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贸易保护理论_第1页
第五讲贸易保护理论_第2页
第五讲贸易保护理论_第3页
第五讲贸易保护理论_第4页
第五讲贸易保护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讲 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始于重商主义,经过汉密尔顿、李斯特、凯恩斯、普雷维什等 人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是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系统介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发展, 为全面分析 贸易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框架。 第一节 贸易保护理论的演进 、重商主义 1 51 7 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为适应商品经 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即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认为, 财富 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惟一形态。 根据对待金银的态度和获取金银的手段不同, 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

2、差额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德和法 国的孟克列钦。 他们认为, 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获得对外贸易顺差, 因此在 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人本国, 并将其储藏起来,不再投入到对外贸易。同时,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 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在贸易保护的政策主张上,大多奉行出口垄断、进口 高关税和外汇管制等举措。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贸易差额论, 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批 评了早期的重商主义禁止货币流出, 将货币储藏起来的不明智做法, 主张将货币 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中, 认为货币产生贸易, 贸易增多货币, 只有保持贸 易顺差,才

3、可能增加货币并使国家富足。 但一国追求贸易顺差的办法应是保持本 国对外贸易总额的顺差, 而不必使对每个国家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 为了实现 对外贸易顺差,托马斯孟提出发展英国工场手工业、航运业、殖民扩张以及保 护贸易等政策主张。 并同时增加了以优惠条件鼓励工业原料进口、 以退还税款方 式鼓励商品输出以及对出口生产厂商发放奖金或补助等辅助性措施。 、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 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欧各国和美国相继 完成了产业革命。 当时英国的工业水平最高,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 需要在 世界范围内获取丰裕而廉价的原料, 需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 极力倡导实行自由

4、 贸易政策。而当时工业处于落后地位的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学家竭力主张实施贸易 保护政策。当时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 特。汉密尔顿是美国保护主义的鼻祖, 是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 美国刚从 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时, 由于殖民统治的影响, 特别是受到战争的破坏, 经 济凋敝,工业落后,在与英国的贸易中,仍保留着出口本国农林等初级产品,进 口本国所需工业制成品的格局。 这种格局有利于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 而使北方 工业资产阶级经营的制造业难以发展。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 1791 年向国会提交保护制造业的报告中,极力主张以较高的关税保护美国 的制造业。汉

5、密尔顿提出美国的经济情况不同于欧洲先进国家, 其工业基础薄弱, 技术水平落后,工业生产成本高,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断送美国工业的发展, 进而威胁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因此,必须采取关税措施保护美国的工 业特别是制造业,使之生存、发展和壮大。 后来这一思想得到李斯特的进一步发展。 他于 1 84 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 的国民体系 一书,该书是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代表作, 其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 说。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 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强了对外 贸易政策的扩张性。 20 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严重危机。自由放任济

6、 的信条受到批判, 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风行起来, 贸易保护甚至被理论学者奉为 经济建设中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 在贸易保护的具体政策主张上, 他们除了对传 统的关税壁垒设置继续强调之外, 对进口配额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也给予了 广泛的认同。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成为超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普雷维 什用中心外围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以求经济上的自 主发展和政治上的真正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与贸易高速发展。 2 0世纪7 O 年代中期,由 于石油危机、 货币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 致使世界经济进 入滞胀阶段, 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无法

7、解释的一些新现象, 贸易 保护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就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四、当代西方贸易保护理论 20 世纪 80年代,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管理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等应运而生。 美国经济学家瓦尔德曼在 1986 年出版了管理贸易一书,将管理贸易定义为 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 国家经济和国家间的经济,而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里的直 接介入, 从而使政府对贸易、 投资以及企业决策日益加强控制。 而战略性贸易理 论强调政府对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扶持。 这些理论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国家运用多种 手段干预对外贸易、增强国际市

8、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节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 1789-184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经济 学家,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贸易保护理论的倡导者, 其主要代表作是 1 84 1 年出 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 conomy)。在该 书中,李斯特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幼稚产业保护论。 一、幼稚产业保护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9 世纪初,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拿破仑战争 后的德国仍保持着中古时代的封建制度,全境分裂为 3 8个小邦,每个小邦都拥 有自己的政府、军队、法

9、庭、货币及外交。各邦之间关卡重重,各邦内部省区之 间也因为地方税率的差异而彼此分割。 直到 1 8 34年,各邦才建立起统一的关税 同盟, l848 年结束封建割据局面, 完成政治上的统一。 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面 临着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 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 渡,法国的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他们竭力提倡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 以 大量廉价的商品冲击德国的市场。 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 促进德国大工业的 发展,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提出的。 二、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 1求得生产力发展比财富本身重要 李斯特重

10、视生产力的发展,指出: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 重要多少倍, 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 而且可以使已经 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个人如此,拿整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 “生产力是树之 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实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 ”李斯特 主张重视培养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 对于一国的经济利益, 他更看重经济成长的 长远利益。 他认为进口廉价商品, 短期内是很合适的, 但本国的产业就会长期处 于落后的依附地位, 而如采取保护贸易的措施限制进口, 开始国内厂商提供的商 品价格要高一些,短期内消费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但当本国的产业发展起来后, 价格会

11、降低,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公众福利的。 2各国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 李斯特还提出了经济阶段论, 阐明了经济发展与贸易政策的相互关系, 以此 作为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依据。李斯特指出: “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 过如下几个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 工商时期。”不同的时期应该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前三个时期要求农业得 到发展,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农工业时期追求工业的发展, 必须采取保护贸易 政策,确保本国工业的发展。 农工商时期追求商业的扩张, 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李斯特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 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借助国家的力量来

12、 促进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3选择保护对象是有条件的,保护是有期限的 李斯特认为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最终无 需保护。因此,保护并不是全面保护,而是有选择的。国家应该选择那些目前处 于幼稚阶段、 受到强大的竞争压力、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被扶植起 来并达到自立程度的工业。 因此, 如果幼稚工业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 或经过一 段时期的保护和发展不能够自立,就不应保护。李斯特认为,这里“一段时期” 的最高限为 30 年。也就是说,保护是有期限的。 4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关税 李斯特认为, 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 对在国内生产比 较方便又供

13、普遍消费的产品, 可以征收较高的关税; 对在国内生产比较困难、 价 值昂贵又容易走私的产品,税率应按程度逐级降低。为了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 在本国的专门技术和机器制造业还未获得高度发展时, 就应对国外输入的一切复 杂机器设备免税或征收较低的税率。 三、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简评 李斯特发展了重商主义和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 阶段性与动态性, 形成了贸易保护 的完整理论体系。 李斯特主张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 而 不是一刀切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主张从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出发, 根据经济发 展的需要调整贸易

14、政策, 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主张从维护本国 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出发, 对不同部门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 而不是对所有部门均 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对产业的保护要有时间限制, 而不是无限期地实行保护。 李斯特认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立足点在于保护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生产力,以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 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hn M aynard keynes 1 8 8 3-1 946)是英国资产阶 级经济学家, 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 凯恩斯生活的时代, 是世界经济制度发生 巨大变化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以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尤其是 19291

15、933年 易政策,改为奉行保护贸易政策, 强化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作用。 在这种背 景下,凯恩斯的经济立场也发生了改变, 由原来的支持自由贸易转为赞同保护贸 易,并积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1936 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 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在书中,他对自由贸易理论展开了批评,对重商 主义的一些政策进行重新评价, 并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 以边际消费倾向、 边 际资本效率和灵活偏好三个所谓心理规律为核心, 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点, 创立 了新重商主义。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世界市场问题进 步尖锐化, 各国相继放弃自由贸 、凯恩斯新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1批评古典学派的自由

16、贸易理论 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外贸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的, 不适用于现代社 会。凯恩斯还认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只用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来证明贸易 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过程, 但忽视了国际收支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 就业的影响。他认为,贸易顺差对一国对外贸易有利,而贸易逆差则有害。因为 贸易顺差可以给一国带来黄金, 扩大货币的供应量, 刺激物价上涨和降低利息率, 从而可以扩大投资和就业。而逆差会使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上降, 利息率提高,导致国内经济趋于萧条,失业人数增加,使国民收入下降。因此, 凯恩斯在一国对外贸易上赞成贸易顺差, 反对贸易逆差, 提倡运用各种措施, 扩

17、 大出口,减少进口,以获得贸易顺差。 2提出贸易保护主张 凯恩斯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失业状态: 摩擦性失业、 自愿失业和非 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有 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组成的。 消费需求取决于 边际消费倾向, 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决定的。 投资需求又包括 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外投资需求。前者取决于利息率,后者取决于贸易收支状况。 如果贸易顺差,国外投资增加,并由此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刺激 国内投资增加。 如果贸易逆差, 则相反。所以,保持贸易顺差可以增加有效需求, 解决失业问题, 促进

18、经济繁荣。 因此凯恩斯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 预,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提高一国国民收入。 3支持保护关税制度 凯恩斯认为,保护关税制度有三个好处: 可以促使人们增加国内产品消费, 进而增加就业; 可以减轻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 以便腾出一定的资金, 偿 付在扩张政策下的必要进口量, 并对贫困的债务国进行贷款; 最能得到社会舆 论的支持。因此,他曾督促英国政府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恢复保护关税制度,采 取直接措施来限制输人,奖励输出。 三、理论简评 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是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该理论说明发达 国家如何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实现国内充分就业, 提高

19、国民收入水平, 以保 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贸易保护论, 是以保护国内 先进成熟的工业, 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为目标, 而不是以保护国内幼稚 产业为宗旨;是倡导积极地、 大规模地扩张本国商品的出口以最大限度地占领国 际市场,而不是只通过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 是通过对外贸易促 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而不是为了简单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凯恩斯的新 重商主义代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是发达国家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 依据。 新重商主义的一些论点是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的。 该理论把国际贸易作为 整个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张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

20、济发展的良性循 环,扩大就业。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揭示了贸易量与一国宏观经济各主要变量之间 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某些内在规律 性。 第四节 普雷维什的“中心 外围理论 劳尔-普雷维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十大先驱之一。 在 l 98 1 年获得第一届“第三世界基金奖 。他曾任阿根廷财政部长、农业财政 问题顾问、 中央银行总裁和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执行书记、 贸易与发展会 议秘书长等职。 、“中心外围 理论的主要论点 (一)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 普雷维什认为,世界经济体系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 中心;另一

21、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 。普雷 维什认为:“中心外围”体系具有 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三个特点。所 谓整体性是指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 ,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 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工业革命以后,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整个世界的传播而形成的, 维系这一体系 运转的是国际分工。 在国际分工中, 首先取得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 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 。 “中心” 和“外围” 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体系中发

22、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谓差异性,是指“中心外围”之间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普雷维什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 ,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 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现代化的生产技术 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 “中心”国家的生产覆盖了包括资本品、中间 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 “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 同: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 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 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 来满足。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

23、产技术落后、 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 (如生计型农业 )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 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 所谓不平等性,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 趋势上考察,“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 (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普雷维什考察了 1 87 61 93 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 在普 雷维什看来, 英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多为工业 制成品。普雷维什由此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普雷维什认为,“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在“

24、中心外围”体系中,技术进步首先 发生在“中心”,它的工业部门容易吸收新技术,因而会提高工业生产率,使工 业的要素收入增加, 并使制成品价格较高。 而初级产品部门技术落后, 劳动生产 率低,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从而使初级产品的价格较低。 (2)经济周期对“中心”与“外围”产生的影响不同。普雷维什认为,在经 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 但在经济周期的下 降阶段,由于工业制成品市场具有垄断性质, 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程度要比工业 制成品严重得多。 这样,经济周期的反复出现, 就意味着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 之间价格差距的不断拉大,从而使“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25、(3)工会作用的不同。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由于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和工 会的压力,“中心”国家中的工人工资会上涨,部分利润用来支付工资的增加。 在危机期间, 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 上涨的工资并不因为利润的减少而下调; 而 “外围”国家的情况则不同, 由于初级产品部门工人缺乏工会组织, 没有谈判工 资的能力,再加上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竞争, “外围”国家的工资和收入水平 会在危机期间被压低。 这样,在工资成本上, 经济周期的不断运动使工业制成品 的价格相对上升, 而初级产品的价格则相对下降, 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就成为 不可避免的态势。 (4)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大低于工业制成品, 这样实际收

26、入的增加就会 引起工业制成品需求更大程度的增加, 但对于食物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不 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不像工业制成品那样能够自动地扩大, 而它们的需求收人弹性又比较低, 因此它们的价格不仅呈现周期性的下降, 而且 还出现结构性下降。 、“中心外围”理论简评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 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作了开拓 性研究。他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 对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存 在的发达国家控制与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实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从理论与实践上 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宝库。 普 雷维什的“中心外围”体系对“二战”

27、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分析是正确的,它 使发展经济学家对“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发展中国家打破旧的经济秩序、 争取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提供了思想武器。 他的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论点得到了普遍的证实。 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 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观点,对“二战 后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 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五节 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由斯潘塞和布兰德 (James Brander) 等人首次提出的, 后来经过巴格瓦蒂和克鲁格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 形成了比较 完善的理论体系。 、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战略性

28、贸易理论认为,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 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 扶植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 增强 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获取规模经济的收益, 并夺取市场份额。 战略性贸 易理论的观点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如果一国政府能保证本国公司而不是外国公司 获得先发优势, 它对本国企业的扶植就可能提高本国的收入。 因此,根据战略性 贸易理论的观点,政府应采取补贴的方法对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兴行业给予支持。 二是如果政府对本国某一行业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克服已获得先发优势的外 国公司设置的市场进入障碍,政府则应进行干预。 经济学家常常用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

29、假想例子来说明战略 性贸易理论。 假定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 都有能力生产一种新品, 即一种有500个座位的大飞机。由于生产这种飞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生产越多成 本越低,生产量越小成本越大,甚至会出现亏损。进一步假定两家公司只能做出 两种选择:生产或不生产。 表1表明两家公司在不同情况下的利润和亏损(用负数表示)。每个方框有两 个数字,左下方的代表波音公司的利润或亏损, 右上方的代表空中客车公司的利 空中客车 波音公司 生产 不生产 生产 不生产 0 润或亏损。 表1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不同情况下的利润/亏损 如表1所示,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 生产,虽然

30、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在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 况下,生产的那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得利润。假设波音公司能够在空中客 车公司进入市场以前,先占领 5 00个座位的市场,空中客车就没有了进入市场 的激励。此时的结果就是表右上方的情形,即波音公司单独生产并获利。 现在假定欧洲政府希望通过积极的干预,帮助空中客车公司击败波音公司, 占领全球市场。假设欧洲政府承诺,如果空中客车公司进入市场,欧洲政府将给 予25单位的补贴。这种补贴使两家的利润/亏损情况发生了变化 (见表2)。如、 果只是空中客车公司生产,总利润达到 1 25单位。即使两家都生产,空中客车 在减去亏损后,仍有20单位的盈利。而波音公司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