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评张爱玲及其他实习报告_第1页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实习报告_第2页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实习报告_第3页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实习报告_第4页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评张爱玲及其他实习报告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重评张爱玲及其他的,好的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郜:张爱玲是八十至九十年代大陆文学界的热点,她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现代文学史一个重要环节的认识,还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创作。王安忆、贾平凹、苏童、叶兆言等一大批青年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对张爱玲发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各自创作中留下清楚的痕迹。年月,张爱玲在海外逝世,“张爱玲热”又再度掀起,许多有分量的研究著作和传记陆续出版,张爱玲的书也由零星印刷渐渐发展到比较的成系列。目前大陆还没有出全集,但香港皇冠版全集并不难觅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氏全集大陆版应该不会遥遥无期吧。袁: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袁:在张爱玲研究

2、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估计她五十年代后的创作?能否以五十年代为界线,把她分割成互相没有关联的前后两部分?TOP100如果不能,又将如何看待她前后期创作的内在关联?如果把五十年代前后的张爱玲当做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她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会不会作出和现有的定论不尽相同的描述?袁:八、九十年代两次张爱玲热,主要将张定位成代表小市民生活理想又有点神秘的贵族化色彩的作家,至少倾慕张爱玲并努力向她学习的一些当代作家是这么看的。他们根据的只是张氏四十年代的作品,片面性可想而知。张的创作生命并不止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后,她除了一些电影剧本和英文作品,光是用中文写作,或起初

3、用英文后来又亲自翻成中文的作品,比较重要的就有小艾,十八春(后改为半生缘)、色戒、五四遗事、怨女、秧歌和赤地之恋,长篇就有四部(四十年代的两部长篇连环套、创世纪只开了个头,也并不出色)。袁:张在大陆的“再发现”,主要受海外学者特别是夏志清的影响。但我记得夏氏中国现代小说史不仅盛赞张爱玲前期中短篇小说,对后期长篇特别是秧歌也给以很高的评价。在夏的研究中,大概找不出张爱玲身上中产阶级的影子吧。同样关于张爱玲的“再评价”,何以会有这样的差异?袁:所谓矫枉过正,就是在反拨旧的政治决定论的同时,又滑入了新的政治决定论,即把凡是和政治疏远的作品都划进纯艺术领地,而和政治接壤的作品则想当然地划入非艺术领地。

4、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与政治无关,于是就给以较高乃至极高的评价,对五十年代以后像秧歌、赤地之恋之类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作品则统统视为拙劣的宣传。此外,在张的再评价中还有一种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误解夹杂其中。八、九十年代曾经流行过一个术语,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类似后现代理论家在描述现代主义时所使用的中心概念“宏大叙事”,它不仅指二十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取得文坛支配地位的左翼文学,还包括“五四”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普遍认为,这二者虽有区别,但瓜葛更多,均属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共同左右着现代文学进程;文学家的反抗精神和独创性,则表现为对这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偏离和挣脱。张爱玲出名于上海“孤岛”时期,像柯

5、灵先生说的,往前几年或往后几年都容不下她,她的才能,她出现的“奇迹”和影响,就自然被定位于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疏离。但实际上张氏并没有疏离“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也没有疏离政治意识形态,其坚定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为人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在她四、五十年代的创作旺盛期,始终一贯。她的价值,并不在于偏离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倒恰恰在于能够在四十年代集体主义强制规范下以诡异的方式张扬了“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在五十年代一片颂歌中继承了“五四”冷静批评现实的精神。郜:三十至四十年代,为“五四”文学传统辩护的作家,有两种类型。一是鲁迅及其继续者(如胡风),他们在现实战斗精神的基点上坚持文

6、学与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但也格外看重文学本身的创造和审美品性。张爱玲属于另一种类型。针对“海派”的标语口号或“京派”的苍白玄虚,她更多用沉默或讥诮来为失落了的“五四”辩护,或指责这一传统的失落;也许很无力,但并不妨碍她对为之辩护的东西的执守。为人行事,张和“五四”一代人更有许多相似处。当初有人劝她不要急于发表,当心给异族占领者充当点缀升平的工具,她的回答却是要“趁热打铁”,公开宣扬“出名要早”,这就颇让人想起“五四”时期胡适之经常挂在嘴边的易卜生名言“一个人的责任首先就是要将自己塑造成器”,“航船沉没的时候,重要的是救出你自己”,“孤独者最强大”,或者伤逝里子君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

7、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四十年代,“五四”对个人价值的共同体认经受了尤其严峻的挑战,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渐渐否弃了它,但张爱玲一直坚信不疑。这当然有客观的机缘,张毕竟没有牵涉到太多的文坛纠葛中去,她有独来独往的自由,但主观上的坚信无疑更重要。郜:鲁迅所处的环境驱使他梦寐以求中国人的强大乃至强悍,但恰恰是鲁迅首先深刻地批判了他所受到的尼采的影响,恰恰是鲁迅第一个塑造了小人物的形象,掘开了小人物的心泉。中国式的“勇士”、“英雄”、“导师”、“领袖”,他从来都是鄙夷的。在拿破仑和隋那之间,他分明地倾向于被人遗忘的发明了牛痘的隋那,更不消说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国的脊梁”。为了不肯示人以弱,他不得不把自己变

8、成战士,而将凡俗的一面压抑下去(但并没有抛弃)。他的文学生涯没有大言不惭的东西。张爱玲也许缺乏鲁迅的战斗精神,但她把鲁迅不得不压抑下去的人的凡俗的那一面毫无顾忌地张扬了出来。正如你刚才所说,这是对“五四”文学缺失面的有力的补充。袁:张爱玲的叙述模式在当代可以找到许多直接受它影响或客观上和它不谋而合的作品。一个人对时代氛围有敏锐的感悟,但又不能和大多数人一起投身进去,只是做一个从洪流中分离出来的孤独者,惘惘地看着它的翻涌,如果他拿起笔,就很容易接受您刚才所讲的张爱玲的模式。袁:秧歌、赤地之恋触及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土改中的“过火”现象,“支前”工作中后方的涸泽而渔,在当代文学中也时有所见,甚至是那么惊人地相似。赤地之恋写农村干部残酷斗争地主,连中农也不放过,这正是古船思考的问题;秧歌中劳动模范金根带领饥民抢粮仓,则和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极其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