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琵琶行并序Word含答案_第1页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琵琶行并序Word含答案_第2页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琵琶行并序Word含答案_第3页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琵琶行并序Word含答案_第4页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琵琶行并序Word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6课琵琶行(并序)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第二段。2.阅读诗歌,感知人物形象;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3.学习描写音乐的技巧。作者名句1.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湓浦()(2)迁谪()(3)钿头()(4)慢捻() (5)霓裳() (6)银篦()(7)嘈嘈() (8)幽咽() (9)乍破()(10)转徙() (11)收拨() (12)裂帛()2

2、.辨形组词(1)(2)(3)(4)(5)(6)3.理解词义(1)悯然:(2)恬然:(3)瑟瑟:(4)暗问:(5)嘈嘈:(6)切切:(7)等闲:(8)却坐:1.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答:2.阅读课文,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答:1.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答: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领会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请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理解诗句中“同”的意义。答:3.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了音乐的几个回合?音乐声中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怎样的形象?答:4.结尾一段,诗人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答:5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琵琶女的形象的?答:6.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解说琵琶女的琵琶声和身世引起诗人强烈感情共鸣的具体原因,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蕴含怎样的人生感悟。答: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2.背景展

4、示琵琶行(并序)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3.文体知识行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5、,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文内文外琵琶行(并序)的描声艺术琵琶行(并序)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崇高境界。在这种变虚缈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摹优美的乐声。一、根据音乐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

6、为若干阶段,分而有合。酝酿准备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起始阶段:乐声渐起,正是主人公“启朱唇,发皓齿”的时候。读者开始渐入佳境。起伏跌宕阶段: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有一个“声暂歇”,又在“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收尾阶段:戛然而止,干净利落。二、运用通感,赋形于声,把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运用了通感来描摹乐声:第一,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奏。如诗中以“间

7、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舒缓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逐渐低沉等。第二,借助听众的感受,运用通感手法,体现音乐演奏的无尽妙处。诗中写听众的反应,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以所见“泣”、“湿”,衬所不见感人的琵琶声。总之,以先分阶段,然后总合为一个整体的手法使读者对音乐形成一个整体感受,再辅以通感手法,以感受相沟通,相映照,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效果。类文品悟江心冷月荡愁情恍惚间,仿佛已置身于浔阳江头的客船中,耳畔那忧伤凄清的琵琶曲,在江面久久回荡秋夜,江口,月下,

8、舟中。心中浸满离别的愁绪,白居易在给友人设宴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故人难逢;“君向潇湘我向秦”,再会无期。只是,这离别的夜晚少了管弦之音,于是连这饯行的三杯两盏,也饮得索然无味。忽然,耳边竟传来了琵琶的乐音,这在“出官”二年卧病浔阳的白居易听来,有如天籁。一时间,船上的人都听得入了神。“请问,是谁在弹琵琶?”白居易不禁轻声问道。琵琶声戛然而止,无人应答。白居易让船家把船撑到刚才有琵琶声传出的船边,又问道:“可否请弹琵琶的人出来一见?”弹琵琶的人似乎很犹豫,万般邀请,才请出一位琵琶女来。只见她手抱琵琶遮着半边脸,缓缓移动着步子,走入船来。她的神情羞涩中带着一种端庄的气质,虽是徐娘半老,却依稀

9、可辨当年风采。添酒回灯,宴席又重新开始。琵琶女弹起了一首首曾经是京城流行一时的乐曲,声音圆润婉转,一弦一柱有如珠玉,弹着弹着,乐曲开始变得冷涩艰难,像正在凝结成冰的泉水阻塞不畅。这起起伏伏、变化多端的音调中却始终透着一股凄清的幽怨之意,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坎坷的身世。曲罢,琵琶女整装敛容,自叙身世。原来,她曾是京城红极一时的乐女,也有过风光无限的过去,只是,无情的岁月流走了她的青春,无常的世事敲碎了她的幸福,如今人老珠黄的她委身于商人,随夫辗转于江湖间,还要时时忍受与丈夫的离别之苦。有时夜深回想起少年往事,真是人生如梦啊白居易默然,“出官”外调二年的他,时至今夜,才有被贬谪的感觉。她和他,都有过

10、如花的岁月,得意的青春,只是,命运带走了她的风光无限,也消融了他的壮志满怀。而今,步入中年的她和他,都身在异乡,只能抬头望着那皎洁的明月,将满怀愁绪寄予那东流的江水。今夜萍水相逢遇知音,她用她天籁般的乐音将久不闻丝竹的他从苦闷中解救出来;而他,也用他那颗平易近人又丰富多情的诗人的心给予她尊重、关怀和理解。二人积蓄已久的郁闷愁苦终于得以倾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时无声胜有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浔阳江头,谁的愁绪在波心荡漾,久久不肯散去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

11、也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运用示例白居易对于被损害、被抛弃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平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提醒:

12、完成作业第四单元第16课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pn(2)zh(3)din(4)nin(5)n(6)b(7)co(8)y(9)zh(10)x(11)b(12)b2.(1)沦落伦比涤纶(2)憔悴淬火荟萃(3)管弦炫目(4)画舫妨碍油坊(5)红绡逍遥削面(6)啼哭缔造根蒂3.(1)含愁不语。(2)淡泊宁静的样子。(3)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4)轻声问。(5)形容粗弦发音重浊。(6)形容声音轻清。(7)随随便便。(8)退回(原处)坐下。整体把握1.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2.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重闻琵琶青衫湿。重点突破1.交代了

13、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2.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备感凄凉寂寞;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3.全篇写了音乐的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4.琵琶女听到诗

14、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泊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5.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说明琵琶女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用“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

1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让琵琶女自述半生遭遇,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6.诗人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琵琶女的:听她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诗人借助琵琶曲,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了她心中的“无限事”,还从她弹奏的乐曲的不凡,举止容仪的端庄,隐约地猜到她的来历,所以有“我闻琵琶已叹息”之语;听琵琶女诉说身世,则更是直接地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美点赏析这首诗的音乐描写富有特色。首先,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