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_第1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_第2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_第3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_第4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品徳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 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 通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研究 与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2.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问题研究活动,探索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 问题研究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3.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研究和解决不同层次的学习问题,力争全员参与,在研究和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 通过对问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参与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

2、师变知识的 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并探索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 式和方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 出品德与社会课主要采取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等多种多种学习方式。都说明在品德与社会课 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2. 关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现阶段进行综合研究的依然比较少,多数停 留在收集资料为教学服务,以及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等阶段,缺少课内外相结合,将问题研究 活动当做重要的教学手段的研究。 3.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基

3、本理念、基本方法、基 本策略,指导学生具体解决品德与社会课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以及在开展过程中的原则、策略 问题,在现有所知道的文献中,研究者较少,不少方法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研究的必要。 三、已有的基础 1. 研究的条件: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已有多年,积累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果。在学 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本人长期担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一 定的经验,接受过本学科的国家级培训,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 研究的基础:现在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很多,能找到比较多的参考资料。在日 常的教学中,一直在坚持开展收集课外资料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 一

4、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级培训学习,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指导。 四、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成果形式 1. 本课题研究的长远目标是: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改变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和研究的精神。 2. 本课题研究的近期目标是:在现有教材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教学内容,重视开发和利用 课外教学资源,组织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在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品德与社会课基本理念的指导 下,

5、探索进行问题研究活动的基本规律、途径和方法。 3. 在第一学期的实践研究中,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问题研究活动的切实开展,对在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问题活动形成初步的,感性的,比较实际的认识,为进一步总结问题 研究活动基本规律、途径和方法奠定基础。 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 1)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 了解情况,对问题研究的认识情况。(2)教育经验总结法。通过在教学中开展实际的问题研究 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探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法。(3)行动 研究法。在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研究计 划

6、,总结研究经验。 5. 初步的成果形式是: (1)完成一篇有关“初步认识”的研究性论文。 (2)展示部分学生的问题研究成果。 五、研究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 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的几点认识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谈四个方面的初步认识:教 材与社会结合,提出研究问题;课内与课外结合,开展研究活动;引导与规范结合,提高研究 能力;重视参与和实践,培养研究精神。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 研究精神 研究能力 体验 探究 解决问题 实践 参与 分层次 在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应以儿童为主体,让儿童

7、从 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鼓励参与性学习,强调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 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和确定问题或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 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能体现素质教育思 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在现行所有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都可以引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 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可以知道,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问题研究活动,就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教材、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 问题或专

8、题,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学生感兴 趣的问题。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社 会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践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与社会结合,提出研究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基础,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属性之一。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 问题研究活动,是将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服务,是应用研究性 学习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手段,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效率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主动 的

9、成长,以便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区别于单纯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将教材内容与社会 生活相结合,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也是 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区别。 1. 教材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出发点。 品德与社会课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物。要开展问题研究活动, 必须以教材为出发点,发现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主要的方法包括: 利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的现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例如以教材中提岀的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深入研究,拓展认识。 利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表露,提岀问题开展研究。例如学生在学习体现岀来的爱国主义 情感

10、,学习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时,学生对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异常愤恨。可以 此为契机,发动学生利用休息日到“五. 三”惨案纪念碑参观调查,并收集和整理有关日军暴行 的相关资料,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更加真切的认识到侵略者的残暴,和平的珍贵。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与调整,开发利用身边的现实教材,发现和挖掘研究的问题。 如在学习祖国的建设成就内容时,通过扩大学习范围,充分利用学生比较了解的、最新的国家 建设成就,发现问题并开展研究,象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神舟飞天,蛟龙下水,天宫一号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研究热点。 2. 社会现象与生活是问题的源泉。 品德与社会的基

11、本理念中明确提岀要开放学习空间,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教科书的同 时,鼓励师生走岀学校,走进社会,从广阔的社会中开发丰富多采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现象和 生活中发现和研究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认识和关注;有助于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现象和生活更加贴近学生,只要能引起学生的 关注,就会产生无数个为什么,成为学生的问题源泉。主要的方法有: 追踪社会热点,开展专题研究。如国际上巴以冲突骤然加剧,感兴趣的学生就开始关注 研究有关巴以冲突的各种媒体报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写

12、岀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国内 连续两架民航飞机坠毁,就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岀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活动。 结合社区的生活,开展调查研究。如在新的泉城路开通之际,引导学生开展了“泉城路 上话今昔”的专题研究活动。高架路改造,小清河改造,也会引起了不少学生的注意,许多家 住附近的同学可以开展追踪研究。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岀问题开展研究。如学校开展的精神文明值勤活动中,总是有 不少学生因不戴少先队的标志而被扣分,就引导参与值勤的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活动, 统计了较为准确的数据,并对不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学生还提岀了自己的解决设想。 3. 问题的产生、发现与挖掘。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

13、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提倡和鼓励学生的自主学 习,因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不是依靠由外向内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在各种活动 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态度、能力、知识目标的实现,都以学生的主动参与 为条件。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问题主要应该由学生自主发现, 自主提岀。主要的做法是: 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环境和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民主平等的 课堂气氛,如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情景创设,课堂上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 课外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等。 关注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岀喜欢的问题。如在学习中日甲午战争的内容 时

14、,学生对的邓世昌事迹最感兴趣,就引导学生围绕邓世昌提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触发对其他相关问题的兴趣,产生岀新的问题和新的 价值观,尽管这些问题并不一定符合正在研究的问题的要求,但它却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教 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研究动向,充分肯定这些生成性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挖掘和开展新 的研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的真正源泉。 二、课内与课外结合,开展研究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是开展问题研究活动的基本途 径。课堂教学始终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但是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综合性 课程,着眼于学生社会性的

15、综合发展,鼓励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中,提高社会认识,研 究社会问题,丰富社会体验,提倡开放学习空间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 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该努力做到课内外结合。 1. 课堂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要场所,开展问题研究活动,课堂也应该是主阵地。课堂 生可以开展的活动有 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学习较为系统的社会常识,为学生创设发现、提岀问题的环境和研究 问题的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岀问题,质疑问难。例如对善于提岀问题的学生给 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尽可能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心身 边发生的事情等。 通过生动讲述、组织辩论、自由发言、交流展示等

16、多种学习方式,不断的培养、保持和 提高学生研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对共产党员行为的辩论,可以引发对身边 共产党员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们得出了自己比较满意、比较信服的结论,认为绝大多 数的党员是合格或优秀的。 在教师的帮助下,主要通过学生自由结合的形式,组成问题研究小组。通过分组讨论、 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选择确定适合的研究方法,为学 生提供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的机会和场所。 通过制定研究计划、指导与帮助、交流与展示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互相帮助,互相 借鉴,相互补充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确定学习主

17、题,制定和实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社会问 题的研究意识。如学习“国家机构”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学校离政府很近的实际情况, 选择政府机构作为研究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对身边社会的关注和 研究意识。 2. 基于开放学习空间的需要,更因为研究性学习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课外的研究 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和大量的。在课外的活动中,主要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收集并利用各种类型的课外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活动服务,收集 方式可以是剪报粘贴,资料摘抄,资料复印,资料软盘,资料光盘,实物模型等等,还可以与 微机课结合,利用校园网收集和储存相关资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18、中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 以集体、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活动时还特别应该注意尽量与少先队 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分工,更要合作,让学生从中 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体验合作研究的过程,通过研究与自己相关的社会问题,增 强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争取让学生形成问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问题研究报告、一次调查 或访谈的记录、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 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一张主题手抄报,或与语文课结合,撰写一篇体会性作文,征得科学 课老师的支持,进行一次相关的科学实验等。 教师要参与到

19、学生的活动中去,起到跟踪和指导的作用,教师应该作为平等的成员之 一,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追踪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在其中起引导的作用。教师 要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探究失败的原因,应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帮助学生发现并 适时转向新的研究问题或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 研究成果。 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特别注意课内外活动的结合,充分发挥课内 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 相互之间的结合,课上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形成研究小组,课外收集资料, 调查访问,进行研究活动。课外形成研究成果,课上进行交流与展示和提高。课上开阔眼

20、界, 形成对社会新的认识,产生问题,课外进行研究实践,形成研究能力,养成研究意识,感受社 会,增强责任感,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相互促进与提高,利用课上问题的刺激强度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促进和保持课外研究 的积极性。以课上的交流展示和指导,促进课外研究能力的形成提高。以课外的研究活动,补 充课上研究时间的不足。以课外研究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以丰富多彩的 课外研究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引导与规范为手段,提高研究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该给以恰当的引导与规范,发挥教师作为 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身上蕴藏着无比丰

21、富的想 象力、创造力和研究的潜力,但是潜力不等于能力,需要要不断的开发和培养,因为学生提出 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接受学习也已经成为习惯,学生 往往习惯于在课堂上了解社会知识,开展模拟活动,一旦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 与研究活动的时候,有时积极性很高,但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毕竟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 方式知之甚少,对科学研究有一种高深寞测的感觉,每次在对初学者提出要研究一些社会问题 的时候,学生都感到很茫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研究问题的欲望很强,研究问题的方 法和手段知道却不多。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把问题研究活动作为实施课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必 须注

22、意引导规范学生的研究行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1. 通过适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学生不知 道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缺少研究问题的兴趣,主要是对研究性学习了解的太少, 教师就应该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从最容易研究的问题开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启 发和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现成的、喜欢的问题开始研究,逐渐深入,如:对于西方列强为什么 要帮助清军进攻太平军的问题,学生读书基本可以回答,就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了 解一下西方列强到底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了哪些利益?从太平军手里能否得到这些好处?通过整 理和分析资料

23、,学生可以得到更清晰的认识,进而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深入研究问题的一种形 式,从而消除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神秘感。 引导学生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研究,如引导学生调查身边的一位共产党员,先从家 长就是党员的学生做起,列出提纲,去了解家长的情况,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完成自己的调查 活动,并从中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体验社会调查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最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问题开始研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总会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这正是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动力所在。 发现学生的研究潜力,给予适当的引导,如有的学生会从网上收集资料,就引导他在通 过网络完成问题研究;有的学生喜欢绘画,就可以鼓励他用

24、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有的学生喜欢出手抄报,就让他用手抄报的形式表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优势或特长,在研究社会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得到应 用,研究的兴趣会提高,研究的能力也会增强。 2. 通过规范研究行为,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开展解决问题研究活动,应该不断促进 学生研究行为的规范化。 遵循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突岀学生的六个自主,即自主确定研究问题,自主选择研 究方法,自主开展研究活动,自主得出研究结论,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自主交流展示研究成 果。 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减少研究性学习的随意性,规范学生的研究行为,应该根 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重

25、新整合教材内容,将相关内容围绕核心问题整合在一起,形成研 究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全班共同研究一个大的主题,学习小组研究其中的一个专题,学 生个人研究其中的某一个小问题,如此,学生的研究活动就会有的放矢,达到为课堂教学服务 的目的,也有利于研究活动的规范与指导。 要提岀不断提高、不同层面的要求,分阶段开展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在实践中将学生的 研究活动分为问题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主题研究等四个层面,对不同层面的研究活动 提岀各不相同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制定了四不限、一联系、重应用的要求,即 收集渠道不限,内容多少不限,资料形式不限,资料数量不限,要与社会课的学习内容、社会 现象

26、、社会生活相联系,要重视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在研究问题时的应用。这样,学生总会有 研究的问题,总会有提高的余地,总会有努力的方向,总能有选择的余地,可以不断的提高研 究的水平,提高研究的能力。 要重点指导,充分利用交流与展示的手段和机会,让学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不断提 高。如对研究能力较强,能提岀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或小组进行重点的跟踪指导,总结研究经 验,得岀研究成果,再通过推荐阅读,介绍经验,集体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其成为其他学生学 习的榜样,可以较快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研究水平。再如,在小组交流与展示研究成果时,让学 生为别人的研究成果找岀优点和提岀建议,使学生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启发自己的思维,提

27、高 研究的能力。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与表扬激励机制,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促进学生研究兴趣的 保持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如采用档案袋式和累积加分的形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用随时表扬 和奖励的形式评价和促进研究的过程。档案袋将学生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使学生随时感受到 研究的收获,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产生新的研究兴趣。通过累积加分制,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 入研究可以不断的得到累积加分,研究层次会不断提高,研究能力会不断增强。通过随时的表 扬与激励,学生能随时体会到研究的快乐,乐于将自己的研究问题不断的深入下去,扩展开 来,从而促进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研究活动应尽量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从中体会

28、到科学研究的过程。要做到 这一点,教师的启发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但应注意的是,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弱,不 可过于强求研究活动的科学性,不能苛求学生象社会学家的研究一样,科学而规范,只要能符 合一般的科学研究规律就可以了。 3.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问题研究活动,主要的组织形式有集体 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和个人研究三种,其中小组合作应成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即有利于发挥 不同学生的研究特长、研究优势,又有利于能力的相互促进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与合作 意识的培养,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通过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多 人的合作,可以研究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

29、并能调节和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注意的 是: 研究小组应该尽量让学生自由结合,自然形成,切不可强行组合,必要的时候,可以在 学生许可的情况下,对研究小组进行适当的微调,以有利于问题的研究为标准。 小组合作研究也应该与集体的主题学习,及个人的问题研究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小组合作研究的潜力,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四、参与实践最重要,培养研究精神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实践,要通过培 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的精神。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特别是让学生获

30、得亲 自参与研究活动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像社会学家那样进行社会科学研究,逐步养成喜爱质 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 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环境的保护,升华精神境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也要求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鼓励儿童的参与性学习,强调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 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 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研究精神是在社会课教学中,开展解决问题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出 发点和归宿。没有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学生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中,学 生对社会

31、问题的观察与研究,会自然而然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观察意识,研 究意识,参与意识,价值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1. 参与实践最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参与实践是研究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问题时,无论是确定研究问题,进行研究,体验过程,享受快乐,都是以学生的积 极参与和实践为基础的,只有亲自参与了,实践了,学生才能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 式,才能转变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的旧观念。只有亲自参与了,实践了,学生才能在研 究活动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在活动中体会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

32、、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提倡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应该坚持面向全体的基本原则,要相信人 人都有研究的潜能,即使所谓的差生也能参与课题的研究,即使是很简单的研究活动也是一种 体验,也能解决学生心中感兴趣的问题,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 会,服务于社会。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但参与和实践没有差别,研究问题的体验没有差别。 2.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该认识到,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体验, 而不是活动的结果;是探索的欲望、研究的精神,而不是学生创造的研究成果,是教师最应该 关心的。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

33、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研究 精神。 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生活问 题,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要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意识。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但对生活中的许 多事情却常常会熟视无睹,不会观察,问题研究活动,就是要通过对身边问题、社会热点的研 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社会的意识,关心了解社会热点的愿望,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 困惑。 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更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问题,要有研 究的欲望,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形成一定的研究社会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开展问题研究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里所说的参与意识,不仅仅是参加 研究活动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也是社 会生活中的一员,也应该而且能够参与社会生活,并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转变部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