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学反思_第1页
组歌教学反思_第2页
组歌教学反思_第3页
组歌教学反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组歌教学反思总所周知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 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 纪伯伦。 这是一篇自 读课文,预设一个课时讲 完。我最初 对这篇文章的 处理原则是:朗 读为主,稍作点 拨,点到 为止。而有时一个巧妙的 过渡就能 让左右为难的事变成两全 齐美,于是我在 课前预习时着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把 课文熟读成诵。长征组歌是一 组歌词,也是自 读课文。在学 习了毛泽东 的七律 长征的基 础上,我决定 让学生通 过朗读自主学 习课文。考 虑到实际情况,我先放了一遍 课前下载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没想到,本来朗 读水平不高的学生 们好像一下子 发现 了新大陆似的,个个 跃跃欲试。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文

2、,有的 说后半部分要 读得快点,因 为打了胜仗,心情高 兴;还有的说后半部分句子的前面要 读的稍微慢一点而后句要快,因 为有动词,也说明行军神速。最后一句要 读得慢一点, 调子要高,才能 强调 毛主席的用兵如神,还有的说开头写环境的四句 应读得特别慢,并指出重音在 “断 ”和 “难”上。 让学生说的同时我也让他们示范去 读,他们俨然一位小老 师,读得有板有眼。随后,我又趁 热打铁,要他 们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关 键词的含义及作用, 这也是本 节课的一个重点目 标 。如:从 “横断山,路 难行。敌重兵, 压黔境。 ”中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细细体会 “长征 难”和“红军将士不怕 难 ”,感受 诗歌

3、语言的简练和形象。我想:有 时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 读中体会会 胜过老师的讲解,书读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文章就理解了。通过前后两次的授 课实践,预先设置的教学目 标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 实现 ,但其中仍出 现了不少 问题。 经过师 傅和组内各位老 师的指导,我又 习得了些 经验体会。首先,问题还 在于课堂不够形象、生 动。正如 张老师所说,导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让生长在海边的学生 调动最大的生活 经验,进入与海浪、海岸的沟通,但由于我没有 给学生以视觉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声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 远离学生的 课堂学习。而在 问题设计 上,教 师的语言尤欠生 动,过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

4、碍了学生 对问题 的思考。其次,对文本主题的探究 还不够全面。第一次授 课时,我在引 导学生挖掘 这首散文 诗的第二个 层面的主 题时,对作者纪伯伦做过相关的 简介,但没能 结合他的身世和 经历,从诗人与祖国的情感方面来探究。 虽然这点在第二次授 课期间得到了补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层面主题与第二 层面主题之间。但从 课堂的总体架构来看, 这部分内容的加入破坏了 课堂设计的整体性,有点 “半路 杀出个程咬金 ”的感 觉。而这个爱国主题又不得不 说,因此左右为难。后来, 还是叶老 师帮忙解决了 这个难题。那就是将 爱国主 题放在最后 由诗人出生地环境与文中的海的 环境做一 联系,再用 创作背景的相关

5、 说明做一个巧妙的 过渡并出示诗人流亡海外, 为祖国的独立而奔走呼告的 经历,那么 让学生理解文中所表 现的那份 对国土的思恋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 设计中,还要学会 对课文相关 资料与课文内容的 结合与转化运用。而有 时一个巧妙的 过渡就能 让左右为难 的事变成两全 齐美。这也是师傅经常向我强调的。最后,就是朗 读问题 。 总所周知, 语文学科的朗 读非常重要,更何况是 这样优 美的散文诗。陈 老师不止一次 给我们年轻教师指出,教 师的朗读能够带动 学生的品 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是,在我 们自己做学生 时,默读、速读已经成为习惯 ,对于高声朗 读确乎十分陌生。然而我 还是

6、相信 “勤能 补拙 ”这句 话,反复的 练习 定能够提高我 们现有的朗 读水平。组歌是人教版八年 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 纪伯伦。这 是一篇自 读课文, 预设一个课时讲 完。我最初 对这篇文章的 处理原则是:朗 读为主,稍作点 拨,点到 为止。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 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 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浪之歌的教学中,我 预想体现以学生 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 调动学生在 课堂上主 动学习,主动探索的 积极性,使学生成 为主宰课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 还是感觉设计课 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 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比 较大。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 对学生

7、预习情况的了解不 够充分,另一个原因自己 对各个教学 环节设计 不够科学,文章的美感没有通 过入情的朗 读体现出来。雨之歌是 纪伯伦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 诗,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 问题 对诗歌意象的重点 讲解。预设问题时 ,也没能本着循序 渐进的手法, 让学生一步步 领悟出 “雨”的形象。在通 读几遍课文后,考 虑课堂时间分配问题,就匆匆 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 总结“雨”的形象, 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却没考 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 对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现在想想,将教学的 环节相对调,让学生们在美读中品味情感, 领悟意象,效果 应该会比这节课好很多。反复地美 读课文,学生 们会逐步体会出

8、,作者笔下的事物,都 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这样就能感受到 “浪 ”的一个博 爱形象,一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守 护者的形象 ;和“雨”的一个奉献者形象,一个 传递爱 的使者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个有着大 爱的人,如此课文的主题便突显出来,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长征组歌是一 组歌词,也是自 读课文。在学 习了毛泽东 的七律 长征的基 础上,我决定 让学生通 过朗读自主学 习课文。考 虑到实际情况,我先放了一遍 课前下载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没想到,本来朗 读水平不高的学生 们好像一下子 发现 了新大陆似的,个个 跃跃欲试。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文,有的 说后半部分要 读得快点,因 为打了胜仗,

9、心情高 兴;还有的说后半部分句子的前面要 读的稍微慢一点而后句要快,因 为有动词,也说明行军神速。最后一句要 读得慢一点, 调子要高,才能 强调 毛主席的用兵如神,还有的说开头写环境的四句 应读得特别慢,并指出重音在 “断 ”和 “难”上。 让学生说的同时我也让他们示范去 读,他们俨然一位小老 师,读得有板有眼。随后,我又趁 热打铁,要他们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关 键词的含义及作用, 这也是本 节课的一个重点目 标。如:从 “横断山,路 难行。敌重兵, 压黔境。 ”中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细细体会 “长 征难 ”和 “红军 将士不怕难”,感受 诗歌语言的简练和形象。我想:有 时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朗

10、 读中体会会 胜过老师的讲解,书读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文章就理解了。(二 ) 通过前后两次的授 课实践,预先设置的教学目 标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 实现,但其中仍出 现了不少问题。 经过师傅和组内各位老 师的指导,我又 习得了些 经验体会。首先,问题还在于课堂不够形象、生 动。正如 张老师所说,导入部分原本完全能 让生长在海边的学生 调动最大的生活 经验,进入与海浪、海岸的沟通,但由于我没有 给学生以 视觉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声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 远离学生的 课堂学习。而在 问题设计上,教 师的语言尤欠生 动,过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 对问题的思考。其次,对文本主 题的

11、探究 还不够全面。第一次授 课时,我在引 导学生挖掘 这首散文诗的第二个层面的主题时,对作者纪伯伦做过相关的简介,但没能 结合他的身世和 经历,从 诗人与祖国的情感方面来探究。 虽然这点在第二次授 课期间得到了 补充,把它插入在第一 层面主题与第二 层面主题之间。但从课堂的总体架构来看, 这部分内容的加入破坏了 课堂设计的整体性,有点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的感 觉。而 这个爱国主题又不得不 说,因此左右 为难。后来, 还是叶老师帮忙解决了 这个难题。那就是将 爱国主题放在最后 由诗人出生地 环境与文中的海的 环境做一 联系,再用 创作背景的相关 说明做一个巧妙的 过渡并出示 诗人流亡海外,

12、为祖国的独立而奔走呼告的 经历,那么 让学生理解文中所表 现的那份 对国土的思恋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 设计中,还要学会 对课文相关 资料与课文内容的 结合与转化运用。而有 时一个巧妙的 过渡就能让左右为难的事变成两全齐美。这也是师傅经常向我 强调的。最后,就是朗 读问题 。总 所周知, 语文学科的朗 读非常重要,更何况是 这样优 美的散文诗。陈老师不止一次 给我们年轻教师指出,教 师的朗读能够带动 学生的品 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是,在我 们自己做学生 时,默读、速读已经成为习惯,对于高声朗 读确乎十分陌生。然而我 还是相信 “勤能 补拙 ”这 句话,反复的 练习定能够提高

13、我 们现有的朗 读水平。(三 )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 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 纪伯伦 。这 是一篇自 读课文,预设一个课时讲 完。我最初 对这篇文章的 处理原则是:朗 读为主,稍作点 拨,点到 为止。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 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 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浪之歌的教学中,我 预想体现以学生 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 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 动学习,主动探索的 积极性,使学生成 为主宰课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 还是感觉设计课 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 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比 较大。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 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不 够充分,另一个原因自己 对各个

14、教学 环节设计 不够科学,文章的美感没有通 过入情的朗 读体现出来。雨之歌是 纪伯伦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 诗,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 问题 对诗歌意象的重点 讲解。预设问题时 ,也没能本着循序 渐进的手法, 让学生一步步 领悟出 “雨”的形象。在通 读几遍课文后,考 虑课堂时间分配问题,就匆匆 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 总结 “雨 ”的形象, 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却没考 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 对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现在想想,将教学的 环节相对调,让学生们在美读中品味情感, 领悟意象,效果 应该会比这节课好很多。反复地美 读课文,学生 们会逐步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事物,都 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这

15、样就能感受到 “浪 ”的一个博 爱形象,一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守 护者的形象 ;和“雨”的一个奉献者形象,一个 传递爱 的使者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个有着大 爱的人,如此课文的主题便突显出来,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这篇课文有四渡赤水出奇兵和 过雪山草地两首 诗歌。说实在的,以前教学 这篇课文是在老 师的引导下,学生通 过读、说、思、 议,逐步理解 诗歌内容,突破重 难点的。学生掌没掌握心理比 较有底。 现在利用 导学案来上 这样的课,我的心里有点黄。于是,我在课前预习时 着重要求学生 查找资料,并把 课文熟读成诵。我个人也 查找了许多的相关 资料,如 “四渡赤水 ”、“乌 江天险重飞渡 ”等等,在充分了解了 这些背景 资料后,通 过导学案练习发现 学生能更准确地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