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 8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_第1页
世界经济概论 8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_第2页
世界经济概论 8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_第3页
世界经济概论 8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_第4页
世界经济概论 8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世界经济概论,2,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及其认识 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 人口问题,3,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是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全球性问题也日益严重了。这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共同的综合性挑战。能否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将直接世界经济和其中的各国国民经济的共同命运。,4,如何拯救我们的地球? 环境、资源与人口,5,第一节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及其认识,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一)全球性问题的概念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关系到全人类根本利益、威胁人

2、类生存与发展及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6,(二)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全球性问题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和西方殖民活动的扩展而生成,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加剧。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80年)曾指出,人类史无前例的创造性和无与伦比的破坏性与日俱增,是当代社会的两大突出特征。,7,诸如核扩散和军备控制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的日益枯竭与巨大浪费、人口爆炸、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尖锐化等等,最终形成了诸多关系全人类命运前途的重大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 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地球的作用力度快速增强,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走向国际化,全球化进程逐

3、渐加快。,8,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这些问题越加凸显、扩大与加重,无论在规模、影响力或性质上都超越国界、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布及全球,呈现出普遍性特征; 另一方面又使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刻,相互缠绕,走向一体化,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问题系统,呈现出整体性特征。这又大大加重了问题的危机程度。,9,二、全球性问题的认识,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约30位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是一个国际思想库。)在其第一个历史性文献增长的极限(1972年)中紧紧抓住了“人类困境”问题,首次把全球性问题从以往的未来学研究中区

4、分出来; 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10,三、全球化问题的特点,1.全面性 一方面,在人们经常提及的全球性问题中,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在加重或突出着全球性问题的代表性和严重性。另一方面,全球性问题几乎涉及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及教育等所有领域。,11,2.变动性 全球性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内容、数量及其重要程度将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发生某些变化。一方面,全球性问题以现代科技革命为背景和依托,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世界各国的协调与合作为基础,通过人类主体对

5、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和实践活动,而使现有全球性问题不断得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进程的加速及影响的扩大与深入,具有全人类意义的各种新产生的问题不断进入全球性问题系统之中。,12,3.整体性 全球性问题是一个整体,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各个环节和部分之间也有一定的深刻的必然联系和相互影响,有一定的整体运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相应地也要求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上同样具有整体性。当然,整体性并不排斥对全球性问题作分门别类的研究。,13,4.紧迫性 全球性问题是当今世界各种反映整个人类生存严重危险的紧迫矛盾所构成的极为复杂的系统。如果不予以严重关切,不采取得力措施去着意解决,则会导致严重的

6、、甚至是无可挽回的后果,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乃至文明的存亡等方面。,14,第二节 环境问题,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人类的发展既可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又可极大提高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能力; 优美适宜的生态和环境可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而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则会制约甚至动摇发展的基础。 因此,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5,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一)环境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体,它泛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

7、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通过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而保持稳定,当外力作用超过环境自我承受和调节能力时,则环境就会失衡和恶化。,16,(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产生影响的状况。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1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8,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并不突出 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刀耕火种”式的农业技术,造成了草原、森林的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

8、工业文明。工业革命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同时也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和毁坏自然的能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9,20世纪3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性问题。该阶段主要由于人口剧增,需求不断膨胀,各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大力发展煤炭、冶金、石油化工、汽车、核能等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产业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凶”,形成了从陆地到海洋、从大气到河流、从城市到乡村的全方位全球化的环境公害。 20世纪30-60年代:八大公害事件 20世纪70-80年代:十大公害事件,20,21,三、主

9、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一)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一些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由于接收太阳光照而产生的红外线辐射,从而使大气被“加热”的现象。自然温室效应对于保持地球气温、维持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人类工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烷烃等,从而造成气温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环境问题。,22,温室效应引起的环境变化: 1.气候变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全球温度平均上升3-5度。 2.海平面上升 如果21世纪二氧化碳增加1倍,海平面将上升300-100厘米。 3.水分失衡和生态变化 据美国科学家预测,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10、1倍时,俄罗斯、美国会变干,而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则会变湿。 4.热带气旋北移 这是破环力极大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洋面海水温度达27.5度以上。,23,(二)酸雨问题,1.酸雨 酸雨指的是ph值低于5.6的天然降水,形成酸雨的主要前体物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当人为排放这些酸性污染物将环境缓冲量(碱性物)逐渐消耗殆尽时,酸雨就将从天而降。酸雨是以化工燃料为能源的工业化产物,是空前污染积累性作用的结果。,24,2.酸雨的危害,(1)土壤酸化 (2)水体酸化 (3)危害森林 (4)污染海洋、造成海洋赤潮 (5)酸雨还会对桥梁楼屋、船舶车辆、输电线路、铁路轨道、机电设备等造成严重侵蚀。

11、 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导致的环境酸化是20世纪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25,酸雨对动物、植物、建筑物的危害,26,(三)化学品污染与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化学品丰富了人类生活,但带来了环境污染。 1.企业生产各种化学品的同时,排放出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2.许多化学品的使用直接污染环境,如农药和化肥。 3.更多的化学品在使用后被抛弃到环境中形成了毒化环境的垃圾。,27,发达国家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1.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有毒有害废物转移到既无有效检测手段,又无有效的安全处理措施的发展中国家。据报道,oecd国家所产生的废

12、物,至少1/10是越境转移处理的。 2.发达国家将有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农药生产部门、化工原料加工部门、染料生产部门等等。,28,第三节 资源问题,资源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丰裕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特别是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情况下,资源状况对一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就更加突出。,29,一、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一)资源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森林和草地,也包括资金、市场、信息和劳动力等。从狭义上讲,资源仅指自然资源。,30,(二)

13、资源的特点,1有用性和稀缺性 资源的有用性主要是指资源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特性。资源的稀缺性是资源量的有限性: (1)不可更新的耗竭性资源的储量有限。 (2)可重复利用的非耗竭性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容量有限。 (3)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如生物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有限。,31,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资源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性是指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将不断扩大。 但是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其绝对量或是人类所能利用的部分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从这个角度讲,资源具有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财富性 自然资源是人类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也

14、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其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财富。,32,二、全球性资源问题,(一)森林衰退问题 森林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同时又有巨大而无可替代的环境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条件。,33,近半个世纪世界森林衰退问题一直很严重。据估计,全球森林总面积曾达到70多亿公顷,到1978年已减少到31亿公顷。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近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34,(二)土壤退化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资源也发生迅速的退化。土壤退化将导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据估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从1975年的0.32

15、公顷减少为2000年的0.15公顷。 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水蚀、风蚀、化学损蚀和物理损蚀四类。目前,土地资源退化的突出问题是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导致的土地沙漠化问题。,35,世界土地沙漠化范围,36,(三)淡水不足问题,从全球看,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当代世界最严重和最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未来人类将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据估算,全世界大约有20亿人口居住在缺水的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 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1.用水量急增。从1900到1975年,世界农业用水量增加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加了20倍。 2.全球气候恶化。 3.森林被破坏,导致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37

16、,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比上年增长95;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增长106;原油30亿吨,增长21;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 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7。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 19532005年,中国煤炭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83,1979-2005年,煤炭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24。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消费的绝对消费量不断上升,但其所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2005年煤炭消费占比为664。,38,2004年末中国

17、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3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4,同年中国消费的石油已经占到全球石油消费的83,中国的石油进口占全球石油进口的71。 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将使能源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中国继续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资源,将会带来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转而更多地消费石油、天然气,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若单纯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以弥补国内消费缺口,将会使中国能源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39,我国能源的核心问题,我国能源的核心问题表现在: 一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超过2/3。2004年,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构成

18、中,原煤占75.6%,原油占13.5%,天然气占3.0%,水电占7.9%。 二是石油安全问题日趋显著。2005年我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不到3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000立方米左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90吨左右,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31%增加到2005年的42.9%。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我国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40,41,42,第四节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在所有全球性问题中处于核心地位,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全球性问题的状况和解决。人口问题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适度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不高,则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43,一、人口问题的概念,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而发生的人口与自然资源利用及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