哪些话最能看出武松的缺点?

23、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看出了什么缺点。(随机板书:倔强、粗暴、好面子、自负、多疑等) 四、出文本,评武松 1通过这样一研究,武松这个人物离我们又更近了一步。那你是怎么看待武松这个人的呢?接下来我们要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拿起你的笔,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 2出示相应的学习提示: 根据你的看法,给武松的“优点”和“缺点”排排队,把结果写在作业纸上。 3交流反馈。 4小结:从总体上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武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优点胜于缺点。) 五、课外拓展 1把“武松打虎”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听。 2读一读水浒传中与武松有关的章节,继续探究武松的性格。 景阳冈 机智、勇敢、敏捷、镇定

24、 优点, 武松 ,缺点 多疑、自负、死要面子、倔强 1细读武松“喝酒”和“打虎”两部分内容,感受武松智勇双全的特点。 2凭借拓展阅读,认识武松多面化的性格特征,初步了解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激 发对古典名著水浒传的阅读兴趣。 重点 细读武松“喝酒”和“打虎”两部分内容,感受武松智勇双全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复述你自己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 二、品读“喝酒”部分,体会武松的豪爽和倔强 1分角色读武松与酒家的对话,边读边体会,你对武松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指两名学生分角色读武松“喝酒”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2全班

25、交流。 (1)“武松端起碗,一饮而尽有饱肚的买些吃酒。”(豪爽) (2)“武松道:休得胡说我也有鼻子。”(豪放、倔强) (3)“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却把大虫吓我?”(浑身是胆) 3思考:本文重点是打虎,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喝酒? (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下文写打虎作准备。) 三、细读“打虎”部分,感受武松的智勇 1读武松“打虎”部分,填空: 在一边;大虫) (,武松) (在一边;大虫把腰胯一) (来,) (武松见大虫(1) 把虎尾到竖起来一( ),武松又( )在一边。 (2)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把大虫顶花皮( )住,( )在地上,用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

26、顾乱( ),大虫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 )下黄泥坑里,左手紧紧( )住顶花皮,右空出右手来,( )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 )。 2我们填的这些词语都是什么词?(动词) 3老虎进攻主要用了哪三招?武松又是怎么应对的呢? (老虎:扑、掀、剪;武松:闪、躲、闪) 4面对老虎进攻,武松为什么没有正面应对,而是两“闪”一“躲”? (老虎来势汹汹,如果正面应对可能会对自己不利,而用“闪”和“躲”,可以避其锋芒,消耗老虎的体力,挫伤它的锐气。) 5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武松不仅武艺高强、勇猛过人,还机智灵敏,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 四、链接阅读,了

27、解名著之“高明” 1链接阅读: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武松及水浒传的评价: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2学生自由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 1武松是一个很具有争议性的人物,要想真正了解武松,就应该置身于整个故事情节中,与他同命运、共呼吸,这节课只是个起点。课外再去读读水浒传中写武松的其他章节,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水浒传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共有705个,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传奇。让我们阅读百年水浒传,认识百位英雄,发现百味人生! 景阳冈 机智勇武 倔强豪放 武松打虎 景阳冈全文按

28、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在教学“武松喝酒”这一部分,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武松语言的句子,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当酒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研读,角色对读等形式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的重点是“武松打虎”,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以两“闪”一“躲”应之。这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武松为什么只闪、躲而不攻,自然体会出武松的沉着机智。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武松

29、动作的句子,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通过默读和对读,激发想象的方法理解过程。 猴王出世7*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对于西游记的故事,大多数学生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学生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的相关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 象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本文是一篇

30、古代白话文,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字典及有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字、词的基本意思。 2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可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读中感受人物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3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4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4在阅读中抓住事情的前

31、因后果来理解,体会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 想象画面,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大家学习“石猴”勇敢顽强、敢作敢为的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中古代白话文的意思,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词句,标出不理解的地方,课上交流。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看过西游记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西游记

32、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老师也喜欢西游记,我最喜欢其中的角色是孙悟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了一只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美猴王的故事。我们来看看,最初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说一说本课的重点问题。 2学生回答:(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三、指导阅读,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感悟石猴的形象 1指名读、齐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板书:花果山石猴出世)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33、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 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介绍了石猴的生活?指名读。赏析句子1第2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合作朗读,读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友善、可爱。 5小结过渡:这只快乐、自在、可爱的石猴是怎么当上猴王的呢? 四、自主品读感悟,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感悟猴王的形象 1思考: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板书:

34、水帘洞) 2品读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1)石猴成王这一经过写得非常精彩,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写下批注。 (2)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文章三次写石猴跳入水帘洞,反复写石猴“瞑目蹲身”“跳”。引导学生体会动作的准确性及语言的个性化。可加上动作来读。 (4)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

35、”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是前后呼应的写法。引导学生体会石猴的神态、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5)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的意思。齐读,体会石猴登上王位时的荣耀。(板书:“

36、石猴”更改为“美猴王”) 3我们了解了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对石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个性使他当上猴王的?(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机智、身手不凡) 五、回顾拓展,激发课外阅读西游记等名著的兴趣 1整体回顾:全文用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两个内容联系起来了,是哪一副对联,你发现了吗?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2体会“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妙处。石猴出世在花果山,因“芝兰相衬”“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成为“福地”;石猴成王在水帘洞,洞内有“天造地设的家当”,真是“别有洞天”!(补充板书:福地洞天) 3拓展:在西游记中,一只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石猴当上了美猴王,后来又成了唐僧最得

37、力的徒弟孙悟空。孙悟空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4总结:西游记是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名著。在经典名著中,我们总能读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总能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总能让我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共喜,总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愿同学们一生与名著相伴!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对于孙悟

38、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石猴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 鲜明地树立起来。 红楼春趣8* 红楼春趣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第七十回。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表现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通过对古典名著“点”的学习,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优秀文本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古典作品的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这是一篇自学课文,学生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文本内容。在交流环节,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

39、迅速融入课文。 1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时间让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答案。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视频,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通过个性赏析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施展个性的空间。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宝玉的人物形象。 3初步掌握阅读方法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技巧;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整体把握

40、讨论交流结论 (2)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本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重点 感受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技巧。 难点 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教师:“宝黛放风筝”的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以对文本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1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1大家看这些是什么?(课件出示一组风筝图片)很多同学都放过风筝,但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放风筝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感受一下宝玉、黛玉等人放风

41、筝的热闹场面。 2走进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播放“宝黛放风筝”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2检查正音。(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课生字) 3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标注出来。 (宝玉、紫鹃、探春、黛玉、宝钗、翠墨、晴雯、宝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42、: 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1 (本文记述了宝玉、黛玉与众姐妹以及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事。) 2课文中出现了这么多人物,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宝玉) 3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善良、大气。捡到别人的风筝,要还给主人;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了,自己一次都没放过也不生气。顽皮、率真。美人风筝放不起来,便急得汗都出来了;众人笑他,他便把风筝摔在地上,指责风筝。) 4除了宝玉,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分析。(学生答,教师点拨) 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1出示句子“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一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1)“飘飘飖飖”是什

43、么意思?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 (“飘飘飖飖”是风筝在空中随风摇摆的意思,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不能换。) (2)“鸡蛋”、“黑星儿”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3)“一时”“一展眼”“一会儿”说明了什么? (说明风筝断线后随风飞去后很快消失。)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至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具体生动,表达了宝玉、黛玉及众姐妹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3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小组交流。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

44、学们课后可以读读其他片段,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红楼春趣 贾宝玉?姿态:飘飘飖飖?林黛玉 放风筝?形状:鸡蛋、黑星儿?丫头们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宝玉、黛玉和众姐妹们在大观园放大鱼、美人、凤凰、大雁等各种风筝的情景。文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抓住中心人物,对于宝玉的性格也不能很好地把握,这就需要老师点拨。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析其他的人物形象。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本单元口语交际

45、与本单元课文的关联性很强,都力图彰显古典名著的魅力,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探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怎么表演课本剧”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可以从“选择课文,改编剧本”“依据剧本,分配角色”“怎么演好角色”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轮流做主持人,学会引导每个人发表意见,并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五年级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也大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篇幅都比较长,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改编起来难度会更大。 1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将课文语言转换为课本剧中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态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的处理中,选取草船借箭中的一个片段,指导学生进行改编,通过示范和指

46、导,突破这一难点,引领学生亲近名著,感受其魅力。 2学生自主讨论的环节,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适合表演课本剧的故事进行讨论如何改编。 3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喜爱课本剧表演活动的特点,而改编学过的课文,也更有利于创建轻松交际的氛围,增强学生交际的自信。 【知识与技能】 讨论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当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动作和表情。 【过程与方法】 在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学会轮流主持,引导组内每个人发表意见,讨论中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够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决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7、】 通过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进一步亲近名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 讨论如何将课文语言转换为课本剧中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态。 难点 教学中指导主持人引导组员达成共识。 教师:草船借箭课本剧视频,并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 学生:观看与本单元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段,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适合表演课本剧 的故事并打印出来,为自己准备表演的课本剧准备简单的道具。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交际主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课本剧吗?谁说说你看过哪些课本剧? 2这节课,我们来分小组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齐读课题。) 二、看剧读文,明确讨论内容 1学生观看草船借箭课本剧视频,交流哪个角色演得好

48、。 2学生交流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 3教师小结板书:选课文 分角色 怎么演 三、分组讨论,落实讨论内容 每组确定3位主持人,分步骤主持本组讨论。 1第一步:选择课文,改编剧本。 (1)提出讨论要求:主持人先引导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选择的课文及原因,最适合改编的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教师特别提示:既要人人发表意见,又要尊重共同决定。 (2)小组讨论,教师巡导。 (3)各组汇报交流。 2第二步:依据剧本,分配角色。 (1)依据剧本中不同身份、性格的角色,讨论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分别适合扮演哪个角色。 教师特别提示:既要考虑角色的身份、性格,又要考虑组员的实际情况。 (2)小

49、组讨论,教师巡导。 (3)各组汇报交流。 3第三步:怎么演好角色。 (1)从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以及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讨论。 (2)以草船借箭第2自然段为例,教师抓住其中的几个句子,指导学生给人物加上合适的语言、动作、表情。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说这句话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或是表情?)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诸葛亮会有怎样的表情或是动作?)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你认为给两人加上什么样的语言、动作、表情最合适?为什么?) (3)结合你对人物的理解,需要准备哪些服装、道具。 (4)主

50、持人组织小组讨论,对本组选定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台词、动作、表情进行改编。 (5)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排练,班上表演 1课下各小组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排练。 2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片段。 3引导学生讨论哪里演得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五、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排演 同学们,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有大量的历史名著和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课下请你们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同学一起读一读,演一演。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主选课文(学过的课文)?持?分角色(身份、性格) 讨?怎么演(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道具)论 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观看课本剧视频了解课本

51、剧的特点,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小组分工合作学习,轮流做主持人分层交际,教师示范指导提炼方法引领,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创意表达。教学环节层层推进,逐步加深,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分步达成。课本剧讨论过程远重于演出成果。由此,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力图在情境、开放、民主的交际课堂中,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块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层交际,多方互动,体现口语交际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力求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学生的人文情

52、怀在学习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培养。 习作: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完成的初稿中能明确自己的感受点,并呈现出了多个角度,但不能将感受写具体,没有说服力。本次作文课中,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发现、亲自体验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并将其当作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同时,注意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其创造潜能。力求营造和谐、务实的课堂氛围。 五年级的学生阅读种类在增多,阅读面扩宽,求知欲望在增强,对看到的东西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

53、能力,会初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但学生喜欢读不喜欢记,什么东西都放在心里,不善于表达 出来。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为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先从故事入手,启发兴趣,然后以聊天交流的形式谈谈自己读过的文章或一本书的感受。 2通过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3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知识与技能】 1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2从最近读的书中,选择印象最深的写一篇读后感。 【过程与方法】 要写清楚读的什么书,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写结合,积累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例文,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抒发情感,自由表达,写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再次阅读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2课时 1从最近读的书中,选择印象最深的写一篇读后感。 要写清楚读的什么书,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看法。2 重点 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难点 能联系实际,写出读书后的真实见解和感受。 一、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读习作提示并思考: (1)什么是读后感? (2)写读后感应注意什么? 2谁来说说,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是读后感? 3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读后感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